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琵琶行并序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琵琶行并序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琵琶行并序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琵琶行并序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琵琶行并序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1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755年的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随着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也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贞元、元和年间,内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战乱频仍,赋税繁重,外则吐蕃回纥不断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迫使诗人不能不正视现实;另一方面一段时间内社会比较稳定,并曾一度在形式上获得全国的统一,也为诗人的改革现实带来一线希望。这就是以批判现实为主旨的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的诗论和创作对这一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那么,阅读本诗,你能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吗?从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谪居的情况中,你能对封建时代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吗?2琵琶行中有一千古流传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能说出其中的丰富内涵吗?3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要把它诉诸文字并非易事,而白居易对琵笆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称道,试体会本文描写音乐的语句,你能说出作者对音乐描写的方法和艺术效果吗?4关于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古今中外有许多典型例子,譬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中的白妞说书,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都有各自的特色,试找出自己比较熟悉的篇目看看它们各有什么异同?【重点难点讲解】重点讲解1学习并掌握本文作者运用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抽象的音乐场面形象化表达出来的艺术技巧。2不仅要分析白居易和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还要理解白居易的平民情怀和救世主义的思想基础。3作为一首叙事诗,本诗的结构艺术也值得欣赏,阅读本诗,要理解全诗的写作线索以及对诗歌结构的作用。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明年秋(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之后的第二年。)因为长句(古义指“因此作”,是连词“因此”和动词“为”(写、作)构成的两个词。今 义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指神态、脸色、姿容,今义指色彩。)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指年龄大,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指从前、刚才、时间副词,今义指方位。)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指“在什么中心”,今义指“提醒”。)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指冲出来,今义指鼓起来。)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指整理,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指叹息声,今义指低声交谈或虫鸣或自语。)凝绝不通声暂歇(古义的“暂”表示短暂的时间,只指时间短,今义指“暂时”含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二)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夜”作动词“弹”的状语:在夜里)遂命酒(动词“命”后省略兼语“手下人”,名词“酒”作“手下人”的谓语,用作动词:摆酒席)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分别带宾语“利”、“别离”,用作动词:看重,轻视)(三)特殊句式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在文义上互文见义,相互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为其如此,下句“举酒欲饮无管弦”才顺理成章。初为霓裳后六幺:此句为“平行语省略”(王力古语诗律学)。诗词中,短语或句子如果是两个并列的部分组成,有时省略主要成分。这句承前省略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重点突破1在朗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训练1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揣摩诗歌所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你能体会到诗歌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点拨1这是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它先着力描写琵琶女精湛卓绝的演奏技艺,又叙述出她令人心酸的悲凉身世,进而联想到作者凄苦冷落的贬谪生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种沦落感,表现了诗人对歌女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车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惨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禁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的倾诉“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2诗中叙述景物和环境的句子有哪些?它们在表现意境传达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训练2 具体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3)“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点拨2体会诗句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要结合诗句所在的具体语境来进行。(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诗人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清律的配合,令人顿感真正秋凉袭来,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的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氛围。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3)“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3结合课文内容,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训练3 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的内涵?点拨3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午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滴,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千古传诵不朽的名句。难点解析1琵琶行精彩而细腻的描写琵琶乐曲有何特点?琵琶女弹琵琶一段是全诗的重点。作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彩而细腻的描写。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比喻的贴切: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等等。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描写和衬托了越趋强烈的艺术魅力。2琵琶行的线索是什么?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歌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亦是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诗歌在严谨中见出错落。而最后诗人又巧妙的找到了这两者汇合的焦点。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通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结点。这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十分明显的在朝野均有反映。因而全诗结构严谨,就不是一般的层次清楚,不是一般的按一定的时空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述和抒情同时进行。这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歌的主题,深化诗歌的内容。【课文阅读指导】例1 下面是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注:娉婷:姿态美好。一问一沾襟:问一次就哭一次。沾襟:泪湿衣襟。1阅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和琵琶行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2阅读这首诗后再体会体会,说说你更爱读哪一首,为什么?答案提示:对比阅读要注意找出比较点,回答时要注意条理性。另外要注意背景,夜闻歌者系白居易元和十年起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这首诗与琵琶行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1相同点:描写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两首诗都用了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同点:夜闻歌者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那样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而琵琶行的表现手法则富于变化: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烘托。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语言表现力更强。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实际上是一道文学鉴赏题。可以从思想内容方面评析,也可以从艺术特色方面去评析,只要能自立观点,自圆其说就可。无论评什么,怎样评,都必须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例1 下列各项有关乐声的诗句中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c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李涉润州听暮角)d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春夜闻笛)点悟 该题是说,诗大多都是有言外之意的,语言要使人的心灵产生共鸣,该题便需从乐声传达的“情感信息”角度分析,将单纯的描写与蕴含情绪的描写区别开来,继而将不同的情感区别开来,则读诗的水平自进一步。a项为单纯描写,而b、c、d均有听乐声而伤怀之意。答案 选a项。【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1关于歌行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新乐府:乐府诗类名。是一种用自命新题以写时事的乐府诗。始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