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说文贝部字透视古代汉族文化从说文贝部字透视古代汉族文化【摘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包蕴着古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拟从说文解字“贝”部字中,初步探索从汉字中反映出来的古代汉族商贸活动、思想意识和社会习俗等诸方面文化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透过这些贝部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从中找到古代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关键词】 贝部字 古代 汉族文化目录引言3一、贝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汉族商贸文化31、贝汉族先民最早的货币实证32、部分贝部字是古代汉族商贸活动的实录3(1)反映商贸活动的贝部字4(2)反映借贷、抵押现象的贝部字4二、贝部字所折射的古代汉族的思想意识文化51、部分贝部字与古代汉人的价值观念5(1)某些贝部字是古代财富的象征符号5(2)少数贝部字是贪恶邪念意识的代名词52、少数贝部字已成为衡量价值的尺度6三、贝部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习俗文化61、与交际礼仪相关的贝部字62、与人情往来相关的贝部字73、与婚俗、祭祀、丧礼相关的贝部字74、与装饰习尚相关的贝部字8结论8致谢语8参考文献:9引言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辅而行的。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的形成,能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同时,透过研究分析汉字的造字的方式和内涵,可以管窥中国文化的特征,从中找到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这种理据不是逻辑关系意义上的理据,而是社会历史文化取向、社会习俗文化取向、民族心理与思想意识取向等文化取向的阐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时代性。本文拟从说文解字“贝”部字中,初步探索从中折射出来的古代文化。古代中国对以“贝”为部首的汉字,着重在财富和以财富为媒介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意识。交际行为即交换,物质交换,交际意识是在交换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二者是从物质和意识两大角度来说的。下面就从这两个角度来讨论“贝”部文化,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一、贝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汉族商贸文化1、贝汉族先民最早的货币实证汉族先民最古老的货币是贝。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贝”部字正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见证。对于“贝”字本身的界定,说文解字:“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有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前半句说明了“贝”是一种海中生物,有时也生活在水边的陆地上,因此有了两个不同的名字。它的体壳为“介”,也叫“贝”或“贝壳”。古人对这两种东西很看重,一种是“贝壳”,一种是“龟壳”,把它们看作是财富的象征。后半句讲了货币的发展过程。古代用“贝”币,到了周代有“泉”币,到秦朝行钱币而废贝币。可见“贝”币行于周、秦之前。在陶器发明以前,祖先们用贝壳来喝水和蓄水,因而贝壳成为当时重要的饮水器具,一直是沿海滨湖以捕鱼为生的氏族,用来同平原打猎为生的氏族交换的物品。很显然,贝壳最初充当等价物。据说神农氏时,我国已经有了原始的商业。禹贡一书中有段解释:“以日中为市,聚天下货物相易。”这说明了原始商业是一种直接的,地域性的物品交换活动。在这种交换中,贝壳成为最常用的等价交换物。“贝壳作为等价物,一来时间最长,二来比珠、玉坚固耐磨,又比龟甲便于携带和计算,所以贝成为我国最古老的货币。”1在当今发掘的商朝遗址中,均有贝出土。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就发现了7000枚贝,其中有一枚特大,被考古学家称为大贝2。在出土的商朝铜方鼎的铭文中,多次有“朋二百”的记载。当时贝的种类有十几种,以海贝最为流行。海贝以“朋”为计量单位。诗小雅中“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之句,就是以贝相赠的意思。周易说“朋”都指朋贝,不是指朋友。“朋”是贝的计量单位字,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全文中出现了较多的从“贝”字,如“贷、贰、责、买、贮、贺、费、贸、赏、赋、贤、赢、赎”等。