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潍坊风筝艺术的历史传承.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潍坊风筝艺术的历史传承.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潍坊风筝艺术的历史传承.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潍坊风筝艺术的历史传承.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潍坊风筝艺术的历史传承.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 构成民间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大 背景下 民间艺术日趋衰落 民族大众文化面临外来文化挑战 而潍坊风筝蓬勃 发展 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形成良性互动 开辟出新条件下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 展的新道路 成为民间艺术传承的典型 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本文拟通过所掌握的有关风筝著作 论文及民族风俗等资料 对风筝的起源 潍坊风筝的历史文化价值 潍坊风筝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 产业化与文化 传承的互动 新时期民间艺术的市场化传承进行深入探讨 在体现学术价值的同 时 又体现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加上引言分五个部分 引言论述了相关学术史研究状况 第一部分论述 了风筝的起源问题 第二部分论述了清末民初潍坊风筝艺术传统的家族性传承个 案研究 第三部分则论述了民国中期潍坊风筝艺术的发展 以历届风筝赛会 为中心 第四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时期潍坊风筝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第五部分为结 语 关键词 潍坊风筝 艺术 历史传承 a b s t r a c t 硒t eh 雒al o n gh i s t o 吼c o n s t i t u t e 粕i n t e g m lp a n0 fc i v i ll i f e h la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锄d 百o b a l i z a t i 伽c o n t e x t t h ei n c r e 弱i n gd e c l i n eo ff o l ka n n a t i o n a lp o p u l a r c u l t u f e锄dc u l t u r a l c h a l l e n g e sf 她i n gi i l w a r d w e i f a n g k i t e锄d p r o s p e r o u s d c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n o m i ce f f i c i e n c ya n dab e n i 弘i n t c r a c t i o nb e 锕e e n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卸d 叩e nu pn e wc o n d i t i o n su n d e r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l a nh e r i t a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n e wr o a d s 弱t h et y p i c a lf o l ka nh e r i t a g e f o l ka r t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s t r o n gr o l e m o d e l t h i sp a p e rt ob ea d o p t e db yt h em a s t e rl i t e r c l a t e db o o k s p a p e 璐a n dn a t i o n a l c i l s t o m s 锄ds 00 n t h e 嘶沓n0 ft h e 姝e w e i f a n g 瞄t eh i s t o r i c a l 柚dc u l t l l r a lv a l u e w e i 胁g 飚t em a f k e t o r i e n t e d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0 fr o a d s i n d u s t r i a l 觚dc u n u r a l h e r i t a g eo f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en e we r af b l ka nm a r k e ti n d 印t hs t u d yo fm e m 0 e m b o d i e di nt h ea c a d e m i cv a l u ea tt l l es 锄et i m e r c f l e c t s p f o f o u n dp 船c t i c a l s i 萨i f i c a n c e 1 l lt h i sp a p e r c 0 u p l e dw i t ht h ei m r o d u c t i o ni l lf i v ep a r t s 1 i l t r o d u c t i o nd i s c l l s s e s t h eh i s t o r yo f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r e l a t e dt ot h es i t l l a t i o n t h ef i r s tp a nd i s c u s s e st h e o r i 酉n0 fk i t e s n es e c o n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l a t eq 崦e a l l y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w e i f a n g 尉t ea n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i