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doc_第1页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doc_第2页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doc_第3页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转自大众日报)齐鲁文史齐鲁文化是先秦时代齐、鲁两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共同创造的文化体系。从齐国方面看,代表人物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晏子、孙武、孙膑、邹衍。从鲁国方面看,代表人物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墨子、孟子。按照出生的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如下。一、姜太公姜太公,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创始人,也是古代影响久远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在中国,不知道姜太公的人很少,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姜太公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历史人物。说他神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名字神奇。姜太公名字很多,常见的有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吕尚、吕望、吕牙、师尚父、尚父等。姜太公是炎帝神农的后裔。“神农氏,姜姓也”。神农氏姜姓中有一个叫伯夷的人,为尧“典三礼”,“立五刑”,又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而受封于吕。伯夷就是姜太公的祖宗。古代以部族为姓,以祖封为氏。以部族命名,姜太公姓姜;以氏命名,姜太公姓吕。姜太公名尚,字牙,或尊称为子牙。这就是“姜尚”、“姜子牙”、“吕尚”、“吕牙”名字的由来。史记记载,当年姜尚在渭水边钓鱼,被外出打猎的周文王遇到后,两人纵论文功武略,甚为投机,文王知遇到了栋梁之才,高兴地说,“从我祖上太公以来盼望你这样的人已经很久了”。所以人们又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他被封为齐国第一代国君,齐人追称他为太公,姜太公的名字就被叫响了。二是里籍神奇。姜太公是哪里人,在历史典籍中,至少有六种说法,即日照说、汲县说、冀州说、魏邑说、许州说、不知何处说。持日照说的记载最多,孟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的观点是一致的。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东海即东海郡,领海曲等38县,海曲县即今山东莒县。古代莒、吕一字。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于吕。莒县至今还有东吕乡、东吕里。可见,莒县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三是年龄神奇。姜太公的祖先,都是部落首领。但到了姜太公这一代,适逢殷末颓世,家族已经衰落。纣王无道,贤愚颠倒,姜太公虽有匡世济时之才,终因进身无门而穷困大半生。直到年过七十,方遇周文王访聘为师。孔子称“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自此太公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一发而不可收,活了139岁。四是本领神奇。史称,姜太公“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德、法、术“三材兼有”。他的术主要是“修道术”和“开塞术”。“人功和天地参合,助成天地所生,才有道术可言”。“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谓政之大端矣”。五是遗迹神奇。姜太公的遗迹,数量多,分布广。主要有:棘津太公台,位于今山东日照。太公台,又称太公避纣处,位于山东潍县东南50公里。钓鱼台,位于陕西咸阳渭水河畔,相传为太公钓鱼处。太公泉,位于河南汲县城西北,相传为太公故居。东吕太公庙,位于山东日照冯家沟村。营丘太公庙,位于山东临淄西营丘,宋代碑尚存。磻溪太公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县磻溪河边。汲县太公庙,位于河南汲城东门北侧。咸阳太公庙,位于陕西咸阳西边。还有临淄太公祠、汲县太公祠、镐京太公墓、丰京太公墓、咸阳太公墓、汲县太公墓、临淄太公衣冠冢等。姜太公的神奇,是与他的伟大分不开的。姜太公的伟大,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既是周朝开国功臣,又是齐国立国圣君。在渭水河畔,周文王与姜太公相识,一见如故,拜之为师。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以姜太公为太师,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实现了灭商兴周的伟大理想,形成了周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统天下。周武王封赏“功臣谋士”,而姜太公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姜太公来到齐地,在治理国家中,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选贤任能,文化思想上厉行因俗简礼、因地制宜,经济上坚持本末并举、农工商“三宝并重”,使齐国国力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魁,历时39代国君,800多年。二、周公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早先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辅佐武王,克商灭殷。商末,纣王无道,沦为独夫民贼。周武王发动战争,经牧野一战,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朝。第二年,武王病重,欲传位于周公,周公泣涕不受。武王死后,乃拥立武王的长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其时,成王幼弱,“小邦周”刚刚取代“大邦殷”,立足未稳,周公摄政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周公摄政7年,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基本上概括了摄政期间周公的历史功绩。(二)三年东征,平定天下。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朝旧地,让他奉守商祀,统率殷遗民,又在周围地区分封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使其就近监视,号称“三监”。周公摄政后,管叔等人极为不满,武庚串通“三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周公亲拥成王东征,第二年就平定了叛乱。第三年,周公继续讨伐参与叛乱的奄、徐、薄姑等。并秉承武王遗志,在“天下之中”的伊洛盆地营建了成周洛邑。周朝成为继夏、商之后而兴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王朝。(三)分封诸侯。