由文献资料及西周金文贝部字,可知“贝”在西周在某些范围内仍被用为货币。这些均说明,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周而有泉”,到了周代,有了“泉”币,言“有泉”说明贝币未废除。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钱币,贝币才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它的钱币地位。2、部分贝部字是古代汉族商贸活动的实录汉代已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与匈奴、西域各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代特征反映在说文中就是出现了大量表示商贾贸易的字。这一类字表示的是与商品交换相联系的行为。下面分两小类:(1)反映商贸活动的贝部字中国古代的商贸活动始于神农氏之时3。那时,人们慢慢懂得开始种一些谷类作物,农业生产的进步使得社会上出现闲置的劳动力,于是这些人就去从事其它行业,如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分工导致商品交换,以物易物就是最古老、最基本的商贸活动。凡商贸活动必有商品,资本。说文:“货,财也。从贝化声。”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玉篇贝部:“货,金玉曰货。”货物,商品。如:百货、货真价实。货币,钱币。郑笺注:“货,泉贝也。”汉书叙传下:“商以足用,茂迁有无,货自龟贝,至此五铢。”归结起来,“货”义有两类,即货物和货币。有商品,有钱财,商贸活动才能顺利进行。说文:“资,货也。从贝次声。”段玉裁注:“资,资者,积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货物、钱财的总称。积蓄。可见,钱财是需经过积累。现在的“集资”就有积累资金之义。“资金”的资指钱财,“资产”“资源”中的资则是指物资。凡商贸活动必有买卖双方。说文:“买,市也,从网贝。孟子曰:登垄断而网市利。”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购进,以钱换物。”说文:“卖,衒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以物换钱,与“买”相对。买是用钱换物,卖是用物换钱,两字音同调不同,是同源字。“买卖”连用指商业经营,等于俗话说的生意,做买卖就是做生意,买卖人就是生意人。再如说文:“贸,易财也,从贝卯声。”易财,就是以物交易为钱财。汉语大字典第六卷:交换,交易。如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古代用干支纪时,卯时为早上,因称早市”4。例如: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周礼司市:“夕时而市”,盖因时地为异,而早市存于“贸”字中是可以看得出的。尔雅释言中称:“贸,买,市也。”郝懿行义疏:“市兼买卖二义。”到后来,人们通常将贸和易二字连用,表示买卖货物,泛指进行各种商业活动。 凡商贸活动必有交换地点场所。说文:“贾,贾市也,一曰坐卖售也。”段玉裁注:“市,买卖所之也。因之,凡买凡卖皆曰市。贾者,凡买卖之称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说文:“商,行贾也。”段玉裁注:“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通物曰商,居卖曰贾。”可见,贾是在固定地址经营商业的坐商,而“商”则是没有固定营业地址、经常往来于各地区间贩运货物的行商,因而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在古书中,常见“商贾”并称。凡商贸活动必有贸易手段。说文:“贩,买贱卖贵者,从贝反声。”段玉裁注:“形声包会意。”徐锴系传:“善贩者旱则资舟,水则聚车,人弃我取,与常情反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贩卖货物的行商或小商人。管子八观:“悦商贩而不务本货,则民偷处而不事积聚。”买货出卖。史记吕不韦传:“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凡商贸活动必有利可图。说文:“赖,赢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赢利,利益。”如国语晋语:“仓察盈,四邻服,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国语齐语:“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取,获取。”方言第十三:“赖,取也。”庄子让王:“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以上这些字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的商贸活动,贝是其过程中的等价交换物。(2)反映借贷、抵押现象的贝部字借贷现象自古有之,从贝字中也可见一斑。如:说文:“贷,施也。从贝代声。”段玉裁注:“谓我施人曰贷。”汉语大字典第六卷:施予,给予。