l yi n h e r i t 卸c cc a s es t u d i e s n et h i r dp a ni sd i s c i l s s e di n t h em e d i u m t e 加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r to fw e i f a n gl i t e s 觚dt a k ea l lp f e v i o u sy e a r s 虹t e c o m p e t i t i o na st h ec e n l e r p a r ti vd i s c u s s e st h en e wc l l i n ad u r i n gt h ea r to fw e i f a n g l q t e si 衄o v a t i o na i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p a nv f o rt h ec o n d u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w e i 觚g 砥t e s a n 1 kh i s t o r i c h e r i t a g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勺 里6 1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幽指导教师签名 趟 日期 圭 墨 飞 io 日 期 2 q 殳各 玉二i1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l 吉 丁 ca 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 构成民间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传统 民间艺术日渐黯淡 而潍坊风筝蓬勃发展 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形成良性互动 开辟出新条件下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道路 成为民间艺术传承的典型 对 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风筝起源问题是每个风筝研究者首先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众多人曾提出 许许多多的推论和臆测 但仍无足以令人信服的论断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 们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找到足以说明问题的证据 古代风筝大多由竹木 丝帛扎 制而成 能够存留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 隋唐以后的纸糊风筝当然就更难久远存 留 这必然会对风筝起源的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 风筝在古代与其他民间艺术一 样 正史不屑于记载它 文人的宏篇大作同样不屑于描述它 偶尔出现杂论 也 多是只言片语 且多夸大其词 不足为凭 风筝艺人的手艺 大多是世传或家传 讲求言传身教 而无系统的理论总结指导 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现有关风筝制作的 系统论述 而这时 中国风筝已流传几千年 因此 对风筝起源及历史文化价值 的探究论证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民问艺术日趋衰落 民族大众文化面临外 来文化挑战 因此 民间艺术的传承研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走市场化道路 形 成产业链 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良性互动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不回避市场冲 击 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产业经济 无疑是传统民间艺术的理想选择 国外对民问艺术的研究多从文化人类学 民俗学 心理学角度着手 着重风 筝的历史人文基础 但没有系统深刻的论述 注重整体概念的抽象概括 文化产 业化研究多是当代文化的产业经济效益 忽视对传统文化产业化研究 而且更看 重文化的经济效用 对文化传承意义缺乏足够的重视 国内对风筝的研究尚无系 统定论 尤其对起源问题 争论不一 且多从美学 艺术 体育等角度着手 以 民间传说为据 论证不严密 缺乏历史研究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对风筝产业化研 究明显滞后于风筝产业的发展 对民倒艺术的产业化研究虽有一定成果 尚无形 成学术影响力 对民间艺术市场化传承 研究很少 对传统民间艺术新时代的发 展 没从正面迎接挑战 而是抱怨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本文拟通过所掌握的有关风筝著作 论文及民族风俗等资料 对风筝的起源 潍坊风筝的历史文化价值 潍坊风筝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 产业化与文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承的互动 新时期民间艺术的市场化传承进行深入探讨 在体现学术价值的同 时 又体现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由于年代的久远 风筝不易存留 加之正史对民间艺术记载甚少 史籍资料 匮乏 使得有关风筝起源的论据不足 多是从民间传说取证 显然缺乏说服力 有关潍坊风筝产业化的文献也及其少见 没有系统的论述 就笔者目力所及 历史典籍正史中缺乏风筝起源论述 只有在个人传记或个 人论著中略有涉及 韩非子 讲述墨子制作木鸢 曹雪芹在 南鹞北鸢考工 志 罾中也支持此观点 墨子 记载公输班削木为鹊 成之而飞 唐人段成式 在 酉阳杂俎 支持此观点 太平御览 则记载张衡制作木鸟能飞数里 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风筝起源提供了借鉴 风筝的起源发展本 身就是与民间习俗相结合 与民族文化传统相联系 民间习俗的传承性 变异性 同样适应与风筝研究 文化人类学家利用对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一现代原始部族的 艺术进行考察 