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明遗民逃禅是清初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 近些年来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 但多为个案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多个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力求从整体上把握遗民僧的生活面貌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清初大批遗民的逃禅是以明中后期禅悦之风的兴盛为镳垫 以明清易代的 社会大变革为契机 以佛门用忠孝作佛事为前提的 由于逃禅的原因各有不同 所以明遗民在出家后的生活与处世态度也不一样 大批遗民僧的皈依佛门 使 宗教观念进一步解放 三教合一思想更加成熟 而早就被佛教吸收了的儒家忠 孝观念在佛教思想中也占有更突出的地位 反过来 佛教对遗民僧的人生修养 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逃禅者甚多 担负起传 道 使 命的儒者r 益减少 于是围绕遗民逃禅又引发种种争论 儒释之辨再一次兴起 这场争辩虽没什么创新之处 但在明末清初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儒释之辨和以 往一样 谁也没有占上风 再一次证明了儒 释这两种思想实己扎根于世入的 一0 中 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关键词 明遗民逃禅儒释融合儒释之辨 a b s t r a c t t h ed i e h a r d so fm i n g d y n a s t yb e l i e v i n gi nc h a ns e c ti st h eu n i q u e p h e n o m e n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i d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i nt h ee a r l yq i n g d y n a s t y w h i c hs c h o l a r sh a v eb e e n c o n c e r n i n g a b o u tf o r m a n y y e a r s b u tm o s to ft h e mo n l yc o n c e r na b o u ti n d i v i d u a ld i e h a r d m o n k s t h i st e x ti so nt h eb a s i so fa n a l y i n gm a n yi n d i v i d u a ld i e h a r d m o n k s t r y i n gt os t u d yt h e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 ma n dt h e i ri n f l u e n c e s t ot h es o c i e t y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i ss i t u a t i o nt a k e st h ep o p u l a r i t yo fc h a ns e c ta s i t s f o r e s h a d o w i n g s o c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o fd y n a s t yc h a n g ef r o mm i n gt o q i n ga si t sj u n c t u r e a n db u d d h i s ml o y a l t ya n df i l i a la sp r e r e q u i s i t e t h e r e a s o n so fb e l i e v i n gi nc h a ns e c ta r ed i f f e r e n t s od i e h a r dm o n k s l i v e s a n da t t i t u d e si n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w o r l da r ea l s od i f f e r e n t m a n yd i e h a r d s b e l i e v i n gi nc h a ns e c tm a k eb u d d h i s mi d e am o r ef r e e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o ft h r e et h o u g h t sm o r er i p ea n dt h et h o u g h to fl o y a l t ya n df i l i a lw h i c h h a sb e e na b s o r b e d i nb u d d h i s mm o r e o u t s t a n d i n g o n t h e c o n t r a r y b u d d h i s ma l s oh a s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l i v e s t h ew a yo f t h i n k i n ga n da e s t h e t i ct e m p e r a m e n to f t h ed i e h a r dm o n k s b e c a u s eb u d d h i s mi sm o r e p r o s p