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oc_第1页
第17课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oc_第2页
第17课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oc_第3页
第17课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二、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中所起的作用。2,通过对明朝君主制空前加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恰恰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开始。三、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回答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重点和难点1重点:废除丞相加强君权。2难点:怎样理解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教材分析从明朝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本节教材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明朝是怎样建立的;另一方面,明朝建立后又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而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学法指导本课与以前的知识联系较多,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根据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这一认知特点,要求学生:1课前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预习新课,找出本课的知识点,列出学习提纲,不懂的做出标记;2课外要阅读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以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3指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方法;4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法建议1建议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文相关的内容。2建议采取问题法、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法和阅读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学习本课内容: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大屏幕展示或板书)讲授新课明确目标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教师强调重点、难点。整体感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提要,回顾我国封建社会的分期,从而弄清本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3)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4)封建社会的逐步衰落-明清(1368-1840)。提出问题大屏幕显示教师设计的问题:(1)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朱元璋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2)明太祖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他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3)明朝为何迁都北京?(4)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同桌之间可互相讨论,共同找出答案,也可问老师。师生活动师(显示大屏幕上的第一个问题):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朱元璋怎样从一个和尚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指导学生从元末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及明朝的建立三个方面阅读明朝的勃兴一目,教师板书:一、明朝的勃兴(板书)1元末红巾军起义(板书)师问:元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红巾军起义?(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生答,然后教师归纳。根本原因:是元末统治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直接原因:是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其中,以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两支红巾军势力最大。师问:红巾军起义与明朝的建立有何联系?生答: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提供了有利条件。过渡:那么,朱元璋的势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2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板书)学生通过阅读教材78页小字了解到:朱元璋出身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他的家人死于灾荒,为了生存他只好出家做了和尚。后来,他加入红巾军,并成为一支红巾军的领导。思考:朱元璋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同桌之间可商量,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一是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善长、刘基、朱升等人充当谋士;二是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即: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讲究策略,不急于称王。)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势力迅速壮大。过渡: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明朝的建立(板书)让学生看教材78页明太祖画像,阅读79页第一段,自己掌握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开国皇帝。时间:1368年都城:南京(回忆南京城名字的变化: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元-应天,明-改名为南京)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这样,朱元璋从农民领袖变为封建皇帝。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逃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看出:元末的腐朽统治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起义的迅猛发展最终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从1368年-1387年,明朝又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注意明朝建立的时间与明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不同,指导学生看79页明朝疆域图,了解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围。)过渡: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加强君权?(显示大屏幕第二个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9-80页,并归纳要点。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板书)1改革机构(板书)(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板书)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生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和特点?生答: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财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2)中央:废丞相,设六部(板书)师问: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生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师问: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让学生看79页明朝殿阁大学士像,以加深印象,并回答问题。生答: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教师补充: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几乎相当于丞相。过渡:明太祖不仅改革机构,还严惩贪官污吏。2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板书)让学生阅读教材79-80页小字,思考:明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讨论。生答: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为官吏贪污,不仅侵犯了明王朝的经济利益,而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教师可补充:由于明太祖出身于社会下层,深知官场腐败会激起人民反抗,所以,他对贪官污吏严惩不殆。有一次,他查出一个县官贪污,便下令杀掉那个贪官,并剥下他的皮塞满稻草,挂在衙门公堂的旁边让下任县官引以为戒。过渡:为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置厂卫特务机构。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板书)让学生阅读锦衣卫和东厂一目,找出目的、职能和特点,教师归纳。(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2)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看80页明朝锦衣卫印图)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西厂是后来明宪宗时设置的。(3)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让学生阅读教材80页第三段小字,以加深理解明朝特务活动的猖撅。过渡: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又一表现是八股取士。4八股取士(板书)思考:科举制始创于何时?到明朝时有何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生答:始创于隋朝,到明朝时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有变化,采取八股取士。指导学生看教材80页八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阅读教材80页黑体字,加深理解八股取士的不求实际。教师阐述: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过渡: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三、靖难之役(板书)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结果如何?1靖难之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8l页最后一个子目靖难之役,并回答:(1)起因: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2)结果: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生间: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教师释疑: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思考:靖难之役与七国之乱有相似之处,为何结果不同?学生阅读教材81页第二段小字,并回答:建文帝懦弱迂腐,将领无能,失去战机;燕王势力强大,先发制人,精于谋略,善用奇兵。过渡:那么,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显示大屏幕上第三个问题)2迁都北京(板书)学生看书后回答: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君权。而削藩又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小结)现在让我们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的?师生共同归纳:(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