使风筝不再单纯独立于民族传统文化 与原始民族宗教巫术结合 起来 张基振 虞重干的 风筝起源 文化人类学视角 认为风筝发生的直接 动力之一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精神需要 人类的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促发了风筝的产 生 原生形态的风筝应当是用以 放走 而不是 放飞 起来 李在泉的 风 筝与巫术 将风筝原始形态分为两大类 木鸢 巫术文章从原始宗教信仰 原 始图腾 巫术与民间生活习俗的关系出发 结合现代原始民族习俗 分析风筝起 源 将风筝起源寓于巫术 于培杰的 风筝的起源一漫话风筝 科学分析并否 定了各种起源杂说 如 木鸢说 弋射说 鸢旗说 斗笠说 帐篷说并论述了 风 筝 名称的由来 为探讨风筝提供了借鉴 有关风筝历史文化价值的著作 潍县志 有关清明时节放风筝的记载 反 映了潍坊地区传统风筝习俗 民间生活 体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趣味 理想 追求 见证民间生活形态 传承历史文化 风筝体现出天官赐福 龙风呈祥 福 寿延年 吉祥如意 表达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 富有淳朴浓厚的乡土色彩 神 话传说有哪吒闹海 嫦娥奔月等 郑板桥的 罢官 也记述了春月放风筝的活 泼场景 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创造性的增添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国 韩非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留 南鹞北鸢考工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 0 0 4 年版 o 墨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o 段成式 酉阳杂俎 学苑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o 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 2 0 0 6 年版 西张基振 虞重干 风筝起源 文化人类学视角 体育文化导刊 2 0 0 6 年6 期 o 李在泉 风筝与巫术 昌潍师专学报 2 6 年6 期 o 于培杰 风筝的起源一漫话风筝 百科知识 2 0 0 5 年5 期 回郑板桥 鬈罢官 人民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关风筝家族式传承的著作 潍坊地区出版办公室编的 潍坊风物 记述 了潍坊风筝的历史发展 潍坊地区风筝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 世代相传的几大风 筝世家 各派风筝工艺特色 艺术风格 宋希焕的 风筝 曾 张显之的 风 筝杨 的艺术特色 印论述了各家风筝的发展历程 工艺传承 工艺特色 钟敬 文的 民俗和民间美术序言 凹 柳宗悦的 民艺论 固 潍坊市文化局办公室山 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编印的 文化艺术志 哟从民俗和文化人类学角度分析民 间艺术的形成 传承和发展问题 把民间艺术放到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分析 有关文化产业化的著作 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的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论 o 分析了民族体育文化差异与民族进程的关系问题 对民族体育文化多样 性与人类生存 经济秩序 资源利用 人口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理论上阐 述了民族 文化与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 阐述了民族关系的类型 实质 机制 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 提出了可操作性 的基本规则等 盛琦 丁志明的 中日体育风俗 唧认为体育风俗与地理环境 民族 地区文化背景 历史底蕴的有内在的深层次关系 徐艺乙的 风筝史话 唧论述了风筝历史发展进程 记述了风筝的大规模生产情况 风筝与民众生活的 关系 张晓明的 中国文化产业化评论 曾 论述市场经济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 展处境 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做出肯定结论 指出民族文化的发展出路 论文方面 梁裴的 论全球话视野下的民族文化聚合和发展 广西民族 学院报 2 0 0 3 年3 期 和沁的 保护民族大众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持续发 展 云南民族大学报 2 0 0 6 年5 期 论述了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 化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冲击 民族文化的发展处境艰难 提出保护民族文化 实现 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李书文的 文化产业化的战略问题 软科学报 2 0 0 4 年2 期 论述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下 文化产业化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全 社会的巨大作用 指出文化产业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艾青春的 实施西部大开发 战略 大力推进西部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报 2 0 0 0 年9 期 以西部大 开发为契机 提出推进西部文化建设 保护振兴西部地区民族特色 地区特色的 田潍坊地区出版办公室编 潍坊风物 山东人民出版杜 1 9 年舨 o 朱希焕 风筝 山东友谊出版社 1 9 9 0 年版 曲张显之 风筝杨 的艺术特色 齐鲁书社 1 9 9 2 年版 母钟敬文 民俗和民间美术序言 人民日报出版社 1 9 9 0 年版 o 柳宗悦 民艺论 江西美术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窜 文化艺术志 