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训练模式之生态翻译学诠释路径.pdf_第1页
口译训练模式之生态翻译学诠释路径.pdf_第2页
口译训练模式之生态翻译学诠释路径.pdf_第3页
口译训练模式之生态翻译学诠释路径.pdf_第4页
口译训练模式之生态翻译学诠释路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总第218期 39 口译训练模式之生态翻译学诠释路径 孙爱娜1 曹佩升2 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心 广东广州 510970 2 广东警官学院公共课教研部 广东广州 510230 摘 要 本文以口译训练模式为研究对象 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维度对口译训练模式进行诠释 并探讨生态翻译理 论对口译训练模式生态化发展的启示 以期帮助受训者在口译生态环境中习得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 关键词 口译训练模式 生态翻译学 口译生态环境 译员的适应 选择 中图分类号 H0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539 2013 06 0039 08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 Translatology Sun Aina1 Cao Peisheng2 1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enter of Nanfang College Sun Yat 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970 China 2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Gaungdong Police College Guangzhou 51023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ode of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 translatology Through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vailable interpretation modes and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teaching modes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a scientifi c continued eco oriented and harmonious mode of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based on the eco translatology theory Key words mode of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eco translatology eco interpreting environment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by the interpreter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应用型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编号2012402 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2013 1 17 作者简介 孙爱娜 1980 女 山东烟台人 硕士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心讲师 研究方向 翻译理 论与实践 曹佩升 1976 男 山东潍坊人 硕士 广东警官学院公共课教研部副教授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 与实践 一 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社会对专业 口译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对口译这种即时 高效的语言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0年5 月 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将口译 课列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 旨在培养高水平的 口译人才 科学的口译训练模式是口译人才培养 与译员能力提高的直接途径 能够为口译教学质 量的提升和口译训练的专业化提供保障 探索实 践口译教学 寻求口译训练模式新的发展途径 是高校培养口译人才必须面对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 跨学科 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 注 跨学科的方法与工具已成为决定口译研究质 量的关键因素 张威 2012 13 在跨学科的 研究思路成为口译研究未来发展必然的趋势下 寻求一种更具广泛指导意义的 跨学科 生态性 的译学理论作为支撑 是建构良性 科学的口译 训练模式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口译训练模式为研 究对象 以跨学科译学新论 生态翻译学为理 论基础 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诠释路径来探讨口译 译员与其所处的生态翻译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共生 互动关系 特别是译员在口译生态系统中的生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总第218期 40 境遇和能力发展 以揭示生态翻译理论对口译训 练模式发展的重要启示 进而寻求一种更科学 可持续 生态性的新型口译训练模式 二 国内外代表性口译模式 口译训练模式回顾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口译研究经 历了起始与奠基 思考与探索 质疑与调整等 几个发展阶段 目前已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P chhacker 2010 3 14 特别是20世纪80 年代后半期 口译研究交叉融汇了文体学 语用 学 符号学 功能语言学 传播学 心理学 认 知科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多个学科 回顾近30年 口译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 