e r o u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o nt h em o r ed e l i n e v a r i o u sd i s p u t e sa b o u td i e h a r d s b e l i e v i n gi nc h a ns e c tp r o d u c e a n dt h ed i s p u t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 b u d d h i s mp r o d u c ea g a i n a l t h o u g ht h i sd i s p u t ei sn o tn e w t h e r ei sa s p e c i a lm e a n i n gi nt h ee a r l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 a tl a s tn e i t h e ro ft h e m w i n s w h i c hi d e n t i f i c a t e st h et w ot h o u g h t sh a v ea l r e a d yt a k e nr o o ti n p e o p l e sh e a r t sa n dt h et i d eo f h i s t o r yc a n tb ev i o l a t e d k e y w o r d s t h ed i e h a r d so fm i n g s e c t m e r g e r 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 d y n a s t y b e l i e v i n gi nc h a n a n db u d d h i s m d i s p u t e o f 日u 吾 咀遗民逃禅在演初思想文化史上是一种很独特的现象 他们中虽然也有因 为耽于禅悦而出家的 但多数人还是迫不得己 正是因为这极不情愿的皈依 使遗民僧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落差 于是很多人与佛门的清规戒律便显得格格 不入 他们逃世却又不能忘世 有妻有子 喝酒吃肉 成了当时佛门中很奇特 的一种现象 近几年来明遗民僧这个群体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 但多以个案为研究对象 像对屈大均 归庄 方以智 八大山人等人的研究文章或著作已有很多 以整 体为研究对象的 也多关注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 像诗歌 书画等 但这个 群体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对当时的社会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何从历 史的角度去认识这一现象 研究的人很少 笔者还没见到有关这方面的专著 跟笔者的论文题目有联系的著作 比较早的首摊陈垣的 明季滇黔佛教考 和 清初僧诤汜 但这两本书并不以遗民僧为重点 明季滇黔佛教考 主要 讲的是明季滇黔一带佛教各方面的情况 关于遗民僧的内容只有卷五 其中 遗 民之逃禅第十四 讲的是明清之际滇黔遗民逃禅的情况 遗民之僧侣第十五 讲的是遗民和僧人的交往情况 清初僧诤记 主要讲了清初的法门之争 其中 既有关于佛门宗旨的争论 也有门户 意气之争 遗民僧既然身处佛门 自然 也不可避免地被卷进这场纷争中去 正是 脱得朝中朋党累 法门依旧有戈矛 黄宗羲语 佛门也不是一方净土 陈垣是从这 角度来写的 再就是赵园的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这本书的特色就是引用了大量当时 文人的文集 以一个 文学研究者 的身份去关注这段历史中的人物的思想 心态 遗民是 一种特殊历史机缘中的士 他们的精神气质以及为当时社会历 史所做的贡献深深打动了作者 写起来也不落俗套 读了让人耳目一新 其中 有一节是关于遗民僧的 也是从心态方面去把握这一大群人物的形象的 对当 时的社会情况也有所涉及 其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至于遗民僧逃禅之后 他们的生活态度如何 对佛教有何影响 佛教又对 他们有什么影响 虽然张兵 何宗美等人已提倡对其进行专门研究 但笔者至 今还没有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论著 只是在有关个案研究的文章中散见到 本文 就是要对这几方面作一下阐述 可以说是本文比较新颖的地方 笔者认为遗民僧首先是一群有思想 有感情的人 所以更多地从人性的角 度去关注他们 当然因为笔者文字水平有限 在翻阅有关遗民僧的史料时 虽 然经常被他们的糟神所感动着 但落笔时却语言乏力 深感惭愧 希望有志于 研究遗民史的同仁共同努力 一 遗民僧 和 逃禅 的界定 要界定 遗民僧 先要界定 遗民 何谓遗民 赵园在 明清之际士大 夫研究 中有专门论述 但笔者认为其过于繁琐 在这里笔者比较认同明遗民 僧归庄所下的定义 他在 历代遗民录序 中说 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 皆 谓之逸民 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 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 故遗民之称 视 其一时之去就 而不系于终身之显晦 所以与孔子之表逸民 皇甫谧之衰高士 微有不同者也 依此说 遗民 与 逸民 高士 不同 逸民 或 高 士 道德高古 终身不仕 遗民 则是前朝所遗 不仕于新朝 他们可能在 前朝做过官 因为改朝换代不做了 或者等前朝恢复了 也可能出来做官 换 种 说法就是 鼎革之际的逸民或高士往往就是遗民 他们淡然世事 对于改朝 换代没有太大的兴亡之感 