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津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规 划(征求意见稿)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二七年十月江津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规划项目负责人:熊 强技术负责人:雷 波编 制 人 员:雷 波 叶兆木 唐 敏 熊 强 唐燕秋审 核:熊 强审 定:杨三明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二七年十月目 录1 规划总则11.1 指导思想11.2 基本原则11.3 编制依据11.4 规划范围和时限21.4.1 规划范围21.4.2 规划时限32 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42.1 自然和经济社会现状42.1.1 自然概况42.1.2 经济社会现状42.2 环境保护现状42.3 城市发展趋势分析62.3.1 城市定位62.3.2 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62.3.3 趋势分析73 创模差距与可行性分析93.1 指标达标概况93.2 指标分析93.2.1 基本条件93.2.2 经济社会指标113.2.3 环境质量133.2.4 环境建设143.2.5 环境管理173.3 重点难点指标194 目标及指标体系224.1 总体目标224.2 阶段目标与指标225 主要任务245.1 经济社会发展工程245.1.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45.1.2 推进构建和谐社会255.2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265.2.1 水污染控制265.2.2 大气污染控制305.2.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335.2.4 噪声污染防治355.3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375.3.1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375.3.2 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385.3.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405.3.4 生态示范创建425.4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435.4.1 环境监察能力建设435.4.2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435.4.3 环境信息能力建设445.4.4 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建设445.5 环境宣传教育工程445.5.1 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建设455.5.2 环境保护宣传455.5.3 环境保护教育活动465.5.4 开展绿色创建活动476 重点工程项目与投资方案486.1 重点工程项目486.2 投资方案486.2.1 投资估算486.2.2 资金筹措497 管理保障措施507.1 组织保障507.1.1 加强领导507.1.2 明确责任507.2 制度保障517.2.1 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517.2.2 建立工作调度会制度517.2.3 建立督查督办制度527.2.4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527.2.5 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制度527.3 科技保障527.4 政策与法律保障538 预期效益评价548.1 环境效益分析548.1.1 环境污染控制效益分析548.1.2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558.2 经济效益分析558.2.1 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558.2.2 结构调整,吸引外资投入568.3 社会效益分析568.3.1 控制城区人口规模过度膨胀568.3.2 改善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568.3.3 建立良好的人文生态系统569 获取“模范城区”荣誉称号后的持续改进计划579.1 持续改进目标579.2 持续改进计划579.2.1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持续改进计划579.2.2 环境保护方面的改进计划589.3 持续改进工程及投资计划59附表1 2008年江津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重点工作及任务分解表60附表2 2009年江津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重点工作及任务分解表65附表3 2010年江津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重点工作及任务分解表70附表4 2011年江津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重点工作及任务分解表75附表5 2012-2014年江津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重点工作及任务分解表80附表6 江津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重点工程投资概况85附图1 江津区区域位置关系图附图2 江津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附图3 江津区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附图4 江津区声环境功能区划附图5 江津区重点工业污染源分布图附图6 江津区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附图7 江津区城区垃圾填埋场建设规划1 规划总则1.1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以下简称“创模”)为载体,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战略,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投资环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江津区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区。1.2 基本原则1. 全面达标,突出重点。规划的宗旨是全面达到创模规定的指标要求,规划编制过程中,以实现创模有差距的指标以及主要障碍为突破口,将解决创模突出问题作为规划的重点,提出具体解决的方案和应对措施。2.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全局观念,因地制宜,提出体现城市特点和特色的重点工作和要求,解决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分阶段、分年度下达目标任务,进行监督和考核。3. 以自然为本,发展经济。遵循自然规律,使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营造绿色消费环境,使城市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4.