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发展研究 2013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 出要建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检测与报告制度 但 要完成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监测与报告 首先要 弄清楚什么是课业负担 而要界定什么是课业负担 则首先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课业负担与学习负 担等相近概念是什么关系 课业负担的词性是什么 它是一个 中性词 还是暗含着超出了一定合理范围 的 贬义词 课业负担指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可 观察的客观特征 课业负担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 题 学界对此也有诸多讨论 那么 学界对如上所提 出的这些问题是如何认识的呢 本文试图对目前学 术界关于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进行梳理 厘清对此 概念的不同认识 以期为后续科学 合理地界定课业 负担概念奠定基础 一 分析文本的选择与筛选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学术界关于课业负 担的理解进行解读 考虑到 中国知网 数据库在中 文文献存储方面的权威性 全面性以及可获得性 本 研究以中国知网的数据作为检索范围 具体的检索 和筛选程序如下 首先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 选取 课业负担 学业负担 学生负担 学习负担 和 减负 五个 关键词进行搜索 共搜索得到文献记录5 0 0 0 多篇 然后 对搜集到的5 0 0 0 篇文献进行了初步筛选 除去报纸及年鉴类型的文献资料 选取与上述五个 关键词有关的期刊文献和会议文献作为后续分析的 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 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 笮胡惠闵王小平 摘要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国内500篇代表性文献的分析 发现学术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外延和 边界 对课业负担的词性及对课业负担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的理解 都存在着明显的争议和矛盾 限制了对该 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 本文提出 应选择一个视角对课业负担概念进行界定 以广义理解为基础界定课 业负担内涵 不对课业负担进行价值判断 寻找一个合理的指标来表达课业负担 关键词 课业负担 学业负担 学习负担 概念理解 胡惠闵王小平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200062 课业负担问题研究 编者按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讨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由于牵涉 面之广 早已使得这个教育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 同时 减负 历程也始终伴随着社会各界对减负 效果的质疑 究竟选择怎样的视角对课业负担概念进行界定 是否要对课业负担进行价值判断 如 何寻找一个合理的指标来表达课业负担 如何理解多元主体 多重制度逻辑中的课业负担 要回答 上述问题 首先需要对 课业负担 概念进行科学地界定与认识 本刊选取了有关课业负担问题研究 的一组文章 通过文献研究 调查问卷和经验反思等不同的研究及思考方法 以期对课业负担这样 一个众说纷纭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产生理性的启示 1 8 范围 最后 根据以下原则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排序 1 核心期刊优先 如遇到相类似的研究内容 优先 选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 2 内容符 合 研究 的优先 有些课业负担的文章只是单纯的 列了几点建议或策略 不符合做研究的基本要求 这 类的研究成果只能起辅助研究的作用 不拿来作为 主要研究资料 3 有明确概念界定的优先 虽然每 个作者在写文章时都会潜意识的将其对课业负担的 理解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或研究结论上 但是这 种间接地归纳作者意图的方式容易出现误解 因此 在整理文献时 优先考虑有明确定义的文章 4 兼 顾各种类型文献的平衡 为了更真实 更全面地了 解当前学术界对于课业负担的总体认识 在收集文 献时 努力寻求资料类型和研究内容的多样性 例如 会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 有特殊视角的理 论探讨以及一线教师 校长的自我反思等 通过研 究内容的多样性来尽可能覆盖多的领域 从而展现 更全面的现状 基于上述原则 共收集到7 5 0 余篇文献 再去除 重复的 模糊的以及与课业负担关系不是很紧密的 文章 最后获得5 0 0 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 包含 以 课业负担 为关键词的2 2 3 篇文献 以 学业负担 为关键词的6 8 篇文献 分别以 学生负担 和 学习负 担 为关键词的各8 3 篇文献 以及以 减负 为关键词 的1 2 6 篇文献 在此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一个编码系统 从三个 方面来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 即上文提到的与邻近 概念的关系 词性以及对课业负担内涵的理解 按照 所规定的编码系统 我们将每篇文章都简化为三个 代码之和 例如在编码系统下 鲁林岳发表在 教育 研究 上的 综合辩证论 减负 一文就可以编码为 3 3 B c 即在这篇文章内 作者认为课业负担是学习 负担的一个子概念 且作者认为课业负担是中性词 需要克服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 而课业负担本身是 正常且必然的 此外 作者将课业负担还理解为主 观客观之和 既认为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能力而能 承受的负担是不一样的 并总结概括了一般性的课 业负担过重的具体表现 如 五多 以及心理压力大 等 1 通过这种编码我们获得了一系列的数据 这为 我们分析当前研究成果 总结研究现状提供了基础 二 主要研究发现 通过对上述5 0 0 篇文章的研读和分析 本研究发 现 学术界对课业负担的理解非常庞杂 多样甚至混 乱 对直接关系课业负担概念界定的三个问题 课业负担与其他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业负担词 性以及课业负担客观性 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不同的学者经常是同中有异 异中见同 似同实异 似异实同 一 