而遗民却抱有坚定的气节 忧时忧世 念念不忘前 朝的恢复 虽然有人也会被归为逸民一列 但大多数还不属于此类 遗民 界 定完了 俘界定 遗民僧 遗民僧 即为遗民中出家当和尚的人 他们具有 遗民的特征 却是遗民中的特殊群体 本文所论述的即是这一批人 至于 逃禅 中的 逃 字 一般来说是指逃离的意思 杜甫在 饮中八 仙歌 中有两句诗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2 这里的 逃禅 是 指苏晋因为贪杯怠慢禅事 从 禅 中 逃 出 但后来 逃禅 一词多被反 解着用 指的是 逃避红尘 参撙学佛 像寒人杨无咎写的 逃禅谡 即取此 意 本文所说的 逃禅 也取其后来意 明末清初的遗民逃禅者甚众 邵廷采日 明之季年 故臣座士往往避于浮 屠 以贞厥志 非是则有出而仕矣 僧之中多遗民 自明季始也 3 诗人归庄 有 良友飘零何处边 远闻结伴己逃禅 4 旬 李雯也有 相逢半缁索 相见必 禅林 5 的诗句 何宗美对黄容 陈去病 孙静庵等人分别所撰的几种 遗民录 1 归庄 2 杜甫著 3 鄂廷采 4 归庄 5 陈子龙 归庄集 卷三 第1 7 0 页 钱墩蘸笺注 钱注杜诗 第2 2 页 明遗民所知传 思复堂丈集 卷三 第3 9 3 页 归庄集 卷 第4 8 页 陈子龙诗集 附录四 第7 8 9 页 作了大致的统计 在两千多位遗民中 披缁为僧者有近三百人 占了遗民总数 的七分之一 6 这些遗民还是比较有名或有事迹可考的 其实实际数量远不止此 可见当时遗民逃禅之多了 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出现 在这个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又如何来评价昵 这就是本文要解决的 问题 二明遗民逃禅的原因 一 明中后期禅悦之风的盛行是明遗民逃禅的历史根源 明万历以前 佛教一时衰歇 各宗派几乎断绝 但万历以后 佛教中的禅 宗一派却十分风靡 袜宏 真可 智旭 德清 雪浪等明代有名的僧人都出现 在这个时期 他们为了拉拢士大夫进入禅宗门庭 一方面在思想理论上大造舆 论 宣扬三教合一思想 德清认为 为学有三要 所谓不知 春秋 不能涉 世 不精 老 庄 不能忘世 不参禅 不能出世 此三者 经世 出世之 学备矣 缺一则偏 缺二则隘 三者无一而称人者 则肖之而已 7 蒲益则撰 写了 四书蒲益解 儒释宗传窃议 周易禅解 三书 宣扬儒佛一致思想 紫柏更是认为朱熹理学只有五百年寿命 到这时应该寿终正寝了 这些理论受 到 厌常喜新 的士大夫的青睐 另一方面他们走出山林 和士大夫结交往返 酬对唱和 由于他们高雅健谈 言论玄奥而又风流洒脱 因此深受士大夫的欢 迎 雪浪至吴越间 士女如狂 受戒礼拜者 摩肩接踵 城郭为之罢市 8 憨山游吴越 时俊少 以得奉盘叵涤溲器为幸 而大家妻女檀施 悲泣求片 语拔度而不得 9 由此可见当时士人对这些高僧的痴迷了 此时在思想界 王阳明以陆氏心学及禅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王氏心学打破 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士人一时 心目俱醒 恍若拨云雾而见天日 理 学所造成的沉闷气氛一扫而光 尽管王阳明还打着辟佛的旗号 但王门后学陶 望龄却称其 阳抑而阴扶也 使阳明不借言辟佛 则儒生辈断断无佛种矣 今 6 何宗美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 第3 0 5 页 7 德清 学要 憨山老人梦游集 卷二三 第1 0 2 页 8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卷二七 第6 9 3 页 9 同上 l 顾宪成 小心斋箭记 卷三 3 之学佛者 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 1 1 于是在佛教和士大夫的共同营造之下 晚明的禅悦之风一发而不可止 陈垣就说 禅悦 明季士夫风气也 1 2 屠隆 公安三袁 陶望龄 汤显祖 董其昌等著名文人都好参禅 而且精通禅理 袁 宏道就称 仆自知诗文一字不通 惟禅宗一事 不敢多让 他在无锡时 说自己平时都是瞎忙 惟禅诵一事 近可以消遣时日 远可以乞果来生 1 4 当无人与他谈禅时 便感到寂寞难耐 顾源剐满四十 就 断荤酒 独处一室 禅榻净瓶 萧然壁观 宛然一老烂头陀也 1 5 冯梦祯居官时 常与屠隆等人 谈禅论道 罢官后更是潜心于参禅 蒲团接席 漉囊倚户 四方学者日进 身 执经卷 朱黄甲乙 禅灯丈室 清歌洞房 海内望之以为仙真洞府 1 6 董其 昌 通禅理 萧闲吐纳 终日无 俗语 而李贽则干脆当了和尚 与达观 禅师并称为两大 教主 至于一般的文人 那更是盲目追逐当时的风气 以谈 禅为风流逸事 以结交禅僧为雅洁荣耀 万历年间 董其昌 萧玄圃 唐元征 等人还和达观禅师在京城组织了一个禅学小团体 专门谈禅 当时的禅悦之风 可谓极盛 后来虽受到封建正统势力的压制 但禅搅余风犹烈 以东南最盛 尤其足当时的政局动荡 很多人心狄意冷 纷纷游于林下 投入到佛教的怀抱 中去了 如 居士传 中所载黄伯端 金正希等人都是因为建言得不到采纳 辞官归里 立志于学佛 陈垣在 明季滇黔佛教考 中屡说遗民僧 薤发姻缘 是渐而非顿 他 其落发非一时激愤之所为 故已蕴之有素矣 1 9 郑逢元在 职永历政权灭亡后出家 但其在十几年前已是佛门居士 遗民僧熊开元早在任 吴江县令时 便礼名僧汉月为师 与好友金正希一起研究佛理 钱光绣为诸生 时 就 雅好释氏 东南抵抗运动失败后 遂以佞佛之癖 决波倒澜 俨然 宗门人物矣 2 0 黄宗羲说张歧然 当钟石未变之先 己得意忘言 居然孤衲 盖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正是本色 珊 这些事例 无不说明明季禅风之盛和 当时士大夫逃禅的渊源 陶望龄 辛丑入都寄君爽书 歇庵集 卷十六 第4 3 6 页 陈垣 明季滇黔佛教考 卷三 第3 3 3 页 袁宏道 张幼于 袁宏道集笺校 卷十一 第5 0 3 页 同上 王百谷 第4 9 9 页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 闺集 