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中文提要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 中文提要 瓷器是我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它体现着 人们的艺术创造性与审美情趣。宋代流行的珍珠地划花瓷器作为瓷器的一种特殊类 型,同样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以及工匠的制 作技术等。本文就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工艺技法、制作流程、历史地位、时代文化性、 窑址分区以及造型与纹饰的基本类型等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对该选题进行多角度的 分析与研究。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假设,希望对以后的相关研究 提供一定的线索。 关键词:珍珠地划花瓷器 作者:刘德朋 指导教师:诸葛铠 t h ep e a r lf i e l dm a r k st h ef l o w e r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p e a r lf i e l dm a r k st h ef l o w e r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i so n eo fg r e a ti n v e n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m yd e c e a s e dp e o p l et h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i sa l s oa 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m a t t e rc a r r i e r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i se m b o d y i n gp e o p l e sa r tc r e a t i v e n e s sa n d 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b e a u t yt e m p e r a m e n ta n di n t e r e s t s o n gd y n a s t yt h ep o p u l a rp e a r lf i e l dt r a n s f e r so n e k i n d o fp e c u l i a rt y p es p e n d i n gac h i n ab e i n gc h i n a ,s a n l eb a c k g r o u n d ,p e o p l e sn o t i o na n d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o ft h eb e a u t yr e a l i z ea n dt h ec r a f t s m a n sf a b r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w a i t st ob ee m b o d y i n gh i s t o r yo f s o c i e t yt h a tt i m ec u l t u r e t h ep e a r lf i e l dh a sm a r k e dt h em a i nb o d yo fab o o kr i g h ta w a ys p e n d i n gt h e c h i n ah a n d i c r a f tt e c h n i c a ls k i l l ,t h es u b a r e am a k i n g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h i s t o r i c a lr o l e ,t i m e s c u l t u r e ,k i l nl o c a t i o na n d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t y p et h a tm o d e la n dl i n e sa d o r ne t c h a sc a r r i e do u te x p o u n d , t ol o o kf o r w a r dt ob e i n ga b l et ob ei np r o g r e s st ot h a ts e l e c t e dt o p i cm u c ha n g l ea n a l y s i sa n ds t u d i e d p r o b l e mc a r r i e so u t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a n a l y s i sa n dh y p o t h e s i so nt h en e wf i n d i n gt h a ti ns t u d y i n g ,h o p e s t h a tt h er e l e v a n c et ot h eh e r e a f t e rs t u d i e sp r o v i d i n gt h ec e r t a i nc l u e k e yw o r d s :p e a r lf i e l dm a r kaf l o w e rc h i n a w r i t t e nb y :l i u d ep e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z h u g ek a i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一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蓟望童! 虽旦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期:趔壁:墨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韵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 引言 引言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1 9 5 3 年在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早期( 大约在公元前1 6 世 纪) 的原始瓷尊为目前发现最早的瓷器。