实现天下一统后,周公汲取武庚和“三监”叛乱的教训,在全国推行分封制,目的是“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即选用有明德之人,分封为诸侯,作为周朝的藩屏、侍卫。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戚,也有部分异姓功臣和历代圣王的后裔。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无论同姓诸侯,还是异姓诸侯,与周天子都是君臣关系,共同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四)制礼作乐。周公借鉴夏商二代的礼乐传统,有所选择,有所发展,把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推向了顶峰。“周道四达,礼乐交通”,是西周盛世的写照。所以孔子由衷地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制礼作乐的指导思想是“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向重人事的转变。七、孙武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一说惠民县)人,著名军事家。生卒年代不详,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或略晚。孙武生活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代。他出生于军事世家,从小博览群书,学习黄帝的作战方法以及商汤、西周一些军事名家的作战史实,从中总结出作战策略及作战思想。约公元前532年,齐国的贵族田、鲍、国、高四族之间发生争斗。孙武是田氏后裔,贵族阶层的家族斗争必然也会危及孙武。孙武不愿纠缠其中,长途跋涉投奔吴国,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所以史称孙武为“吴人”。孙武来到吴国后,结识了军事家伍子胥。此后,孙武便隐居于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的穹窿山,潜心钻研兵书,写作兵法。据吴县志记载,孙武就是在这里写下了传世之作孙子兵法。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国大战,谋臣伍子胥借与吴王论兵之机,连续7次力荐孙武是真正可以“折冲销敌”的主将人选。于是,吴王召见孙武,孙武便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吴王看罢,赞不绝口,为孙武横溢的军事才华所折服,任命他为将军。孙武为将之后,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卓越战功。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意思是说,吴楚柏举(今湖北麻城)之战,攻占楚国首都郢,孙子有战功;吴军在齐国艾陵重创齐军,“北威齐晋”,吴国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孙子也功不可没。八、颜子颜子(前521-前481),即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父亲颜繇,也称季路,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在孔门弟子中,颜子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孔子教学的四科之中,颜子的“德行”科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子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他一人了。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子去世时,孔子悲恸欲绝。宋朝以前,人们往往“孔颜”并称。颜子勤奋好学,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实践仁道,能做到“三月不违仁”;贫能安心守道,可以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人志向高远,又谦虚谨慎;善于体悟孔子之志,遵从孔子教诲。颜子对孔子极其敬重,称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颜子没有著作传世,但他的品行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一般认为,后来的儒学八派之中的“颜氏之儒”就是指颜子一派。历代对他也不时追加封号,如唐玄宗封他为“亚圣”、“衮国公”,元朝封他为“复圣公”,后世称之为“复圣”。山东曲阜有“复圣庙”。九、曾子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据说,齐国曾经想聘请曾子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他提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他还十分注重仁德修养,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元。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即,修养的奋斗目标和所维系的中心思想是仁,是立仁、行仁。其任重道远,必须具备宏大坚毅之志,自强不息,死而后已!曾子十七岁那年,求师于孔子,孔子对曾子的第一印象是“参也鲁”,也就是说比较质朴、憨厚。他颇得孔子真传,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二十四孝中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著有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现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十、子思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鲁国人。相传子思受业于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尊称子思为“述圣”。中庸为子思所作,收入礼记,流传于世。中庸之道是孔门最高之道,子思把中庸之道在更深层次上归结为中和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思极力强调主观努力的意义,他有句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第20篇)。子思是极富思辨色彩的儒家经典,出自子思及其门徒之手。汉书艺文志有子思23篇,已经遗失。子思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有科学的光辉,也有民主的光芒。“天人合一”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天道作为人世间的公理,它是由人去把握支配的。人可以并且应该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主动性,做世界的主人。而“天人合一”从美学意义上讲,它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只有人与人和谐、人与物和谐,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谐。十一、墨子墨子(前468-前376),姓墨名翟,鲁国人,春秋末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他主张改善劳动者的地位,“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