左传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借。可指借入,亦可指借出。借入钱财的,如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借出钱财的,如左传昭公三年:“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关于贷放现象,春秋战国时代就已产生,那时不仅有官贷,私人从事货币贷放者也比比皆是。到了汉初,还出现很多“卖田宅、鬻子孙”去赔偿债务的现象。说文:“貣,从人求物也。”段玉裁注:“貣,求人施人,古无貣,贷之分,由貣字或作贷,因分其义,又分其声。”汉语大字典第六卷:向人乞求物品。借贷。乞贷(于人)和借贷(给人)同样相反为义,后来才分化出反义的同源派生词“贷”。说文:“赊,贳买也,从贝赊声。”段注:泉府以凡赊者与凡民之贷者并言,然则赊与贷有别。汉语大字典第六卷:买物延期交款。字彚贝部:“赊,不交钱而买曰赊。”卖物延期收款。周礼地官司市:“以泉府同货而敛赊。”在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贷和赊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赊是非生产性的,而贷具有生产性。”说文:“贳,贷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借贷,赊欠。商业上有借贷行为和赊欠行为。从借贷行为说,“贷”和“貣”相对:贷是借钱给人,貣是向人借钱。从赊欠行为说,“赊”和“贳”相对:我欠人为赊,人欠我为贳。还有一种就是抵押现象。典型的字如:说文:“质,以物相敖,从贝从斦阙。”即抵押,也就是用财物作保证,引申为用人抵押,即人质。说文:“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犹放贝复取之也。”也是抵押,后引申为入赘(男子到女家结婚并定居)。“质、赘”两字音义相近,是同源字。又如说文:“赎,贸也。从贝卖声。”汉语大字典第六卷:用财物换回人身或抵押品。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赎字也影射了抵押现象自古有之。二、贝部字所折射的古代汉族的思想意识文化1、部分贝部字与古代汉人的价值观念下面讨论基于物质财富以及交换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1)某些贝部字是古代财富的象征符号人类社会的存在,必须要有物质条件的基础。无论个体性的社会活动还是群体性的社会活动生产和消费,以至于政事、宗教通灵、教育,甚至战争这种极端形态的社会活动,都需要物质资料。于是作为物质资料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一般性概念的“财富”、“钱财”,在世界不同的民族里都不约而同地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中国以“贝”作为代表财富的符号。如说文:“货,财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货物,商品。货币,钱币。说文:“资,货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货物、钱财的总称。说文:“财,人所宝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物资和货币的总称。说文:“贿,财也,从贝有声。”本义是财物。说文:“贎,货也。”说文:“赈,富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富裕、富饶。赈济,以财物救济。说文:“贮,积也。”表示财富的积累,表现在禾(粮食)和贝。以上字均带贝部,不同程度地象征了古代的财富。(2)少数贝部字是贪恶邪念意识的代名词俗话说:“欲不可灭,也不可纵。”钱财有很大的诱惑力,过分爱财,片面追求钱财便是贪。这在贝部字中亦有所反映。最典型的就是“贪”字。说文:“贪,欲物也,从贝今声。”汉语大字典第六卷:爱财,不择手段地求取财物。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王逸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纳赃受贿。庄子渔父:“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求无厌足。诗魏风伐檀序:“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据说,孔府内宅门照壁上画一状似麒麟的动物,名曰犭贪,世上无此物,只是神话中的怪兽,据传贪得无厌。这是一个形声字,义为贪,惟字书如康熙字典也不见。孔府犭贪壁,戒为官贪暴。这是“贪”字一个极有力物证。说文:“贿,财也,从贝有声。”本义财物财货,并无贬义。如诗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左文十八年传:“窃贿为盗”,是其证。后引申为私赠财物,有所请托。崔锐记王忠肃公翱事:“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说文:“赂,遗也。”本义为赠送财物。由赠送财物推及其目的是为了买通别人才赠送财物的行为,引申为“行贿”。例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后来“贿赂”二字连用,专谓干人以私而以财物者称贿赂,同贪赃相连。