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doc_第1页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doc_第2页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doc_第3页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doc_第4页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05.8mm(折合降水总量1499.49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3.6%,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增加17.4%,属偏丰年份。与多年均值相比省辖四大流域均有所增加,增幅10%20%,其中海河流域增加13.7%,黄河流域增加11.1%,淮河流域增加19.0%,长江流域增加20.6%。200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35.92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303.99亿立方米偏多43.4%,比上年度偏多50.5%。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19.74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88.75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10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3.11亿立方米。全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97.1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558.5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404.86亿立方米)偏多38%。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增加20.9%;海河流域增加12.3%;长江流域增加71.2%;淮河流域增加35.4%。2005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33.8万立方米/km2,产水系数为0.45。2005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9.0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8.0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6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43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比上年末上升0.34m,地下水储蓄量比上年增加10.82亿立方米。2005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97.8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2.2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125.48亿立方米,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07亿立方米。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2.89亿立方米,减幅1.4%。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61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5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2.07亿立方米。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31亿立方米,中深层地下水约15.17亿立方米。2005年全省总用水量197.81亿立方米。其中农、林、渔业用水114.5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103.4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5.71亿立方米,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37.51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16.39亿立方米)。本年度降水量丰沛,农田灌溉用水量与上年比较减少9.2亿立方米;由于工业产值较上年大幅度提高,工业用水量与上年比较增加5.54亿立方米;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较上年稍有增加。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17.0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9.2%。全省人均用水量为198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187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17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91.7立方米,不含火电为73.3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综合每人每日为195升(含城市环境),农村为72.2升(含牲畜用水)。2005年估算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39.1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76.8%,城市生活污水占25.2%。 2005年对全省12个水系,65条主要河流,120个河段(控制河流总长度4692km)进行了监测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年期全省水质达到和优于类标准的河长1461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1%;达到类、类标准的河长784km,占16.7%;遭受严重污染,已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447km,占52.2%。对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监测,2005年水库水质总体较好,优于类水质标准的占85%,宿鸭湖水库水质有较大好转。对全省17市近郊的41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2005年地下水水质状况与2004年相比有所下降。二、水资源量(一) 降水量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05.8mm,折合降水总量1499.49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3.6%,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增加17.4%,属于偏丰年份。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降水量分别为693.7mm、700.3mm、1002.0mm、992.0mm,与多年均值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一般在10%20%,其中长江、淮河流域增幅分别为20.6%、19.0%,增幅较大。黄河、海河流域增幅分别为11.1%、13.7%,增幅较小。省辖四大流域降水量与上年相比,长江流域增幅最大,达22.9%,淮河流域次之,达14.9%,其余海河、黄河流域增幅较小,分别增加6.7%、3.7%。全省18个省辖市降水量与多年均值比较,仅有许昌、济源两市偏少,偏少幅度分别为5.7%和2.8%之间。其余16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偏多幅度最大的为濮阳、驻马店两市,分别达41.5%、40.7%,其次为南阳、信阳、新乡市,分别达22.2%、21.1%、20.6%,其它11市一般在5%15%之间。与上年比较,济源、郑州、开封、商丘、许昌、漯河等6市偏少,偏少幅度一般在2.4%21.5%之间,其中济源市偏少幅度最大达21.5%,其次许昌市达20.4%,郑州市减幅2.4%,较上年略有减少。其余12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市偏多幅度较大,分别达62.0%、27.9%和25.2%,濮阳市偏多幅度也达17.1%,其余8市偏多幅度均在10%以下。从区域分布上看,降水量南部大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并依次呈递增趋势。