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粤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粤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粤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粤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粤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粤教版必修2本试卷共六大题,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肖像(xio) 喑(yn)哑 靓妆(ling) 睿智(ru)b、勒索(l) 狙击(z) 寥廓(lio) 嗔怪(chn)c、狡黠(xi) 箴言(zhn) 璞玉(p) 驯服(xn)d、漫溯(s) 羁縻(m)沉湎(min) 簌簌(s)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面对生命中的逆境,能够 处之的人可谓是有修养的人。中学生吸烟,既 中学生守则,又有害身体健康。关于这个问题的来稿很多,且各有高见,但由于版面所限,只能 刊登。师范大学毕业后,他便一直 于这所中学,现在教龄已满十年了。a、安然 违犯 择要 就教 b、泰然 违犯 摘要 执教c、安然 违反 择要 就教 d、泰然 违反 摘要 执教3、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c、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d、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1、c (a 中的“靓”应读“jng”;b 中的“狙”应读“j”;d 中的“縻”应读“m”)2、d (从搭配关系考虑;从词义轻重方面考虑;从语境方面考虑;“ 就教”是去请教)3、c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4、d (也属现代诗)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孔休源,字庆绪,会稽山阴人也。休源年十一而孤,居丧尽礼。后就吴兴沈驎士受经,略通大义。 建武四年,州举秀才,俄除临川王府行参军。迁建康狱正,及辨讼折狱,时罕冤人。后有选人为狱司者,高祖尚引休源以励之。迁尚书左丞,弹肃礼闱,雅允朝望。除给事黄门侍郎,迁长兼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莫不惮之。出为宣惠晋安王府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府州事。高祖敕晋安王曰:“孔休源人伦仪表,汝年尚幼,当每事师之。”在州累政,甚有治绩,平心决断,请托不行。高祖深嘉之。休源累佐名藩甚得民誉王深相倚仗军民机务动止询谋常于中斋别施一榻云此是孔长史坐人莫得预焉其见敬如此。 普通七年,扬州刺史临川王宏薨,高祖与群臣议代王居州任者久之,于时贵戚王公,咸望迁授,高祖曰:“朕已得人。孔休源才识通敏,实应此选。”乃授宣惠将军、监扬州。休源初为临川王行佐,及王薨而管州任,时论荣之。而神州都会,簿领殷繁,休源割断如流,傍无私谒。中大通二年,加授金紫光禄大夫,监扬州如故。累表陈让,优诏不许。在州昼决辞讼,夜览坟籍。每车驾巡幸,常以军国事委之。 昭明太子薨,有敕夜召休源入宴居殿,与群公参定谋议,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四年,遘疾,高祖遣中使候问,并给医药,日有十数。其年五月,卒,时年六十四。遗令薄葬,节朔荐蔬菲而已。高祖为之流涕,顾谓谢举曰:“孔休源奉职清忠,当官正直,方欲共康治道,以隆王化。奄至殒殁,朕甚痛之。”谥曰贞子。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略通大义 略:大体 b百僚莫不惮之 惮:敬畏 c累表陈让 让:推辞 d节朔荐蔬菲而已 荐:推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高祖尚引休源以励之 常以军国事委之 b其见敬如此 其年五月,卒 c百僚莫不惮之 当每事师之 d及王薨而管州任节朔荐蔬菲而已7下面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孔休源“正直”的一组是( )(3分) 及辨讼折狱,时罕冤人 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莫不惮之 孔休源才识通敏 平心决断,请托不行 在州昼决辞讼,夜览坟籍 a b c d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孔休源担任建康狱正期间,为人正直,断案细致公平,很少有冤假错案,而且他依法办事,不畏权贵,百官都很敬畏他。 b梁高祖很信任孔休源,让他担任宣惠晋安王府长史,辅佐年幼的晋安王;晋安王也很倚仗他,还在自己的书房中为他专门准备了一张椅子。 c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死了,贵戚王公都想争这一空缺,梁高祖却看中了通达聪明的孔休源,后来还多次巡幸扬州,把军国大事委托给他处理。 d孔休源生病后,梁高祖非常关心,派人前去慰问,并送医送药。在孔休源死后,朝廷赠他“贞子”的谥号。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休 源 累 佐 名 藩 甚 得 民 誉 王 相 倚 仗 军 民 机 务 动 止 询 谋 常 于中 斋 别 施 一 榻 云 此 是孔 长 史 坐 人 莫 得 预 焉 其 见 敬 如 此。(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休源年十一而孤,居丧尽礼高祖与群臣议代王居州任者久之 5d 解析:荐:祭奠,进献祭品。6c 解析:都是代词,他,指孔休源;a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b人称代词,他,指孔休源 /指示代词,那或这;d连词,表承接,就/与“已”连用,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7b 解析:是高祖称赞他有才华,是写他的工作生活习惯。8a 解析:“百官都很敬畏他”是他担任尚书左丞、长兼御史中丞时的情况。9(1)休源累佐名藩/甚得民誉/王深相倚仗/军民机务/动止询谋/常于中斋别施一榻/云/此是孔长史坐/人莫得预焉/其见敬如此。 (2)孔休源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守孝期间完全按礼节办事。 梁高祖跟大臣们商议代替临川王做扬州刺史的人选很久了。参考译文:孔休源,字庆绪,会稽山阴县人。孔休源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守孝期间完全按礼节办事。后来到吴兴的沈驎士那里求学,学习经书,大体通晓经书的主要意思。 建武四年,州里推荐孔休源为优秀人才,不久被任命为临川王府行参军。升迁担任建康的狱正,他诉讼判决案件,当时少有冤枉人的。后来朝廷选拔人担任狱司,梁高祖还用孔休源来勉励他们。升迁担任尚书左丞,整饬尚书省,为人方正诚实,在朝中很有威望。调任长兼御史中丞,神色庄重,态度严肃,正直如绳墨,依法办事,不回避权贵,百官没有谁不敬畏他。调出京城担任宣惠晋安王府长史、南郡太守、代理荆州府州事。梁高祖告诫晋安王说:“孔休源是个人才,为人的楷模,你年纪还小,应当每件事都向他请教。”在荆州做了很多事情,政绩很大,办事公正,别人请求说情,他都没有答应。很受老百姓的称道,晋安王非常倚靠仰仗他,军民重要事务、行动举止都征求他的意见。经常在书房中另外放一张椅子,说“这是孔长史坐的”,别人不能够坐。他就像这样受尊敬。 普通七年,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死了,梁高祖与大臣们商议代替萧宏扬州刺史一职的人选很久了,当时,王公国戚,都希望被提拔担任此职,梁高祖说:“我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孔休源很有才能学识,通达聪明,实在符合这一职位的人选。”于是授予他宣惠将军、监视扬州事务。