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预言价值.pdf_第1页
内容提要预言价值.pdf_第2页
内容提要预言价值.pdf_第3页
内容提要预言价值.pdf_第4页
内容提要预言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 容 提 要 分析本雅明以机械复制和艺术生产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涵 义 特征 本质及其根源 探讨这一理论与马克思相关思想的承传与 发展关系 与阿多诺的 文化工业 批判理论的关系 以及与布莱希 特 叙事体戏剧 理论的映照关系 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本雅明和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 及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的独特地位 他的目的在于肯定技术在大众 文化中的颠覆与破坏功能 从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大众 从而为大众文 化立论 同时 我们在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中认识到本雅明的 理论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甚至对中国将要步入的知识 经济时代的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预言价值 目 录 前 言 1 一 本雅明以艺术生产和机械复制为核心观念的大众文化理论 一 关于 艺术生产 理论 1 涵义 2 2 特点 3 二 关于 机械复制 观念 5 三 理论来源 7 二 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 其实质及理论地位 一 艺术生产 及 机械复制 之与大众文化 11 二 实质 12 三 理论地位的界定 14 三 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 对中国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预言价值 15 二 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启示 17 论文注释 21 参考文献 24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后 记 前 言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 有关大众文化的争论此起彼伏 一些具体问题一度成为争论 的焦点 比如关于大众文化的涵义 大众文化的主导者是谁 如何看待新科技和大众传媒技 术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作为亚文化与处于主体文化地位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 关系如何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是西方理论界的焦点和热点 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 关注 纵观西方大众文化的发展历史 有一个明显的事实 就是围绕着大众文化的始终有两股 力量 一股是批判的否定的力量 无论是美国的D 麦克唐纳 Dwight MacDonald 英 国的 F R 利维斯 F R Leavis 还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尤其是该派的代表理论家阿 多诺 Theodor W Adorno 1903 1969 和洛文塔尔 Leo Lowenthal 都在强烈 地谴责在他们看来让整个社会和自然堕落下去的文化工业 另一股则是略显孤单却意义重大 的以瓦尔特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 1940 为代表的肯定力量 他跻身于法 兰克福学派众理论家之中却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 尤其是对大众文化 他的一生 漂泊游荡 思想也游移不定复杂多变 但他 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 一 1 他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 其理论中所包含的大众文化的思想却显现 了他对社会文化变革趋向的准确把握 甚至显现出了非凡的预言价值和启示意义 分析本雅 明的大众文化理论 从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中 确认本氏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 启示意义 以及对中国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研究的预言价值 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题 一 本雅明以艺术生产和机械复制为核心观念的大众文化理论 关于 大众文化 的涵义争论颇多 笔者同意下面的观点 大众文化是一种与社会的现 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 以城市大众阶层为消费主体 以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物 质基础 以市场规律和商业机制为运行原则的新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形态 它与精英文化 主 流文化一起是现代社会文化领域里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 本雅明固然没有确立关于大众文化的明确概念 但是他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及机械复制 观念 实际上共同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因此 要分析他的大众文化理论 必须首先 分析他的这些理论和观念 一 关于 艺术生产 理论 1 涵义 艺术生产 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对艺术进行探讨而提出的概念 这一概念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得并不频繁 只是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中论述 物质生产 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时有所提及 尽管如此 艺术生产 在马克思的学术辞典 中却是有着深广的涵义的 首先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是一种生产方式 也要受到 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与制约 其次 