口译实践家和各学科 的理论家都为口译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 他们的见地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1 国外代表性口译模式 口译训练模式 作为国际口译界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 法 国释意派口译理论的诞生对国际口译研究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 释意派理论对口译思维过程的诠 释可称得上是描写性口译程序 模式研究的代表 蔡小红 2001 27 该理论的创始人D 塞 莱斯科维奇提出了 口译思维过程的三角模式 Seleskovitch Lederer 1984 168 她认为 口译过程并非一条直线 而是一个三角过程 即 原语理解 脱离语言外壳 译入语表达 作 为职业口译译员的塞 莱斯科维奇坚信 口译 是一个对源语语篇的释意过程 进行口译 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达意思 永远不要过 分迁就原文语言结构和短句字词 不要按照源 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 Seleskovitch 1989 4 27 笔者认为 这一模式确实在为口译教 学实践 特别是口译课程的设置带来了一定的启 发 然而该模式对翻译教学的积极作用却很难从 理论上加以阐述 而且口译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 题 如译员在传递意义的同时 如何给予源语形 式应有的关注 使译员有可能在口译过程中提供 更多的细节 使译语表达更加完整 明确 细 腻 生动 张吉良 2010 120 口译过程中译 员的心理变化会对释意过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等 该模式尚未予以回答 法国著名口译研究者吉尔 Daniel Gile 于 20世纪90年代初将同声传译推向了实证研究 许 明 2012 41 他结合认知心理学的 记忆理 论 信息处理能力 等假设 提出了 精力 分配模式 Effort Models 又名 多任务处理 模式 根据吉尔的口译模式理论 译员应当 着重培养3方面的能力 处理单任务的能力 协 调各任务的能力和处理部分任务的自动化能力 以实现口译过程中精力的有效分配 作为解释性 口译程序 模式的代表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 效地帮助译员规避或减少口译过程中的错译 漏 译现象 张丽云 2011 76 然而它对口译心 理过程的揭示和描述尚不深入 全面 必须更多 地借助神经学 心理学 认知学等多学科 跨学 科的研究成果 刘和平 2005 40 2 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口译训练模式 与西方相比 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较晚 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探索 严格意义上 的口译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进入发展时 期 刘和平 2005a 其中 厦门大学的口译教 训练模式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口译训练模式是国 内口译训练 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厦大模式 是我国国内较早出现的系统口 译训练模式 它发展了吉尔的多任务处理模式 强调技能训练 同时辅以语言训练 知识习得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具体请见图 图1 其中 I Interpreting A D CC Analysis in discours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 SL K 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 knowledge S P Skills Professional standard R TL K 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knowledge 可见 厦大模式以技能和职业准则为 训练中心 避免口译课成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课 并 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口译训 练模式 这给口译教师 口译学习者以及口译课程 的设置和授课方法都带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总第218期 41 严格来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口译教学 模式是国内最早出现的 真正意义上的口译教学 模式 以仲伟合教授为核心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口译教学团队在长期的口译教学中遵循 八化 方针 课程立体化 内容系统化 练习真实化 学生中心化 教材多样化 技巧全面化 教师精 英化 目标专业化 仲伟合提出 一个好的译员 其知识结构应该由3个板块构成 KI KL EK S P AP 其中 KI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为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 KL knowledge for Language 为语言知识板块 EK Encyclopedia Knowledge 为百科知识板 块 S P AP Skills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为技能板块 依此 广外的专业口译教学体系开设为以上三大板块的 课程 其口译模式以 技能主线 作为口译技能 的训练 以 内容主线 作为口译技能的强化 仲伟合 2003 64 自2002年 国际口译教学暨第四届全国口译 理论与教学研讨会 以来 口译界开展的研究主 要集中于口译思维过程和认知研究 口译模式的 探讨和应用 口译质量评估 口译方法论等方面 刘和平 2005 60 然而笔者在梳理了最近 10年 2003年至今 国内外有关口译研究的学 位 学术论文以及课题立项后发现 针对口译模 式 口译教学 训练 模式的研究 多数是从顺 应论 功能派理论 关联理论 释意派理论 图 示理论 语域理论 语篇空间 跨文化和语言经 济学等视角展开的 从跨学科译论的层面 如生 态翻译学维度 对口译训练模式所开展的研究相 比之下还远远不足 因此 有必要构筑一种更完 善的 可持续的 生态性的新型口译训练模式 使译员达到口译对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 重要求 最终提高译员在口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 