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 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制陶实践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 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造了原始瓷器。成熟的瓷器出 现于东汉,中国瓷器从产生起发展至今从未间断过,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凝固着历 史的足迹,同时印证着文明的步伐。当然,宋代流行的珍珠地划花瓷器也不能例外。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中国瓷器类型丰富、窑口众多。本文以珍珠地划花瓷器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工艺和类型。在我国发现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窑口约有十四处左 右,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其中以河南为最多,约十处左右。在河南、 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区也出土和采集了大量的珍珠地划花装饰的瓷器标本,在国 内外许多博物馆中也收藏或征集了许多传世和墓葬中出土的珍珠地划花瓷器,另 外,私人收藏中也有珍珠地划花瓷器。 我通过搜集文献材料发现: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标本很多,其中残片较多。然而, 珍珠地划花瓷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在与他人交流中 了解到:何为珍珠地划花瓷器? 珍珠地划花瓷器采取何种制作工艺? 等诸多基本问 题还是没有引起业内外学者的关注,即使有关学者曾经撰文描述过。本文的主要研 究目的便是要理清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相关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该选题作出进一 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加深对该选题领域的认 知,弥补不足之处。这也说明了该选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研究现状 珍珠地划花瓷器也得到部分陶瓷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冯先铭先生在1 9 6 4 年第3 期文物河南密县、登封唐宋古窑址调查一文第5 2 页中提到:登封古 窑址发现白釉褐彩珍珠地划花类标本,采集“0 片,计有瓶、罐、洗、枕、碗五种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引言 器皿,其中瓶类所占比重居首,枕类次之;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1 9 8 2 年9 月文物 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第2 4 5 页中提到:珍珠地划花装饰晚唐时创始于河南 密县,北宋时传到河北、山西两省,以河南登封窑产量最多;周军、刘彦锋在1 9 9 5 年第6 期考古珍珠地划花工艺浅析一文第5 6 4 页中提到:珍珠地划花 是我国北方窑系瓷器上的一种装饰图案,作者并对珍珠地划花工艺的年代及其特点 进行初步探讨;李文杰在2 0 0 1 年第5 期文物春秋河南密县西关窑五代 珍珠地划花白釉瓷钵工艺分析一文第1 8 页中提到:1 9 8 9 年1 2 月5 日笔者调查了 密县西关窑瓷窑址,采集到两块自釉瓷片,其中有一块是珍珠地划花白釉瓷钵残片, 作者对该瓷钵残片进行详尽的描述;刘涛在2 0 0 2 年第3 期中原文物珍 珠地划花瓷器的类型与年代一文第6 2 页中提到:珍珠地划花工艺出现并盛行于 北宋,延续至金代。密县窑、鲁山窑、登封窑和观台磁州窑等,可能是最早采用这 一工艺的窑场。作者对珍珠地划花工艺的年代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从河南珍珠地 划花瓷器的主要品种中分离出鲁山、密县和登封三个类型。以上相关材料的研究成 果,无疑为该选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研究方法:论文在写作中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相关的实物资料,包括考 古出土文物和发掘报告、存世的古迹和传世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等,对珍珠地划花 瓷器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窑口或者部分考古实物资料存在缺环 的现象,因此选取部分典型标本和相关资料予以参照,增强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创新点: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历史地位和珍珠地划 花瓷器兴盛至衰落的原因等内容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支撑,甚至没有引起学 术界的关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类型分析存在不充分性等。我 希望能结合相关资料进行探讨相关的课题领域,以弥补课题研究的不足。 2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 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珍珠地划花是瓷器上的一种装饰样式,但并不是瓷器所特有的装饰样式。珍珠 地划花的装饰样式受到金银器錾花艺术效果的强烈影响,它的兴起和发展走过的是 一条漫长的道路。 ( 一) 、珍珠地划花工艺 1 珍珠地划花工艺的概念界定 要弄清珍珠地划花工艺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制作珍珠地划花瓷器相关的工艺技 法和装饰形式等内容。相关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剔花、印花、錾花等。 相关的装饰形式主要是对圈纹、联珠纹、地纹、开光、化妆土等的借鉴和利用。 ( 1 ) 相关的工艺技法 划花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划花一词最早见于宋人笔记,划写作“割”1 。 