山东省文化历史志办公室编印 1 9 8 5 年版 o 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 云南大学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曰盛琦 丁志明 中日体育风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四椽艺乙 风筝史话 北京工艺出版杜 1 9 9 2 年版 张晓明 中国文化产业化评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族文化 对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虞重干 李志清 加强农村基层体育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 体育科学报 2 0 0 5 年 2 5 期 从产业化角度分析了再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过程中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 路 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情况及 经济效益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及其 自身的文化传承 以上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很大参考 本文加上引言分五个部分 引言论述了相关学术史研究状况 第一部分论述 了风筝的起源问题 第二部分论述了清末民初潍坊风筝艺术传统的家族性传承个 案研究 第三部分则论述了民国中期潍坊风筝艺术的发展 以历届风筝赛会 为中心 第四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时期潍坊风筝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第五部分为结 语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关于风筝起源的诸说考辩 一 风筝起源杂说之否定 多种意见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它的早期形式是木鸢 持此主张的是曹 雪芹 他在 南鹞北鸢考工志 中谈到风筝的山来时说 惟墨子作木鸢 三年 而飞之说 或无疑焉 关于墨子制作木鸢 最初载于 韩非子 墨子为木 鸢 三年而成 飞一日而败 但 墨子 中却说 公输子 即公输班 削竹木以 为鹊 成之而飞 唐人段成式在 酉阳杂俎 中说 一六国时 公输班亦为木 鸢以窥宋城 太平御览 载 张衡尝作木鸟 假以羽副 腹中施机 能飞 数里 从此记载看 7 木鸢 木鸟 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风筝 而是一种靠机 械装置升空的飞行器 它虽然与风筝有关 却不是风筝本身 高承在 事物纪原 中提出了第一种见解 俗谓之风筝 山今相传 云是韩 信所作 书中说韩信谋反 做纸鸢放之 测未央宫远近 以便穿地道进入 宫中 韩信用风筝测未央宫远近是有可能的 但这一事实却不见于 史记 汉 书 一类正史 高承是宋代人 与韩信相距一千多年 他所提供的资料 其可靠 性就值得怀疑了 何况韩信的时代尚未发明纸 不可能 做纸鸢放之 风帆 说认为 风帆利用风作水平运动 而风筝则比风帆进了一步 利用 风做水平和垂直运动 船帆因风而作水平运动 与风筝的上升运动不同 风帆带 动船身运动 这与风筝被绳线操纵也不同 二者运动原理明显不同 弋射 说认为 山入射杀飞鸟时 为了防止日标逃走和便于寻找 就在箭 尾系上被称为 缴 的绳线 猎者一射中飞鸟后 收回缴绳 弋射虽然与风筝一 样使用绳线 但飞鸟是自然物而不是人工制品 且飞鸟是靠自身活动而飞翔的 其原理与风筝有很大差异 而且字的象形未必等于物质存在本身 斗笠 说的解释是 农夫在田间劳动 偶尔被风吹掉牛笠 就急忙抓住系 带 斗笠就飘飞起来 在这一现象的启迪下 人们发明了风筝 斗笠利用风力旋 转运动 与风筝原理不同 二 风筝起源于招幡 在远古时代 人神之问自由往来 人类可以通过天梯攀援而上 直达众神的 居所 沟通神人之间的交往渠道 叙述玄妙曲折 神的意志 就成为一项艰巨而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又神圣的任务 巫师主持象征神人交往的仪式 在原始生活中 巫师象征着神 能与魔力 他们的表达方式则有语言的 有舞蹈和绘画的 语言构成 咒 绘 画则为 符 舞蹈则是符咒得阻上达天庭的手段 巫师施展法术不同于宗教的 抽象说教 它所依赖的主体是一种形象感应的关系 它所涉及的则主要是传统 神话和习俗 在人与神相分离的时代 通过巫师的法术将此上达天庭的 在法 术中 祭祀表达了人们的愿望和目的 要将人们的愿望上达天庭 办法就是要将 巫术符咒在人间消失 不外是用火烧毁 让水冲走 或者放飞天空 风葶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 才出现于远古的巫术中 一 文化人类学研究认为 原始宗教信仰 当人类一脱离兽性 它便开始萌芽 了 思想基础则是人类原始思维中的 万物有灵 观念 在远古时代 人类由 于知识的限制及无能为力 不能够正确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以及自己本身同 自然界的关系 认为世界万物都有 灵魂 r 而且这灵魂是永生的 自然崇拜 鬼魂崇拜 图腾崇拜等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形态 各种求神拜祖的祭祀仪式或 巫术活动则是崇拜和信仰的制度化形式 通过一系列的祭祀仪式或活动 以期神 灵的欢娱 祛邪降幅 由此得到精神冲突的解脱和心理上的慰藉 支持 从本质 上讲 各种祭祀仪式或活动其实就是人与灵魂或神灵的对话 是与超自然交流的 方式 这种与 在天之灵 的 交流 对话 往往是要借助一定载体的 这 就是招幡与风筝的最原始情结 但此时的 风筝 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风筝 而 是其原始形态 它被附以咒符 意念 而赋有 灵性 在汉族聚居地区 民间 传统在丧葬亲人的时候 手持一长细棍 顶端系有白长带 上有咒符 用来驱赶 阴间的大小鬼 同时持棍者嘴里念着 向西南啊 等咒语 为已故亡灵引路 西 双版纳的傣族中 已婚夫妻任何 方先死 未死的一方需要举行一次与死者断绝 的仪式 以免鬼魂纠缠 这种仪式通常就是以一条线绑在棺材上 由老人用刀割 断线 或者用线栓上代表死者的符咒 割断后让其飞走 近代拉祜族中为死者招 魂 则用纸剪人形 用线系于杆上放飞起来 燃香烛 巫师念动咒语 进行祷告 谨 某人有灾 将姓名写于纸鸢之上 放至空中 剪断系绳 使其飞走 灾即消 除 即所谓 放病根 放侮气 吴中扬州地方民间时令风俗中即有 三 月之时放断鹞 之说 