艺术生产的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决定了支 配它的生产规律的特殊性 再次 艺术生产兼具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特点 它要求以一定 的物质形态为依托 经过一系列的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 才能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呈现出来 本雅明在 20 年代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 对马克思的 艺术生产 观念中未曾阐述的问 题 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他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 都由生产 消费 生产 者 产品 消费者等要素构成 同样 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制约 他由此总结出 在艺术生产过程中 艺术家就 是生产者 艺术品就是商品和产品 读者观众就是消费者 艺术创作就是生产 艺术欣赏就 是消费 而艺术创作的 技术 Technik 即艺术技巧 同物质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是生产 力一样 也成了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 相应地 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即艺术家与 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则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在人类艺术活动中 艺术生产力 技巧 是整 个艺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力量 它 使参加生产的消费者越多 越能迅速地把读者和观众变 为共同行为者 那么这个器械就越好 2 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技巧发生矛盾时 就会发 生艺术中的变革 或者改变旧的艺术生产关系 或者产生新的艺术生产力即新的艺术技巧 2 特点 作为对马克思 艺术生产 概念的发挥 本雅明的 艺术生产 理论显然具有鲜明的 特色 显现出与马克思的讲述的不一致处 第一 独特的出发点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依据马克思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模式 一般都把文学视作反映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 本雅明却独辟蹊径选择了这样的出发点 我 不问一部作品与时代的生产关系的关系怎样 而想问 作品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3 这表明他把艺术看作是经济基础领域中的一分子 直接是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 因此 艺术创作不是通过内容而是通过艺术形式和技巧来改造和反映社会现实的生产活动 从这一 点出发 本雅明将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加工的材料 而将艺术技巧视为艺术的目的和本体 即 作品 直接以作品的写作技术为目的 4 第二 强调技术的核心作用和颠覆功能 技术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也是体现他的大众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雅明 将生产技术视为衡量文化作品的 一种直接的社会的因而也是唯物主义 5 的标准 这一 标准决定着文学作品是否被接受 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 所谓技术的颠覆功能 体现在审 美与社会两个层面 首先指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审美关系与审美模式 同时 伴随现代 技术的发展 震惊 的体验取代了亚氏的 共鸣 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体现在 现代艺术作品中 这种新的技术形式激发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 从而具有了对资本 主义潜在的颠覆功能 这一点 后文还有详述 第三 注重艺术消费 艺术中新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为新的生产领域的开辟提供了必要条 件 另一方面也极大提高了原有生产领域的生产水平 正因如此 艺术的消费群体才可能得 以扩大 文化才可能大众化 才可能扩大为一种工业或产业 本雅明尽管也惋惜传统艺术中 灵韵 aura 的消失 却仍为新技术的进步大声喝彩 他相信这种技术可促进文化的巨 大进步 可以使艺术大众化 从而具有了颠覆和破坏的政治功能 本氏以报纸这种印刷刊物 形式为例 来说明新形式技巧对接受群体的影响 报纸内容丰富形式灵活 适合各种类型的 阅读群体 首先 它可以对事实无条件吸收 同时也可以是 对读者无选择的吸收 6 报纸改变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二者的界限不再是鲜明的 也并非是不可跨越的 读者随 时准备成为作者 也就是描述者和指示者 7 其次 报纸对 各种文学体裁之间 作家 和诗人之间 学者与通俗读物作者之间的区分进行修正 8 报纸的出现打破了各种文学体 裁的界限 也缩短了文化精英和普通大众的距离 再次 报纸使文学在创作上丧失了深度 却使它在接受上获得了广度 作品在深度上失去的东西在广度上就赢得 9 由此 报纸 的接受群体得以扩大 它要求作家必须将思想观念中的进步的倾向性发挥渗透到作为生产者 的活动中去 才能起到颠覆的革命的作用 二 关于 机械复制 观念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讲 正像技术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 技术对人类 文化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 技术对文化的发展或损或益 这是自技术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两 种对立的看法 文化决定论者认为科技力量可以对人的主体构成威胁 人的自由甚至被技术 危及 他们看到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冲突 因此就对现代技术采取一种敌对立场 甚至认为艺 术已不成为艺术 而代之以反艺术 10 而在技术决定论者那里 情况却恰恰相反 他们 认为现代技术是一种好东西 甚至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中看到了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和文化的进 展趋向 11 如果以这一观点来看本氏 很明显他对技术的态度倾向于后者 而法兰克福 