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还是差异_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pdf_第1页
变异还是差异_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pdf_第2页
变异还是差异_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pdf_第3页
变异还是差异_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pdf_第4页
变异还是差异_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 年第 1 期 外 国 语 总第 149 期 No 1 January 2004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 149 62 文章编号 1004 5139 2004 01 0062 07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变异还是差异 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 王东风 华南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以往有不少学者和翻译家常将文学翻译中的文体体现失误归结为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本文对这 一传统观念提出质疑 认为很多这样的失误实际上是由于译者错误地将原文中的具有诗学功能的文体变异 当成语言差异而造成的 本文讨论了文学翻译中由于文体误读而造成的文体体现失误的两大类型 识别失 误和体现失误 关键词 变异 差异 文学翻译 Deviance or Difference An analysis of stylistic deform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s WANG Dong fe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It was traditionally believed that the stylistic deform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s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caused by lingu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This paper however argues that many of such deforms actually result from the translators misreading of the stylistic deviations phenomena poetically motivated and foregrounded in the original as lingu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On the basis of text and stylistic analysis the paper reveals two types of such deforms in translation i e recognition failure and representation failure which are more or less caused by stylistic misreading Key words deviance difference literary translation 文学语言的审美情结注定了文学的言语 表达除了具有信息内涵之外 还必定凝聚着作 者的审美追求 也正是这双重的内在结构使文 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相区别 使文学翻译与非 文学翻译相区别 文学翻译要能对得起文学的 美名 就必须既要传达原文的思想信息 又能 体现原文的诗学价值 仅仅做到前者还只是信 息层面上的处理 只有信息和诗学两个层次兼 顾才能完成文学的追求 曾有不少人片面地认 为 文学中的文学性只体现在情节或内容上 因此 只要忠实传达了原文的内容 再配上一 点目标语言中 群众喜闻乐见 的表达方式 原文的文学性也就呼之欲出了 尤其是在译界 早年受政治风气的影响大批特批翻译中的形 式主义之后 众译家似乎都自觉地不愿 亦步 亦趋 地被 原文牵着鼻子跑 了 其实 这 里面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 那就是 文 学文本的文学性究竟是什么 是内容还是形 式 一 形式 陌生化 文学性 这个问题在文论界似乎早已是不争的事 实 美的内容如果没有美的言语形式充其量只 能是一篇新闻报道 我们在报纸上天天都可以 看到一些感人的报道 但那只是事件的信息体 63 现 因此大多不能归在文学的美名下 文学之 所以成其为文学是因为它除了有美的内容之 外 还有美的包装 这个美的包装 就是它外 在的美的言语形式 也就是文学文本的文学 性 文学语言的文学性并不在于词藻的华丽 当代文学理论认为 构成文学言语美的一个关 键 性 因 素 是 言 语 的 陌 生 化 defamiliarization 1 52 63 也就是不同于 常规的 习见的表达方式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 好 第一个把少女比作桃花的人是天才 第二 个是庸才 第三个是蠢才 英雄所见略同 亚 里士多德也曾有过这样的天才论 他认为 比 喻是天才的标志 钱钟书也说 比喻是文学 语言的根本 2 36 天才的作家无不致力 于新的比喻 这一点我们有不少翻译家在翻译 中已经注意到了 但我们发现 有相当多的翻 译家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原文中的词语性隐 喻上了 而对于那些不太显眼但却同样具有诗 学价值的非词语性隐喻缺乏足够的重视 如结 构性或语法性隐喻 语体性隐喻等 