第7 1 0 页 同上 第6 2 0 页 同上 第6 3 7 页 陈垣 明季滇黔佛教考 卷五 第3 9 2 页 同上 第3 9 9 页 2 0 全祖望 钱蛰庵征君述 鲒琦亭集外编 卷一一t 第5 5 9 页 2 1 黄宗羲 张仁庵先生墓志铭 南雷文定 后集卷四 第4 5 0 页 4 二 明清之际动荡的社会环境是明遗民逃禅的历史背景 1 佛教虚无主义对士人精神上的慰藉 明中后期 虽然谈禅已成为一种风 气 但只是士人点缀风雅的玩物 即使有因受佛教思想影响甚深而逃禅的 但 人数并不多 而且多为主动皈依佛门 但在明末清初 农民起义 清军入关 世事的动荡 人身的飘零 使士人对现实颇有无力之感 而佛教 切本空的世 界观 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和追求清净解脱的生活情趣 正好给困顿的士人以 精神上的慰藉 一切只不过是心的幻想 所以痛苦可以在内心中化解 世事沧 桑也不过是过往云烟 求得内心的宁静才是红尘的解脱 因此陈垣说 人当得 意之时 不觉宗教之可贵也 惟当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际 则每思超现境而适 乐土 乐士不易得 宗教家乃予以心灵上之安慰 此即乐土也 故凡百事业 丧乱则萧条 而宗教则丧乱皈依者愈众 宗教者人生忧患之伴侣也 2 2 方以智在明亡后 历尽千辛万苦从农民军手里逃出来 却被阮大钺借机报 复 列入 从逆案 不得不散发逃亡 在永历政权建立后 他知世事不可为 拒不应臼 自称道人 往来于山河湖海之间 卖 糊口 后来 方以智被溥军 逼迫 无路可逃 只有削发为僧 闭关高座数年 刳心濯骨 涣然冰释于性命 之旨 i i s f i 吾不遭九死 几负一生 2 3 在佛门中找到了归宿 康n 年 1 6 6 3 年 庄廷键召集宾客补修的 明史 书中 因有很多为 清廷忌讳的言语 被人告发 因此而死者二百多人 这就是有名的 庄廷溉 鹎 史 案 陆圻受到牵连被捕入狱 后得释 经过这一番死里逃生 陆圻对人生 仿佛大彻大悟 余自分定死 幸丽得保首领 宗族俱全 奈何不以余生学道耶 2 4 于是便做了和尚 后来不知所踪 类似的事例并不少 朱彝尊记徐柏龄 迨身遭祸难 冲波潮蹈锋刃 幸而 获免 乃复参禅家宗旨 深自晦迹 盖忧患之余有托然矣 黄泽望少年得 志 场屋坊社已历十余年之久 行辈视为老师名宿 正当要大展宏图之时 明朝灭亡 原来的贵公子现在却与农樵为伍 若有不适然者 一开始沉湎于 滔 后来逃于释老 穿剥三藏穷岁累月 稍稍出而观今之所谓宗师者 发露其 败阙 亦遂牛毛茧丝为其教之书数十万言 将愤憾之气寄托于其中 2 薤发令与儒家忠孝观念的冲突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满清攻下南京 明季滇黔佛教考 卷六 第4 5 2 页 无可太师六十序 施愚山集 卷九 第1 6 6 贞 明遗民录 卷四三 3 2 5 页 徐先生柏龄墓志铭 碑传集 卷一二三 第5 7 6 9 页 前乡进士泽望黄君圹志 南雷文定 前卷卷八 第3 5 2 剪 5 垣一蕈庵埠羲闰静彝宗陈施孙朱黄 后不久 认为大局已定 重申剃发令 今布告之后 京城内外 直隶各省 限 旬日尽行薤完 若规避借发 巧词争辩 决不轻贷 2 7 在满人看来 蓬发与否 为是否归顺大清的标志 故留头不能留发 留发则不能留头 但从汉人的角度 来看 薤发是一种野蛮行为 是丧失民族气节的标志 而且 对整个文人来说 剃发是儒者尊严的堕落 这部分是因为它有悖于孟子关于受之父母的发肤不可 毁伤的主张 剃发近于阉割 几乎是一个名节扫地的象征 在某种意义上远 甚于身体的死亡 所以在士人眼里 蓬发与否看起来事小 但关系着忠孝 大节 是夷夏两种文化究竟谁能战胜谁的较量 清兵下江南时 大多数汉族知 识分子都参加了抗清复明运动 甚至在那些武夫们掉头投降后 这帮柔弱的书 生还宁死不屈 作最后的抵抗 这是因为他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汉文化 救亡图存的重任就压在他们的肩上 由此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可 丢掉性命也要保住头发 华允诚被逮后 头发几乎被拔光了 仍说 发不可薤 身不可降 他和他的长孙同时通害 陈子龙起义失败后 清廷劝说他楚发即 可活命 但他却说 留此发见先帝于地下也 跳水而死 面对如此严酷的现 实 既要保命 又要保持民族气节 也只有出家为僧了 因为只有僧人可以不 改衣冠 但这实在是无奈之中的选择 周唯一剃发之后 特意埋一发冢 并作 文以记之 惟松有声 可以无哭 惟韭有露 可以无泪 惟鸟石依依 可无吊 客 痛苦之情溢于言表 乱世之中 士人皇皇如丧家之犬 逃禅的原因不尽相同 不可一概而论 除以上几个原因之外 还有的是因为参加复明运动失败 为逃生而出家的 像 归庄 万寿祺 杨永言等人都是如此 另外为保住气节 逃避当权者的迫害而 出家的也不在少数 黔抚钱邦芑因孙可望遣官逼招 甚至封刃行诛 被迫蘼发 号大错和尚 吕留良为清廷物色 他屡辞不得 便剪发著僧农 在给朋友的信 中说 弟此瘸日深 浮生无几 已削顶为僧 从此木叶蔽影 得苟延数年 完 一两本无用之书 愿望足矣 世间纷纷 总不涉病僧睹闻甲里 亦有借为 僧作掩护以求恢复者 郑之光 大兵收入闽 即 落发为僧 走新会卖药 明年永明王称号 乃蓄发赴行在 3 3 阎尔梅起先在史可法幕中 史可法殉难 后 落发为僧 联络山东榆园农民起义军 图谋恢复 事发后隐姓埋名 到处 2 7 蒋良骐 2 8 魏斐德 2 9 温睿临 3 陈子龙 黄宗羲 弛孙静庵 陈垣 东华录 卷五 第8 0 页 洪业 清朝开国史 第4 9 1 页 南疆绎史 卷十七 第2 2 9 页 陈子龙诗集 附录三 第7 2 1 页 余若水周唯一两先生墓志铭 南雷文定 前集卷六 第3 2 1 页 明遗民录 卷七 第5 8 页 明季滇黔佛教考 卷五 第4 2 5 页 6 游历 结交有志之士 历尽艰难险阻 后见大势已去才回到家乡 还有因深受 国恩 却不能挽救明朝灭亡 无颜做儒生而逃禅的 沈泓所谓 我君亲两负 求死不得 惟有自0 发逃世外耳 3 4 正表明的是这种心态 三 忠义佛门是明遗民逃禅的精神家园 黄宗羲屡次提到 兵火奔播 丛林之黠者 网罗失职之士 以张其教 明末清初 