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眼提高城市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活和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创造稳定、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1.3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6)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7)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编制纲要(8)“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9)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和管理工作规定(10)直辖市城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考核指标(11)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2)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13)重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14)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环保局关于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区市县活动请示的通知(渝府发199849号)(15)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区县(自治县)考核指标(16)重庆市“蓝天行动”实施方案(2005-2010)(17)重庆市“碧水行动”实施方案(2005-2010)(18)重庆市“绿地行动”实施方案(2006-2010)(19)重庆市“宁静行动”实施方案(2006-2010)(20)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1)江津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2)江津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规划(23)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4)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5)其他相关规划1.4 规划范围和时限1.4.1 规划范围编制范围为江津区行政区域范围,包括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幅员面积3200 km2。重点规划区域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双福镇和先锋镇的行政辖区,总面积约450平方公里。1.4.2 规划时限本规划以2006年为基准年,规划年限为20072014年。具体分期如下:前期:2007年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创建工作的准备阶段;中期:200820011年为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面创建阶段;后期:20122014年为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创建阶段。2 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2.1 自然和经济社会现状2.1.1 自然概况江津区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西南部,东临綦江,西接永川、四川省合江,南靠贵州,北接璧山、九龙坡,属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区,是明显的中山、低山、高阶台地、深丘、浅丘地貌。区域东西最大距离78公里、南北102公里,幅员面积3200平方公里。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四面山、龙登山、骆崃山、太公山、临峰山(华盖山)、滚子坪等群峰环绕,江河纵横交错,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丰富。2.1.2 经济社会现状江津区作为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和经济走廊、重庆市的城郊型经济发展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近年得到了较大发展。据统计,2006年江津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80.72亿元,实现GDP 148.94亿元,人均GDP达1.18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30.3%,12.4%,11.5%,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与经济、社会、环保协调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已由过去的高出生、高增长、高死亡向低出生、低增长、低死亡方向发展,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2,人口密度为458人/平方公里,较“十五”末期有所增加。完成了市卫生城区和市园林城区的创建,积极开展国家卫生城区的创建工作。全区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以及能源设施、卫生、科技等方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集团化劳务输出呈现新亮点,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2 环境保护现状江津区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启动实施了江津区“蓝天行动”、“碧水行动”、“绿地行动”、“宁静行动”,水、气、固废、噪声等污染防治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显著增强,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1)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物排放现状2006年,江津区大力开展大气手动监测,全年监测156天,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但总体属于轻度污染;全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3%,长江、塘河为类水质,綦江河以及璧南河为类水质,临江河为类水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9.1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6.2分贝,达标率为82.31%,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7.4分贝,达标率为100%;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森林面积达157余万亩,森林覆盖率34.6%,新建绿化面积12.0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0.04%,人均绿地面积为4.9平方米。2006年全区废水排放总量8264万吨(城镇生活污水2820万吨),化学需氧量10115吨,氨氮955吨;二氧化硫153911吨,烟尘4002吨、工业粉尘41715吨;生活垃圾379吨/天。(2)环境监管现状江津区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建立了一支整体素质较优良,作风过硬,执法公正,监管手段较科学的队伍。开展江津区环境监测站达标验收建设,完成了监察能力标准化(二级)建设,执行环境监察大队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序列,强化环境执法的力度;建立健全镇(街)环保机构,几江、德感、白沙等20个镇(街)配备了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其余镇配备了兼职环保人员;制定了江津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便于处理突发环境事故。2006年以来,全区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大气环境方面:重点开展城区燃煤设施的监督检查、水泥行业整治、餐饮业油烟防治、小企业燃煤小锅炉黑烟清理整顿等工作;水环境方面:继续抓好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小城镇污水处理,强化地表水域功能划分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实施医疗机构废水整治,推进养殖与屠宰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场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印染、酿酒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治理与监管力度;声环境方面:建成“噪声达标区”,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狠抓娱乐场所噪声和服务业噪声管理;生态环境方面:强化城镇环保规划,开展了生物物种调查工作,强化生态保护与监管。近年来,江津区加强新老污染源的控制,强化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已配备重点行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47台(套)、废水污染物在线监测仪器2套,废气治理设施173台(套)、废气污染物在线监控仪器4套。