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2014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2014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2014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2014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单元测试B卷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测试B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前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B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模式D.市场经济体制2.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下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B )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3.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B)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A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5.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C)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6.以下为1913年一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102511410773911083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1001387551081上表中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出现的因素是 ( B )A.多种所有制并存,恢复商品交换 B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公有制C完善计划管理,刺激工业发展 D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7.“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B )A保证同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8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B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义务交售制9.卡通画家David Low在20世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台拖拉机挤奶”。(极端的年代)这幅漫画说明当时苏联(C)A战时共产主义的拙劣性 B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C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10.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世界第二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A.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C.勃列日涅夫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D.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失败12.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A B C D13.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B)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14.他的改革只是为企业换了个“婆婆”,原来由中央集中管理,现在有些企业划归地方管理;他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又制造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这一评价最符合( A )A.赫鲁晓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叶利钦改革15.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苏共中央(D)A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B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16.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D)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17.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A)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1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下列史实中不能论证“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是(A)A. 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B. 与美国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经济负担C. 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D. 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致使经济发展陷入停滞19.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 B )A.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C.实行多党制 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20.“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B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美苏冷战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2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6分)(3)材料三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4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从以上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2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0年俄国工农业生产及产业工人与战前水平比较表:材料二 1921年2月28日,在彼得格勒附近的舰队发生了水兵叛乱,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临时革命委员会,提出了“不要布尔什维克党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1921年春天,俄国各地出现了反对余粮收集制的暴动。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说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分)(2)根据材料二的政治现象与材料一中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苏维埃政权正面临着怎样的局面。(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经济政策伟大历史意义的认识。(6分)(4)结合以上有关内容,分析我国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伟大意义。(4分)23.农业关乎国计民生,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某同学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一 农民通过缩减播种面积、隐藏储备粮、武装抵抗征收队伍,通过暴乱来反对这种征用制;他们要求取消征用制,恢复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当农民的暴乱在1921年春天广泛地蔓延开来的时候,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在进行了三年斗争后投降。奥托鲍威尔苏俄的“新方针”材料二 把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统归区党委会领导,把原来下放给地方的权力重新划归农业部,把被赫鲁晓夫免职的农业部长官复原职。19661980年,农业投资总额为3 830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的40多年的农业投入还高2.5倍。19651982年农业投资总额达4 708亿卢布。从1965年至1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虽然拥有世界最多的耕地并实现了机械化,但粮食连年歉收并且不得不花稀缺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勃列日涅夫时代:丧失改革良机丧失人民最后的信任材料三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27年(目前)中国的国情已经和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前的情形极为相似,即生产相对过剩和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采取投入倾斜政策:增加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改善生存环境,免除教育费用,发展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对促进生产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消费将发挥长效作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而且能够缓解工业化产能过剩现象,这恰恰是罗斯福新政的精髓。钱敏泽中国式的罗斯福新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政府“投降”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一“投降”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农业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粮食连年歉收”的历史根源。(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当前中国对农村采取“倾斜政策”借鉴了罗斯福新政中哪些政策的精髓。(1分)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测试B卷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行义务劳动的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2.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可以看出,A、C、D三项均不符合,因为此时期战争已经结束、农业集体化还没有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斯大林执政时开始出现的,综合分析,只有B项符合题意。3.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根据题干提示“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结合所学时代背景战时共产主义已经无法实行下去,列宁开始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故选B。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要“保证农民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故选B。5.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6. A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注意解读图表中的数字信息。1926年的产值总数超过1913年的基数,判断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B、C与斯大林体制有关,D是苏联的经济改革措施。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集体农庄”可判断是斯大林模式,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是新经济政策,该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联系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可知B项正确。正确答案选B。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933年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其原因之一是苏联从1928年开始的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故选B。9.C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建设的历程。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经济领域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以损害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大力发展重工业。故本题应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被废除、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被废除、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均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不符,故排除A、B、D三项。10.C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故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不利于经济恢复,A错误;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并不能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直到1937年苏联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错误;斯大林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错误。11.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是19531964年,因此材料中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最终使1963年的数值是负值。12.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开垦荒地”可得出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1953-1964);根据“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可得出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1937);根据材料可判断出是新经济政策(19211928),“把粮食征收殆尽”可判断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3),故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D。13.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系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故C符合题意。1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联系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即可知道答案,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放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他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他自己接受个人崇拜。1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并未废除斯大林模式。而苏联的农业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中“正确揭示”、B项中“改变”、D项中“扩大市场的作用”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本题应选C项。16.B 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从时间“1973”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同样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17.C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根据题干材料“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说明处于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有一定的优势,出现此种情况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滞涨”导致经济下滑,苏联在全球进行战略扩张,此时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8.A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A项为赫鲁晓夫的政策,与题目的设问不符。故本题应选A项。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与美国展开军事竞赛,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状态。故B、C、D三项符合题意。19.B解析:题干把戈尔巴乔夫改革形象地比喻成剥菜叶,“剥光”应指的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C是错误的具体表现,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20.B解析:题干把戈尔巴乔夫改革形象地比喻成剥菜叶,“剥光”应指的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C是错误的具体表现,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21.答案:(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新经济政策的施行。(1分)(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2分)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