学派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阿多诺则侧重于前者 本雅明在后期一些论述现代文学的文章中 出现了一种新的关注 标志着本雅明由占 支配地位的审美纬度向历史的和政治的纬度的迈进 这就是对机械和机械发明的留意 12 在他那里 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带给艺术的审美活动五个方面的转变 最终导致了传统艺术 的危机和现代艺术的兴起 其一 艺术本性的转变 传统艺术是有 灵韵 的艺术 现代艺术是丧失了 灵韵 的 艺术 灵韵 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是距离的一种独特外观 这种独特的交织是不朽的 融合的独特性和永恒性 13 复制技术的出现剥夺了传统艺术的权威性和原作性 而代之 以机械复制艺术的无差别性和标准性 其二 艺术价值功能的转变 传统艺术的本真性和独一无二性即 灵韵 赋予作品的 膜拜价值 随着技术的出现逐渐消失 而代之以展示价值 在传统艺术中 膜拜价值与宗教 或巫术相联 存在重于被观照 而后 者正相反 展示成为艺术的基本形态和基本功能 在我们看来 本雅明的这一观点实际具有 后现代理论色彩 因为伴随着艺术的展示功能的日益明显 艺术的平面化 无深度趋势逐渐 加强 而这些正是后现代的特点 其三 接受方式的转换 如果说 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注定了审美主体对它的接受 是 一种有距离的 全神贯注的集中的视觉的感受 那么可以说展示价值的出现则完全打破了这 种 灵韵 将一切去神秘化 它 不再与自由玄想的静观沉思相符合 它使观赏者坐立不 安 14 成为一种近距离的分散的感受 英国文艺理论家特里 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 也肯定了这一现象 画像有距离间隔 而电影镜头却富有人情的透视对象 缩短距离 从而打破神秘化 大量地复制 容许看画的人在自己特定的地点和时间的 观赏 1 5 其四 接受群体的变化 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的转化 意味着艺术的接受群体不再仅仅 是少数的垄断阶级和知识精英 而转变为大众化的 群体性的共时的接受 模式 尤其是电 影的出现大大地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范围 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独霸权和权威性 其五 从永恒性到可修改性的转变 灵韵 是传统艺术的独一无二性 本真性和不可 重复性 这实际意味着对艺术的永恒价值的追求 一件艺术品不能轻易地改变形态 不能随 便地转换时空 古希腊人就是植根于当时社会的技术状况 使他们的艺术品具有了永恒价值 可当代的复制艺术恰恰与其相对立 可复制性就是可修改性 电影是复制艺术的代表 传 统的绘画允许你从容的思索 电影却不断地修正你的知觉 产生一种 震惊 效果 1 6 三 理论来源 本雅明肯定技术 肯定艺术产业化 他的理论主张是对马克思相关思想的创造性发挥 也在布莱希特的 叙事剧理论 中找到了第一个例证 当然也在与法兰克福学派其它成员尤 其是阿多诺的猛烈碰撞中得到互补 这三者便构成了本雅明思想的三个主要来源 其一 以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为营养源泉 前面提到 艺术生产 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对艺术进行探讨而提出的 重要概念 马克思最早明确提出 艺术生产 的概念是在1 8 5 7 年 8 月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中 随着 1 8 5 9 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问世 6 0 年代 资本论 的出版 艺术生 产 便成为研究生产规律经常探讨的问题并已经成熟 马克思研究了人类 一般劳动过程 的特点 探讨了艺术生产中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 商品制度下艺术生产者的状况以 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真正艺术生产的对立 特别是在 剩余价值理论 中 有关 艺术生 产 的问题探讨得更加具体 总之 艺术生产 的概念在 资本论 和 剩余价值理论 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界说和阐释 1 7 我们从中发现 马克思起初具有 艺术生产 的思想萌芽 最后也不过是明确地提出这 一概念 而并没有像论述 物质生产 那样详细地论述 艺术生产 的生产者 消费者 产 品 生产力等问题 这表明 马克思侧重于经济基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分析 而本 雅明则从文化意识的角度 即文化生产的角度 对艺术生产的各个细节进行阐述 进而对社 会发展趋向作出预言 成为工业社会中艺术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其中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学者 H o w a r d C a y g i l l 明确地概括了这一点 本雅明的出发点并非在于采取关于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传统区分方式 而是从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层面对社会发展趋势划定的内在 标准和本雅明自身从社会文化层面确立的标准出发 力求从二者间找出相似性 1 8 其二 在布莱希特的 叙事剧 理论中寻求支持 将文学视为 一种社会实践 而不是 供学院解剖的对象 1 9 这是本雅明与布莱希 特的共同点 本雅明与布莱希特交往甚密 也是布氏理论的 头一个支持者 2 0 他的思 想也受到了布莱希特的影响 甚至美国学者马丁 杰伊 M a r t i n J a y 明确指出 布莱希特 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2 1 二者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是两者都注重技术 布莱希特称之为 科学 二是重新考虑作家的概念 将其纳入艺术生 产系统中 三是重视大众及其语言 二人对技术的重视首先表现在肯定地评价了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作用上 在艺术这种社会 实践活动中 技术创新与革命目的紧密相连 革命的艺术家不应该毫无批判地接受现在 而 应该有所发展创新 本雅明认识到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作品和读者之间 作家和通俗读物作者 之间的关系 也改变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他急于找到一个例证来证明他的观点 十 分幸运地 在他面前摆着那种艺术实例 因为他用布莱希特的史诗剧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也许史诗剧确乎是曾经产生过直接革命政治影响的唯一的现代艺术革新 2 2 在本雅明看 来 叙事剧不是表现状况 而更多的是发现状况 这种发现状况是借助于中断过程进行的 2 3 