黄河以北中部区域在600700mm之间,东部区域大于700 mm,濮阳、清丰局部大于800 mm,明显高于中西部;豫西伊洛河山区地带降水量多在500700mm之间,上游高于下游河谷地区;沙颍河以北、黄河以南的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降水量一般在600700mm左右,东部商丘地区相对较大,在7001000mm之间,明显高于中西部;豫西南地区降水量在8001000mm之间,并且自西北到西南呈递减趋势;豫南地区降水量大多在10001200mm之间分布,且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淮洪区间明显存在高值区,局部降水量高达1600mm以上。2005年全省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详见图2。 本年度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偏多17.4%,汛期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局地暴雨多,阴雨天气较长。汛期降水集中,69月降水量达697.4mm,占全年降水量的77%,其中78月份降水量435.4mm,尤其是8月份达256.5mm,其特点是暴雨量大、强度高,造成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内涝。(二) 地表水资源量200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35.92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63.3毫米,比多年均值303.99亿立方米偏多43.4%,比上年度偏多50.5%。由于我省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汛期降雨量偏多、降雨强度大,造成省辖长江、淮河流域,及豫北东部的黄河、海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增加。按流域分区,省辖长江、淮河、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110.85亿立方米、257.60亿立方米、52.50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分别增加72.2%、44.5%、16.7%;海河流域为14.96亿立方米,偏少8.5%。主要河流与多年均值相比,长江、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流地表水资源量增幅普遍超过30%,其中,长江流域的唐河、淮河流域的洪汝河及黄河流域的沁河、海河流域的徒骇马颊河增幅均超过100%,长江流域的白河、黄河流域的天然文岩渠和金堤河支流增幅超过50%。 全省18个市中,安阳、鹤壁、郑州、商丘、许昌市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有所减少,减幅基本在20%以内;其它市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驻马店、濮阳市增幅分别达102.1%、149.6%,另外增幅超过40%的还有南阳、周口、平顶山、焦作和济源市。全省流域分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图5及表1。 2005年河南省地表水入境水量273.85亿立方米。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入境水量231.17亿立方米,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上入境水量210.12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入境水量18.0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入境水量21.34亿立方米;海河流域入境水量3.34亿立方米。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648.46亿立方米,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出境水量248.92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出境水量257.86亿立方米;长江流域出境水量127.62亿立方米;海河流域出境水量14.06亿立方米。全省地表水进、出境水量差374.61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资源量2005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19.74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88.75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01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3.11亿立方米。本年度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196.0亿立方米)增加12.1%,地下水资源模数平均为13.3万立方米/km2。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河川基流量69.21亿立方米,山前侧向径流量3.85亿立方米,开采净消耗量15.69亿立方米,合计为88.75亿立方米;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降水入渗补给121.06亿立方米,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19.19亿立方米,山前侧渗量3.85亿立方米,井灌回归量9.15亿立方米,合计总补给量为153.25亿立方米,扣除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01亿立方米;在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中,山前侧向径流量3.85亿立方米,山丘区河川基流流经平原时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9.26亿立方米,合计为13.11亿立方米。2005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图6及图7。 表 1 2005年河南省行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表 降水量:mm 水量:亿立方米分区名称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水资源总量产水系数郑州市702.6 6.389 10.474 3.993 12.870 0.24 开封市695.2 5.170 7.489 0.746 11.914 0.27 洛阳市720.7 29.012 11.390 7.802 32.600 0.30 平顶山市883.4 22.771 9.598 5.178 27.191 0.39 安阳市654.8 7.149 10.157 3.877 13.429 0.28 鹤壁市647.1 2.053 3.135 1.056 4.132 0.30 新乡市737.6 8.315 12.896 2.797 18.414 0.30 焦作市693.0 6.560 5.870 1.039 11.391 0.41 濮阳市794.6 4.646 7.466 1.618 10.495 0.32 许昌市659.4 3.707 7.142 2.135 8.714 0.27 漯河市833.5 3.885 4.164 0.577 7.471 0.33 三门峡市728.0 18.071 6.034 5.013 19.093 0.26 南阳市1010.3 109.281 25.029 14.249 120.062 0.45 商丘市791.4 7.408 13.851 0.273 20.986 0.25 信阳市1338.7 104.214 37.596 31.595 110.215 0.44 周口市865.9 20.483 19.930 4.054 36.359 0.35 驻马店市1261.8 73.214 25.136 9.517 88.833 0.47 济源649.2 3.594 2.384 1.583 4.395 0.36 全省合计905.8 435.922 219.744 97.101 558.565 0.37 海河流域693.7 14.964 23.675 7.613 31.025 0.29 黄河流域700.3 52.504 36.020 16.131 72.393 0.29 淮河流域1002.0 257.602 133.178 57.714 333.066 0.38 长江流域992.0 110.851 26.871 15.642 122.080 0.45 (四)水资源总量200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35.9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19.74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97.1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558.56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404.86亿立方米)偏多38%。