用竹、骨、铁质的针状或者签状工具在尚未干透的胎体上划出花纹,纹饰呈阴文线 条状。新石器时代陶器已颇为常见,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 0 0 0 年左右) 陶器上的划花,大量的植物纹和由它变化而来的各种图案,以及动物纹、鱼藻纹等 已经相当成熟。越窑、定窑、观台窑等瓷窑的划花,线条流利、技法娴熟,有的还 在划花纹样间隙部位用篦状工具划复线。此种技法常与刻花技法结合使用。 刻花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质的平口或者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 或者半干的胎体上刻出纹样,纹样有凹有凸,其特点是着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 宽,纹样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 镇窑等刻花技法应用较多,以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为著名。刻花一般常与划花技 法结合使用,故亦常称作刻划花。 剔花陶瓷装饰技法之一。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胎体上敷一 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样,再剔去纹样以外的空间,最后罩透明釉烧成,纹样凸起, 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以宋代磁州窑系制品为代表。后者在施釉的胎体上剔出露胎的 纹样,如吉州窑和磁州窑系的剔花制品为代表。剔花技法借鉴于雕漆工艺,雕漆又 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 9 8 2 年9 月第一版第1 9 0 页。 3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称剔红、剔彩。雕漆工艺创于唐,宋元时期有较大的发展。 印花陶瓷装饰技法之一。传统的印花主要有戳印和模印,现更有转印和网 印等技法。主要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印出花纹。或者用刻 有纹样的模子制坯,使胎上留下花纹。丝网印花,又分釉上丝网印花和釉下丝网印 花两种,是将彩料通过花样丝网套印在制品上,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宋代的瓷器 一般多为模压阳纹,有花纹的地方往往具有一定的厚度。 錾花金属细工传统技法。主要是运用小凿在金属器物表面锤凿出各式图 案,分清花、阳花、沙地、阴地等不同凿法( 类似其他雕刻的阴文、阳文、阳地、 阴地) 。这种工艺用途较广,如凿字镂花等都须用到。上海于1 9 5 9 年新创的一种空 心凿子,用钢做成,刻着常用的图案,只要用这种空心凿子在器物上一敲,就可将 图案的造型印出来,然后经手工整修即可完成。作为陶瓷传统装饰技法之一的印花 就是用带有花纹的印戳或者模子在陶瓷器上印出纹饰,传统的印花有戳印和模印两 种,现更有网印技法等。严格来讲,这种空心凿子也不算是一种新创,只不过是工 具的材质变了。錾刻工艺相当复杂,工具也有几百种之多,根据需要随时制作出不 同形状的錾头或者錾刀。一类錾头不锋利,錾刻较圆润的纹样,不至于将较薄的器 体刻裂,另一类錾头锋利如凿子,錾出比较细腻的纹样。唐代金银器上流行的珍珠 地纹是在器物表面用圆錾刀錾出细密的小圆圈,排列整齐,技术要求较高,中晚唐 的器物较薄,珍珠地纹小而浅,也比较稀疏。珍珠地纹是唐代创新和特有的工艺, 并影响到其他地区2 。这样的结论也是有一定前提的,金银器上的珍珠地纹是唐代创 新和特有的工艺。 ( 2 ) 相关的装饰形式 联珠纹也作连珠纹或者称作联珠圈纹。主要装饰在带状网格纹样的上下两 端,或者纹样边缘;一种作为纹样边框的圈珠纹,这种圆圈纹是与其它纹样同时在 印模中印出,或作为贴花、或镶嵌成型。联珠纹类型有多种:环绕状、条带状、团 花简化状等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样式。在中国,较多的出现联珠纹是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 公元2 2 0 5 8 1 年) ,联珠纹的发展和兴盛是在隋唐时期( 公元5 8 1 9 0 7 年) 。 珍珠地纹可能也受到联珠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戳印技法( 或者錾刻技法等) 和圈 2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9 年5 月第一版第1 8 6 页。 4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纹样式的运用。 地纹陶瓷器的装饰纹样之一。一般属于辅助纹样,在主体纹样以外部位的 空间,布满一种有规律的纹饰,用以衬托主体纹样。地纹有珍珠地、海水地、篦地、 锦地、凤尾纹地等。 开光装饰艺术中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开光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 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装饰部位。这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是能突出主体,增加层 次3 。开光装饰手法最早见于彩陶,具体表现将在后面的行文中介绍。开光在瓷器上 构成圆形( 椭圆、腰圆、扁圆等) 、长方形、菱形、扇面形、三角形、梯形、海棠 形等各种形式的边框,在其内部绘制或者刻划纹饰。一般为白地开光,也有色地开 光。在成型的器物表面,贴上各种形状的湿纸,施色釉后把纸揭去,在没有釉的空 白处,以色料绘制花纹,干燥后可以吹釉或者其他方法施釉,高温烧成。有一种洒 蓝地开光五彩器的制作,先贴上长方形湿纸,然后用青料吹青,去除贴纸后罩上一 层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便为洒蓝地。再在白色开光内用五彩绘画,低温二次烧完 成。开光的装饰手法在珍珠地划花瓷枕上应用比较广泛,部分珍珠地划花瓷器上也 采用瓷器器型的轮廓开光与圆圈纹相结合的样式。 化妆土俗称陶衣。一般胎土质量不够细洁的瓷器,胎釉之间涂刷或浸渍上 一层含铁量低的白色瓷土,使胎面光滑洁白,称为化妆土。施加化妆土的作用是为 了填补坯体上的气孔、凹点和其他疵病,以及坯体不够洁白的,上一层化妆土以遮 盖胎体的不良呈色,使瓷面美化。瓷器上用化妆土在西晋婺州窑制品上已经开始, 隋、唐、两宋时期北方许多窑口,因坯料多为深灰或灰褐色,故常采用此种途径以 改善瓷器制品的质量。化妆土的应用,应注意化妆土料与坯釉之间的干燥收缩、烧 成收缩及热膨胀系数的相适应,否则易发生剥落,或釉层发生开裂与剥落。 