布莱希特正是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他 只是把在广播和电影中起作用的蒙太奇 方法从一个常常只是流行的方法变回成一项人类活动 2 4 对技术的重视还表现在二者都看到了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审美方式的改变 布莱希特 提出一种与其 叙事剧 相应的审美方式 间离效果 d e f a m i l i a r i z a t i o n 通过制造这 种 间离效果 使观众和舞台产生一种距离 从而认识到戏剧与现实生活的不等同 以此 激发出观众的批判意识 本雅明也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 并以之作为自己理论的典型例证 登台表演的演员进入到了角色中 而电影演员则往往拒绝沉浸到角色中 2 5 传统艺术 要求艺术作品有一种虚幻的想象意境 允许艺术审美者从容地思考 融入到这种幻想中 成 为它一时的俘虏 但是 电影却用不断变换的镜头 修正观众的视觉 将观众原本分散的视 觉集中起来 从而认识到艺术与现实的不等同 进一步发现生活本身的真相 引起震惊 二者的相同还表现在对艺术生产和作家的概念的重新考虑上 在本雅明和布莱希特看 来 作家不是创造者 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选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加以创作的工人 作 家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创作 其创作以投大众所好 满足大众消费需要为运行准则 以获得利益为最终目的 作家与其他社会产品的生产者一样 都是各文化产业部门的雇佣者 他们只有创作的相对自由 却最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 正如马克思在 剩余 价值理论 中所说 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 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 而是因为他使出 版商发财 也就是说 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 他才是生产的 2 6 以艺术生产系统为分析基础 本雅明和布莱希特对作家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第三点表现在对大众及其语言的重视上 文化的基本载体是语言 以大众为消费主体的 大众文化自然以大众语言为载体 这种语言平实 朴素 通俗 易懂 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精 英们称为 俚言俗语 布莱希特却认识到这种语言具有更多更广的传达信息的功能 因为 它拥有一个庞大的接受群体 大众 因此他肯定并重视这种语言 也肯定以这种语言为基 础的大众文化 在本雅明看来 布莱希特有大胆地使用平实的日常语言和民间谚语来把自 己的信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听众的才能 2 7 而且就本雅明自身来说 他也是赞同大众的 这在下文将要详细论述 可见 布莱希特对待大众和民间文化的态度也影响了本雅明 本雅明和布莱希特的观点息息相关 相互映照 他们对技术的肯定以及重视大众的平民 主义等观点 引起了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特别是阿多诺的批评 但是二者之间相反相成 由此构成了本雅明思想的第三个来源 其三 在与阿多诺的论争中进一步完善 本雅明与阿多诺的争论表现在美学方面是 二者对待机械复制艺术的态度截然相反 本 雅明的基本立意在于肯定新技术的发展在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中的革命性的作用 而阿多诺 则批评本雅明对技术的过分乐观态度 在他看来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艺术不加审查地接受的 作法是非常愚蠢的 尤其严重的是 阿多诺对因新技术的进步而兴起的大众文化可谓是深恶 痛绝 他在 美学理论 以及 启蒙辩证法 中集中批判大众文化 他认为 大众文化以虚 假的民主的形式将 几乎所有艺术中的潜意识的寓意 都 转换成安慰和顺从 2 8 文化 工业 c u l t u r e i n d u s t r y 则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通过让人们满足于虚假 的 幸福意识 让消费文化成为简单快乐的事情 在不知不觉中麻痹了人们的阶级意识 美化了资本主义制度 成为维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水泥 使文化工业得以产生的技术 就成了罪魁祸首 以至于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 无线电之于法西斯正如印刷术之于文艺 复兴 2 9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 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大众文化的弊端具 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但其偏激之处在于不能理智地客观地评价一种新生事物的积极的和潜在 的生命力 本雅明身为法兰克福学派成员 比较乐观地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 正视技术发展 的不可逆转性以及对审美文化的积极影响 甚至在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的结尾 号 召共产主义者将艺术政治化作为对法西斯主义 政治审美化 的一个回应 3 0 在我看来 这正是其可贵之处 正因为如此 本雅明从这场争论中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 在我的研究中我追求阐发肯 定的因素 而你显然是揭示否定的东西 在你的研究中看到的是一种力量 它正是我的弱处 之所在 3 1 本雅明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中过于乐观的倾向 这正是从与阿多诺的争论 中得到的互补性收益 如果将本雅明的肯定态度与阿多诺否定态度综合一下的话 或许更有 助于全面认识大众文化 二 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 其实质及理论地位 一 艺术生产 及 机械复制 之与大众文化 我们说 大众文化的出现要求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机械复制技术 二是作为消费主体的 大众 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大规模的复制艺术品成为可能 继而引起接受群体的扩大 文化的产业化 因此 机械复制技术是起了根本的推动作用的 3 2 因此 我们认为 本雅 明认识到了技术的巨大力量 明确地将艺术活动纳入生产系统中进行分析 这已经触及了大 众文化的核心问题 他关于 艺术生产 及 机械复制 的理论 构成了他独特的大众文化 理论 应该指出 阿多诺起初也使用过 大众文化 的概念 但后来在与 M 霍克海默 M a x H o r k h e i m e r 合著的 启蒙的辩证法 