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增加20.9%;海河流域增加12.3%;长江流域增加71.2%;淮河流域增加35.4%。2005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33.8万立方米/km2,产水系数为0.45。2005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三、蓄水动态(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根据2005年末蓄水量资料统计,全省20座大型水库和101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9.0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8.0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6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43亿立方米。按流域区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31.9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1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13.1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0亿立方米;长江流域11.41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6亿立方米;海河流域2.4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0.28亿立方米。2005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2004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2005年末大部分水库蓄水量较年初有所增加。增加较多的水库有:昭平台水库增加1.66亿立方米;陆浑水库增加0.92亿立方米;板桥水库增加0.63亿立方米;宿鸭湖水库增加0.53亿立方米。仅有赵湾、故县等4座水库减少,其中赵湾水库减少0.26亿立方米;故县水库减少0.17亿立方米;其它两座水库减少不足500万立方米。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降落漏斗2005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总体变化情况为:南阳盆地水位上升较大,升幅0.72.0m;信阳淮北平原、驻马店中南部、周口南部、商丘东南部及南四湖湖西升幅0.51.5m;豫北濮阳大部分区域、新乡市区及焦作西部升幅0.52.0m;安阳中部及温县-孟州漏斗中心等区域,地下水位有所下降,降幅0.51.5m;其余大部分区域水位升降幅度不大。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比上年末上升0.34m,地下水储蓄量比上年增加10.8亿立方米。 2005年末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7128km2,约占平原总面积的8.4%,比上年减少119 km2。其中第一大漏斗华北平原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区面积为6305 km2,比上年增加177 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9.62m;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429 km2,比上年减少103 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0.21m;其余漏斗面积大多有所减少。各漏斗区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四、供用水量(一)供水量2005年全省总供水量197.81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89亿立方米,减幅1.4%。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2.26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5%,比上年减少9.09亿立方米,减幅11.2%;地下水源供水量125.4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3.4%,比上年增加6.18亿立方米,增幅5.2%;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07亿立方米,占0.004%。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61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5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2.07亿立方米。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31亿立方米,中深层地下水约15.17亿立方米。2005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供水量详见表2。按流域分区统计,2005年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供水量分别为37.90、47.67、92.69、19.55亿立方米,分别占本流域总供水量的19.2%、24.1%、46.8%、9.9%。按行政分区,郑州、安阳、鹤壁、漯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市以地下水源供水为主,地下水源占其总供水量的比例在70%以上,周口市最高达93%。而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济源等市则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地表水源占其总供水量的比例在50%以上,信阳市最高达87%。 2005年全省行政分区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10。 (二) 用水量2005年全省总用水量197.81亿立方米。其中农、林、渔业用水114.5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103.45亿立方米),占57.9%;工业用水45.71亿立方米,占23.1%;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37.51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16.39亿立方米),占19.0%。本年度降水量丰沛,农田灌溉用水量与上年比较减少9.2亿立方米;由于工业产值较上年大幅度提高,工业用水量与上年比较增加5.54亿立方米;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较上年稍有增加。2005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用水量详见表2,其用水结构见图11及图12。 由于各市水源条件、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其用水量和组成有所不同。开封、安阳、鹤壁、新乡、濮阳等市农林渔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相对较大,在70%以上。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和济源等市相对工业用水较大,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超过20%。 (三)用水消耗量2005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17.0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9.2%。其中农林渔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67.8%;工业用水消耗占9.6%,城乡生活、环境用水消耗占22.6%。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即耗水率)差别较大。全省平均用水消耗率为59.1%,其中农林渔业用水综合耗水率为69.2%(农田灌溉为72.3%),工业用水耗水率为24.6%,城市生活、环境用水综合耗水率为70.6%。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水方式和组成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64.6%,黄河流域为61.0%,淮河流域为59.6%,长江流域为45.9%。 