企业专职环保人员数达到92人。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的同时,制定了值班制度和责任追究责任制度,认真解决人民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2001-2006年之间,江津区全面加大执法力度,全区累计下达限期治理企业182家,按期取缔、关闭了125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处理12369投诉1323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共633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共252件,其中进行程序处罚案件数为46件,现场处罚案件206件。(3)环保投资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环保投入稳定增长,近三年的环保投资指数均在2.0%以上,累计环保投资约12.95亿元,占同期GDP的3.25%,环保投资比例与“十五”末期相比增加了1.6%。2004-2006年的环境保护投资情况详见表2-1。表2-1 2004-2006年江津区环境保护投资情况年 度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16.47133.29148.94环境保护投资(亿元)3.163.516.28环境保护投资指数()2.5%2.6%4.2%2.3 城市发展趋势分析2.3.1 城市定位江津区山水相依、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是重庆主城区的卫星城、重庆长江经济带与渝蓉经济带交汇的节点城市,也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中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以及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中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工业基地。未来江津总体发展定位为“两地一中心”,即渝西走廊经济高地,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拱卫重庆主城、引领渝西、辐射川南黔北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2.3.2 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江津总体发展方向是“一江两岸”,即以长江为中心,沿两岸的几江、德感街道分区发展。在规划年内形成江南片区和江北片区,其中江南片区包括几江组团、支坪组团、笋溪河组团,江北片区包括德感组团和双福组团。建成区用地规划75平方公里,其中江南片区27.8平方公里,江北片区47.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50万,其中江南片区23.2万人,江北片区26.8万人。各组团的主要功能如下:(1)几江组团主要功能:江津的行政、商业、金融、文化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2)支坪组团(含仙池)主要功能:以居住为主体的综合区,配套启动需要适当发展部分工业和物流业。(3)笋溪河组团主要功能:以文教科研、高档居住和高新技术工业为主体的综合区。(4)德感组团主要功能:现代制造业、物流业、教育科研为主体的综合区,是江津的铁路、航运交通枢纽,产业发展的中心。(5)双福组团主要功能:以信息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轻纺服装、机械加工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2.3.3 趋势分析江津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西南部、三峡库区尾部,中心城区距重庆主城区42公里,建设中的重庆主城绕城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交汇于此,该地区经绕城高速公路约80公里可抵达江北国际机场,远期轻轨5号线也将跨江进入江津市区,此外成渝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市区,而且紧邻成渝、渝黔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的兴建将直接拉近江津和重庆主城区的距离,渝滇高速的建设则将凸显江津作为重庆主城区西南门户的地位,在改善重庆与四川、云南乃至东盟之间交通联系的同时,也为江津的发展带来契机。江津与贵州西北部和四川东南部接壤,具备发展省际贸易、区域旅游的资源条件,便于开展区域协作,扩大区域影响,在更大范围内寻找自身的经济腹地。江津与重庆主城区的联系和接受其经济辐射的强度明显优于其他五个区域中心城市,有极好的条件融入重庆主城区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几年里,江津区将着力发展壮大机械装备、新型建材、电力、食品、纺织、化工等六大产业,大力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形成全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板块。鼓励发展与骨干企业核心产品配套的中小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水平与综合竞争力。在规划期内,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8%,全区GDP年均增长11%左右,规划后期约达283亿元以上;人均GDP也将以11%的速度增长,规划后期将约达2.22万元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30%左右,到2014年减少能耗90万吨标准煤/年以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以内。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健全和均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网络基本完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显著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到规划后期全区总人口约达到146.6万人(按人口自然增长率0.71计算),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城镇人口超过80.6万人。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对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江津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按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水平预测,到规划后期全区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预计将分别达到13913万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约6020万吨)、14665吨、1385吨,较2006年约分别增加5667万吨、4550吨、430吨;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达29万吨(城区生活垃圾14万吨),较2006年增加15万吨;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排放量分别约达17万吨、5363吨、55902吨,较2006年分别增加约2万吨、1361吨、14187吨。3 创模差距与可行性分析3.1 指标达标概况直辖市城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五大方面,共30项指标:基本条件4项,经济社会指标5项,环境质量指标5项,环境建设指标9项,环境管理指标7项。根据江津区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考核指标相比,达标率为40%。达标情况为“1+11”,即基本条件1项,经济社会指标1项,环境质量3项,环境建设5项,环境管理2项。未达标情况为“3+15”,即基本条件3项,其他15项分别为:经济社会指标4项,环境质量指标2项,环境建设指标4项,环境管理指标5项。详见表3-1。3.2 指标分析3.2.1 基本条件(1)城考排名考核要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3年名列全市前5名(渝北区、北碚区除外)。