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doc_第1页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doc_第2页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doc_第3页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doc_第4页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论争闫顺利 赵红伟(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摘 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有三种主要观点: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三种观点互有参差,其中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既不认同传统物质本体论,也不赞同实践本体论,而指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把握并贯彻活生生的具体的和现实的人的观点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哲学解释魅力,然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问题丛生。关键词: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在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争锋激烈,观点鲜明:一种观点仍然顽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最核心的方面是物质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P19)物质本体论不能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旧哲学变革的理论诉求,没有映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但是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又有两种主要取向:其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是实践本体论,对此有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等不同表述;其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一、反思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的理论依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表述,“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2(p83)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3(p127)物质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客观前提。物质本体论认为应该依据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规定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存在对于思维、自然界对于人的精神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它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具有极限意义的本体论。”4 黄楠森认为,“人是不能离开客观世界的,而客观世界是可以离开人的。因为没有人之前,就有客观世界,有了人之后,客观世界仍然是客观的,人没有了,世界依然存在。”5(p42)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类世界赖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改造的对象。物质本体论认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结果,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产生除了有实践基础以外,还必须有其自然基础,是这两个基础的统一。即是说,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是人类实践凭空创造的,而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创造的。”6这表明自然界比实践更有始源性,自然界对人而言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地位。在物质本体论看来,用实践观点取代物质本体论也就“为唯心主义的理解实践打开了方便之门”,实践观点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重要观点,而不应该把它拔高为整个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首要观点。其实,物质本体论早已遭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无情解构,阿尔弗雷德施密特说:“马克思决不是在无中介的客观主义的意义上,即决不是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人之外的实在”7(p14),这个中介即实践,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理解对象。物质本体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理解,没有从本质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p16)马克思把世界看作是与人的实践密不可分的生成世界,而不是与人无涉的独立自在的物质世界。离开了人及其实践无谓世界也无谓历史,一言以蔽之,在人的视野之外谈论所谓物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抽象的独断,是企图证明不存在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p18)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9(p16-17) 高清海认为,传统物质本体论的理解除封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外,就不再增加新观点,这同“它没有抓住思维逻辑这一主要依据、而只是依经典著作的论述来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限的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10(p115)还有论者认为,不能说“物质先在性是判断一种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准”,也不能把“物质先在性就等同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理解为物质本体论”。11之于旧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哲学视域: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确立了实践观点,把被颠倒了的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生活的关系颠倒过来,实现了从单纯“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有机融合的转向,揭明了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二、质疑实践本体论一种实践观点不同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取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其主要理论依据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实践是人的世界生成、存在和变化的根基。有的观点赋予实践本体论意义,“把实践引进本体论,并把它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即生存论的本体论,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逻辑、社会和生成意义上的本体论,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等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定为“实践本体论”遭遇质疑和否定。有论者认为:“实践本体论并不能全面地显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独立的实践本体论解释是有其自身缺陷的。”首先,作为本体的概念是其它概念推演的起点及一切存在的最高本质和最终依据。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而实践必须还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规定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因此,实践不能成为本体。其次,实践是一个中介范畴,它不能作为在人之外独立存在的主宰者而被规定。再次,实践不是世界的本原,而仅仅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本体论夸大了人的能动性,把实践抬高到本体的地位,就逻辑地否定了实践的客观存在的依据。12还有论者认为,实践本体论把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看作无哲学意义的问题,自在的自然界不能构成人的实践对象,这样就把对象理解为实践本身,而且物质存在就是人的存在对象,从而混淆了物质与对象的区别。马克思哲学则认为物质是先在的,对象对人来说则不是先在的、既成的,而是历史生成的,人的实践过程就是对象的生成过程,也是先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过程,马克思没有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属人世界,我们也不能把实践看作是整个世界的本体,因而以实践本体论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恰当的。13(p84-85)孙正聿认为,实践本体论的“实践”是一个被描述的对象,是一个实体性的哲学范畴,尚未构成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尚未跳出传统哲学寻求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窠臼,只不过是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或“精神”替换为“实践”而已。正是这种本质上属于传统哲学的解释原则,使其陷入难以自拔的困惑和窘境。14(p2-4)高清海认为虽然实践本体论意图突出实践观点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旧的思维模式的限制,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本体与非本体关系把对象归结于它的始源存在,亦即“把存在的事实与存在的本体分离开来、对立起来,是本体论思维的基本前提。所以本体论哲学,在这里也可以说就是从某种超对象的绝对实在去理解对象的一种理论认识方式。”10(p141)以实践作为本体无法回答“究竟是物质高于实践,还是实践高于物质。”把实践赋予本体论意义既不能提高实践的地位,也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相悖。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高清海教授指出,无论从本体论还是从唯物论去理解“实践”都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变革的实质。只有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才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哲学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的思维逻辑,表现着哲学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思维方式是无形的,它却像灵魂一样贯彻并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哲学中那些原理、观点、范畴不过是它表现于外的具体形式。哲学理论的意义主要就在于思维方式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在于思维方式的变革。传统哲学世界观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即以追求存在、永恒本体和绝对真理为目标的思维方式,它预设一个先定的本质,然后以此出发解释世界和人们的历史,从初始本原推论出现存事物再还原为本原,从两极观点追求单一本性,总是把过去看得比现实更重要、本质比存在看得更重要、原则看得比生活更重要,在其本质上是教条主义的。