表2 2005年河南省流域、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市 地供水量用水量名 称地表水地下水其他合计农林渔业工业城乡生活环境综合合计耗水量郑 州4.55611.33815.8947.0494.8054.0415.8948.365开 封4.7328.92713.65910.5941.3691.69613.6598.523洛 阳5.2178.37713.5945.1235.4952.97613.5947.32平顶山4.3824.4198.8014.3262.5351.948.8014.58安阳3.62112.17815.79912.12.0091.6915.79911.901鹤壁1.4113.7235.1343.6960.8370.6015.1343.661新乡4.93911.1240.01816.08111.2722.6972.11216.0819.878焦作3.8678.12311.997.7742.9181.29811.997.652濮阳7.7596.20613.9659.9681.9682.02913.9658.022许昌3.7695.0488.8174.1932.7261.8988.8175.283漯河0.9633.101. 4.0641.5091.4551.14.0642.307三门峡1.9171.7780.0473.7421.3811.4280.9333.7422.018南阳10.2569.35119.6077.1288.7233.75619.6078.196商丘1.1669.76510.9316.5051.9152.51110.9317.299信阳10.2111.5611.7717.2221.7282.82111.7715.706周口0.8311.63312.4637.7361.4573.2712.4638.263驻马店1.4157.639.0455.4731.0522.529.0456.397济源1.2451.1980.0072.451.5450.5910.3142.51.65全省72.256125.4790.072197.807114.59445.70837.505197.807117.021海 河11.86826.0110.01837.89723.9668.3925.53937.89724.5黄 河18.27829.3370.05447.66930.36110.7736.53547.66929.059淮 河31.97760.71492.69153.24617.82721.61892.69155.221长 江10.1339.41719.557.0218.7163.81319.558.241五、水资源利用简析(一)水量平衡分析2005年全省水量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558.56亿立方米,入境水量273.85亿立方米,引入水量(含引漳、引沁丹河、引丹江、引梅水量)6.86亿立方米;支出项为:出境水量648.46亿立方米,无引出水量,用水消耗量117.09亿立方米,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增加量18.28亿立方米(包括小浪底水库蓄水增加量13.2亿立方米),地下水储蓄增加量10.82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36.18亿立方米,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8.45亿立方米。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全省2005年非用水消耗量为44.6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15.37亿立方米。(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根据水资源量和供用水计算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引用入过境水、水库蓄水变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储蓄变量、平原河川基流排泄量等因素影响,对四大流域2005年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 表3 2005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流域名称海 河黄 河淮 河长 江全 省 地表水控制 利用率(%)34.7 23.8 10.8 9.0 12.7 水资源总量利用 消耗率(%)65.634.515.16.618.6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 开采率(%)102.486.457.786.270.3(三)用水指标分析2005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198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187立方米;由于本年度降水量较丰,农田灌溉用水较上年少,亩均为177立方米,吨粮用水量约17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91.7立方米,不含火电为73.3立方米,工业用水定额较上年有所减小;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综合每人每日为195升(含城市环境),农村为72.2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城市生活综合用水定额稍有减少,农村综合生活用水定额稍有增加。人均用水量(见图13)大于300立方米有鹤壁、焦作、濮阳、济源等市,其中濮阳市最大为375立方米,济源市为368立方米;平顶山、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市小于200立方米,其中周口、驻马店市最小分别为112和10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大于300立方米的有濮阳、开封市,分别为365和336立方米;新乡、安阳和鹤壁市接近300立方米;郑州、三门峡、洛阳、漯河、许昌等市小于150立方米,其中郑州市最小为96立方米。 对全省20012005年各项用水指标分析(见图14),可以看出:随着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年不断提高,全省生活用水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城镇综合用水指标也在逐年增加;工业用水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总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但由于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各级政府部门对用水加强管理,各产业部门注重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工业用水增长速度低于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近几年全省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及万元GDP用水量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用水由于受气候、降水量及种植结构、灌溉习惯等各种因素影响,农田灌溉用水指标逐年、各地均有差异。六、水污染概况(一)废污水排放量2005年估算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39.24亿吨。其中,工业(含建筑业)废水29.87亿吨,占76.1%,城市综合生活污水9.37亿吨,占23.9%。按流域分区统计,海河流域7.83亿吨,黄河流域9.37亿吨,淮河流域18.57亿吨,长江流域3.47亿吨。按行政分区统计,除鹤壁、济源市外,其余16市废污水排放量均超过1亿吨,其中郑州市最多达4.94亿吨,洛阳市次之为4.66亿吨,南阳市达到3.47亿吨,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信阳等市也超过2亿吨,安阳、商丘、濮阳等市接近2亿吨。(二)河流水质全省河流水质监测评价2005年对全省12个水系,65条主要河流,120个河段进行了监测与评价,控制河流总长度4692km。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为依据,分全年期、非汛期、汛期分别进行评价。全年期综合评价结果:全省达到和优于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1461 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1%;达到类、类标准,满足工农业用水区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784km,占16.7%;遭受严重污染,已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447km,占52.2%。水质评价结果见表4、图15和图16。 