能力和选择能力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支跨学科的 译学新论 在此能够为新型口译训练模式的构建 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 构筑生态口译系统的必要性与理论支柱 从国外的口译研究来看 口译研究可以充分 借鉴认知科学 心理学 语言学 翻译学等相关学 科的研究成果 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目前 国 内的口译研究更多还是在理论论证或争鸣的层次上 探讨口译研究的方法论 真正开展的跨学科研究并 不多见 因此 寻求一种更能体现整体性 关联性 和生态性的理论作为指导 探索并实践一种可持 续 生态化 跨学科的新型口译训练模式 是口译 教学质量提高和口译训练专业化的内在需求 1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既是社会文明转型在译学 研究方面的反映 又是现代哲学思想转型的必然 结果 胡庚申 2010 62 20世纪60年代以来 生态 维度进入包括翻译学在内的诸多社会科学 研究领域 随着当代哲学从认识论到存在论 从人 类中心观向生态整体观的转向 翻译研究也开始从 翻译生态 的取向纵贯整个翻译活动 在国际译界 学者们从 生态 环 境 适应 选择 等生态学视角进行的研究 与日俱增 在国外 彼得 纽马克将翻译的生态 学特征列为文化介入翻译过程的首要特征 New mark 1998 95 戴维 卡坦则提出翻译的 生态环境包括物理环境 政治环境 气候 空 间以及临时场景等 Katan 1999 45 52 米歇尔 克罗宁提出要关注语种 翻译的生 态 ecology of translation 的问题 参见 Phillipson 2006 231 罗杰纳 沃伦提出 翻译是 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 当把文学作品从 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 只有适 应新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 Warren 1989 6 在国内 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生态视 角对翻译质量 翻译理论以及翻译行业发展问题 展开探究 在这些论述当中 一些典型的生态学 意义上的概念 如 生存 适应 乃至 翻 译生态 等得以使用 在口译研究方面 胡庚申 教授于2006年探讨了口译译员在交传中的适应问 题 Hu 2006 3 12 黄梅花等人 清华大 学 开展了 口译生态环境与译员的多维适应 选择 的课题研究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 生 态取向 的翻译研究已被译界所接受 2001年 胡庚申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 翻译家论坛 香港 上 宣读了 翻译适应选择 论初探 的论文 2006年8月在 翻译全球文化 国际研讨会 上 胡教授再次宣读了题为 生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总第218期 42 翻译学诠释 Understanding Eco Translatology 的研究论文 中国学者在世界范围内最早正式提 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和方向 2 生态翻译学的内涵与要核 根据韦伯斯特新世界大学词典 生态学 指的是 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 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Webster 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1995 429 近年来在人文社 科研究领域 生态 一词已泛指自然健康 保 持平衡与 和谐共生 的集合 因此 生态翻译 学 Eco Translatology 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 径的翻译研究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胡庚申 2008 13 生态翻译学是在 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前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被概括为 以达尔文的 适 应 选择 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 以 翻 译即适应与选择 的主题概念为基调 以 译者 为中心 的翻译理念为核心 能够对翻译本体做 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 胡庚申 2004 9 可 以说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生态翻译学同源贯通 相互之间是一种继承的关系 二者都属于生态学 路径的研究 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作为重要 理论启示源 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或者 说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理念 主题概念及其 对翻译的实质 过程 原则 方法和译评标准的 描述与界定 均适用于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 生态取向 的翻译研 究 将翻译定义为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 择活动 翻译的实质 这里的 翻译生态环 境 指的是原文 源语以及译语所构成的世界 即语言 交际 文化 社会 以及作者 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同时 在生态翻译学 看来 翻译的过程就是 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 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因此 翻译即 适 应与选择 是该理论的主题概念 译者主 导 译者中心 是其核心理念 多维度适 应与适应性选择 是它倡导的翻译原则 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作出 三维 转换 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 是该理论所倡导的翻译方法 而 适者生存 特别是 译有所为 即翻译行 为的动因 是翻译的原始目的 胡庚申 2010 65 66 可见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本 质 过程 标准 原则 方法和目的等 均从生 态学的视角重新做出了描述和解释 1 翻译生态环境 适应 