现状分析:江津区在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属于全市中游水平,2006年排在第8位(不含渝北区、江北区),较2005年城考排名有所上升,但离考核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江津区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5项指标未扣分,其余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烟尘、二氧化硫、粉尘)排放达标率、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等指标是影响城考排名的重要指标。同时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全区电力、化工、电镀、酿酒、造纸等行业企业的污染仍然严重,成为影响城考排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行性分析:在规划年内,必须将城考工作列入创模首要工作来抓,加强以环境监测、监理能力为中心的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与城考指标相关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创模”为核心,将城考指标融入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中,科学管理,避免管理不到位丢分,要重视环境统计年报数据的审核工作。同时加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大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等四大行动,制定并实施江津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控制方案,加强电力、食品、纺织、化工、电镀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按计划推进綦江河、璧南河、临江河江津段、笋溪河、驴溪河、塘河等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作,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通过以上措施,到2010年以后进入城考的前5名(不包括渝北、北碚区)是可行的。(2)环境安全考核要求:近三年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现状分析:津环发200649号文件发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但2006年江津区境内仍发生了华能珞璜电厂柴油泄露、付家农药污染事故等两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因此暂不能满足模范城区的要求。可行性分析:只要加强生产安全管理,明确落实责任人,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安全检查,全面贯彻江津区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指导思路,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3)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考核要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大于或等于1.7%。现状分析:2004-2006年江津区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分别达到2.5%、2.6%、4.2%,达到指标要求。可行性分析:2006年江津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48.94亿元,预计规划期内将累计达到1308亿元左右,这将为全区的环境保护投资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随着区委、区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将把环保投资指数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计划中,区财政和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将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争取国债、市级补助资金,鼓励采用BOT、TOT等多种融资方式,吸收民间资金;借助临江河、璧南河、綦江河等流域综合整治,以及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契机,加大对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的投入。据本规划分析,规划期间江津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约为26.02亿元,约占此期间江津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7%以上。(4)国家卫生区考核验收考核要求:通过国家卫生区考核验收。现状分析:“十五”期间,江津区先后2次顺利通过重庆市级卫生城区的复查验收,获得重庆市级卫生城区的继续命名,全区有30余个单位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但未开展国家级卫生城区的创建工作。可行性分析:重庆市爱卫会已正式批准江津区开展国家卫生城区创建工作,江津区将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性建设,扩大和深化重庆市级卫生城区内涵,加强国卫组织建设工作,加之已有的工作基础,在规划期内,完成国家级卫生城区的创建是可行的。3.2.2 经济社会指标(1)经济增长率、人均GDP考核要求:经济持续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1.5万元。现状分析:2006年江津区GDP经济增长率达12.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0.7%),达到要求;但人均GDP仅为1.18万元,距要求还相差较远。可行性分析:在规划期内,江津区作为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将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建设用地、生产力布局、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加之江津区迎来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重庆主城“退二进三”产业转移的机遇,为江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未来的几年内,江津区绕城高速经济圈、中部特色经济带、南部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的大力发展,德感、珞璜、双福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完成,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将使江津保持较强的经济生命力。根据江津市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信息培训总
- 前端技术模拟面试题及答案
- 患者搬运约束技术培训试题及答案
- 辅警法律知识培训提纲课件
- 农业银行2025兴安盟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鄂尔多斯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农业银行2025凉山彝族自治州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农业银行2025鹰潭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的食品制造工艺
- 2025行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分析
- 2025年湖南韶山红旅教育培训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件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本
- 社区用房使用协议书
- 麻醉术前评估制度
- 2025-2030中国茶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北美128个护理诊断
- 2025高考英语全国II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博士组合物80问
- 调课申请书范文
- 伦理学课件-应用伦理学下
- 公路工程监理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