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集体备课.doc_第1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集体备课.doc_第2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集体备课.doc_第3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集体备课.doc_第4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集体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体备课专用主备人严玉俊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个人修改意见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 过程与方法: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 呈现目标: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2、出示学习目标: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二、自学探究 交流展示:1、走进作者我们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自学展示(1)注意字音、字形。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们一齐读两遍。(2)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3、合作交流(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2)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3)从哪些角度写山的?(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拓展迁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五、课堂小结: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有力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临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六、拓展练习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高大雄伟的特点;3.“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的特点。(2分)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意的人生哲理是什么?(2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分)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一、创设情境 呈现目标:投影西湖春景图,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3、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1、朗读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2、了解诗的大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掩映于绿杨浓荫下的白沙堤。3、合作探究(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颔联写出了从哪方面来的变化来写早春的景色的,诗中的“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4)颈联从哪方面来写早春景象的?“渐欲”、“没马蹄”写出了什么?(5)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 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景物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现象(3)从动物的的变化来写早春活动的。 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4)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草浅的特点,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湖边便骑马游春的风俗。(5)最后两句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最爱” 直抒胸臆。“行不足”,是因为观赏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难点赏析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请简要进行赏析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的早春时春燕的活泼,活灵活现的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诗人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四、课堂小结: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五、当堂检测(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 起,到“白沙堤”终,以“ 早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报春的句子是: , 。(3)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 。(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5)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并积累有关描写西湖的诗。2.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丰富优美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诗中西湖的美景。 第三课时一、激情导入 呈现目标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出示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2、听读,划出诗的节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了解诗意4、交流展示:(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四、难点释疑诗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五、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六、当堂检测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