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练习一(1).doc_第1页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练习一(1).doc_第2页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练习一(1).doc_第3页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练习一(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2014高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2013年浙江题)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19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 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2) 奚重而不更也?(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秦中吟 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 ”一脉相承。(2分)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五、素材金库 1留一点给别人收割 在以色列农村,每当庄稼成熟的时候,靠近路边的庄稼地,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只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享用。他们认为,是上帝给了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感恩,就用留下庄稼的方式,报答今天的拥有。这样既报答了上帝,又为那些路过此地,没有饭吃的贫困路人给予了方便。 【素材解读】 庄稼是自己种的,留一点给别人收割,他们认为分享是一种感恩,是一种美德。2感动历史十大人物:司马迁(汉) 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去世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事业。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司马迁看来,死有何惧? 难道中华几千年的通史要在他手里失传? 难道他要辜负民族的重托和父亲的遗愿? 难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付之东流? 难道就这样不明不白的一死了之? 司马迁面临痛苦的选择。司马迁也和屈原一样,面临着一种生与死的选择:生则含冤受屈,死则一了百了。但是,与屈原不同的是,司马迁没有选择痛痛快快地死,反而选择忍辱负重地生。这不是因为他怕死,而是由于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像屈原那样,为了江山社稷、民族存亡而投江自尽,可谓重于泰山;而如果像自己这样,只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杀身成仁,最多则只能博得世人的同情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的“隐忍苟活”,还有着未竟的事业在。此时此刻,他眼前闪现出不少古代仁人志士的画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皆圣贤遭难后发愤而作。于是,他终于猛醒,“我不能死,我要活,我要隐忍苟活!” 毅然决然地在木札上写出了一行大字“臣司马迁自请宫刑!”就在此时发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名言。 司马迁“隐忍苟活”,在牢里埋头著书。直到李陵案澄清后,司马迁复出,作了中书令,依旧正气凛然,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当他终于完成了太史公书后,为了洗雪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他不愿多活一天,毅然返回家乡龙门山,投入滚滚黄河自尽。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授奖词】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耻辱,却还能镇定自若,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不灭的信念,他为自置的理想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拼搏。男儿大丈夫,说到就要做到。是他记录下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沧桑。高二下学期语文练习一答案16、b。结合第一段内容和 “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这句话,可知文章是在谈“人才有无”与“任用”问题,而非谈“诬陷、污蔑”的话题,据此可推测“诬”不是“污蔑”之意,运用排除法,可选b项。17、b。a项“材且良”的“且”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皆且为虏”的“且”是“将要”的意思。b项两个“也”均表“句中停顿”。c项前一个“则”是“就”之意,后一个“则”连词表转折。d项前一个“之”做宾语前置句的“宾语”,是代词,后一个“之”做宾语前置的标志。18、c。由第三段可知“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并非“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今之贤少”重要原因是“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19、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20(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考查了状语后置“密于法”,关键词“胜”“患”。)(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考查关键词“奚”“重”“更”的翻译。)21、该诗绝大部分内容描写了公侯朝臣的奢华生活,结尾两句内容与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句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22、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参考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曹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其中具有道德而美名四处传扬的,不过有几个人。这几个人,不仅仅是当个太守或县令就到顶了。除去这几个人,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惜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今。这是天子和大臣爱国家、爱百姓而重视太守和县令的心意可以称得上达到极点了。可诏书虽然下达,荐举的人到最后却没听说真有谁。只是县令有的按照原来的制度来荐举,不全根据做官时间的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