并且常常 将这类隐喻误读为语言之间的差异 因此在翻 译中对于这类现象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 普遍 存在着文体转换失误的现象 对于翻译中的这类文体转换失误 有些译 者和学者并没有从译者的主观方面去找原因 却常常将造成这些 失误 有时他们并不认 为这是失误 甚至认为是 妙译 的原因归 结为两种语言之间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 其 实 两种语言表达常规之间的差异在翻译中已 大多只是程序性的结构转换 不需要译者付出 太多的劳动 而原文中许多为实现特定文体价 值的非常规的 也就是变异的表达方式 即便 是原文读者也会觉得新奇或陌生 也正因为如 此 这样的表达方式才有文学性可言 二 文体识别失误 不可否认 原文读者都觉得陌生的表达方 式 对于非本族语的译者来说 其陌生性 怪 异性乃至不可理喻性就更不在话下了 如果译 者文体能力 stylistic competence 很强 或者 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他会在这些变异的表达 方式中读出作者的审美意图 并在翻译中做出 积极的诗学反应 反之 译者的反应就会带有 很大的盲目性 而且往往会将原文变异的表达 方式简单地归结为语言差异 并将消灭这种差 异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 正是在这 种所谓差异的消解中 原文文本的诗学连贯性 和整体性受到了破坏 而我们的读者也因此而 失去了许多领略大家手笔的机会 本文的目的 就是想说明 原文中有很多可能被视为与汉语 有差异而被消解或 变通 的地方 其实往往 正是由于译者的误读而未能识别或体现原文 的文体价值 进而导致文体转换失误的地方 以下这段文字选自 简 爱 的开篇第一页 1 Me she had dispensed from the group saying She regretted to be under the necessity of keeping me at a distance but that until she heard from Bessie and could discover by her own observation that I was endeavouring in good earnest to acquire a more sociable and childlike disposition a more attractive and sprightly manner something lighter franker more natural as it were she really must exclude me from privileges intended only for contented happy little children What does Bessie say I have done I asked Jane I don t like cavillers or questioners besides there is something truly forbidding in a child taking up her elders in that moment Be seated somewhere and until you can speak pleasantly remain silent 3 39 斜体着重为笔 者所加 下同 这三段文字中有三个直接引语段 但稍加留意 就会发现 第一个斜体段有点异样 因为在这段 有引号引出因而貌似直接引语的文字中 引语发 出者的人称是第三人称 She 而典型的直接引语 发出者的人称应该是第一人称 I 像这样的句 64 子 常规的表达方式应该是 saying I 而在几乎紧随其后的第三段中 我们却看到同一 说话者的另一段直接引语 在这里 同一说话人 的人称变成了正常的第一人称 I 文体意识敏 感的译者这时会问自己为什么作者会这么写 其目的何在 继续研究和比较这两段引语我们就会发现 第一段引语中所用的言语正式程度非常高 这是 一个长达70个词的长句 结构复杂 用了不少抽 象词和正式文体中所用的陈词滥调 如 under the necessity of by her own observation was endeavouring in good earnest a more sociable and childlike disposition a more attractive and sprightly manner exclude me from privileges intended only for contented happy little children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士 即简 爱的舅妈里德 太太 用这种正式得近乎书面体的口吻对一个只 有十岁大的小简 爱说话 是非常奇怪的 难道 这真是里德太太对简 爱说话的一贯风格 再看第三段 同一个人的说话 句长明显 变短 34个词 用了四个结构完整的小句 书面 语程度明显降低 除callivers or questioners能让 人觉得说话人矫揉造作之外 其他基本属正常的 口语体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until you can speak pleasantly remain silent 一语的结构特征和语义 内容与第一段中由 until 引出的长句形成对比 until she heard from Bessie and could discover by her own observation that I was endeavouring in good earnest to acquire a more sociable and childlike disposition a more attractive and sprightly manner something lighter franker more natural as it were she really must exclude me from privileges intended only for contented happy little children 以下是小说中里德太太在其他场合对同一 受话人简 爱所说的话 2 Go out