中代之以 文化工业 c u l t u r e i n d u s t r y 或 娱乐 工业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i n d u s t r y 因为 在他们看来 大众文化 容易使人误解为一种 真正为大众的文化 从而掩盖了其粉饰资本主义的实质 而 文化工业 则可以表达这一实 质 可见 对于 大众文化 理论来说 重要的不是称谓 而在于对其实质的探 讨和把握 二 实质 本雅明的以艺术生产和机械复制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实质在于 肯定技术对审美文 化的积极作用以及技术赋予文化的颠覆与破坏功能 从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大众 从而为大众 文化立论 技术在本雅明的词典里无疑是一个颇具颠覆性政治功能的范畴 技术赋予文化的颠覆与 破坏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艺术的价值功能和传统的 审美关系 技术的出现剥离了传统艺术中的 灵韵 依附于 灵韵 存在的膜拜价值也随 之消失 而代之以展示价值 相应地 艺术审美不再是少数的统治阶级和知识精英的垄断特 权 而转变为大众的群体的共时的接受 这种接受模式的转化实际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特权 破坏了传统艺术的接受模式 第二 新的艺术形式 以电影为代表 具有颠覆资本主义制度 的革命作用 这是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化思想的体现 也是技术赋予文化的颠覆与破坏功能的 核心涵义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中 零散的 片段化的 不连贯的知觉占据主要地位 感知觉的分离使人们不能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本雅明认为 电影艺术用震惊的审美效 应 把生活中分散的场景集中起来 让观众从震惊的审美感受中警醒起来 从而思考并认识 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进而投入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张艺术具有颠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虚假意识的 作用 进步艺术只有粉碎控制人们的思想 情感及感觉的物化状况 人们才能产生颠覆现有 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要求 本雅明的思想是涵盖在该派的批判理论中的 但是他的独特性就 在于强调了技术在整个颠覆运动中的核心作用 正如西方学者 R o d o l p h e G a s c h e所说 伴 随着礼仪价值和迷信崇拜从艺术品中彻底抛离 一个新的时代出现了 在这个时代中 艺术 立足于一种实践 政治 这对本雅明来说是一件完全积极的事情 人类因此得到新生 本雅明了无遗憾地祝贺它 3 3 本雅明肯定技术的颠覆性政治功能 目的在于确立技术对改变艺术与大众关 系的作用 从而为大众艺术立论 本雅明为大众艺术立论 是由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原则和重视大众的平民意识决定的 首 先 本雅明始终注重以唯物主义原则为指导 分析和评价文艺作品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集 中强调了这一点 社会关系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而生产关系如何最终由生产力决定 在 生产系统中评价艺术作品也遵循这一唯物主义原则 因此 艺术作品所处时代的生产的社会 关系也决定了对艺术作品的评价 更明确地讲 就是文学形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伴随着 现代生产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大众是新的时代的生产力的代表者 因此 以大众为主要消费 者的大众艺术是体现了新时代的生产关系的 因此 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 大众艺术是满足 了占据社会主要地位的大众的需求的艺术 本雅明正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这一 点 以唯物主义原则为指导正视大众艺术的存在 进而为其立论 其次 本雅明一直是关注 大众的 具有非常浓厚的平民意识 他对艺术的研究也始终立足人民 这在本雅明的众多著 述中都能体现出来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开篇列举了三种进行复制的情况 其中提 到 大师为传播他们的作品而作 被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造出来 3 4 甚至更明确地提出 观众就是构成市场的买主 3 5 这就关系到接受群体 大众 另外 对技术对传统的审 美艺术的影响的分析也重点论述了接受群体的扩大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中集 中论述了大众在现代艺术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众 是最 吸引十九世纪作家的注目 的 主题 本雅明概括了大众的三个特点 能够轻松熟练地阅读 阶层广泛 希望自己在 当代小说中被描绘出来 3 6 尤其重要的 他明确指出大众 变 成了一个顾客 这显然是认识到了大众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如此种种 都体现了本 雅明的平民意识 大众人群的诞生为大众文化准备了消费主体 复制技术的发展则为满足大众 愈来愈高的文化需求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 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兴起并发展起 来 客观冷静地对待大众文化的积极的甚至是革命的因素 为其立论 正是本雅 明的理论实质 三 理论地位的界定 本雅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 1 9 世纪末 2 0 世纪初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电报 电影 无线电等大众传播媒介相继诞生 这便引起了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多 工 业化大生产的模式渗入文化领域 文化实现产业化 于是 大众文化找到了赖以产生的物质 土壤 大众文化自产生之日起 就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是大众文化需求的直接结果 有 其存在合理性和自身规定性 另一方面 在相当程度上 它又是市场规律操纵的结果 不可 避免地对传统的文化消费结构产生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因而本身隐含着相当的弊端 面对大众文化的咄咄逼人之势 西方的知识精英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一部分知识精英 