珍珠地划花工艺主要是综合以上工艺技法或者在相关工艺技法和纹饰的影响 下产生的。珍珠地划花工艺体现了装饰与工艺的一种互渗而统一的关系。装饰一方 面是工艺的适应方式和形式,装饰因一定的工艺而产生;另一方面装饰本身又是一 种工艺方式,即所谓的装饰工艺,具有技术性的特征,表现为一种装饰性技术的存 在。作为方式,装饰具有的是动词属性,作为形式,装饰表示的是名词属性4 。工艺 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 9 8 5 年1 月第一版第2 l 页。 4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9 月第一版第1 2 0 页 5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方式有时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方式和装饰的形式,一定装饰形式、风格的形成直接与 一定的工艺材料、工艺技法和工艺水平的高低等相关。珍珠地划花工艺实际上就是 器物的装饰工艺,一种整合化的装饰工艺和装饰形式。之所以说是整合化的装饰工 艺和装饰形式,就是因为它是在诸多工艺技法和装饰形式的综合运用并且在其它装 饰形式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特殊艺术效果。 2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大体经过四道工序:在敷化妆土的胎体上划出主体 纹样;用特殊的戳印工具( 可能是圆管状的芦苇或者金属管等) 在主体纹样外的空 间( 亦有在纹样内等) 戳印珍珠细小圆圈:在纹样凹痕内着一层色粉( 或不着色粉) , 再用力蹭擦,然后扶去色粉,使主体纹样和圆圈的凹处蹭满色粉;最后在器表涂抹 一层透明薄釉入窑烧成。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划花色彩效果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如 剔花技法存在两种装饰形式,一是在胎体上先剔刻纹饰后上化妆土,然后施釉烧成 白瓷剔花器;二是在胎体上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纹饰,最后施釉烧成带有白褐相 间纹饰的瓷器。珍珠地划花瓷器所产生的划花色彩效果可能是如剔花一样由于化妆 土使用的先后顺序,严格来说是装饰技法的不同造成的,同时,也与是否着色粉和 是否施化妆土相关。 珍珠圈纹在装饰形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器物通体戳印珍珠圈纹( 主体纹样) 、 纹样内部填充珍珠圈纹( 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填充主体纹样) 、主体纹样的间隙戳印 珍珠圈纹( 辅助纹样) 。其中以辅助纹样的类型居多,通常所说的珍珠地划花瓷器 一般属于主体纹样的间隙戳印珍珠圈纹的类型。珍珠圈纹的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 甚至早期同一器物上珍珠圈纹的大小也不尽相同。珍珠圈纹的大小和排列形式上也 有一定的复杂性,也就是说,缺乏规律性。但是,成熟稳定期的珍珠圈纹往往是大 小统一,排列规整。珍珠地划花瓷器就是采用珍珠地划花工艺制作的瓷器,宋代流 行于河南、河北、山西等诸瓷窑,以河南登封窑制品最具特色。然而,在目前的珍 珠地划花瓷器鉴定上也会出现误认为登封窑制品的错判,或许是因其代表性使然。 3 珍珠地划花工艺的历史渊源 珍珠地划花工艺的历史渊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珍珠地划花工艺的确切起 止年代问题又是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为行文的方便和分析重点问题就不再罗列 6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那些争议性的观点。从陶器的角度说起,或许我们能从原始社会的陶器上捕捉到类 似装饰样式的踪影。 新石器时代( 约1 0 0 0 0 年一4 0 0 0 年前) 的马家窑文化因1 9 2 4 年首次在 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 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砂质和 , 泥质红陶为主。但泥质陶的胎质细腻, 、 器表多经磨光,彩陶最为发达。马家窑 文化彩陶主要有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 5 田白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 9 8 5 年1 月第一版第1 8 页。 6 张朋川:黄河彩陶华夏文叫绚丽的曙光,浙江人民美术版社,2 0 0 0 年1 2 月第一版第1 3 7 页。 7 】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辽宁锦县水手营子村,铜柄大戈通体重一千克以上,戈头与柄身一次浇铸完成,通 长8 0 2 厘米,柄体自上而下由宽渐窄,柄上饰满圆珠圈纹,清晰而有规律的分布 在菱形纹饰的内外。菱形纹饰共有1 6 个完整菱格,戈头与柄身交叉的顶端为半个 菱格,呈倒三角形。圆圈大小比较规整,柄身两侧的圆圈大多比较完整,偶有半圆。 菱形纹饰和圈纹呈凸起状,别具一番风格。从圈纹的样式来看,在浇铸青铜戈的模 具上制作的圈纹已经相当规整。铜柄大戈的重心明显的体现在柄上,而不在戈头, 象征性大于实用性,类似权杖,应当是军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产物。从戈头的造型来 看,铜柄大戈类似于銎内戈类型的条形长銎短内式( 銎音穷,戈头安柄的孔;内是 连接援的插入戈柄的部分,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 。严格来讲,铜柄大戈的类 型无法与中国青铜器中总结的样式完全匹配。 战国秦汉时期( 公元前4 7 5 年一公元2 2 0 年) 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人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类社会从战国时起进入封建社会。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 9 3 0 年出土于河北易县 燕下都遗址的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 如图3 ) ,纹饰精彩且器物具有搓洗污垢的特殊 功能。器体残长1 8 3 厘米,宽6 7 厘米,厚1 6 厘米。器物质地坚硬,器身扁平, i a 部中空,一端呈圆顶状,一端收缩呈短柄状。两面地纹密布圆形凸点和圈纹,饰 有不同的图案。