颇具特色的传统蜈蚣风筝 它的前面也曾做成一个鬼头 新春伊始 春风浩荡 把风筝放走 意味了放走旧年的灾祸疾病 鬼缠侮气 表 达了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 中就曾记述了多病的林妹 妹用风筝放侮气的情节 暮春时节 风飘柳絮 林黛玉等众姐妹在大观园内放起 了风筝 美丽的风筝在空中飘舞 黛玉不忍放掉 李纨劝道 你更该多放些 固马凌诺斯基 文化论 费孝通译 华夏出版社 2 0 0 t 年版 第1 1 2 页 o 事在泉 风筝与巫术 昌潍师专学报 2 0 0 0 年第6 期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这病根全带走了 回 招幡的引申形式也见于传统民间的 扫晴娘 我国北 方有 祈晴 的风俗 在夏秋之交 粮谷抽穗急需阳光晴晒 却常逢连阴雨天 这时人们就要 祈睛 用黄 白纸剪妇女形一个 斜粘帚枝一小节 用线悬于 屋檐下或庭树枝上 借风力旋转摇摆做扫除状 名 扫晴娘 或 扫天晴 祈 望扫尽云雨放晴 有关 扫晴娘 的资料记载最早出现于元代初期 诗人李俊民 有 扫晴妇 诗曰 卷袖搴裳手持帚 挂向阴空便摇手 圆清代也有相关记载 陔余丛考 卷三十三 扫睛娘 日 吴俗久雨后 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 手 持一帚 悬檐下以祈晴 谓之扫晴娘 鼬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扫晴娘 手中所 持的笤帚 这一工具是此祈晴巫术中必不可少的 笤帚本身与妇女就是紧密联系 的 古代人民认为妇女主要是在家手拿笤帚负责打扫尘土垃圾的 故古代多用为 妇 甲骨文中的帚 妇 有六 七十个之多 学者称之为 诸妇 山东 民俗巫术信仰 亦云 山东 天阴雨不晴 人们剪彩做扫晴娘挂于门前 求得 她把云彩扫去 鲫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可能是突发事件 而是漫长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种文化现象在其原始形态现世之前 必定有一个长期的形成阶段 在这一时期 蓄 在多元因素的作用下 最终便导致其原始形态独立于社会文化之中的结果 木鸢 从产生起 就倾向于实际的应用 所追求的都是其实用价值而不计其他 风筝 则不然 当然它首先要使风筝能够放飞起来 这是人神交流的手段 风筝的放 飞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就必须要用某种外形 图画和符咒来表达出相应的含义 同时 巫术风筝还必须与各地域的传统文化 神话传说 风俗习惯相结合 使其 从神我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吸取力量 以便同人民大众的生活融为一体并为他们服 务 民众从巫术风筝中得到的是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安慰 正因为巫术风筝的意 义的体现依赖于其自身的外形 图画及符咒 所以 要更好地表达某种意义就需 要特定的外形及精美的画面 以便使自然事物的含义与巫术的形象感应关系更密 切地结合起来 由此 风筝的可观赏性 乃至一定程度的艺术性 才会逐步地得 到体现 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间的风俗习惯也由此而与风筝艺术相结合 并与风 筝的制作揉为一体 风筝作为一种能在空中放飞的东西 人类的原始宗教信仰活 动促发了风筝的发生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 从民俗史的角度来考察 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 是具有巫术性质的 其最初的含义是为了转移病痛 邪 恶 将一切不祥的灾祸放飞于天空凹 因此 原生形态的风筝应当是用以 放走 刘镇等编 风筝与国际风筝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4 9 页 曙李俊民 扫睛妇 顾嗣立 元诗选初集 上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跖 第1 0 2 页 曲赵翼 陔余丛考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9 5 7 第7 1 3 页 面高国藩 中国巫术史 上海三联书店 1 9 9 9 第5 6 8 页 固钟敬文 论娱乐 浙江学刊 1 9 9 9 年第5 期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不是放飞起来 这也正是 放风筝 的真正原始内涵 现代风筝是原始形态的 招幡与民间艺术 习俗相结合而发展的结果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清末民初潍坊风筝艺术传统的家族性传承个案 一 潍坊历史概况 潍坊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早在7 0 0 0 多年前 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定居 夏 商代 境内有斟灌 斟鄂 寒 三寿等封国 周初 武王封太公望于齐 都营丘 今昌乐境内 春秋时期 现市辖区分属齐 鲁 杞 莒等国 战国时 大部 属齐 诸城等地属鲁 秦代 东部属胶东郡 高密置县 西部属临淄郡 东南部 属琅琊郡 汉代 市境为青 徐二州刺史部所辖 分属北海 琅琊 齐三郡和甾 川 高密 胶东三国 三国时 地属魏 南北朝时 南朝地为刘宋 北朝地属元 魏 隋代市境属北海 高密郡 唐代属河南道 青 密二州 元属中书省山东东 西道宣慰司 置益都路 明朝市境置青步阻莱州二府 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清 朝为青州 莱州二府所辖 属山东省 丘 昌邑 寿光 高密六市 县级 临 朐 昌乐二县 久远的历史给潍坊境内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群带 有古遗址 古建筑 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1 8 0 0 多处 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处 省级2 7 处 县级4 0 0 多处 以 世界风筝都 而闻名于世的潍坊 也是举办多 种专项旅游的好地方 八十年代以来 潍坊在充分控掘 整理本地民俗旅游资源 的基础上 新开辟了千里民俗旅游线 开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先例 每年都吸引 着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 