与贿赂为一路的还有“赇”。说文:“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从贝求声。”段玉裁注:“赇,法当有罪而以财求免是曰赇,受之者亦曰赇。”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行贿。财贿,用来买通别人的财物。受贿。可见,“赇”不单指行贿,还可指受贿。汉书刑法志:“吏受赇枉法。”师古注:“谓曲公法而受赂者也。”执法者因受贿而曲法,为罪犯开脱,故叫“枉法”。2、少数贝部字已成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伴随商品价值的观念产生,社会分工导致贫富分化,一些衡量财物价值的高低或占有财物数量多少的字也随之产生。这类汉字也一直沿用至今。例如说文:“贵,物不贱也,从贝臾声。”汉语大字典第六卷:价格高。社会地位高。说文:“贱,贾少也。从贝戋声。”汉语大字典第六卷:价格低。地位低下。“贵”“ 贱”二字最初表示财物价值的高低。后来人们就将商品价值的观念移入到更广泛的范围中,与人的地位类比,将它们与贫富联系起来,由此引申出地位的高低。“贵”表示富裕,地位高贵,而“贱”则表示地位的卑微。说文:“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本义是穷,与“富”相对,即缺乏钱财,贫困。书洪范:“六极四曰贫。”孔传:“困于财。”后来引申为缺少、不足。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富于万篇,而贫于一字。”说文:“贤,多才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多财。才能,德行均好。荀子王制:“尚贤使能。”“贤”本多财之称,后引申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申之义而废其本义矣。在东汉人的意识里,才能和贤是紧密联系的;且“贤”字具有“贝”,表明才能和财富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才用“贝”来表示贤,但是,才能往往又被人们排列在财富之后。三、贝部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习俗文化贝部字还是古代社会习俗文化的镜像。其常见的,约有如下几种:1、 与交际礼仪相关的贝部字交际,是指交际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在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方面需要有某种相关性,是一种礼仪行为。下面是某些反映古代交际礼仪行为的贝部字。如说文:“贺,以礼相奉庆也。” 即以礼物相互庆祝。说文:“贡,献功也。”即进献,古时把物品献给天子。说文:“赆,会礼也。”段玉裁注:“以财货为会合之礼也。”指见面时赠送的礼物,或赠给行人的礼物。说文:“宾,所敬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尊敬。以客礼对待。以上均是在交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礼仪文化。另外还有一种是表示上级对下级的物质关系,主要是在奖金及处罚上。例如:说文:“赏,赐有功也。”指上级赐予下级(有功劳的人)。说文:“赐,予也。”即给予,上级予下级。说文:“赣,赐也。赉,赐也。贶,赐也。”三字也都含有赐给之义。说文:“赀,小罚以财自赎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罚缴(财物)。汉代指对未成年人所征的口赋钱。2、 与人情往来相关的贝部字中国向来讲究礼尚往来,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俗重人情,而人情往往与财物相关联。人际间有上下、平辈之别,也有亲疏之分,人情自然也有厚薄之异,但消解人际间的冷漠,求得感情上的和谐,总是人之常情。说文:“赏,赐有功也,从贝尚声。”汉语大字典第六卷:赐予,奖给。如荀子王制:“无功不赏。”赐予或奖给的东西。荀子不苟:“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在商周时期,王公大臣通常会将“贝”作为一种奖励之物,奖赏给立功的下属们。如“锡我百朋”。可见,“贝”确实曾经被当作荣誉的赏赐物而存在过。和“赏”字意义极为接近的还有一个“赐”字。说文:“赐,予也,从贝易声。”本为上下通称,后世含尊敬意,专用为上予下之词。如史记刺客列传:“不敢当仲子之赐。”后来引申为“有求于人时的敬辞”5,如“赐教”。与“赐”同义的还有“赉”。说文:“赉,赐也,从贝来声。”言财物受赐于人。说文:“贡,献功也,从贝工声。”本义是臣下向皇帝进献物品,故本义为献纳尊严总称。“贡”字从贝,可见进贡多与财物有关。如“贡酒”、“贡糕”。又如说文:“贺,以礼相奉庆也,从贝从加。”意为赠送钱财表示庆祝。“贝”表示钱财,“加”,有添加之义。诗大雅下武:“受天之佑,四方来贺。”孔颖达疏:“武土既受得天之佑福,故四方诸侯之国借贡献庆之。”再比如史记魏其武交侯列传:“召列侯宗室借往贺。”此外还有一些字:如说文:“赉,赐也。”指赏赐,赐予。诗商颂烈祖:“既载清酣,责我思成。”说文:“赠,玩好相送也,从贝曾声。”汉语大字典第六卷:送给。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从这些贝部字可略窥古代人情。