直接以批判大众文化的弊端为己任 从利维斯到阿多诺和法兰克福学派 一概如此 这些批 判理论家针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侧重点不同 但是却有一个较为核心的立场 就是要捍卫精英 地位 维护知识霸权 3 7 但他们却始终在无意地排斥或有意地拒绝对社会变革方向作出全面 的了解和理智的判断 本雅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满是批判氛围的时代 却一直比较积极地审视 和对待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影响 本雅明注重技术 注重大众 注重接受 充分肯定大众文化 的积极面 这在法兰克福学派及 整个西方批判理论中独树一帜 当然他并不是孤立的 雷蒙 威廉斯也是客观地评价技术的 理论家 3 8 但是 对大众文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恰好表明各自都存在某种片 面性 即 阿多诺等理论家过多地强调大众文化的消极面 而本雅明则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 响缺乏足够的警惕和批判 今天的众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大众文化作出多种角度的解读与分析 比如弗雷 德里克 詹姆逊 F r e d r i c J a m e s o n 1 9 3 4 是目前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他 在批判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同时 吸收它们的贡献 以此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把后现代主义定位为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文化逻辑 又采用后现代观点把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化为一种形象的 类像的 片断化的 拼凑式的 精神分裂式的文化 3 9 因此 从半个多世纪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和理论研究状况看本雅明的理论地位 应该是 他的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理论家的理论形成互补态势 即从当前大众文化研究的角度 看 我们既要关注他对大众文化积极面的肯定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又要汲取阿多诺对大众文 化消极面的某些合理批判以及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合理思想 从而客观科学地把握当前 大众文化 三 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 对中国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预言价值 本雅明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 这也是他在有生之年的目标之一 他 在其 艺术生产理论的核心作品 4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序言里 就明确表明 要涉及一些预言性的东西 41 他的理论的预言价值已为西方后来的大众文 化的发展所证明 也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中得到映证 但是在我看来 他的理论的预言价 值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具体来讲 就是他的理论还会影响到我们对中国知识经济时代的文 化形态 具体说是网络文化 的认识 对于中国来讲 我们还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上 但是近几年来 计算机互联网已经 迅速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而且 技术在暗中导致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许多形态上的变迁 42 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种新的文体 网络文体诞生了 以网络文化为网络时代的文体代 表 来探讨一下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发生的变革 我们会进一步发现本雅明的理论的预言 价值 看待一件新事物的出现 必须要结合它所产生的社会基本状况如何 文学艺术形式也是 如此 本雅明始终坚持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他强调 必须根据我们今天形势下 的技术情况 从一个多么广阔的视野出发来根本改变对艺术形式或类型的看法 43 他认 为任何一种作品形式都有与其存在相应的技术条件和社会背景 以此观之 网络文体的出现 也不例外 网络文化是否是大众文化 这在当代理论界是一个争论话题 在我看来 网络文化是大 众文化的发展形态 它以大众文化为母体 却又有独特之处 下面谈它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与 发展的主要表现 即 网络文化保持了大众文化的接受群体 却扩大了创造者的范围 网络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使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人都成为创造者 这 在本雅明有关报纸的论述中就已谈到过 报纸的出现让 读者一转眼就感到自己上升为记者的合作者 44 网络一出现也让每一个使用者感到自 己必须成为参与者 任何一个具有基本创作素质的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手执笔 创作不再是作 者的特权 网络的使用使作品文本呈现全方位开放状态 任何读者都可以对一篇作品进行删 改和续写 文学创作活动也不再是个人的 封闭的 而成为集体的开放的 甚至可以立即与 原作者进行直接交流 省去了编辑们的一系列的复杂工序 可见在网络中 每个人都可以成 为真正的参与者 文学不再是那样地神圣不可及 它走下了圣坛 走近了凡人 本雅明在半 个世纪前不可能预料到网络的出现 但是他对当时的先进媒体 报纸的评价完全适合对网 络的评价 那种巨大的重新融合过程不仅不顾传统上对文学体裁之间 作家和诗人之间 学者与通俗读物之间的区分 而且甚至对作者与读者的划分进行修正 45 因此我们说 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的预言价值 即在于他对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文 化形态的热情支持 这也是其理论的现代性质 二 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启示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正常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政治气氛的宽松促进了中国科技文化各 