潍坊因此也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民俗旅游区 旅游者在 这里可以观赏到 小巧玲珑 匀称紧凑 兼有南北园林特色 的十笏园 扬州 八怪 之 郑板桥的书画真迹 稀世珍宝山旺古生物化石 有 东小泰山 之称 的沂山风光 清澈透底 四季恒温的名泉老龙湾 隋唐时期雕刻而成的齐鲁最大 佛窟一一驼山石佛造像 寿比南山 人无寸高 源于此的云门山石刻大 寿 字 中国三大画市之一的寒亭杨家埠 石家庄的农家风俗和田园生活 被 称为民间艺术 三绝 的高密剪纸 泥塑 扑灰年画等 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 可使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尽情地领略潍坊风格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 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乾隆十八年 即墨县志 清明 小儿女作纸莺 秋千之戏 乾隆二 尤淑孝 即墨县志 卷6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五年 潍县志 清明 童子放纸莺 有趣的是 许多地方唱风筝的民歌有 相同的开头 三月里来是清明 姐妹们去踏青 捎带着放风筝 竹 有些记载把寒食当作放风筝的时日 如 寒食 墓祭 放纸莺 每逢寒 食 凌空纸鸢 高入云端p 寒食 斯时芳草鲜美 儿童放纸莺于村郊 等 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 与清明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与清明当做一回事 九月 登高 童子作风莺放于野 方言谓之放公灾 吉样的意蕴 从风筝的内容上表现出来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炎黄子孙自 称是 龙的传人 凤被称为 百鸟之工 传说凤凰出山则雷霆不作 风调雨 顺 人们视龙风为最吉祥的神灵 所谓 龙风里祥 即为此意 表现在风筝的制 作上 就是龙风筝和风风筝 龙头娱蚜雄姿勃勃 凤凰风筝璀璨斑斓 更有龙风 并举的龙凤风筝 除龙风外 还有象征高洁的仙鹤 象征威武的雄鹰 象征和平 的鸽子 象征富贵的牡丹 象征节操的莲花 与 福 同音的蝙蝠 与 吉胛同 音的鸡 与 余 同音的鱼等等 都是常见的风筝形象 为了更明确地传达吉祥 的寓意 人们还将文字直接引入风筝之中 即所谓 字风筝 其中 富贵有余 春色满园竹 万象更新 天下太平 等等 都是最常见的祝语 天 官赐福 龙风呈祥 福寿延年 吉祥如意 等 凝聚劳动人民 的智慧 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表达理想 祝福 张衍禄制作 的板子类风筝 五福捧寿 也是出色的作品 上方是一个大 寿 字 五个蝙蝠 展翅昂首围绕其下 将 寿 字捧起 五蝙蝠寓五福 亦即寿 福 康宁 修好 德 效终命 传达出民间传统意趣 还有些所谓 字 风筝 干脆只扎糊字型 这类风筝多选 寿 字和双 喜 字 八仙过海 鲤鱼跳龙门一 嫦娥奔月 仙鹤童子 天女散 花 等带有神话色彩的风筝 也与吉祥内容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 天河配 的 神话原是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 牛郎织女被天河相隔 只在每年七夕相会一次 这实在是千古遗恨 然而反映这一题材的风筝作品却总是抛开神话中原有的悲剧 成分 单纯地去再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瞬间 对 粱l 泊与祝英台 许 仙与白蛇 这些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和神话 风筝艺人也作了相同的处理 即将 其中美好的 幸福的方面加以突出 渲染和升华 创造出一种圆满的 令人向往 的境界 这正是劳动人民正直善良品格的外露 流行于潍坊杨家埠一带的民歌 十个大姐放风筝 带有一翻风趣 三月里来是清明 姐妹十人去踏青 捎带着放风筝 放风筝 大姐放的白素贞 二妇放的是许相公 清l 土诵务纂 潍县志 第2 4 6 页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湖来调情 来调情 三姐放的是杨宗宝 四姐放的是穆桂英 气死人郎公 六郎公 五姐放的是张君瑞 六姐放的是崔莺莺 红娘真机灵 真机灵 七姐放的是祝九妹 八姐放的是山泊兄 尼山读 诗经 读 诗经 九姐放的牵牛郎 十姐放的是织女星 天河隔西东 隔西东 风筝越高情越浓 引来一群小后生 阵脸儿红 脸儿红 不知不觉拽风筝 暗暗拜求月老翁 红线你传送 你传送 这首歌围绕着爱情来咏唱风筝 歌词主题由人们所熟知的 作为爱情象征的 男女主人公组成 白娘子与许仙 杨宗宝与穆桂英 张生与崔莺莺 梁山泊与祝i 英台 牛郎与织女 十姐妹在风筝中插绘这些形象 寄托着内心殷切的僮憬与向 往 那就是 暗暗拜求月老翁 期待着美满的爱情生活 而风筝的红线就是传 递情意的媒介 三 潍坊风筝世家的家族性传承事例 自古传法 薄如悬丝 口传心授是俗文化特有的传承方式 它是建立 在血缘 地缘的宗亲基础之上的 因此传承上的保守性是很明显的 风筝和其他 民间工艺品一样 其传承主要通过血缘和地缘代代相传 因为在过去人们拿技术 当饭碗 技术上留后手 轻易不肯示外人 这就使得民间工艺品世代传承 也就 形成了许多世家 1 杨家埠风筝 父子相袭的传承潍坊寒亭区的杨家埠是著名的风筝之乡 受年画的影响 杨 家埠风筝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 杨家埠风筝的起源与木版年画有着很深的渊 源关系 杨家埠木版年画肇始于明代 传说明末一太监回杨家埠省亲 将宫廷彩 绘门神像带来了 乡人们喜欢 善刻之人临摹成木版 涂色印刷 明嘉靖年间 确切地有了木版年画 到清乾隆时期 已相当发达 作坊百家画种过千 家家会 风筝飞天 人与自然 2 0 0 8 年弟4 期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点染 户户善丹青 收罢大秋就刻板 忙到腊月二十三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出杨家埠木版年画己成为杨家埠农民家庭中的主要副业生产 而且生意很红火 为了进一步取得顾客青睐 一些年画店就依靠制作年画的技术制作其他工艺品招 徕顾客 龙象龙 凤象风 放起老鹰小鸡跑 说的就是象形风筝的特点 象 形风筝把形形色色的自然物象纳入风筝形体的规矩中 如老鹰 蝴蝶 燕 鱼 虾 蟹 蜻蜒等 这一类风筝咋一看很象真的似的 让人真假难辨 所以又扛l 象 形风筝 风筝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代代传下来的 每一代的传承者都或多或少地 