3、 与婚俗、祭祀、丧礼相关的贝部字古代就有“入赘”的婚俗,一直延续至今,许多农村都保留这种习俗。从“赘”字可看出。说文:“赘,以物质钱。”汉语大字典第六卷:抵押。汉书严助传:“卖爵赘子,以接衣食。”入赘,旧指男子就婚并定居于女家。如淳曰:“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婢,名为赘子。三年不能赎,遂为奴婢。”因引申出一种婚俗,贾谊传:“家贫子壮则出赘。”应劭云:“出作赘婿也。”师古注:“赘,质也。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赘婿,民间叫招女婿,俗称“倒插门”、“入舍女婿”。祭祀仪式在贝部字中也有所反映。例如:说文:“赛,报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酬报,旧时行祭礼以酬神。王充论衡辨祟:“项羽攻襄安,襄安无噍类,未必不祷赛也。”后指用钱财祭祀酬报神恩。晋书艺术传戴洋:“公于白石祠中祷福,许赛其牛,至今未解,故为此鬼所考。”史记封禅书:“冬赛祷祠。”唐司马贞索隐:“赛,为报神福也。”从“赛”字可了解古代的祭祀习俗。 古礼助丧有“赗”、“赙”二字。说文新附:“赗,赠死者。”汉语大字典第六卷:送给丧家助葬的车马等物。古时以车、马等物助丧家送葬。说文新附:“赙,助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以财物助人办丧事。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谷梁隐三年传:“归死者曰赗,归生者曰赙。”皆助生送死之礼。4、 与装饰习尚相关的贝部字“贝”被人们所看重,当作宝物,并有“宝贝”一说。李善注:“贝,海螺,其色白。”贝有文章,很美,古人以贝饰为尚,既表达一种美化,也是富有的表示和身份的显示。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就用贝形容美人的齿又白又美。又如禹贡“厥篚织贝。”孔颖达疏引郑旋云:“贝,锦名。”贝又得锦名,其装饰益显,故诗经:“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周礼美“贝面”(贝饰勒之当面),史记载“贝带”(以贝饰带),都是古代贝饰的写真。典型的代表字还有:“贲”。说文:“贲,饰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文饰。本义为装饰。易贲:“白贲,无咎。”王弼注:“以白为饰而无患忧。”一贝不足,就用二贝,如“賏”。说文:“賏,颈饰也。”连贝为颈饰颈,古为女子饰。自古华夏(包括少数民族)都崇尚颈饰,而贝饰为最先。贝作为货币秦以后已废,但贝饰至今照样流行,报载中国女民警从1996年5月1日起换戴橄榄色贝雷帽,至今中国军人都有“贝雷帽”;上海杨浦大桥浦东段绿地上有一座雕塑,形状似贝,名曰“贝之印象”,并是中国贝饰古风的今证6。结论综上所述,文字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它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历史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本文讨论的“贝”部字便是有力的证据。说文解字共收68个贝部字,本文共对48个贝部字进行了讨论与分类,另外还有20字分别包含在这几类之中。透过这些贝部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从中找到古代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致谢语在我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修改、完善过程中,指导教师林寒生给予了耐心指导、认真帮助,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资协议书作价
- 公司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值班员工艺作业技术规程
- 怎样写分居协议书
- 婚后协议书怎么签
- 公司宝石轴承磨工岗位工艺技术规程
- 公司煤层气测井测试工合规化技术规程
- 公司工业炉及电炉电气控制装调工岗位设备安全技术规程
- 2025区域企业劳动合同
- 安徽省凤阳县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5短期劳务合同模板
- 航海船舶航线选择指南
- 2025年中小学校长岗位竞聘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 客户价值共创机制-洞察及研究
-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 (教师版)
- 垃圾管理培训课件
- 传感器应用技术 课件 3-18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 医院培训课件:《S/D 比值临床价值》
- 《湖南民居特色》课件
-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软件项目培训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