僧人队伍中文人士大夫所占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 除了有以上原因 之外 还因为 世变之末 宗门不能独免 虽已毁农出世 仍刻刻与众生同休 戚也 佛门教义宣扬普渡众生 在乱世之中自然不能袖手旁观 况且明中 后期士人和僧侣的交往日益密切 他们的思想互相渗透 彼此互相关注 早己 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 于是在士人走投无路之时 佛门便向其伸出援助之 手 帮其脱离危困 寺庙中也出现了一批有名的忠孝和尚 僧人函可出身于仕宦之家 虽在明亡前就遁身空门 但 慈猛忠孝恒加与 人一等 明亡后 他因如实记录了清军的暴行 被逮 流放至沈阳 最终 死在那单 他的诗 眷怀宗国 笃念周气 或和 采薇 之歌 或拟 招魂 之些 抚今追昔 感慨系之 饱含了忠君爱国之情 顾梦游在为其诗集所作的 序中说 读大师诗 而君父之爱油然以生 声教也 读大师诗 而知忠孝之言 不可以苟 生死不了无以为文字 文字不彻无以为生死 身教也 函可的师兄函星在西南滇黔一带更是道声远播 徒众干数 虽处方外 仍 以忠孝廉洁垂示及门 生平古道自持 壁立于仞 提倡纲宗眼空 今古姿 心为物 至老不衰 于门庭设施悉任外缘 意合则住 不合则行 来尝一字一 语仰干豪贵 4 0 而檗隐和尚则于 伦常大节 靡不克敦 明亡后 登坛为 衲子说戒 追念国恩 泪应声落 四众成为饮泣 苍雪和尚在 金陵怀古 其四中云 石头城下水淙淙 水绕江关合抱龙 六代萧条黄叶寺 五更风雨白门钟 风凰己去台边树 燕子仍飞矶上峰 杯土 当年谁敢盗 一朝伐尽孝陵松 4 2 诗中流露出一片孤臣孽子之心 觉浪道盛大 扣黄容 明遗民录 卷 黄宗羲 刘伯绳先生薹志铭 黄宗羲全集 册1 0 第3 0 7 页 拍陈垣 清初僧诤记 卷二 明季演黔佛教考 下 第5 2 4 页 郝裕 奉天辽阳干山剩人可禅师塔碑铭 中国历代禅师传汇资料汇编 第3 2 1 页 竭函可 千山诗集 巷首 第3 更 坤汤来贺 天然星和尚塔志铭 中国历代禅师传汇资料汇编 第6 6 9 页t 如今辩 本师天然星和尚行状 同上 第6 6 7 页t 4 1 黄檗隐老和尚表钵塔记 同上 第5 7 5 页 4 2 孙静庵 明遗民录 卷四五 第3 3 8 页 7 力倡导 为国说法 激励忠臣义士为国戮力 他曾热情激昂地说 三百年来 养天下臣民 岂无忠臣烈士 一旦愤发 展生平经济 为国驱除戮力乎 三百 年来 养天下僧道 岂无真道高僧 一旦奋发 展生平机用 为国说法破迷者 乎 他也以此自励 因其论道书中有 我太祖皇帝 等字眼而在顺治五年 1 6 4 8 年 身略图圄 后因证实该书著于崇损年间 才被放归 但其忠于故国 之心昭然可见 这些僧人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继起 遗民徐枋评价他说 吾师一以忠孝作 佛事 使天下后世洞然明白 不特知佛道之无碍于忠孝 且以知忠孝实自佛性 中来 或日 吾师之以忠孝作佛事 可得闻乎 沧桑以来二十八年 心之精微 口不能言 每临是讳 必素服焚香 北面挥泣 二十八年直如一日 4 4 以忠 孝作佛事 正道出了僧人虽出世而不能忘世 念念不忘故国的本来面目 弘光 政权覆灭后 东南之士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 继起也加入其中 最后被逮 系狱 但出狱后 好事如故 全祖望 南岳和尚退翁第二碑 记继起说 易 姓之交 诸遗民多隐于浮屠 其人不肯以浮屠自待 宜也 退翁本国难以前之 浮屠 而耿耿j j j 有至性 遂为浮屠中之遗民 以收拾残山盛水之局 不亦奇乎 4 5 正因为如此 许多士人都非常敬服他 吴镊就曾叹息说 军持中有此老 吾 辈宁不愧死1 7 4 6 大师的高尚人格对遗民逃禅起了一种感召的作用 当时在这些忠孝和尚的 门下都聚集了很多遗民僧 张有誉 熊开元 董说皆为继起弟子 黄宗羲曾写 诗云 应怜此日军持下 同是前朝党锢人 47 函星 缙绅遗老 有托而逃者 多出其门 祖心函可有诗日 座下半成忠义鬼 峰头空剩雨花台 4 8 函是弟 子法名以 今 古 开头的男女遗民包括剃度者和居士有百余人 像今种屈 大钧 今释金堡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觉浪道盛的门下也有方以智 倪嘉庆等当 时有名的遗民 自世事翻覆 一旦于寂灭之野 枯心黄面之中 而得卒然邂逅 与申款款 此诚所谓于无所遇之地而得遇所不期遇之人 宜其相见之益亲也 4 9 各受打击的忠君士人在这里找到了精神慰藉与依托 他们与佛门中人共同对 抗现实政治 因此佛门的昌盛 文人士大夫比重的增加也就不足为怪了 4 3 天界堂浪盛禅师垒录 卷三 转引自杜继文 魏道儡 中国禅宗通史 第6 1 l 页t 徐枋 退翁老人南岳和尚裒辞 居易堂集 卷一九 第3 1 8 页 4 5 全祖塑 鲒琦亭集 卷十六 4 6 孙静惩 明遗民录 卷四五 第3 4 3 页 4 7 黄宗羲 思旧录 弘储 黄宗羲全集 册一 第3 9 4 页 拈孙静庵 明遗民录 卷四七 第3 5 9 页 钾李嗣业 杲堂请文集 t 第4 2 3 页 8 三遗民僧的生活和处世态度 遗民僧是在天崩地裂这个大前提下逃禅的 故圉的灭亡 家人的离散 对 他们来说无疑是人生的惨剧 纵然是皈依佛门 但对往事仍有余痛 这直接影 响了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当然人的性情有不同 所以他们逃禅后对自己人生 道路的选择方式也不同 大致说来 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嗣法上堂方以智出家以后 号无可 药地 奉觉浪道盛之命 以振 兴青原法脉为己任 受邀柱杖景云 资圣寺和新城寿昌寺 宣讲佛法 修筑梵 刹 兴复廪山 后来又成为青原山净居寺主持 率僧徒开荒地 筑佛堂 问仝 凼人韵士 疏瀑泉 涤奇石 碑铭偈颂 照耀林谷 片语单辞 无非大道 以 至于路过吉州的士大夫 鲜不问道青原 至则闻其言 未尝不乐而忘返 茫乎 丧其所恃也 王瀚在闻甲申之变后 赋诗一首 素 d 多载想卢能 融系高堂久未曾 国 事一朝沦鼎沸 浮名何曾付层冰 聊将毁服存吾义 从此栖禅学老僧 拭取青 山无累眼 好清世务理禅灯 在孔庙将自己平生所著付之一炬 长啸一声出 红尘 礼具德和尚为师 