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 发挥出各自的创造性 进行了加工变化 事实上 要让 每个传承者在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中 原原本本的保持祖辈的风格也是不可能 传承中的变化是必然的 血缘传承是这样 师徒传承中也同样存在变化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 色彩经 淋漓尽致地挥洒在 风筝杨 的风筝上 其造 型手法题材内容 在杨同科风筝上也多有移植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造型上 构图 饱满匀称 用当地话说就是 满当一 人们把风满的形象看作吉利象征 而残缺 不全则认为是不吉之兆 特别体现在人物画上 木版年画的人物都是完整的 不 会出现半截身子半边脸 在人物的画法上 木版年画的特色是 头大身子小 男子汉 四方脸 姑娘媳妇瓜子脸 儿童娃娃大圆脸 戏曲人物化装脸 青壮年 蚂蚱眼 儿童娃娃杏核眼 姑娘媳妇眼含情 老人要画丹风眼 圆 年画的这些画诀运用到风筝的图画上 硒出的风筝 构图饱满 均衡匀称 主题 突出 装饰性强 对于民间艺人来说 最希望做到的就是复兴地方特色 就是将工作与家庭联 系起来 就是运用手工的传统 就是立足于当地的资源 这些条件将会把工作弓l 上健康的道路 因为 如此就把民艺的安全基础置于自然条件之上了固 2 杨同科风筝 杨同科是杨家埠风筝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9 岁师承其伯父杨振盛和父亲扬振 甲扎风筝 精画工 并把木版年画绘画风格揉进风筝的绘画之中 形成别具一格 的杨家埠风筝 l l 岁在本村一家风筝店当伙计 从此和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勤学苦练 钻研技艺 不到三年 就基本掌握了各种传统题材i o o 余个人物风 筝的画法 并熟练丁硬翅 软姐 平面 立休 串式等十几种风筝的扎制技术 杨同科继承和发展潍坊杨家埠风筝的创作方怯 一方面详细研究了杨家埠年 潍坊地区出版办公室编 潍坊风物 山东人民f h 版社 1 9 8 3 年敝 第1 5 7 页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史志编纂委员会 寒亭区志 齐鲁书社 1 9 9 2 年版 第2 0 1 页 日 柳宗悦著 徐艺乙译 民艺论 江西美术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1 9 页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画和风筝的有关资料 总结了老式木版三色风筝的民间传统精华 数百次到苏州 北京和天津等地登门学习不同流派的年画和风筝 在扎制 裱糊 绘画技巧上 保持了杨家埠木版三色风筝的传统 又创新发展了风筝的题材和品种 他潜心研 究杨家埠风筝起飞难的问题 改进了双翅的比例和尺寸 减轻了骨槊重量 使杨 家埠风筝能够一级风起 五级风不折 在他制作的各类风筝中 有3 0 0 多米长的 龙头蜈蚣 也有火柴盒大小的蝴蝶 1 9 8 6 年3 月 他与儿孙共同创作了一条3 5 0 米的龙头大蜈蚣风筝 成为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场上的特大新闻 有1 3 家国 外报刊登载了杨同科和龙头蜈蚣的巨幅照片 3 陈氏扎彩 陈善庭是杨家埠一带有名的民间风筝艺人 他出生于1 8 2 2 年 同治年间有名 的风筝艺人 俗名陈哑巴 因幼时染病伤耳 声音沙哑 但扎绘风筝的手艺出众 人们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陈哑巴 自此后 其真名字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陈哑 巴在当时学扎风筝是为了谋生 找个 吃饭门 他从外地来到白浪河西岸的 永 盛扎彩铺 做扎彩工 永盛 是当时杨家埠有名的年画店 其房屋占了一条胡 同的一面 被后人称为 永盛胡同 永盛扎彩铺的丁掌柜 擅长扎风筝和花 灯扎绘 而且技术上乘 后来就被召入京城 在皇宫内造府专门扎绘彩灯和风筝 陈善庭便继承了丁家的扎彩手艺 专门制作风筝 他在风筝的扎工上更加精益求 精 练就一手好手艺 能够娴熟地扎制每一只风筝 在风筝绘画上 他模仿庙堂 的壁画 把壁画的特点带到风筝上 这一点使他制作的风筝个性鲜明 至今民间 还存有他的 雷震子 和 仙鹤童子 的风筝画稿 他在风筝题材上下了不少工 夫 开发制作了各式各样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风筝 最有代表性的是 十二生肖 风筝 十二种动物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人们拿 它们和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记人的出生年份 给每只风筝赋予一定的寓意和象征 不仅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也寄托了劳动人民质朴的深厚感情 深得人们喜爱 4 牟丹风筝 牟丹 原名牟秀兰 1 8 5 4 一1 9 4 4 潍坊民间艺人牟恒帮之女 善画牡丹 所以人们送她这样一个名号 牟恒帮 原是济南一家扎彩作坊的画工兼裱工 也 是一位民间艺人 因作坊倒闭 于是携女儿去莱阳投友 不料 经昌乐又遇水灾 回潍坊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 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编印 文化艺术志 齐鲁书社 1 9 8 3 年版 第 1 9 0 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先后在昌乐和潍坊城里胡家扎彩店当起画工 并开始扎制风筝 牟恒帮扎制的 风筝特点是风筝骨架上凡需弯竹条的地方 从不用火烤 而是用水近湿透再弯曲 扎出来的风筝骨架显得简洁大方 父亲扎制的优美的风筝骨架 配上女儿精彩的 风筝绘画 父女俩制作的风筝很受欢迎 牟恒帮绑扎 牟秀兰绘画 父女编扎制 的八百对判官风筝 轰动一时 他们在风筝的头部加大比例 配以红艳 金玉带 银色宝剑 白底厚靴 衬托出浓眉厚髯 扎制出逗人喜爱的判官风筝 很快成为 热门货 牟秀兰扎制风筝的骨架以桶形和硬板为主 善于在平板上表现人物 中 间骨架肥胖稍长 两翅较短 充分表现出其画技 牡丹仙子 是依照她彩绘好 的画稿设计造型的 是一种合线风筝 其造型根据人物和实物形状扎制 骨架是 人物和盛满牡丹的花篮 放飞时 先把人物送上天 再把牵线拴在花篮风筝背后 的主骨架上 用 蝴蝶碰 带到空中 上下飘动 5 孙家风筝 孙永春 1 9 2 4 年出生在贫寒的民间手工艺家庭 父亲孙德绍 是潍坊很有 影响的民间风筝艺人 孙永春1 2 岁开始向父亲学扎风筝 1 9 2 8 年 全家在潍坊 