10(p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化实践之于世界观的意义在于以“实践”去理解人及其现实世界,也就是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以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亦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实践”既不是一种“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从人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构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内在矛盾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14(p2-3)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颠覆了旧哲学本体论的抽象思辨思维,实现了从直观态度向实践态度、从先验思维向实践思维的理论转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最本质意义。不是从独断的“本质”或“本原”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即从实践的人出发理解人及其人与对象的关系。人是具有双重性本质、双重性形态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动方式,在实践活动中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目的和因果、必然和自由构成否定统一性关系。这意味着从人之为人的根源、从人的基本生存活动、从人的历史生成变化、从人的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质、从人的超越性活动中理解人。现实世界是两重化的世界:既有自然本质又有属人本质。旧哲学把世界分裂为相互对立的世界,再去寻求二者的统一性,然而不是用“自然本质”屏蔽“属人本质”就是用“属人本质”遮蔽“自然本质”,始终不能从否定性统一的关系中去把握现实世界的两重化本质。实践是造成世界两重化的根源,也必然要通过实践去解决这两重化的矛盾。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解决一切哲学问题、解决各种哲学纷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意味着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10(p133-135)四、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看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高清海认为:“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凸显了实践优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立场,彻底颠覆了哲学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把理论神圣化、绝对化和封闭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从而完成了一种根本的范式转换。”15孙正聿还通过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分析得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并非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马克思用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探索人类解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p2-3)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既不把实践作为人类世界本体的生存论的本体论,也不是把实践作为反思性本体的人类学本体论,更不是把物质作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而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从人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构成的人与世界的内在矛盾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它是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解释原则。还有人认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否贯彻实践观点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界限的基本依据。”16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地回应和驳难了“物质本体论”以及“实践本体论”的问题?相反,其他观点一再为自己的观点提出抗辩并对批判进行反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有论者提出,实践的思维方式不能“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哲学的性质和功用而言,哲学是不可缺少本体论的,而思维方式不过是在一定本体论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思维定势或思维习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的其他哲学必有其特定本体论。本体论可以“与时俱进”,但不能试图悬置甚至消除本体论。17 “如果说,认识论引导人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那么本体论则引导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自由等)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18(p311)杨耕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实践本体论”,但它并非传统本体论的顺手推导,“实践本体论”只是人类世界的本体论,亦即“生存论的本体论”。一方面,这种观点并不认同物质本体论;另一方面,它以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实质,将传统哲学的超验、实体性的本体论形式还原或转换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内涵的生存论意蕴。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构成人类世界真正的本体。此观点强化“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从人的存在出发去解读存在的意义”。19问题实质在于不回避“本体论”而从“实践”出发对本体论作出新解释。“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主张用“实践本体论”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在批评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之后并没有消除“本体论”,那么“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应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以及本体论如何?实践是一个有必要再被反思的范畴或问题域。既然以实践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关键点,那么实践是什么或什么是实践是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实践是感性的活动还是抽象的范畴?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提出实践的用意在于实践作为感性活动同思维、理论相对应,正如列宁说实践具有直接性与现实性优点,实践是“现实”的“此岸”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马克思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8(p73) 既然马克思提出“实践”是针对“理论”的感性活动,那么能否把“实践”解释为这个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核心?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一个“实践范畴”,作为抽象范畴只是逻辑地呈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点”,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又是其旨归。20如果指认实践是感性的活动,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有什么实质区别?如果指认实践为抽象范畴,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思辨哲学有什么实质区别?如果“实践”既不是一种“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那么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撇开“本体”以“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如何使“实践”同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联系起来?还有观点认为,实践范畴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践,但实用主义是以经验主义为指导的唯心主义。实践活动与实践观、实践范畴不同,实践范畴在哲学体系中属于中介层次的范畴,而不是哲学的最高层次的范畴,也不是始发性范畴,因而它不可能是哲学的核心范畴或出发点。21如果说“实践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又何以用“实践”去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目前的论争表明,实践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还有许多亟待厘清的问题。参考文献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刘雪影,禹国峰.论实践哲学的实践误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 黄楠森.哲学的科学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 期.7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9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0 高清海著.高清海哲学文存(1)M.长春:吉林人民出社,1997.11 丁春华. 我国哲学界对实践范畴研究存在的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12 张艳娟.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吗?J. 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13 参见旷三平主编.唯物史观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 孙正聿:序A.载倪志安等著: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M.重庆:四川出版集团,2004.15 高清海,贺来. 如何走进马克思J. 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16 王庆丰.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17 朱宝信.论实践本体论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18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 杨耕.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J.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20 鲁鹏.实践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本体J.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21 王玉樑.评实践核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On the establishment of way of thinking of the practical opinion the debate of the subst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YAN Shun-li ZHAO Hong-wei(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ibei,066004,China)Abstract: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retroactiv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has three main views: The ontology of material, practice of ontology and ways of thinking of pratical opinion. There is each of the three mixed opinion, one of the practical opinion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of the material ontology, does not favour the ontology of practice, and to identify the practi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