选择 如上文所述 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 语言 交际 文化 社会 以及作者 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它包含了源语 原 文和译语系统 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的总体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 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 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Hu 2003 288 因 此 它要比传统意义上翻译的 语境 文化 语境 更为宽泛和拓展 需要指出的是 汰弱留强 适者生 存 作为生命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 在生 物界和翻译界中的解释力有所不同 自然界里 的物种接受 自然选择 的 淘汰 是绝对的 如恐龙的灭绝 种子蕨的消失等 然而翻译 界里的译者 译文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 淘汰 是相对的 换言之 译者 译文的 适 与 不 适 强 与 弱 都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 的 不同的译文 有可能因为它们适应了不同的 翻译目的和接受对象而共存 例如 在口译过程 中 一些适应度较高的词句 篇章 风格 语气 被采用 得到保留 那么相对于被舍去 被删 除 被修改的译文而言 前者就是一种 适 一种 强 而后者就可以被解释为一种 不 适 一种 弱 胡庚申 2008 4 所以 对于译者 是适者生存 发展 对于译文 是适 者生效 长存 甚至再生 此外笔者认为 译者的本能适应 选择可以 从内 外两个视角来理解 内 适应 选择指 的是译者对 需要 的适应 选择 个人生存需 要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以及译者对 能力 的适 应 选择 译者尽可能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 翻译任务 因此体现的是一种 主动 和 支 配 而译者的 外 适应 选择则是指译者对 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选择 因此体现 的是一种 被动 和 受制约 在此本文是从 外 的角度来探讨译者的适应 选择问题 2 翻译过程中的 适应 与 选择 自然选择 亦称 适者生存 是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即适应 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总第218期 43 择学说 这一学说的实质是 任何生命体都具有 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命体只有适应了自然环境才 能生存和繁衍 或者说生命体的生存和繁衍都是 接受自然的选择 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其中 选择 就是能 支配 适应 就是 受制 约 生命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规律就是适者生存 胡庚申 2008 1 2 那么 自然选择 的基本原理是如何解释译 者产出译文的翻译过程的呢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 译文的产生过程大体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 翻译生态环境 选择译 者 天 择译者 的阶段和 翻译生态环境 选择译文 人 择译文 的阶段 图2 适应 与 选择 的翻译过程 如图2 胡庚申 2004 120 所示 根据 自然选择 的基本原理 在译文产生的第一个 阶段里 重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 核心要素 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 该阶段也可看作 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译者适应 在 译文产生的第二个阶段里 重点是以译者为典型 要件 核心要素 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 择 换句话说 这个阶段就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 境的 身份 实施选择 而选择的结果就产生了 译文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个阶段的 翻译生态 环境 是不包括译者的 但在第二个阶段 翻 译生态环境 是包含 已经接受了翻译生态环境 选择的译者 的 此时的译者也不再是一般意义 上的译者 而是一个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制约 的 成为翻译生态环境代表要素的 能够以翻译 生态环境的身份主动对译文进行操控与选择的译 者了 所以在生态翻译学看来 翻译过程就是译 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选择译文的交替循环 过程 简言之 翻译即适应和选择 笔者认为 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与 制约既可以体现在译前 事前预防 亦 可以体现在译中 如多维转换的需要 和译后 事后追惩 其中在译文产生的第一个 阶段 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主要是通过 事前预防 来体现的 往往会涉及到翻译生态 环境对译员已有的翻译经验 专业知识 文化素 养 译前准备能力等的要求 笔者还认为 图2 中的 适应 与 选择 在很大程度上侧重的是 微观层面的操作 因此 这里的 适应 不能被 单纯理解为一种译者完成某次译事的终极结果 更不是n次选择的简单累加 适应和选择二者之 间并非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 译者的适应中有选 择 是一种选择性的适应 译者的选择里有适 应 是一种适应性选择 可以说 翻译过程中的 适应 和 选择 如影随形 共生共灭 不可剥 离 3 生态翻译理论对口译行为 过程的诠释 口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 其过程始终是动态 的 由于口译活动所涉及的交际环境 交际主题 交际对象和人脑机制不断变化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 口译训练模式 就必须对口译过程进行动态研究 生态翻译学 取生态之要义 喻翻译之整体 基翻 译之实际 能够对口译这种交际行为的内容 原 则 过程和模式的建构加以诠释 从生态翻译学的 视角来看 口译可以理解为 译员为适应口译生态 环境而进行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活动 