东关镇武阁外开了 庆春风筝铺 当时 潍坊际兴成嵌银号在北京设一商店 专门经销他家的风筝 济南设在经三路纬一路的万德山风筝店和普利门里都有代 销店铺 o 解放前靠扎风筝谋生 苛捐杂税加上敲竹杠的 辛苦忙一年还要欠债 新中 国成立以后 孙永春重新开始了艺术生涯 1 9 6 2 年进入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重操旧业做风筝 当时 他特地扎了象征忠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大孔雀 1 9 8 6 年春节他创作的三米长 一米高的 金翘大鹏 将大鹏的独特美与人工美水乳 交融 构图时采取立体与平板结合 取大鹏有代表性的头部 加以扩大 取神 配阻金色的软翅膀 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 放飞时两翅和尾部 张一驰 那气势 犹如鲲鹏展翅 扶摇直上 给人以气势磅礴 奋发向上的艺术享受 他不照搬自然界的物象原样 却把特色纳入风筝形体的规矩之中 经他手扎 制的各种动物 都表现得维妙维肖 简直趺然于风攀之上 呼之欲出 他手持画 笔 蹲在花丛旁 凝神静气 认真观察蝴蝶的动态 逐渐熟悉了它的千姿百态 于是蝴蝶在他手中活了起来 在不断搜集蝴蝶标本的同时 还请教医学院的生物 讲师 弄清了蝴蝶的五颤六色是鳞片上的不同色彩的色素粒闪光变色的原因 从 而悟出了 蝴蝶的完美在翅膀 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 他创作积累了3 0 余种不 同大小 形状各异的蝴蝶翅膀样板 在龙头蜈蚣的制作上 他专门去北京参观了 母划镇等编 风筝与国际风筝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1 9 8 9 年版 第5 3 页 1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故宫的九龙壁 还用他的画笔描绘下了北京古建筑物上的 龙头造型 回来后仔细 观察创作 龙头的造型起先是平板式 又改为平板立体式 最后才形成了立体造 型 龙头蜈蚣风筝是潍坊人的一大创新 o 6 韩家风筝 韩连溪 潍坊城区人 出身手工艺家庭 家境贫寒 从未拜过师 扎制风筝 的技术是他从一位铜匠师傅那里偷学到的 小时侯在一家首饰作坊学铜匠 他扎 风筝的手艺最初就是跟着这位铜匠师傅学来的 但他没有正式拜过这位铜匠师 傅 后来首饰作坊破产了 他就转到牟恒帮的风筝铺子做帮工 受牡丹风筝影响 凭自小掌握的首饰制作技术 集各家之长 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他扎的硬翅风筝 构图奇特 代表作有 八仙过海 苏武牧羊 钟馗捉鬼 仙鹤童 子 等 韩连溪以扎飞机风筝见长 他扎的飞机风筝独到之处在于平面造型 大 色块绘画 既简单又逼真 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 用现代飞机模型的原理来制作 飞机风筝总也飞不高 而韩连溪的飞机风筝却能象真的飞机一样 穿梭于层云之多 间 所以孩子们都很喜欢他扎的风筝 1 9 3 3 年春天潍坊的风筝大赛中 他制作的 硬翅风筝 造型别致 起飞平稳 轰动整个会场 从此名声大振 后因生活所迫 身染重病 去河北沧州投靠亲友 韩连溪没有多招几个徒弟 其风筝技艺 小豁 分流传下来 大部分失传 7 胡家风筝 胡景珠 潍坊有名的风筝艺人 生于1 8 9 3 年 在潍坊风筝十一家中属于老前 辈 他的拿手绝活是串式龙头蜈蚣 他极大地丰富了龙头的造型 制作的龙头各 不相同千变万化 龙头风筝的扎制很复杂 而且要求很严格 胡景珠在扎制龙头 娱蛤时更是精益求精 他把十根竹条合为一组 用称计算重量 差一点也不行 在选料时 注意竹节的对称 蒙面松紧适度 因此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起飞高 稳 他1 l 岁就开始扎风筝 扎了6 0 多年 其间有许多人向他拜师学艺 其中不乏 外地人 潍坊风筝师徒之间的传承带有地域性特点 师徒之间大都是乡邻 一 般是从做帮工开始学习手艺 徒弟入行有一定的拜师仪式 否则韩连溪跟着铜匠 师傅学习首饰制作就不会认为是 偷 了 掌握了一定手艺的工匠有的上升为师 傅独自开起风筝铺子 大多数是靠此为生 作为 吃饭门 在传承上以观摩实 习法为主 也出现了文字传承 但不正式 没有编辑成书或是小册子 因此流传 刘镇等编 风筝与国际风筝会 第5 3 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广泛 还不具有开放性的传承特点 另外在潍坊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师徒相承 然后父子相继的例子 也是其传承的特色之一 8 康家风筝 康万香 1 8 9 9 年一1 9 6 4 年 潍坊市东关后门街人 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 他 扎制风筝是从在当时潍坊有名的 庆春风筝社 做帮工开始的 当他发现自己非 常喜欢这一技艺时 就暗地里跟着铺子里的人学习手艺 后来 认识了孙永春的 二儿子孙永亮 执意要拜其为师 此后 他扎风筝的技艺不断得到提高 为学习 绘画 他以树枝 木炭 泥块代笔 以地面 墙面 沙滩为纸 条件虽然艰苦 但丝毫挡不住他心中求学的渴望 终于在风筝绘画上形成了自己雄健洒脱的风 格 在风筝扎制工艺上 他善于扎制串式风筝 对龙头蜈蚣风筝情有独钟 龙头 蜈蚣风筝是潍坊传统风筝的重头戏 康万香能创作各种造型不同 色彩不同的龙 头 他仔细研究蜈蚣和龙头的特点 龙头骨架的绑扎 实行水浸弯曲 使竹骨架 不变形 易起飞 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造型 色彩上 显现出民间风筝大色块 重彩 又体现潍坊风筝高手们的写实风格 被成为 康派 在风筝的家族中地 位显赫 其制作有太有小 大可面积达几十平方米 小可放在火柴盒内 9 郭家风筝 郭乃馨 祖籍潍坊 青年时代就读予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回乡后从潍 县知名国画家学习国画 擅工笔水彩人物 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 解放 以后 调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美术创作 专门为刺绣 风筝等手工艺品厂创绘 画稿 1 9 5 7 年参加全国第一屈手工业艺人大会并荣获 老艺人 称号 2 0 年代 至4 0 年代 由郭乃馨设计 绘画由其侄绑扎 制作的风筝在造型 绘画 绑扎 方面独具一格 郭乃馨的人物风筝 主构件即骨架是七根竹条 头部的 根竹条呈大半圆形 下身竹条呈长椭圆形 两个硬翅 糊起来基本上呈平板状 不同的是两翅中间下 凹 便于承受风力 他的风筝 一般从头到尾部用一根细长的竹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