of the room return to the nursery 3 68 3 What more have you to say 3 68 4 How dare you affirm that Jane Eyre 3 68 5 Jane you are under a mistake what is the matter with you Why do you tremble so violently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some water 3 69 6 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 wish for Jane I assure you I desire to be your friend 3 69 7 Jane you don t understand these things children must be corrected for their faults 3 69 8 But you are passionate Jane that you must allow and now return to the nursery there s a dear and lie down a little 3 69 例2 8显然是典型的日常口语体 再比较里 德太太对校长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说的话 9 Mr Brocklehurst I believe I intimated in the letter which I wrote to you three weeks ago that this little girl has not quite the character and disposition I could wish should you admit her into Lowood school I should be glad if the superintendent and teachers were requested to keep a strict eye on her and above all to guard against her worst fault a tendency to deceit I mention this in you hearing Jane that you may not attempt to impose on Mr Rocklehurst 3 65 一个以贵族身份自居的太太在对一个校长说话 时 咬文嚼字 忸怩作态自然很切合情境 即便 如此 我们也不难看出 例9的结构也远比例1 中的第一斜体段简单 完全句的句长也短一些 不过 其总体风格与例1还是比较接近的 从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 例1中的第 一斜体段 也就是里德太太对10岁的小简 爱说 的那番话的正式程度比她在对一位校长说的话 还要高 而与例1中的第三段及例2 8相比 还有 语气上的差异 例1第一斜体段的风格正式得近 乎书面体 而例1第三段及例2 8则是典型的口语 体 为什么同样的说话人 同样的说话对象 同 65 样的语体 其风格会相差如此之大 在此我们不 得不对例1第一斜体段中直接引语内异样的人称 代词的用法和异样的语体风格产生诗学意图上 的兴趣 既然是直接引语 为什么指代话语发出 者的代词不用第一人称 而用第三人称 笔者对 照了手中的10个译本 发现众译家 不约而同 地采取了同样一种处理方法 即把原文的 直接 引语 改成间接引语 删掉引号 保留原文的 第三人称 也就是改成 她说她 的样式 其中一个译文是 1a 她没让我和他们在一起 她说她 很遗憾 不得不叫我离他们远一点 她真的不 能把只给知足快乐的小孩的那些特权给我 除 非是白茜告诉了她 而且还要她自己亲眼看 到 我确实在认认真真地努力培养一种更加天 真随和的性情 一种更加活泼可爱的态度 大概是更轻快 更坦率 更自然的一种什么吧 4 1 黑体着重为笔者所加 下同 笔者不知道译者当时心里究竟是怎么想 的 但众译家的 改写 无外乎有两种可能 一 是以为原文此处是表达错误 于是在译文中替作 者夏洛蒂 勃朗特改病句 二是认为英汉语在此 有语言差异 于是在翻译中 稍加变通 其实 上述两种可能性都经不住推敲 首 先 原作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且经过几代编 辑出版 第一页就出现如此严重的 语病 于情 于理都说不过去 其次 如果说是语言差异 那 就是说 英语的语言体系中有这种说话人用第三 人称的直接引语 而我们汉语中没有 其实 这 也多少有点主观臆断 因为英语的典型表达方式 中也同样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 英语文体学中将 引语分为四种类型 直接引语 间接引语 自由 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 5 318 334 例1第 一斜体段中的人称特征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类 型 所以在这里谈不上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因而也不存在有语言差异的问题 既不应该是语 病 也不应该是语言差异 那还能是什么呢 我 们的思路大概要往积极的方面去考虑了 如果这两者都不是 那么从文体上讲 原 文首先就是变异 即非常规的表达方式 变异就 是言语表达陌生化的具体体现 也是文学文本中 文学性的所在 变异的审美价值就在于用不同于 常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一种常规表达方式所不 能表达的审美内涵 在这段文字中 直接引语的 标点特征 引号 和间接引语的人称特征 第三 人称 共存 从效果上看 这实际上是对直接引 语的一种模仿 在英语中称为parody 就是用一 种嘲弄的口气来对某人的说话或写作风格进行 拙劣模仿 相当于汉语中的仿拟 实际上 这种 引语形式是一种罕见的 伪直接引语 pseudo direct speech 或者叫 仿直接引语 mock direct speech 在原文特定的语境中 结构的仿拟必然造成语气和风格的仿拟 比较这 段引语和例2 9 这段文字的正式体特征则更明 显 