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德海因里希伯尔教学目标:1、读懂小说,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拿出来,和同学、老师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试图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他讲了个什么故事。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教学重点: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教学难点: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教学过程:1、 基础过关(一)正音窗帷(wi) 粗犷(gung) 胡子茬(ch) 腓特烈(fi) 憎恶(zn) 甲胄(zhu) 搪瓷(tn)(二)作者介绍海因利希伯尔1、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2、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3、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5、他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2、 研习文本1、我们先按照传统小说的阅读方式,来梳理一下小说的大致情节。复述小结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2、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第一感觉:难?易?小说很高明?哪些地方看不明白? (学生自由发言)在阅读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和同学、老师交流,看看在相互的帮助和启发下,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3、问题探究(1)“我”为什么觉得炮声优雅?这种欣赏口味说明了什么? 明确:暗讽人们从小所受的战争教育。(2) 看到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候,“我”有什么想法?明确:“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纪念碑上,校史上也将有我的名字。可是纪念碑又哪都能领到,按一个格式成批生产,崇高的意思被这种机械复制消解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而阵亡,是因为战争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而按批量生产的、随便从哪个中心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相反,它们的存在仅仅证实着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价值。(3)为什么反复出现画上的人的名字?画上都是些什么人?小说里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环境?明确:(补充:美狄亚:希腊戏剧中的复仇女神形象,为了爱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和祖国,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不忠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老弗里茨:使普鲁士变为专制主义军事大国的人。尼采:他的超人哲学,权利意志论,通常被认为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充满了对战争的渲染和鼓动,是尚武的、暴力的、仇视的、血腥的。用那么多笔墨写环境说明了环境造就这样的人、这样的时代。这些画、纪念碑对“我”以及所有在学校里的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在众多的证据下,“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母校不敢确认?明确:从生理上看:他的伤势太重,有可能是神志不清而产生的幻觉,不能确认。 从心理上看:他不敢面对过去,不敢面对或正视他所曾经拥有的健全。(提示:关于学校的改变,建议大家关注一个细节,第46节,这个还留有痕迹的十字架的印子使“我”在短短的一秒之间突然回忆起来的,也是确认这是我的母校的一个部分。 他们是谁?为什么拿走了十字架,对印痕是“盛怒之下”重新刷了一遍,又“咒骂”了一顿,直至无计可施才罢休? )背景资料:二次大战期间,身为“纳粹党全部文化哲学教导事务领袖私人代表”的罗森贝格为“德国总教会”拟定了“三十点纲领”纲领规定德国境内的全部教会都是“民族性教会”,必须根绝“各种异己的外来的基督教信仰”,停止出版和传播圣经,从供坛上清除一切耶稣受难像、圣经和圣徒像,各教堂必须撤除基督十字架,代之以纳粹卍符号。究竟是不是回到了母校,最熟悉的母校竟然需要自己不断的寻找证据来证明,而最终确认的证据却是 纳粹要彻底根除的十字架印,和每个人都必须要写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故意写成的半句誓言。讽刺效果。(5)“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个典故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事迹,美术老师这样教育学生是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教育青年学生盲从的体现,是穷兵黩武的体现,是美化法西斯让学生去做炮灰,负隅顽抗的体现。而“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这就是自己的某校,恰恰说明了青年学生思想被毒害之深,精神浑沌,也实在是莫大的讽刺。(6)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明确:a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b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c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d表达了反战的主题(7)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认出门房比尔格勒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意义?明确:“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战争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比尔格勒,改变了一切人,使他们疲惫、冷漠、无情。三、深入探究1、在“我”身上,到底有多少矛盾、困惑、痛苦,“我”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明确:a、3个月前,我离开,那是我是一个健康的8年级学生,学校还能算是个学校;3个月后,我回到原地,学校成了临时医院,周围有很多死人,城市在火海中,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b、我想名垂青史,事实却是,我没阵亡,却成了残废,而且即使阵亡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而阵亡?名字留在纪念碑上是件崇高的事情,可是纪念碑又哪都能领到,按一个格式成批生产,崇高的意思被这种机械复制消解了。c、我在学校的时候,过着“绝望”的日子,虽然活着,却必须写下斯巴达战士墓碑上的铭文。斯巴达战士为保家卫国为牺牲,我不知道为什么。d、我受伤了,很严重,周围的人对我却那么冷漠。e、我觉得炮声高雅,自己却极有可能是被炮弹炸成了残废。f、我在德国的土地上受了伤,我不是保卫国土,也不是侵略他人,我是为什么呢?“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一形象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2、“我”被蒙蔽的根源是什么?明确: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3、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明确: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反映了被迫充当炮灰的德国青年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小说同时也对纳粹德国对青年一代的欺骗教育进行了批判,从而揭示出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所在。四、拓展提高1、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行军事训练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了战争狂热2、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阅读下面两段史料,回答问题。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膝下跪,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这是一个从不逃避历史,勇敢承担责任的民族!他们曾经犯过错误。但是今天,他们的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让历史重演。 消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1日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拜靖国神社。 这是一个卑劣的民族!这是一个狭隘无耻的民族!这是一个逃避过去,拒绝承担责任的民族!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是他们直到今天依然拒绝承认他们错了!他们的每一届下政府都把他们本国的战犯说成“英雄”,把侵略别的国家说成是“进入”,他们把屠杀别的国家的人民的历史说成是捏造的!他们的国家的法庭和警察全力以赴保护自己国家的战犯,拒绝为受到过使我们伤害的国这的人民提供补偿!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民族的后代说:“别的国家那样谴责我们的过去是因为嫉妒我们现在的成就!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道歉。” 3、比较阅读比较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主题比较: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2)人物命运比较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流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 索科洛夫是悲伤的, 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