正面近柄处有一侧身人像,身着宽条衣服,双臂上举,手持长绳, 作缚兽状,双兽侧立,张口吐舌,形象生动。顶端有同心圆,内有六角星纹,中心 为圆周十字纹,背面饰有龙形,伸爪卷尾,体饰鳞纹。这确实是一件艺术性和实用 性相结合,具有一定工艺水平的制品。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 2 0 年一5 8 9 年) 将近3 7 0 年的时间中,除谣晋得到短 暂的统一外,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这段时期是江南瓷业 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中,西晋( 公元2 6 5 年一4 2 0 年) 越窑系的青釉骑兽器上则出 现了基本上属于瓷器通体圈纹的样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釉骑兽器( 如图4 ) , 通高1 7 。7 厘米。器物的整体造型是一人骑于伏卧、龇牙嗔目状的兽背上,双手握 兽角,人物昂首挺胸,身着戎装,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头戴一顶网纹卷沿 圆筒式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通体施青黄色釉,采用戳印、刻划方法装饰器身各 部位的花纹,突出圆圈纹饰。兽身上的圈纹规整,大小基本相同,兽面篦划须纹。 人的戎装边饰带状联珠纹,人的胳膊和腿部的圈纹大小不一,以腿部纹饰较明显, 腿部纹饰更像团花简化成圈纹的联珠纹样式。人身和兽身的圈纹相比较而言,人身 上的圈纹( 除胳膊和腿部部分圈纹) 明显小于兽身上的圈纹,也就是说,二者表面 装饰的圈纹大小也不统一。二者的相同之 处是在装饰的部分圈纹的完整性上有所欠 缺,即非整圆。此器是西晋陶瓷制品的典 范,形象生动。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晋青釉双系兽 面纹扁壶( 如图5 ) ,口径4 2 厘米,最大 腹径1 8 厘米,高1 4 厘米,扁壶小直口、 颈短,肩上有两小系,器身呈椭圆形,平 底微内凹,有残缺。通体施青釉,双系之 燮嬲 、。- _ :_ l :- 一,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问印圆圈带状装饰图案,带状系列圆圈呈弧形,部分圈纹沿刻划的彤双线边缘装饰, 似乎是在一定的规律性中组合一种具有某种意义的图形,中间贴塑兽头,这是西晋 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方法。单独圈纹之间的间隔不一,从规整性的角度讲,圈 纹排列不整齐。扁壶为贮盛器,可作茶具,可作酒具等,是一种多用途器物。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晋青釉双系卣( 如图6 ) ,高2 3 7 厘米,口径1 0 6 1 1 7 厘米,底径1 6 4 厘米,卣直口,短颈,平肩,垂腹,腹下饱满,圈足外撇,通体 呈扁圆形。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 首系,龙鼻下卷构成圆环。两对系大d , , t f l 问,形成一种稳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 面匀净,微黄。外壁上部印纹饰4 组:中间为4 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其上下分别 戳印圈纹,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托起上部图案。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 的3 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鬻黔鬻姆 曹科曾霸_ 。j i : 髦 从圈纹的样式角度讲,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西晋三件瓷器的圈纹样式虽然不是最 早的,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表现在:西晋青釉骑兽器几乎通体戳印圈纹, 突出圈纹样式,圈纹为主体纹饰,排列上呈带状圈纹和类似团花简化成圈纹的联珠 纹样式,功能上起装饰的作用;西晋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圈纹不规整,圈纹与刻 画弧线相比,可以看作是主体纹饰,圈纹a l z 歹i j 上呈带状弧形联珠纹,功能上起装饰 的作用;西晋青釉双系卣器壁装饰的圈纹可以认为是带状环形联珠纹样式,圈纹为 辅助纹饰,功能上起到分割画面和装饰的作用。 唐代( 公元6 1 8 年一9 0 7 年) 无疑是金银器飞速发展和成熟普及的历史时期。 现减于陕西省博物馆,1 9 7 0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窑藏的唐代鸟兽纹 貉。套wolkl是遣虑提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 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莲瓣金碗( 如图7 ) ,高5 5 厘米,口径13 7 厘米,足径6 7 厘米。碗为圆唇侈口, 圆腹平底,下接外展圈足,碗壁锤出双层相互交错的莲瓣,上层莲瓣内阴刻鸳鸯、 鹦鹉、鹿、狐等珍禽异兽,周围饰折枝花草,下层莲瓣内刻宝相花。口沿下与上层 莲瓣外呈倒三角空间内刻如意云纹和各种飞翔姿态的鸟纹,近底处饰一圈五瓣小 花,圈足外壁刻菱形纹,足缘饰一圈连珠,底刻飞鸟,周围有五组缠枝卷草纹,碗 内墨书“九两半”三字。纹饰皆以珍珠圈纹作地,此碗制作精细,纹饰富丽,为唐 代金银器工艺的稀世珍品。从这件鸟兽纹莲瓣金碗的纹饰样式看,宋代流行的珍珠 地划花瓷器的纹饰样式与此类似。 鸡冠壶因其提梁外形似鸡冠而得名,它源于一种便于在马上携带的盛水皮囊 壶。契丹民族定居后,模拟皮囊壶的形式,用木、瓷、陶等材料制作鸡冠壶,作为 自己民族的风尚,稍珍贵者烧成三彩器。1 9 7 9 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洞后村窑藏出 土,赤峰市文物工作站藏有一件鎏金银鸡冠壶( 如 图8 ) ,辽代( 公元9 1 6 年一1 1 2 5 年) ,高2 6 厘米, 底长2 1 厘米,宽1 6 厘米,此壶用锤揲法成形。上 窄下宽,壶口为椭圆形,上有盖,面微鼓,正中有 一小孔,原当有盖钮,壶颈较长。提手呈扁状,中 间有一孔,孔缘用银片加固,壶腹部微鼓,表面錾 刻缠枝卷叶,腹部两侧錾印双重菱形开光,开光内 部在珍珠地纹饰上錾刻一卧鹿,周围饰以卷草、折 枝花和叠石。壶颈錾刻一周缠枝卷叶纹,纹饰部分 鎏金。圈纹密集,起到了装饰和分割画面的作用, 但部分圈纹不规整。这件罕见鎏金银鸡冠壶,制作 精良,更属于名贵之物,其工艺是借鉴了波斯的金 银3 j h t 技术,装饰技法与纹样则受到唐代中期和晚 期传统工艺很大的影响。 