不难看出这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的叙述 者是在刻意地对说话人的语气进行夸张性的 拙 劣模仿 其目的正是要造成一种嘲弄的文体效 果 以达到歪曲甚至丑化说话人形象的目的 这 样的分析是符合原文语境的 从例1第三段中的 until you can speak pleasantly remain silent 我们 似乎可以看出 里德太太 在正常的语境中的话 语原型 那段变形的引语正是在这一原型的基础 上夸张 仿拟而来的 其实 我们在生活中 也常见到这种用变 调而夸张的手法来模仿某人说话的情景 另外一 种解读是 说话人也可能当时就是这样说的 叙 述者只是将人称变换了一下以营造仿拟的效果 这样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出另一种解释 从语用 学的礼貌原则来看 说话人的言语正式程度越 高 礼貌等级也就越高 那么他 她与听话者的 情感距离就越远 从这个角度看 说话人在此是 66 用语体变异来表示她对听话者的一种疏离 鄙视 和厌恶 有道是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叙述者运 用她的话语权力巧妙地将本该是第一人称的直 接引语稍加变形 只一词之改又将她对说话人的 鄙视和厌恶回敬了过去 笔者不敢断言 原作者 就是上述这两个目的 但至少笔者从原文变异的 表达方式中读出了这两层意义 遗憾的是 这些 意义在经过整容的译文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著名文学理论家伊瑟尔曾指出 作家在文 学文本中留下了很多 空白 gap 有待于 读者能动的参与去填补 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乐趣 就正在于此 这些空白实际上就是疑问 很多就 是由这些变异制造出来的 众译本对这段引语的 翻译失误就在于消解了作者留在原文中的空白 剥夺了译文读者参与填补空白的文学乐趣 制约 了他们的审美想象空间 如果译者具有敏感的文体或诗学意识 原 文这种特别明显的引语变异一定会引起他的警 觉和审美兴奋 以此为基点的进一步分析必然会 引出隐藏其中的文体或修辞价值 其实这一特征 在翻译中并不难体现 译者之所以没有保留 显 然是把这一变异当作差异来处理了 不错 这样 的引语汉语中确实很少见 但问题是 英语中多 见吗 笔者翻了多种论及引语的文体学和语法 学专著 均未见有关这样一种引语的论述 又用 计算机处理了多部长篇小说的电子文本 也未发 现有同样的用法 因此 可以认定这一语言现象 不属于审美或文体价值不高 在翻译中可留可不 留的结构性语言差异 而是具有一定文学性的变 异或陌生化的言语表达 翻译中应该予以保留 至于译文读者能不能发现这一并不起眼但却颇 让人玩味的变异或 空白 那就要视其阅读和 审美能力的高低了 译者不应把原文所有隐含的 空白点都替读者事先填好 在这里 原文读者和 译文读者的起点是相同的 各自的语言中都罕有 这样的变异先例 在现有各家译本的基础上我们 将原译调整如下 1b 而我呢 她特许我不必加入他们的群 体 还说 她很遗憾 必需要与我保持一段距 离 除非她从贝茜那里获悉并且通过她自己的观 察发现我确实在努力养成一种更加随和天真的 性情 更加活泼可爱的举止 也就是更开朗 更 坦诚 更自然一些 否则她将不得不取消我享受 那些只配给予知足 快乐的孩子们的特权了 1b保留了原文的伪直接引语特征 并尽可 能地体现了其正式语体的风格 以再现原文的文 体功能和审美效果 这也正是原文的文体现实 以上分析表明 能否恰当地识别原文的文 体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体会原文 前景 foregrounding 与背景之间 常规与变异 之间细微的差异和张力 这就要求译者将对原文 文本自上而下的 top down 宏观把握与自下而 上的 bottom up 的局部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译者才能敏感地对文本中任何偏离常 规的表达方式做出恰当的反应 三 文体体现失误 必须指出的是 常规与变异之间的界限从 来就不是很明确的 而是动态的 辩证的 依赖 于语境的 正如 Riffaterre 所指出的那样 文体手段都是变异的 但并不是有 异于某个外在的语言常规 何况有没有这样的常 规还值得怀疑 而是有异于其在上下文中建 立起来的语言常规 因此 如果在这样的语境中 主 谓语序是常规 那么谓 主语序则成文体手 段 反之亦然 6 59 Leech only let it be little for I shall walk there and back sixty miles each way that is a long spell 7 34 从历史语境看 例11中父亲的日常言语风格当 是现代英语 正是在这常规的背景烘托下 例 10中的古体文才会被前景化 才会因为其变异 而引起读者对这里面所包含的文学性作进一 步的解读 最终读出其幽默 诙谐 调皮 以 68 及古今语体对话中所蕴含的父女情深 但在现 有的各种译文里 这一不可能未被识别的古体 文和并不算太难体现的审美效果却没有被体 现出来 其原因正是因为译者受信息至上意识 的影响而忽视了这里的文体标记 因为其中几 位译者皆是国学大师 像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意 义用汉语古文来表达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在话 下 以下本人的拙译 古文部分虽肯定会贻笑 大方 但多少会让人感觉到这里古语体和现代 文 前景与背景 常规与变异之间的张力 10c 汝总难成淑女 何也 凯茜 凯茜扬起脸望着他 笑答 那你干吗不永远做一个好男人呢 父亲 值得一提的事 Wuthering Heights言语风格 的一大特色就是人物言语丰富多彩 个性鲜 明 作者用多样变化的人物言语风格巧妙地构 筑了作品人物言语的风格整体 在这一整体 中 每个人物的言语风格都活灵活现地塑造了 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 从而成为整体构成 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遗憾的是 在有的译本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