孔休源当初是担任临川王萧宏的行佐,等到临川王死后就接管扬州事务,当时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他很荣耀。中大通二年,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像从前一样监理扬州事务。多次上表陈述理由辞官让位,梁高祖特下嘉奖的诏书,没有答应孔休源请辞的要求。在扬州,孔休源白天处理公务、判决案件,夜晚用心读书。梁高祖多次驾临扬州,常常把军国大事委托给他处理。 昭明太子去世了,梁高祖召孔休源晚上进宫,到宴居殿与各位王公商议,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中大通四年,孔休源生病了,梁高祖派中使前去问候,派御医给他治病,并送去治病的药。这一年的五月死了,死时的年纪是64岁。孔休源死前留下遗嘱,让家人从俭安葬自己,节日和朔日用果菜类粗食祭奠就行了。梁高祖感动得流泪,回头对谢举说:“孔休源任职清廉忠诚,为官正直。我正要和他一起治理好天下,使王道兴盛。他却突然去世了,我很痛惜他啊。”朝廷颁给孔休源“贞子”的谥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7分)渔 家 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注释】九十:春光共九十天。金龟: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佩金龟。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记,贺知章曾解下金龟,“换酒为乐”,以酬李白。东阳:今浙江金华市。沽酒:买酒。(1)简析“恋”字修辞手法和双重意蕴。(3分) (2)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请具体解答。(4分) 10(1)“恋”字拟人手法,赋落花以深情。花不忍离树,人不舍春光。(2)爱春之乐;恋春之愁。(答案意思对即可)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题,多选则按前题计分)源: (1)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4) ,夜吟应觉月光寒。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11(1)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2)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3)箫鼓追随春社近 拄杖无时夜叩门 (4)晓镜但愁云鬓改 蓬山此去无多路三、论述类文章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5题。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黄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这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 “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反而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于是,“大师”休矣。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c. 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喧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d. 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e. 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13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14. 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4分) 15.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4分) 12. b.c( b项根据第段“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可以看出是错误的;c项尽根据第段“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可以看出。对一项2分,两项5分)13. c14. (4分)答:大师是人们道德的标准,他能引导人们的思想,给人们以精神寄托和希望,是美好人生必不可少的,(2分)作者强调了大师对时代和人生的重要意义,(1分)进一步突出主旨:时代呼唤大师(1分)。15. (4分)答:中国不出文学大师,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成名作家太浮躁,沉不下来;二是无名作者缺乏成长的土壤;三是现代生活对文学的谈化。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手推车 艾青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16、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它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也是我中华民族前进的象征。b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c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d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第二部分,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17、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致橡树 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18、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b橡树和木棉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c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比喻和比较,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d“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19、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16、a项(“也是我中华民族前进的象征”错。)17、本诗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18、c项(“比喻和比较”错,应是“象征类比”。)19、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即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五、语言表达(12分)20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1)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2)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3)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简要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