闺_ 宋代( 公元9 6 0 年一1 2 7 9 年) 是瓷器发展的繁盛时期,同时也是珍珠地划花瓷 器的流行阶段。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宋代河南登封窑珍珠地虎纹橄榄瓶( 如图9 ) ,高 3 2 3 厘米,足径9 5 厘米,口径7 3 厘米。侈口圆唇,颈短而细,腹体呈橄榄形,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平底圈足,灰褐胎色胎体上施有白色化妆土。主体纹饰为双虎纹,一虎站立张牙舞 爪,一虎作欲扑姿态,前肢相攀,张嘴翘尾,两虎身态修长,威武雄健,极为生动。 以柱石和丛草做陪衬,近底处刻十六瓣莲瓣纹一周,纹饰以外空白处填以宛如珍珠 状的小圆圈作地,均匀细密。其中,珍珠圈纹为辅助纹样。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 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从唐代的金银器来看,唐代盛行的珍珠地装饰类型对宋代流行的珍珠地划花瓷 器影响非常强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代金银器的珍珠地装饰类型是促成宋代 流行的珍珠地划花瓷器装饰类型的最直接因素,当然,珍珠地装饰类型的金银器也 是缘于细腻而又精湛的錾花技术的应用。珍珠地装饰类型的瓷器在宋以后很少见 到。 材质的低贱仿高贵是工艺美术的一条重要规律7 。尚刚在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 中也表明:不是所有的工艺美术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也有例外。在造型和装饰上以 高贵的金银材质完全模仿低贱的编织( 柳条等) 材质的典型代表是晚唐时常见的柳 斗式银碗。需要说明的是:低贱和高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比较中得出的相对概 念。 珍珠地划花瓷器是否也遵循了这条重要规律,本人曾与诸葛铠和张朋川两位教 授请教过,最后一致认为:从装饰样式看,珍珠地划花瓷器遵循了以低贱陶瓷材质 仿高贵金银材质的规律。 ( 二)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会产生珍珠地划花瓷器和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历史地位问题,似乎没有引 起学术界的关注。 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8 。人的审美需求在艺术创作中起着相当 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唐 代金银器精湛的珍珠地装饰工艺在视觉上给人的审美以强烈的心理刺激,这就为宋 代流行的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金银器的高贵材质决定了它的 受众群体是那些富有的达官贵人等,而珍珠地划花瓷器基本上属于民间瓷器的范 7 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5 年8 月第一版第1 6 3 页。 8 俄 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 没有地址的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 9 7 3 年2 月 第一版( 根据1 9 6 4 年1 2 月第一版大字本重排) 第1 6 页。 1 2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畴,民间瓷器是工匠亲手制造并一般为自己或同阶层的人们所使用的瓷器,这显然 是材质的不同引起受众群体的不同。低贱陶瓷材质模仿高贵金银材质,这种追求高 贵的心理似乎成为珍珠地划花瓷器仿金银器的一个心理动力。从经济价值的观念出 发,正是由于陶瓷材质的廉价,无疑增加了其购买力,使得一定阶层的人消费得起, 加之陶瓷的可塑性等优势,使得珍珠地划花类型的制品又集中体现在陶瓷上,而不 是其它材质的制品上。 需要说明的是:宋代流行的珍珠地划花瓷器属于民间瓷器的高档品,其享用者 应属于等级、身份较高的中小地主和商人。河南禹县白沙宋墓描写地主生活情景的 壁画中就留有类似登封窑高档瓷器形象,可作为了解宋代使用北方民窑高档产品的 参考9 。物尽其用是民窑瓷器发展的基本原则,各地制瓷作坊将采来的瓷土,精细原 料制作高档用具或陈设艺术瓷,粗料作粗瓷,下脚料则用来生产黑瓷,因为黑釉掩 盖能力强。这些档次不同的生活用瓷,价格有高有低,能满足广大社会不同阶层的 需求。珍珠地划花瓷器是工艺美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整个瓷器历史中, 珍珠地划花瓷器只有在宋代比较流行,但是,时间的长短问题和本身的经济价值问 题不能概括珍珠地划花瓷器历史地位的高低问题。 从珍珠地划花工艺的装饰技法角度看,珍珠地划花瓷器体现了瓷器装饰技法的 整合化,从其他材质器物艺术中借鉴的装饰技法( 陶器上的戳印技法等) 更是丰富 了瓷器的装饰技法;从珍珠地划花工艺的装饰类型角度看,珍珠地划花瓷器发展了 瓷器的装饰类型,主要体现在圈纹样式在瓷器上的成熟应用,同时也增加了瓷器的 装饰韵味;从珍珠地划花瓷器所属的基本范畴看,丰富了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瓷 器艺术的内容,加之其受到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宗教艺术等的影响,便也体现出 特殊的瓷器艺术风格;从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现实意义看,珍珠地划花瓷器不仅满足 特定阶层的实用要求,而且也满足了特定阶层的审美需求,还有值得强调的一点是 它满足了特定阶层追求高贵的心理;从珍珠地划花瓷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来看,民 窑工匠在陶瓷艺术上的潇洒豪放的风格,与传统的书法绘画相结合,民族文化的气 9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 9 8 2 年9 月第一版第2 4 9 页。 1 3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一、珍珠地划花瓷器概论 派就特别突出。此外,珍珠地划花瓷器在促进窑区经济的发展和促进陶瓷工艺与文 化交流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忽视珍珠地划花瓷器 的存在价值。 