生态 翻译学维度的口译行为 过程同样涉及到以下关键 因素 口译生态环境和译员的适应 选择 首先 口译生态环境可以理解为 译员即 时即地所处的 一个由语言 交际 文化 社会 以及发言人 听众 译事的发起者 委托者 口 译服务的使用者和口译批评者等诸多要素所构成 的 互联互动的整体 对于翻译而言 译者以外 的一切都可以看做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而翻译生 态环境又有大环境 中环境 小环境之分 胡庚 申 2011 7 在此笔者侧重探讨的是围绕一 次译事而形成的 特定的口译生态环境 其次 口译生态环境中译员的适应 选择 根据上文中 自然选择 基本原理对译者产出 译文过程的解释 译文的产生包括两个阶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总第218期 44 翻译生态环境 选择译者和 翻译生态环境 选择译文 同样在口译译文的产生过程中 译员 首先也要接受口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只有达到了 当下口译生态环境选择要求的 适应了当下口译 生态环境制约的译员 往往体现为译员在译事之 前已经具备特定领域的口译经验 专业背景知 识 语言文化素养 译前准备能力等 接下来 才有资格以口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操 纵和选择 在译文产生的第二个阶段 译员和口 译生态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口译生态环境中的译员 口译过程承接了源语和目的语 源语文化环 境和目的语文化环境 作为口译活动的主导者 译 员通过具体的语境 语用场景 在源语和目的语之 间形成生态链接 同时辐射文化 交际 社会和口 译活动涉及的 翻译群落 等诸多因素 从而构 成一个独特的 自成体系的口译生态环境 在这个 口译生态环境中 作为中介者 mediator 的译员 既要适应生态环境的制约 又要实施对译文的选 择 承担着整个口译生态平衡的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 在口译译文产生的第二个阶 段 译员就语言维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程 度和层面上进行的 既可以是宏观层面翻译策略的 选择 如直译还是意译 归化还是异化 也可以 是微观层面上具体译文的构思和选择 如所采用的 句式 词汇的正式程度 表达的语气等 无论是 哪一个层面 译员都需根据口译现场的具体语用场 景 即时 即席 准确地进行语言信息的转换 文 化内涵的传递和交际意图的转达 同时 译员还要 兼顾译事所涉及的诸多的因素 总之 在口译生态 环境中 译员需要不断地进行 多维 的适应和至 少 三维 的选择转换 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 维 这样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 胡庚申 2008 4 一般来说 译员适应转换的维度越多 作出 选择的适应性就越高 产出的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 度 就越高 那么译员成功地帮助发言人和听者实 现即席沟通的几率就会相对越高 当然在译事过程 中译员被当场替换下来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对于这 种情形的解释 可以说是由于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因 为 多维度适应 和 适应性转换 的失败而遭受 的 淘汰 可见 在口译生态环境中译员不断作出选择 转换的目的是为了适应 因此这种选择是 适应性 选择 同样译员的多维度适应 其对象是即时即 席 特定的口译生态环境 因此这种适应是一种 选择性的适应 所以口译的实质 就是译员在 口译生态环境中不断地作出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 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译员适应的程度高不 高 选择转换的好不好 直接取决于译员在口译生 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的高低 换言之 作为口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 口译译员需要具 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 以维持整个口译生 态系统的平衡 成功完成口译任务 实现自身在口 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四 生态翻译理论对构筑新型口译训练模式 的重要启示 既然生态翻译学可以成功地诠释口译行为 那么它就能够对译员口译能力的培养和口译训练 模式的完善带来启发 面对 汰弱留强 的生 态竞争 译员要具备极强的适应 选择甚至改变 口译环境的能力 译事是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译员适应得好不好 选择得好不好 换言 之 口译译员的生态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决定了 整个口译活动的成败 那么 译员的这种生态适 应能力和选择能力 在口译过程中又具体体现为 哪些 分能力 呢 构筑怎样的一种口译训练模 式 才能有效地帮助译员习得这些 分能力 呢 1 译员的生态适应 选择能力在口译过程中 的具体体现 笔者认为 译员的生态适应能力和选择能 力 在口译过程中可以具体体现为5种分能力 译员要想在源语和译入语间有效地建立 生态连 接 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听辨理解能力 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总第218期 45 员要想从容地对译文进行 选择与操控 就 必须具备熟练的口译技巧和优秀的输出 表达能 力 译员要想成功地协调 翻译群落 间的关 系 就必须具备合格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译员要 想实现与所处翻译环境的一切生态要素 共生互 动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 生态化口译训练模式与译员的生态适应 选择能力 依据生态翻译理论 建立并实践一种可持 续 生态化的口译训练模式 最终使得受训者在口 译生态环境中具备较强的 适应 能力和 选择 能力 这是该文作者的初衷 在下文谈到的生态化 口译训练模式的5个组成部分中 前3个侧重于语言 维 后两个则分别侧重于文化维和交际维 1 夯实语言听辨基本功 生态化口译 训练模式的首要环节 译员想要在源语和目的语间有效地建立 生 态连接 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 其中听 力理解能力是语言能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 口译学习者来说 听力不过关往往是口译过程中 的主要障碍 