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竹山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诗人谈诗读讲练 苏教版知识储备一、字词积累偏爱(pin i)在几个人或几件事物中特别喜欢其中的一个或一件。错觉(cu ju)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沉静(chn jng)寂静。敏感(mn gn)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迫切(p qi)需要到难以等待的程度。深沉(shn chn)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意境(y jng)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洗礼(x l)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纯净(chn jng)不含杂质;单纯洁净。乍然:忽然,突然。山峦:连绵的山。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二、作家作品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年生于武汉,祖籍黄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之一。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正式发表作品。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诗垦地社”,出版过诗垦地丛刊。1947年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汉口大刚报编副刊大江。当时有人说:“长江是武汉的一点光。”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的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1958年卷入胡负案,1979年平反。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2003年4月10日因病辞世。鲁藜(19141999年),我国著名诗人,同安内厝乡许厝村人,原名许图地,小名徒弟,别号流痕、鲁加。他时随父亲赴越南,18岁回国,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开始在厦门的小报上发表作品。1934年,鲁藜到上海,第二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左联”,用文艺作品宣传抗战。1938年他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受训,1939年发表组诗延安散歌,这是当时第一次用清新优美的诗章讴歌延安的文学作品。“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甘边区文化协会和军区报社工作,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反扫荡战斗。至1940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并多次获奖。1943年他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中文系任教,接着在桂林出版了他和第一部诗集醒来的时候。1945年,鲁藜到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在边区文联任研究室文学系主任教员。1949年,他随军进入天津,任军管会文艺处电影戏剧科副科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天津市文协主席、天津市文化局书记、中国大戏院经理。1950年2月,天津市文协创办文艺学习杂志,他兼任主编。1951年初,他参加中央赴朝慰问团。1955年6月他受牵连被一为“胡风分子”,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分子”,前后蒙冤入狱26年,到1981年3月19日,才获得平反。之后,他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兼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藜于1999年1月逝世于天津,享年85岁。他一生出版了10部诗集、2部散文和小说集,是著名的“七月诗派”代表诗人,被誉为“当代卓有成效的著名作家”。三、背景链接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没有注明写作日期,诗人鲁藜曾经致函沈栖,“我想大约在1941年间,是我营宿于雁门关外一个山村里写在我的日记册中的”。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以其简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一个深夜的记忆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蕴涵的意蕴却很深刻。二、文章肪络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中间几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深夜的记忆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三、写作方法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虽然这只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短文,但是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所以才对读者有启迪的作用。作者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作者特别提出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个深夜的记忆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诗的寄寓也非常丰富而深刻。四、问题探究如何理解“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句话?答:这短短的一句,陡然将这首诗歌升华到一种迥然不同于一般描绘夜景的意境,在这意境中,闪耀着诗人的心灵光辉,透出了诗人的心声。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就在眼前,诗人在诗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这般殷殷的期待。练习解答一、一个深夜的记忆初读不大好懂。先不看分析评论,反复诵读原诗,读完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用“读书摘记”的形式写下来,与同座交流,然后阅读分析评论,看看哪些与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更深入,哪些你原来的理解不够准确,应加以纠正;最后在原诗旁边加上批注,批注时可以引用评论文章中的话,更希望有你自己独到的感悟与发现。略二、朗诵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略类文品析延安组歌(选一首)鲁藜山在夜里山花开了,灿烂地如果不是山底颜色比较浓我们不会相信那是窑洞的灯火却以为是天上的星星如果不是那大理石般的延河一条线我们会觉得是刚刚航海归来看到海岸,夜的城镇底光芒我是一个从人生的黑海里来的来到这里,看见了灯塔选自白色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诗人1938年从南方来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时他写下了组诗延河组歌。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题为山,但诗人的用意并不是写山,而仅仅是把山作为映衬。延安的山屹立在那一片黄土地上,是一种存在的实体,所以,诗人的抒情就不是空无依傍的了。当他把山作为一种背景时,这无疑增强了诗的情感的浓度。诗人就像怀揣照相机对准山摄影,用的是远距离镜头,在黑夜里的山的“颜色”“比较浓”,而正是这浓黑,才使诗人更清晰地望见了“窑洞的灯火”,而它才是诗人心向往之的抒情客体,是全诗的中心形象。诗人抒情视角的“焦距”都凝聚于此。诗的第二和第三节中两个假设句式“如果”的运用,是对“窑洞的灯火”的一种强调,诗人将它与“天上的星星”,与海岸边“夜的城镇底光芒”相提并论;如果再回到诗的开头“在夜里/山花开了,灿烂地”我们分明感到了那一朵朵怒放的烂漫山花,不正是延河水畔、宝塔山下的点燃黑暗的那一盏盏“窑洞的灯火”吗!