1 4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二、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与窑址分布 二、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与窑址分布 珍珠地划花瓷器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珍珠地划花瓷器流行的历史时 期必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文化特征。出土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窑口和地区分布较广, 又各有千秋。 ( 一)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时代文化特征 鉴于珍珠地划花瓷器产生和消失的确切年代问题存在着争议,针对唐代金银器 的珍珠地装饰样式对宋代流行的珍珠地划花瓷器产生强烈的影响,并且宋代之后珍 珠地划花瓷器少见这一现象,我们不妨将唐宋时期作为一个主要的历史文化时期来 介绍。通过简单介绍这段时期的工艺美术或者瓷器的发展概况等来映射珍珠地划花 瓷器的时代文化特征。 唐代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两个高度发展的阶段,考古发现的陶瓷窑址之 多也是空前的,为日后出现众多的名窑和南北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唐代瓷业出现 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和南方瓷业的最高成 就。在唐代制瓷工艺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匣钵装烧得到大量使用并作为常规工艺。 安史之乱之后,因为受到了分裂割据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陶瓷等手工业虽有发展但 是有限。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稳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人口 的增加也使广大的农村出现了许多手工业与商业兴旺的集镇,宋代许多瓷窑集中地 本身也是繁荣的市镇。唐代都城长安的坊( 住宅区) 、市( 商业区) 分开,而宋代 东京则坊市不分,夜市不禁更是繁荣了瓷器制品的市场。经过南北朝,历经隋唐至 宋的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也促使了陈设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瓷业发展的整体 面貌往往以所谓的五大名窑( 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 和八大窑系( 磁州 窑系诸窑、耀州系诸窑、定窑系诸窑、钧窑系诸窑、龙泉窑系诸窑、景德镇窑系诸 窑、越窑系诸窑、建窑系诸窑) 来概括。官窑和民窑的体系更是明朗,并表现出不 同的艺术风格。如果说官窑瓷器表现出的是一种高贵典雅的审美艺术的话,那么民 窑则表现出的是一种通俗率真的审美艺术。珍珠地划花瓷器基本上属于民窑制品。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二、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与窑址分布 或许是受金银器影响和受众群体相对特殊的缘故,珍珠地划花瓷器成为属于民窑制 品的一种高档瓷。 唐宋时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兴旺和发达为中 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工艺美术方面,唐代金银器的发展和演变 无疑是一个中外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唐代的金银器造型主要受粟特、萨珊波斯和 拜占庭的影响,如分瓣银碗的粟特类型、多曲长杯的萨珊波斯类型、高足杯的拜 占庭类型。当然,唐代金银器也兼收中国传统造物的器型和纹饰。在唐代,随着金 银器工艺的发展,外来纹饰与中国传统纹饰融为一体。齐东方的唐代金银器已 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就不再赘述。从唐代金银器对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影响角度 看,珍珠地划花瓷器在发展兴盛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珍 珠地划花瓷器的造型和纹饰之中。 宋代工艺美术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陶瓷上,不论是生产规模,制作技术和艺 术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这个时期的海外贸易也相当繁荣,珍珠地划花瓷器出 现在国外,可能跟海外贸易的繁荣有关。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时代文化特征体现出的 是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融合性。 根据各窑口珍珠地划花工艺的特征及地层早晚关系,按时代将珍珠地划花工艺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创阶段( 宋代初年之前) :这一时期的珍珠地划花工艺处于 原始创烧阶段,产品中具有浓厚的唐代金银器的作风。典型遗址有密县西关窑和新 安城关窑;繁荣阶段( 宋代初期中期) :这一时期以宋代登封曲河窑为代表, 观台磁州窑、宝丰清凉寺的早期阶段也属于此期。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珍珠地的 色彩主要为赭色,有少数为黑褐色,不着色粉的情况已经不见。珍珠地圈一般较大, 且排列整齐。图案刻划流畅生动,生活气息很浓厚。珍珠地色彩鲜艳,画面布局严 谨,搭配得体。另外,珍珠地不仅施于白瓷上,也施于饴釉瓷上。这些都反映了珍 珠地划花工艺己发展到高峰时期;衰落阶段( 宋代中晚期之后) :这一时期以观台 磁州窑珍珠地划花工艺中、晚期阶段为代表,其它窑口如宝丰清凉寺窑、鲁山段店 窑、新安城关窑也均有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动物图案消失, 花卉图案仅剩卷枝纹并退居边饰,带有文字和年号的枕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珍珠地划花工艺的消失时间,从目前资料看j 可能是在宋代晚期。因为 1 6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 二、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与窑址分布 在宋代晚期的地层中虽仍出土有珍珠地瓷器,但是种类只有瓷枕一种。