名戒显 号晦山 从顺治七年 1 6 5 0 年 开始 他独 自外出传法 先后在遗爱寺 归宗寺 云居寺 寒溪寺 安国寺 护国寺等寺 庙当过主持 尤其是在云居寺 前后住持十年 一面倡导禅学 一面弘传戒法 道誉闻于江楚 康熙六年 1 6 6 8 年 他返回灵隐寺 进院后就率众耕作 募 建大殿 具德塔院 法寿堂及普同塔 并修 灵隐寺志 成为当时有名的僧人 之一 黄宗羲说 近年以来 士之志节者多逃之释氏 盖强者销其耿耿 弱者泥 水自蔽而己 有如李燮避仇 变姓名为佣保 非慕佣保之业也 亡何而棒篦以 为仪杖 鱼螺以为鼓吹 寺院以为衙门 语录以为簿书 挝鼓上堂 拈香祝圣 不欲为异姓之臣者 而甘为异姓之子矣 忘其逃禅之始原也 5 2 陈垣在 清初 僧诤记 中评论说 窃尝疑之 嗣法上堂 僧伽本色 遗民逃禅 梨洲何恶其 嗣法上堂 百丈大师建丛林 立清规 首先祝厘 故开堂必祝圣焉 朔望必 祝圣焉 万寿千秋必祝圣焉 夫遗民逃禅 为不甘臣异姓也 今开堂必祝圣 所祝何圣 甲申以后 犹可云祝弘光 隆武 永历也 永历而后 所祝何圣1 5 0 施闰章 无可大师六卜序 施愚山集 卷九 第1 6 6 页 5 1 焚余补笔 林元白 晦山和尚的生平及禅门锻炼说 注三 中国佛教史论集 六 第1 0 2 页 钮黄杂羲 七怪 黄宗藐诗文选 第2 4 7 页 9 圣而可祝 何异木陈之从周 髡发染衣胡为乎 此梨洲所痛心 而不便明言者 也 然则遗民逃禅者 必如何雨后可 日 宙亭诗集 十九 初夏诗 注 言 东塔僧某 刻一印 取东坡旬 名其堂日 病不开堂 堂且不开 何 有歌颂功德之事 可见世论之苛了 遗民僧们想跳出三界之外 寻找一份净土 做一个真正 的僧人 仍不免于世俗的议论 鄙使是将近三百年后的陈垣在论述这件事对 其痛惜之心仍不少于黄宗羲 可见世人对忠义者的期待 宗教与政治 终不能 无所关涉 陈寅恪先生的这旬话 可谓是点睛之笔 2 修行不密佛教产生以来 直受到世俗的影响 僧侣不甘于佛门清寂而 到处游走于权贵之门 也是历代常见之事 但在明末清初这个注重名节 言语 苛责的时代中 便会受到世人的指责 遗民僧本来是借逃禅而保持民族气节的 但时间一长 声名目益远播 受到不少当朝权贵的礼通 面对世俗的诱惑 有 些人便放弃先前隐居深山 不问世事的做法 变成入世和尚了 声名越大 所 受的世俗之累越重 受到的批评也越多 黄宗羲评价说 当丧乱之际 凡读书 者孰不欲高箕颖之节 逮夫事变之纷挚 居诸之修永 波路壮阔 突灶烟销 草莽篱落之问 必有物以害之 故卑者茅靡于时风 高者决裂于方外 其能确 守儒轨 以忠孝之气贯其始终者 盖亦鲜矣 此无他 凡故畴新亩 廪假往来 屋庐童仆 吾不能忘世 世自不能忘吾 两不相忘 则如金木磨盗 燎原之势 成矣 5 6 方以智在明遗民当中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 不仅是因为他有渊博的知识 还因为他的铮铮铁骨和大义凛然 魏禧对他的评价是 师之抱恨于甲申也 识 者律以文山不死 及独身窜西粤辟马 阮之难 识者比之申屠子龙 其后捐妻 子 弃庐墓 托迹缁衣 识者拟于逊国之雪庵 其他博学弘文 盖世之能 兼通之技 为流俗所羡慕者 固不足为师道也 们7 但随着他交往的人越来越多 声名日益显赫 年少时的佻达之气又有回现 魏穗说其 内怀优馋晨讥之心 外遭士大夫群衲之推奉 于是接纳不得不广 干谒不得不予 辞受不得不宽 形迹所屋 志气渐移 劝他 挂鞋曳杖 灭影深山 5 8 但王夫之却有另一种 看法 说方以智披缁后 所延接者类皆清孤不屈之人士 且复兴书院 修邹 5 3 陈垣 清初僧诤记 记余 明季演黔佛教考 下 第5 5 8 页 同上 第5 5 9 页 陈寅恪 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第2 3 5 页 5 6 黄宗藏 杨士衡先生墓志铭 南雷文定 四集卷三 第5 5 8 页 5 7 魏穗二 与大木师书 穗叔子文臻自外篇枯雀五 第2 5 6 页 掘同上 1 0 聂诸先生之遗绪 门无兜鍪之客 认为 存主处与沉溺异端者自别 5 9 对方 以智的评价很高 方以智的节操如何 不在我这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肉 总之 他不能深隐其迹 就难免于世俗的议论 金堡在出家前 处于永历小赣廷政治漩涡的中心 息壹敢谏 号称 虎牙 后被诬为误国 遣戍贯州清溪县 途中遭遇清兵 才 得以脱身逃走 在万念俱 灰之下 他出家为僧 后来参天然和尚 法名今释 字澹归 做为众所瞩目的 遗民僧 金堡倘若自此陪伴青灯古佛 肯定会被树为遗民的典范 但他却不甘 寂寞 竞撰 元功垂范 二卷 为平南王尚可喜歌功颂德 此书记述尚可喜自 天启四年 1 6 2 4 年 至康熙十二年 1 6 7 3 年 的事迹 成为尚垂示子孙的功劳簿 金堡拍马屁的这一行为严重伤害了明遗民的感情 为士林所不齿 黄泽望 阅 澹归语录 曰 涪归名今释 故给谏金道隐也 从亡西南 其大节多可观 行朝嫉之 以故戍道 遂祝发为僧 竟忘所自 但成一领众募缘僭汉而已 闻其 遍 行堂集 尤为滥惩不堪 使道隐逃禅 而不受原流 不开堂营建 岂非千 秋义士 即以若所为 而无此语景 作彼供状 传之后日 或疑是雪庵之 徒 朦胧影响 令人可思 今则一误再误 使前此之苦节 云飞烟烬 不 足观也已 天下之因t t g 而自败其名者 皆涪归之 语录 乎 针神补缀 苦辛勤 无缝无在穗称身 感慨流连还故圆 慧炎附势蝴时人 诗文撮合 烂朝报 凡例差排新缙绅 毕史西山采薇曲 武成 束可 齐陈 对金堡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 同为逃禅之遗民 识见却如此不同 但金堡毕竟 还有遗民情怀 当初出家也是迫不得已 出家后也曾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孔有德 将瞿式耜 张同敞这两位抗情志士的尸体收敛 3 虽做头陀不解禅有很多明遗民本来对佛教没什么深厚的感情 只是逼 于形势无奈之下才出家的 于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佛门的清规戒律便显得格 格不入 这确实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恧正是这些人才使遗民僧这个人物群体的 