方面的发展 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同步的是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大 众文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一方面 它扩大了现代人群的文化视野 满足了 现代人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 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 大众文化中曾被本雅 明热情肯定的一些积极性的东西已经在现实中得到相当的表现 但是 另一方面 大众文化 的平面化 无意义 无深度 平庸 甚至低级趣味等特点 也在相当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其弊 端所在 一些文化产品为满足商业目的 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其中 对大众尤其对青少年 造成不良影响 另 外 伴随着影视 网络的发展而来的 读图时代 将艺术形象明确化 平白化 缩短了人们 的思考时间 更能适应短平快的现代人生活 但是同时 也带来了现代人形象思维的弱化 想象能力的贫乏 艺术感受力的模式化以及欣赏品位的肤浅化等等弊端 甚至于有必要重新 考虑伴随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教育问题 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也为人类带来 了无尽的烦恼 这些正是本雅明所忽视 阿多诺予以批判的 在此 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雅明理论的核心思想应该说是机械复制和颠覆理论 在当今中国 如果说也存在着机械复制 那么是否也存在着这种技术的颠覆作用 如何颠 覆 首先应当肯定 在当今中国 也存在着与世界同步 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的科学技术 关于技术的颠覆作用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则应该具体分析 从审美层面看 颠 覆意味着对传统的文化消费结构的强大破坏力 艺术审美与艺术创作具有超功利性 超意识 形态性的一面 因此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 技术包括网络对人类生活与思维的颠覆性影 响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状况具有相似性 从社会层面看 这将会涉及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从主观意志上讲 我们相信 与资本 主义社会针锋相对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为了 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 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惟利是图的商业目的是有着本质的差别 的 因此 我们希望 技术在中国社会中的颠覆作用只适合于审美层面 而不适合于社会层 面 但是 具体分析一下当今大众文化的具体现状 我们发现 这或许只能是一个梦想 1 大众文化带来政治符号的商业化 plaza 来自西班牙语的 广场 已被作为铺天 盖地的商业场所的命名 取代了中国文化语境中 天安门 广场 中山广场 之类能指的政治所指 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的演示空间 这是一种挪 用和转换 由世界革命中心的 天安门广场 转换成为 与国际接轨 的全球一体化的商业 景观 表明中国似乎开始接受自己在 西方中心的 世界历史中 滞后的现实 开始承认 置身于 西方中心的 世界边缘位置 它似乎在明确地告知一个革命时代的过去 一个消费 时代的降临 这是否意味着 共产主义前景 社会主义实践被全球化景观 小康社会的未来 更为富有且舒适的 现世 不如说是消费主义的 生活所取代 2 几乎全部媒体都围绕商业广告 围绕着Plaza 在中国都市铺展开全球化风景 波 涛汹涌地制造消费主义氛围 46 由此 快乐的消费者 取代了 幸福的人民 或 愤怒的 公民 的形象 在消费上消灭阶级 的 后现代 社会图景 遮蔽了无阶级 无差异 各 取所需 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远景 成了人们所向往 追逐的现世天堂 3 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无所不在地制造 鼓吹中产阶级的趣味和生活方式 47 广大 下层民众的生活及愿望被两极化和边缘化 历经八十年代的文化实践及其非意识形态化的意 识形态构造 告别革命 成为九十年代很多人的一种社会共识 与 革命 同时遭到放逐 的 是有关阶级 平等的概念及其讨论 4 所谓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 即使关注普通大众的 也是将现实矛盾转移或化解 如 97 年的 咱爸咱妈 98 年的 儿女情长 2000 年的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等 也 是把尖锐的现实以及下层社会的苦难 下岗 贫困 转移到传统中国的血缘亲情 家庭伦 理命题 48 总之 大众文化由此使大众形成了一种 社会类象 social simulacrum 生活在当今 社会的文化想象 幻觉之中 告别革命并正 生活在 全球化 世界村 的 幸福时光 之中 这些是否意味着由科技带来的大众文化正在显示阿多诺所担忧的颠覆功能已经在进行 之中 而这是本雅明曾经乐观地否定的 是否意味着审美的颠覆 表面遮蔽其实是彰显着社 会的颠覆 因此 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应须解读与清理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九十年代 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在似乎相互对抗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并置与合谋之 中 在种种非 超 意识形态的表述之中 大众文化的政治学有效地完成着新的意识形态实 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新的合法化过程 很少遭遇 真正的文化抵抗 在很多人那里 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遗产或被废弃 或被应用于相反的目 的 我们正经历一个社会批判立场缺席的年代 因此 我们认为 今天似应考虑被本雅明所忽视的阿多诺所强调的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 的大众文化的负面作用 特别是对意识形态的颠覆作用 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 首先要对大众文化的现状保持客观的冷静的审视态度 合理地借 鉴本雅明的大众文化学说 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及当今众多马克思主义者 