口译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基础训练的 必要性 在基础阶段就结合口译的特点加强受训 者的听力技能训练 使受训者熟练掌握语言形态 和逻辑结构 建议结合口译特点 有针对性的听 力训练从第一学期开始 训练环节可以包括 短 时记忆训练 例如影子练习 长时间记忆训练 适当辅助以笔记练习 非标准语音语调的听 辨训练等 以提升受训者的口译潜力 2 注重口译技能的训练 生态化口译 训练模式的核心 译员要想从容地对译文进行操控和支配 就 必须具备熟练的口译技能 授人以鱼 不如授 人以渔 在口译训练与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 传授 口译技能 为主要训练原则 仲伟合 2003 63 65 通过仿真口译情景 构筑口译 训练的模拟生态环境 是口译技能训练突出有效 的途径 例如 角色扮演 三角对话 模拟联合 国会议 模拟商务洽谈 口译工作坊等多种方 式 可以使译员在千变万化 稍纵即逝的口译实 践中 切身体验 汰弱留强 适者生存 的 口译生态原则 不断地练习作出 多维度适应 和 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而锻炼和提高其生态 适应 选择能力 3 加强口译输出 表达能力的训练 生 态化口译训练模式的重点 译员要想成功地表达和传递经过最优选择 后的译文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输出和表达能 力 译员的口译输出 表达 指的是 译员运用 口译技巧 以语言为媒介 使交际双方获得最有 效的信息的过程 张丽云 2011 79 然而 英语口语好 并不代表一定能做好口译 因为口 译受到源语操控者的言语产出 表达特点 语境 和时间的限制 译员必须具备清晰 流畅 达意 的表达能力 要做到语速不急不缓 音调不高不 低 吐字清晰自然 表达干净利落 择词准确恰 当 语句简明易解 加强口译输出 表达能力的 主要训练方式有源语复述 加强对信息的记忆 重组和复现能力 摘要综述 加强对信息的提 炼 归类和整合能力 专题词汇积累等 4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生态 化口译训练模式的内在需求 非语言交际虽不用言语表达传递 却能传递 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 译员要想成功地协调 翻译群落 间的关系 就必须具备合格的跨文化 沟通能力 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往 往存在差异 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出发曲解原文 译员就需要适应源语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在口译 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容的传递 因此 在口译训 练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将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技能训 练当中 提高受训者对一些特殊文化因素的干预和 处理能力 同时 积极开发文化教学体系 创新现 代教学手段 以加强对受训者的文化熏陶 提高其 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5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生态化口译 训练模式的基本保障 生态翻译理论指出 作为中介者的译员需 要积极地融入 适应每一个语境 与一切生态要 素 包括非语言交际因素 共生互动 译员要想 实现与所处翻译环境的生态要素 共生互动 就必须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 口译的即席性和现 场性决定了译员的交际行为是动态的 复杂的 因此影响口译效果的因素必然是多元的 在口译 现场 译员除了要克服口译内容的重要性和口译 服务对象的权威性所带来的客观压力 还要克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总第218期 46 自身心理敏感带来的压力 译员的注意力是否集 中 记忆力是否良好 反应是否快捷 遇到突发 情况时是否镇定 从容等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到译员对源语的理解 口译策略的选择和目的 语转换与表达 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译员顺利完 成现场口译任务的重要保障 因此 受训者平时 应主动加强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 可以通过注 意力集中训练法 认知调节与自我暗示训练法以 及模拟训练法等 逐渐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五 结语 生态翻译学的提出是中国译界在国际范围 内的一次重要的成果展示 生态翻译理论为口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也为口译训练模式的建立 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化口译训练模式的建立和 实践 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译员在口译生态系统 中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 从而达到较高的口译 生态适应水平 同时在整个口译教学研究领域和 翻译研究系统中 生态化口译训练模式本身也要 接受 适者生存 汰弱留强 生态法则的考 验和裁定 只有通过一次次的 适应性选择 和 选择性适应 和谐统一的口译生态系统才能 得以构筑 一种更科学 可持续 生态化 尚和 谐的新型口译训练模式才会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 Agnes Michael E Webster 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M John Wiley Sons 1995 429 2 Phillipson Robert Review of Michael Cronin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J Language Policy 2006 5 227 232 3 Daniel Gile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5 179 4 Hu Gengshen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J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 4 283 291 5 Hu Gengshen Understanding Ec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