诗人之所以对“窑洞的灯火”如此厚爱,是因为他把它看作是革命圣地的一种象征。在诗的结尾,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直截了当地将延安喻为“灯塔”(从“灯火”到“灯塔”是一脉相承的):“我是一个从人生的黑海里来的/来到这里,看见了灯塔”。诗人在童年时代随家人从福建出国去越南,深受殖民地的苦难,他称人生是“黑海”。看得出来,他是将自己的经历铸进了诗内,使抒情变得更加厚实。山的美学风格是单纯与丰富的统一。诗人由夜的山而拈出山的浓浓的颜色,进而又拈出那闪烁在黑色里的窑洞灯火,并且将灯火与星星联系在一起:诗人瞬间的感受清晰简洁,但却潜藏着深邃的内蕴。整首诗通过山歌颂延安,不是采取实写的方法,而是运用简笔的联想、明白的暗示和简单的象征等,表现了诗人浓郁的感情。鲁藜是七月诗派成员。他曾经活跃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以如同潇洒的木刻画条纹的笔触展现了抗日的时代风景线。他在七月派的严峻、突兀的诗风以外,开辟了清新明快的别一风格。他说他是在农民耕作的旷野上获得了“活的诗歌”(旷野的给予)。山正是这“活的诗歌”中的一个饱满音符。1本诗的用意并不是写山,但诗人为什么把这首诗命名为山?请说说你的理解。2诗的第一节说“山花”开了,“山花”是指什么?3诗的第二和第三节中两个“如果”有何表达作用?4诗的最后一节中“人生的黑海”是指什么?这一比喻的作用是什么?5诗的第二节诗人把革命圣地延安比作“窑洞的灯火”,最后一节又把延安比作“灯塔”,这是不是矛盾?6请你从意境角度和风格角度分别给这篇评析文章拟一个标题。同步演练一、基础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mn 感 tio 望 fng 佛门槛 山峦 乍然 2学79“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这句中的“这一首”是指鲁藜的 诗;句中“偏爱”的意思是 。3下面一段话描述了诗歌中一些诗句的意境,说说加横线的句子,描述的是哪一句诗。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4将下列加点的词换成括号里的词,好不好?为什么?月光流(照)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河岸被山影压(罩)着/有星流过旷野去5下列对诗句“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的把握中,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b他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c诗句写出了“他”作为先驱者、先行者的敏锐的洞察力,所以,曾卓说“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d作者用“万物还在沉睡”来隐喻当时形势的严峻、环境的艰难和社会的黑暗。通过衬托来表达诗人“纯净、乐观的心”。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泥土鲁藜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首诗通过 和 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这首诗讲述的生活哲理是 。二、同步解读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有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1第段的作用应怎样理解?2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作用是什么?3说说你对“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的理解。4第段中画“ ”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5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许多不同。请你比较有哪些不同。三、美文赏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刻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极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彩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没有疑问,最强的风到后来也会变弱,最硬的箭到头来也会落下。诗人们写诗,可说是一边在强化自己的感情,一边也在为自己设置难题:这样写下去能否后来居上,余味不尽,还是变得难以为继,语完意尽?我爱这土地好在没有沿着原来的路子走下去,它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穷形极相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不用说,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1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诗中的“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根据“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些意象的定语,概括诗人所要歌颂的是什么样的对象?3评论文字中提到古诗中的杜鹃、鹧鸪、黄莺和白鹭等意象有什么作用?4评论文字说诗的破折号前后是一个对比,你对这个说法如何理解?你同意评论文字的说法吗?为什么?5“最强的风到后来也会变弱,最硬的箭到头来也会落下。”这两个比喻在文章中是为了说明什么?参考答案类文品析1诗人写山意在把山作为诗的背景,作为下面写“窑洞灯火”的 映衬,以增强诗的抒情浓度。这首诗以“山”为题,意在突出山在诗中的作用和地位。 2指“窑洞的灯火” 3对“窑洞的灯火”起了强调作用,诗人以山、延河这些特征性的事物,点明灯火的地点是在延安,含蓄地告诉读者这灯火是革命圣地延安的灯火。 4指诗人童年时代随家人从福建去当时法国的殖民地越南,深受殖民地的苦难。诗人把这种苦难比作“人生的黑海”,把自己的苦难经历铸进诗里,使抒情变得更加厚实,含蓄地说明诗人格外热爱今天的革命圣地的思想根源。 5不矛盾。这是诗人感情的必然发展。“灯火”与“灯塔”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深化。 6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综合管理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以上公务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会计综合实操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级会计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技术工程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税务师真题分章节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公共财政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银行招聘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5年风险评估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便携式电子设备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英语四级考试试卷及答案
- 处方药学类试题及答案
- 《资产负债表(适用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组织)》
- 机房运维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残疾人士救助金发放合同
- 《发票发票知识培训》课件
- 泵站工岗位责任制模版(2篇)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 2024年秋季新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跨学科实践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 科普专家团管理制度内容
- 离职员工不损害公司声誉保证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