同时,划花 图案已经基本不见,少数的边饰上有珍珠地划花如卷云纹等,但却都很粗糙,吉祥 文字基本占据了整个枕面。这表明珍珠地划花工艺到宋代晚期已经到了衰落阶段” 坩。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勉强,根据主体图案在整个纹饰构图中的比例大小来评判 该类型瓷器的衰落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其衰落或许与制瓷中心的转移和青花瓷器的 逐步繁盛有一定的关联。 ( 二)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窑址分布 窑址分布主要是按照各省窑址或地区出土的珍珠地划花瓷器为划分依据,并对 出土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窑口或地区进行简单概括,以明确相关窑口烧造珍珠地划花 瓷器的工艺背景及其特点等。 1 河南出土的珍珠地划花瓷器 河南是珍珠地划花瓷器相对集中的地区,河南陶瓷业在唐代进入繁荣时期。五 代的梁、唐、晋、汉、周分别建都开封和洛阳,宋代的汴京( 今河南开封) 也曾是 北宋的都城,并且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丰富的制瓷资源、地处中 原的便利等使河南瓷业进入鼎盛阶段。金银器的主要受众群体中包括皇室贵族,而 宋代的都城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河南,再考虑到金银器对珍珠地 划花瓷器的强烈影响,加之当时那种追求高贵的心理需求,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因素 使得珍珠地划花瓷器相对集中的出现在河南。 密县窑( 西关窑和窑沟窑) :1 9 6 1 年由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密县( 现为 新密市) 普查登记文物时发现的1 1 。密县窑烧瓷时间是始于唐而终于金;采用匣钵、 碗笼装烧,采用圆饼形、三岔形、环形和乳丁形支烧工具垫烧;唐、五代以白釉瓷 为主( 胎较粗糙,普遍使用化妆土,以增加釉层白度) ,黑釉瓷和黄釉瓷次之,青 釉瓷最少;瓷器器型上有钵、碗、盘、盒、壶、高足杯、豆、盂、枕等,( 其中, 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宽而浅,足外侧边棱用刀削去;壶颈较宽,柄与口沿齐平, 均具有唐代特征) ;烧制白地黑花瓷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此窑中珍珠地划花 瓷器的标本采集到6 件垤,瓷器器型主要有枕( 主要有腰圆形枕和六角形枕两种) 、 1 0 周军、刘彦锋:珍珠地划花工艺浅析,考古1 9 9 5 年第6 期第5 7 1 页。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密县、登封唐宋窑址调查简报。文物1 9 6 4 年第2 期第5 4 页。 1 2 冯先铭:河南密县、登封唐宋古窑址调查,文物1 9 6 4 年第3 期第4 8 页。 1 7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二、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与窑址分布 洗、碗三种器形,主体纹饰有植物纹和动物纹。划花装饰中以动物图案最具特色, 而以花卉图案居多。动物纹主要有鹦鹉、鹌鹑、鱼鹰、卧鹿和卧羊等。花卉图案中 以折枝牡丹、折枝菊花为主,花朵一般较大,且刻划简练。瓷枕的枕面主要装饰划 花纹样,器物的边缘和枕墙纹饰则多为划花、刻花及剔花并存,纹饰主要有卷云纹、 卷枝纹、葵花纹以及倒人字纹和弦纹等。珍珠地的圈纹大多数小而密集,排列不整 齐,常有出格现象,有的甚至只印半圆,晚期器物圈纹大而规整。从密县西关窑珍 珠地划花工艺的总体面貌来看,釉质不太光润,颜色也往往不易被掌握,常有发黑 的现象。窑沟窑的主要纹饰与密县西关窑相似。但窑沟窑的珍珠地色彩更加鲜亮, 珍珠地圈大而整齐。密县窑珍珠地的色彩有赭红色、黑褐色、不着色粉三种。 登封曲河窑:烧瓷时间是始于唐而终于元;采用匣钵、碗笼装烧,采用圆形和 环形支烧工具垫烧,其中,圆形碗垫上手捏三个乳丁状的凸起,排列成等边三角形; 烧制白釉、黑釉、绿釉和三彩瓷器等;瓷器器型上有钵、碗、盘、盒、壶( 注子) 、 罐、高足杯、碟、豆、盂、枕、瓶等;柳斗纹为颇具特色的瓷器装饰纹饰;此窑中 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标本采集到1 1 0 件 ,瓷器器型上有瓶、罐、洗、枕、碗五种, 纹饰上有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三种,其中以花卉和人物居多。花卉主要是牡丹 花和菊花。动物纹饰主要是虎纹。人物主要是成人和婴孩等的形象,人物一般都是 身材丰满、手脚肥胖。组成珍珠地的小圆圈的规格有2 、3 、4 毫米三种,珍珠地的 色彩有红褐色、黑褐色、褐色、黑色四种。 新安城关窑:烧瓷时间是始于宋而终于元;采用匣钵装烧,采用圆形和不规则 支钉等支烧工具垫烧;制瓷品种主要是汝瓷、影青瓷、黑釉瓷、钧瓷、磁州窑系瓷 器等;瓷器器型上有碗、盘、罐、瓶等;此窑中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标本约为6 件, 瓷器器型上有瓶、罐、盆、枕四种h ,纹饰上主要有植物纹、书法字体纹饰两种, 动物纹饰较少见,有的枕底面刻有人名( 可能为制作工匠的名字) 。珍珠地的圈纹 早期小而密集,排列不整齐,有出格现象,晚期器物圈纹大而规整,珍珠地的色彩 有赭红色、黑褐色两种塔。 鲁山段店窑:鲁山窑址在今河南鲁山县段店村,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 1 3 冯先铭:河南密县、登封唐宋古窑址调查。文物1 9 6 4 年第3 期第5 2 页。 1 4 文物编辑委员会: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1 0 月第一版第3 4 5 页。 1 5 周军、刘彦锋:珍珠地划花工艺浅析,考古1 9 9 5 年第6 期第5 6 6 页。 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二、珍珠地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与窑址分布 1 9 5 0 年陈万里先生首次调查发现。该窑采用匣钵装烧和支烧技法:制瓷品种主要有 黑釉、花釉、黄釉、白釉、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刻花或印花青瓷和钧 釉瓷等;瓷器器型上主要有黑釉罐、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