表4 2005年河南省辖四流域河流水质评价成果表水期分区名称不同水质类别河长占其流域总监测河长比例(%)类类类类类劣于类类及优于类全年期海河流域4.39.209.1077.413.5黄河流域34.19.100056.843.2 淮河流域1.211.114.019.74.049.926.3 长江流域20.330.510.211.9027.161.0全 省8.713.09.414.42.352.231.1非汛期海河流域13.50009.177.413.5黄河流域25.0 9.19.10056.843.2 淮河流域1.218.76.611.511.051.026.5 长江流域20.320.325.56.8027.166.1全 省 4.412.311.817.211.442.928.5汛期海河流域4.308.514.10.772.412.8 黄河流域17.425.802.3054.543.2 淮河流域06.0 15.924.317.836.0 21.9长江流域10.240.710.25.06.827.161.0全 省8.814.88.37.67.852.831.9 全年期总体水质情况: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至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13.5%、43.2%、26.3%、61.0%,劣于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7.4%、56.8%、49.9%、27.1%。非汛期水质情况: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至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13.5%、43.2%、26.5%、66.1%,劣于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7.4%、56.8%、51.0%、27.1%。 汛期水质情况: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至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12.8%、43.2%、21.9%、61.0%,劣于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2.4%、54.5%、36.0%、27.1%。 流域分区河流水质监测评价海河流域:监测评价14条河流,25个河段,评价河长704km。全年期有95km评价河长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仅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13.5%;有545km河长遭受严重污染,失去供水功能,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77.4%。非汛期和汛期不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分别占86.5%和87.2%,其中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分别占77.4%和72.4%。评价结果表明: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仍然严重,主要河流为卫河、大沙河、翁涧河、马颊河、共产主义渠及东、西孟姜女河、汤河等。 黄河流域:监测评价11条河流,16个河段,评价河长660km。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285km,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43.2%;污染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375km,占56.8%。非汛期和汛期不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长均占56.8%,其中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分别占56.8%、54.5 %。新漭河、沁河、天然文岩渠、文岩渠及金堤河污染尤为严重;宏农涧河上游以及洛河、伊河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淮河流域:监测评价35条河流,68个河段,评价河长2738km。全年期评价水质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721km,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26.3%;污染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1367km,占49.9%。汛期和非汛期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分别占21.9%和26.5%;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分别占36.0%和51.0%。小潢河、青龙河、潢河、泼陂河、滚河、臻头河、澧河、灌河等河流水质良好,均能满足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练江河、清异河、贾鲁河(中牟以下)、湛河、金水河、熊耳河、双洎河、泉河、黑河、惠济河、黄汴河、古宋河、浍河、包河等河流水质污染尤为严重。淮河流域污染严重的河段集中在郑州、开封、平顶山、许昌、商丘、驻马店等工业、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长江流域:监测评价5条河流,11个河段,评价河长590km。全年期和汛期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均为360km,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61.0%;非汛期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66.1%。老灌河、白河上游、湍河上游、唐河中下游及十八道河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白河南阳段、新甸铺段及湍河下游,由于接纳城市污废水,有机污染严重,水质不符合农灌用水要求。流域分区主要河流水质比较省辖四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2004年比较,水质评价结果见图17。海河流域:水质较2004年有所下降。劣于类水质的河长增加了4.8%,达到和优于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下降了8.4%。黄河流域: 水质较2004年稍有好转。达到类标准的河长增加9.1%。水质达到和优于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以及劣于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均与2004年相同。淮河流域:水质比2004年稍有下降。水质劣于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增加了0.6%;水质达到类和类标准,能够满足工农业用水要求的河长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21.1%增加到23.7%;水质达到和优于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比2004年减少了3.3%。长江流域:水质较2004年稍有下降。全年水质达到和优于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减少1.7%;汛期水质达到和优于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减少11.9%;劣于类标准,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均与2004年相同。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状况表明:2005年稍劣于2004年。2005年水质达到和优于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比例比上年降低了3.4%;水质达到类标准,符合工业用水区标准的河长增加了6.5%;水质达到类标准,能满足农灌用水要求的河长降低了4.2%;水质劣于类标准,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增加了1.1%。水质评价结果显示: 上年达到饮用水源区水质标准的河段大多在2005年中仍然保持了较好的水质,但河段所占比例较2004年略有下降。 部分河段的水质状况有所改善,由2004年的类上升到了类,符合了工农业用水区水质标准。总之,全省主要河流的水质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受到严重污染导致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仍然占到全省总监测河长的52.5%。 七、重要水事旱灾2005年15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布不均,豫西、豫北、豫中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造成上述大部分地区出现旱象。据统计全省作物受旱面积1899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64.7千公顷,绝收面积9.5多千公顷,因旱减收粮食7多万吨。涝灾2005年发生了多次暴雨洪水,使我省101个县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