比如詹姆逊 的理 论 将其合而观之 去伪存真 同时 结合中国现代文化状况及具体问题 积极倡导主流文 化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补互足 融合多元的发展趋向 这三者构成了中国现代社会文 化的主要文化形态 其中主流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代表 对精 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引导发展方向的重任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克服大 众文化的弊端 限制大众文化对意识形态的颠覆作用 甚至可以从长远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 角度来帮助明确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而精英文化正在由起初的纯精英层次的文化形态向中 产阶级的文化形态方向发展 从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的某种相融互通性 这样 作为现代社 会文化的不同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 精英文化 和大众文化只有协调发展 互补互足 才能 构成现代社会中完满的多元文化发展态势 由此看来 不同理论间的融合与不同文化形态间的融合 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本雅明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的 融合 思想对我国当代文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发 作用 论 文 注 释 1 出自 比较文学讲演录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63 页 转引自 朱立元 张德兴 西方美学通史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 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764 页 2 3 4 5 6 7 8 9 23 24 43 44 45 本雅明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出自胡经之 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 第四 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259 250 250 250 252 252 252 252 261 261 251 252 253 页 10 按阿多诺的观点 这种反艺术是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抗议和挣扎 是现代社会 中维一真正的艺术 11 42 周宪 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现理性 载于 国外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4 期 12 22 弗雷德里克 詹姆逊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61 页 13 18 Howard Caygill Walter Benyamin The colour of Exper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p94 98 14 25 34 35 41 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见董学 文 荣伟 现代美学新纬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178 184 171 185 175 170 页 15 16 19 20 特里 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68 68 66 69 页 17 关于马克思 艺术生产 概念的探讨参见董学文 马克思与美学问题 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关于 艺术生产 的理论 一节 21 28 29 30 马丁 杰伊 法兰克福学派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31 24 249 243 页 22 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册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 月版 第 149 页 27 爱尔兰 理查德 卡尼 Richard Kearney 论瓦尔特 本雅明 转引自 刘北成 本雅明思想肖像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 319 页 31 Anna Freud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New York 1966 P109 转引自马丁 杰伊 法兰克福学派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43 页 32 这主要是就客观方面而言 实际上 大众文化的发展更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比如 在西方遭到了长期的批判 在我国则起步较晚 33 Rodolphe Gasche Objective Diversions On some Kantian Themes in Benjamin s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见 Andrew Benjamin and Peter Osborne ed Walter Benjamin s Philosophy Destruction and Exper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p185 36 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三联书店 1989 年版 第9页 37 比如 D 麦克唐纳认为大众文化是自上而下的为商人雇员所作的为大众所消费 的文化形态 Q R 利维斯痛恨一切复制艺术品 缅怀诗歌 戏剧等高雅艺术形式 F R 利 维斯 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 中认为 依靠少数人 我们才有力量从过去人类经验的 精华得到益处 法兰克福学派众理论家稍有不同 他们也痛斥精英主义者的怀旧病 认为 大众文化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粉饰 是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水泥 38 雷蒙 威廉斯在 文化与社会 一书中 客观地评价了技术的作用 认为至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