形象更加鲜明 诗人归庄虽出家 但仍然与妻 子生活在一起 每b 醉酒悲歌 不 l 佛 晚年倾向于学习圣人之道 万寿祺也是僧衣儒行 建隰湿革堂 与妻 予灌园 自给 饮滔食肉如故 吕留良平时严于儒释之辨 对释氏向无好感 不得已逃 禅 只有自我解嘲说 僧乎不僧 而不得不谓之僧 俗乎不俗 亦原不可概谓 之俗 不参宗门 不讲义录 既科呗之茫然 亦戒律之难缚 有妻有子 吃滔 5 9 王夫之 骚酋阊 船山垒档 册1 2 第6 3 页t 垒担望辑 续昔脯 卷三九 第6 2 5 页 l l 吃肉 奈何衲裰领方 短发顶秃 儒者日是殆异端 释者臼非吾眷属 6 1 这可 以说是众多遗民僧人的写照 遗民僧经历家国沦丧之苦 虽逃禅而不能忘世 强大的心理反差使他们产 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怪异行为 归庄的两个哥哥死于战事 嫂子殉难 侄 女不知下落 父亲也因悲伤过度哀痛而死 于是他变得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了 归庄结庐于先人墓侧 自题其堂联日 两口寄安乐之窝 妻太聪明夫太怪 四 邻接幽冥之宅 人何寥落鬼何多 2 此联大有众人都死我独生的味道 他一生 字号屡更 或称 归妹 归乎来 悬弓 或称 祚明 普明头陀 鏊 鏖钜山人 等等 皆寓思明复故物 桀骛不平之意 祁班孙因通海一案家破人亡 自己被流放 后回归 削发为僧 自称咒林 明大师 好议论古今 不谈佛法 每及先朝 则掩面哭泣 陈洪绶因国变出家 自称老迟 亦称悔迟 老莲 醉酒之后 语及国家沦 丧 身世颠连 辄恸哭不已 江浩出家后 日诵释氏言 绝口不及户外事 然未尝戒酒 酒酣 辄奔往 黄山绝顶 呼天问之 死时著僧衣 遗言不得归祖坟 曰 我辱祖宗 且恐 负往同庙门一恸也 雪裘和尚不知是什么地方人 也不言姓名 不诵经 不持戒 飘笠萧然 独行于江楚 闽越间 饮酒后 醉必大骂 骂必恸哭 其诗 不知所感何事 所指何人 但见其悲酸沉痛 如猩啼 如猿号 如怒涛崩石 如凄风惨雨 知 为英雄失路 抢地呼天 无可奈何之辞也 明宗室八大山人对明朝灭亡更有切肤之痛 为僧后仍不能平息其心中的愤 懑不平之气 终于有一日忽发狂疾 时而大笑 时而痛哭 一天在门上写了一 个 哑 字 从此对人不发一言 然善笑而喜饮益甚 或招之 则缩项抚掌 笑声哑哑然 又喜为藏钩拇陈之戏 赌酒胜则笑哑哑 数负则拳胜者背 笑愈 哑哑不可止 醉则往往欷献泣下 遗民僧的行为愈怪 其心中的奇垒不平之气愈重 然而现实实在是太黑暗了 嘈杂的红尘已经让他们无法久居下去 痛苦啃噬着他们 恨不得找一个隐蔽之 处将自己藏起来 哭自己所痛 越是远离尘世越好 6 孙静庵 明遗民录 卷七 第5 9 页 6 2 钮磅 觚剩续编 归庄集 附录二 第5 7 7 页 6 3 孙静庵 明遗民录 卷一 第5 页 6 4 同上 卷二二 第1 7 2 页 的同上 卷三二 第2 4 6 页 能贺贻孙 僧雪裘传 碑传集补 卷五八 第3 2 0 6 页 6 7 同 i 卷四六 第3 4 9 页 1 2 刘僖明亡落发 深入云龙山 独自往还 童子亦荚知所适 第时见衣袖为 泪渍湿 竟日不言 朔望或于峰顶北望拜 号哭失声 6 8 何宏仁自恨不及从亡 不死为僧 随众樵汲 昼夜作苦 认为仍离人境太 近 又 瓢笠往来缙云 义乌诸山 与樵翁衲子侣 行歌独哭 从此游益远 入山益深 心中的苦楚无法言明 对现实又无能为力 唯 t i 做到的就是 自虐 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减轻自己的痛苦 甚至连自己的遗体都不放过 吾 茹荼赍志 忝厥所生 毁伤莫赎 于国为不忠 于家为不孝 死后勿棺殓我 当暴野三日 以彰不忠之罪 三日后火化入塔 勿柑葬先陇 以彰不孝之罪 6 9 遗民僧寄迹于深山者有之 然外出游历凭吊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寄托对明王 朝之思者亦有之 唐访 三游燕 四入洛 一过秦 再历吴 越 晋 赵 闽 粤 乃反楚 赋帝京 记华山 访侯赢 豫让墓 吊姑苏之台 问五湖之棹 渔舟不返 屈宋同归 m 这些遗民僧与正规的和尚不同 明为出家 实为在家 不诵经念佛 却对 故国的恢复念念不忘 明末清初的战乱使他们颠沛流离 又不善经营之道 所 以往往生计艰难 但他们却坚持民族气节 决不肯接受贵介的施舍 归庄善写 草书 有张颠之称 但对笔墨却极为珍惜 贵介相求一概不与 以致于晚年不 能自给 经常处于 腹肠鸣不己 的窘境 不得不寄食于僧舍 最后在贫病交 困中死去 八大山人更是视金钱如粪土 普通百姓只要设酒招待即可得到他的 画 而贵介拿千金来也不屑一顾 还作画讽刺他们 所以八大生活不免贫困 晚年又害手疾不能作画 只得向友人求助 更有如沈起 晚节以穷死 郭 都贤 客死江宁承天寺 7 2 这样抱志穷途而死之人 盂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精神 在明末清初这批遗民僧上又得到了很 好的体现 另外 遗民僧也有身居佛门 但淡然处世的 他们不结交权贵 将参禅作 为修身养性的工具 对国亡家恨也没有归庄等人之深 所过的生活要比别人超 脱的多 像弘仁 董说就属于这一类 我将在第四部分中详细论述 6 8 同上 6 9 同上 7 0 同上 7 1 同上 7 2 同上 口o p互a 页页页弭页 弘拈丝第 第第第 第四六四十七卷卷卷卷卷 四佛教对遗民僧的影响 一 人生修养 寺观之在天下 虽与治道无预 然其恬淡清虚 萧然寂然之境 有以消 人势利之心 明遗民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而逃禅 总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 清朝的统治日益稳固 明朝恢复已然无望 他们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的积 极入世的人生哲学也逐渐被佛教消极出世的人生哲学所取代 归庄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打击之后 虽然有满腹的愤懑和牢骚 但他却不像 预炎武那样 以汉文化救亡图存为己任 探究明亡之因 以资借鉴 而是成天 留连于花丛诗酒之中 不思振作 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这种颓废 的人生态度与佛教虚无主义的思想熏陶是分不开的 他的文集里赏花 登山 饮酒之作几占其诗歌刨作数量的一半 归庄要逃避社会现实 只有遁入自我封 闭的内心世界 靠饮酒 赏花来消磨自己的痛苦 打发难熬的时光 但这样更 是超越不了自我 他常常孤独地面对无可奈何的现实 能躲避一时是一时 因 此归庄一生虽以儒者自居 但他的经历和体验却是一种佛教的境界 熊开元在崇祯年间弹劾首相周延儒 被遣戍 直声震天下 隆武政权建立 后 封他为东阁大学士 他尽忠直言 却无力挽回大势己去的局面 不得不辞 职 隆武政权失败后 他削发为僧 礼继起为师 法名正志 号檗庵 熊一生 经历坎坷 历尽了 问的悲凉 清静的佛门正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事外 淡然 世事的理想之地 后来熊开元主于三峰寺 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黄宗羲日 其 知客如田夫 侍者如牧童 无异于三家村庵也 7 4 在佛门中了却了余生 归庄 熊开元等人是因为人生落差太大 对现实极为不满 所以即使遁入 佛教的虚无主义 但内心的痛苦仍不能自解 犹如行尸走肉一般 但也有的人 生性淡薄 自然随意 同样是国亡逃禅 人生境界却大不相同 海阳四大家 之一的弘仁 明亡前为诸生 从事举子业 明亡后参加抗 清斗争 失败后遁入武夷由中落发为僧 字无智 号渐江 梅花老衲 出家后 弘仁见世事不可为 便远离纷争 挂瓢曳杖 芒鞋羁旅 游览名山大川 毫无 倦怠 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参禅 游山和作画上 过起了 此翁不恋浮名 7 3 云南通志 寺观序 明季滇黔佛教考 卷三 第3 3 4 页 4 黄宗羲 思旧录 熊开元 黄宗羲全集 册一 第3 9 4 页 1 4 久 日坐茅亭看远山 的恬淡自适的生活 许楚 黄山渐江师外传 记云 渐 公自幔亭归黄山 往来云谷 慈光间又十余年 挂瓢曳杖 憩无恒塌 每寻幽 脞 则挟汤口聋叟负研以行 或长日静坐空潭 或月夜孤啸危岫 倦归则键关 画被 欹枕苦吟 或数日不出 山衲踪迹其处 环乞书画 多攒眉不应 顷忽 涤砚吮笔 淋漓漫兴 了数十纸 不厌也 7 5 自然闲适 无欲无求 俨然是一 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 董说 字两若 号俟庵 又字月函 继起因参与浙东抗清起义 被逮系狱 徒众如鸟兽散 惟有他负书入山 礼继起为师 一时被士人广泛传颂 继起圆 寂之后 董说往来浔溪 尧峰之间 清净无为 萧然世外的个性使其在说法时 也自然随意 不常住持 述退翁 继起 之言 欲其无所系而道行教立也 7 6 他 生平目不较钱米 手不拈银钱 足不履城市 或与樵叟渔夫交谈 而纨绔 市井 从不相对 每日只是静坐或吟诗 爱好游览名山胜水 每一出游 则有 书五十担随之 虽僻谷之深 波涛之险 不暂离也 7 8 病中便以读书 来消磨时光 他自称自己有两大嗜好 一好闻寺钟之声 一好做梦 只要有一 片地 旁边有水 竹可当梦游 又有钟声可以悦耳 便可常隐于此终老 以至 于有人评价他说 方外之清高 谁可与匹俦哉 像弘仁 董说都是爱国志士 但他们却能随遇而安 自觉调整心理状态 走出内心的小我 不汲汲计较于名利和得失 所以他们的人生适意的多 自苦 的少 颇有逸民之风 佛教的遁世 恬淡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明显 二 艺术修养 诗文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艺术修养的必备内容 而佛教既然对遗民僧的人 生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那相应地对其审美情趣 艺术思维及语言表达上的影响 也很大 而诗画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艺术情趣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受禅的 影响最大 下面即以这二者为例 说一下禅对遗民僧艺术修养的影响 1 诗 禅要求默契 体悟 在思维上强调主观能动作用 在认识上采取关照外境 的方式 这样表现在诗歌创作中 就不是 为时 为事 而作 也不强调反 7 5 碑传集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母乳喂养买卖合同协议书
- 汽车配件店转让合同范本
- 疫情防控志愿者协议合同
- 直饮机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合同审批流程标准化模板及电子签署系统
- (2025年标准)银行回迁协议书
- 租凭门面安全合同协议书
- 2025贵州盘州市大山镇小寨小学招聘2名(小学数学学科)政府购买服务教师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标准)书面劳动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原告签字协议书
- 2025-2026(一)秋季第一学期德育活动安排表
- 工会户外驿站管理办法
- JJF(辽) 565-2025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规范 石油化工行业
- 2025国开《茶文化概论》形考作业123456答案
- 检验员培训课件
- 2025年孝感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试卷
- 1688运营培训课件
- 森林防火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新心得体会
- 科研团队经费管理制度
- 从“制作”与“生生”隐喻原型洞察中国哲学的思维根基与演进脉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