课业负担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关系 本研究的第一个发现就是学术界对课业负担这 个概念的外延和边界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争议 很 多学者认为 这些相似概念并无本质区别 可以作为 同一个概念来看待 例如昌庆钟和郭宾元就认为 之 所以会有两个关键词的产生主要是看待课业的角度 不同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课业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就是学业了 这两者其实是同一内涵的不同表现而 已 2 这里课业和学业几乎等同 两者是同一等级的 概念范畴 还有一些研究者虽然并没有直接论述对 课业负担及其相近概念的关系 但是在文章论述时 会使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如任胜洪和溪 海燕在他们调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部分 同时使用 了学生负担和学业负担两个概念 并将它们都归咎 于教师 满堂灌 的讲授方式 3 而谢利民则探讨了课 业负担和学生负担的共同原因基础 在他的论述中 隐藏着课业负担约等于学生负担的假设 4 上述研究 者在文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支持课业负担诸概念之间 互相等价 但是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 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 很多实质性的区别 例如关于学生负担 学业负担和 学习负担的区别 朱天利就有过论述 在他的逻辑中 如今的学生负担确实重 但这并不是学生 学业负担 重 而是 学习负担 重 他认为学业负担是学校 社会 和自我 家庭 三方面共同的学习要求而导致的 学业 负担在当前的政策下已经减轻 但是学生的学习负担 则仍然很重 主要是由于 五多 的存在以及教师素质 不高导致的 5 此外 鲁林岳以及马建生和臧红菊则论 述了学业负担和课业负担的关系 6 7 更有意思的是 在这些认为不同概念存在分歧 的学者当中 他们彼此对各个概念的具体所指也存 有分歧 比如 在学生负担 学习负担和课业负担关 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 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 1 9 系的论述中 有些学者认为 学习负担是上位概念 而课业负担是下位概念 有些学者则认为 学生负担 是最上位的概念 学业负担是其下位概念 而课业负 担又是学业负担的下位概念 从上表所举的例子中 也可以看出在课业负担及其相近概念的界定中 定 义混乱已经十分普遍 学界对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复杂理解 可简单 如下表1 来体现 二 对 课业负担 词性的理解 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析点就是研究者对课业 负担词性的判断 换句话说 我们平常所说的课业负 担与课业负担过重是否等同 研究发现 目前研究者 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第一种认为课业 负担是个中性词 即课业负担本身的存在是必然的 合理的 需要反对的是课业负担过重的教育 例如有 研究者将学业负担界定为 学生在学业方面应该担 任的责任 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 8 或者是 国 家教育部规定的学生应当承担的负担 9 这两个界 定中虽然分别针对学业负担和学习负担 但可以看 出他们都将课业负担理解成为学生应该且必须承担 的一种压力或负担 甚至于这种负担还是由国家教 育部规定的 另一种观点则将课业负担视为一个贬义词 认 为课业负担与课业负担过重两个词的意思全是一样 的 例如杨兆山认为学习负担是指 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 因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超出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 或违背学生意愿需求以及学生对学习后果的担心等 所造成的疲劳性身心体验 1 0 在这一界定中 学习 负担带上了诸如 超出 违背 疲劳性 等修饰 词 自然也就为学习负担或课业负担贴上了 贬义 词 的标签 还有一种观点则将课业负担同时理解为中性词 和贬义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 是作者所做的是研究综述 由于综述要涉及不同观 点 所以在一篇文章内就产生了看似矛盾的观点 如 周鸿所做的 学生负担问题研究的现状 进展与趋 势 就是一例 1 1 二是有些研究者自身没有完全明白 该问题 于是在文中前后出现矛盾的观点 根据我们的统计整理发现 超过一半的文章还 是倾向于把课业负担看作贬义词 认为课业负担一 词内在地就有过重的味道 具体的数据可见表2 需 要特别说明的是 许多文章讨论的逻辑起点就是 课 业负担过重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原因 后果 解决 方式等内容的研究 这类文章虽然以 过重 等字眼 来形容课业负担 但我们还是将其归为编码A 即贬 义词列 因为这些文章并不关心什么是课业负担 甚 至并不认为课业负担本身有多少研究的必要 课业 负担的意义就在于过重的课业负担 表1课业负担及其相近概念关系统计表 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 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 2 0 表2对课业负担词性的理解统计表 三 对课业负担客观性的理解 课业负担到底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实在 这是界 定什么是课业负担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对此已有文 献存在着三种理解 即将课业负担理解为主观感受 客观存在 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的简单之和 在所分 析的5 0 0 篇文献中 三种理解所占的比例见表3 表3对课业负担理解统计表 1 把课业负担理解为主观感受 从直观上看 既然是负担 就应该是一种主观感 受 所以 即使面临同样的学习任务 不同的人会觉 得所承受到的课业负担是不一样的 基于这种理解 很多研究者会通过询问学生自我报告的主观感受来 判定学生的课业负担 换言之 即使两个学生每天都 承受同样的课业任务 但只要他们在自我报告课业 负担大小上有差异 那么就认为他们俩的课业负担 是不同的 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出现在一些有关课业 负担的调查研究中 例如郑逸农等人认为不同的学 生课业负担并不相同 其主要理由是高一报告自己 课业负担重的比例是4 2 5 而高二报告的比例是 5 5 1 1 2 代其平早在1 9 8 7 年就阐述了这一观点 他在 不 应片面提倡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一文中强调 学习 负担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不同学校对学习的界定 和理解不同 即使在学习负担重的中小学 也不一定 是每个人都感觉到学习负担过重 每个学生由于其 学习能力不同 所承受的学习量也不同 因此每个人 对学习负担的感受也不同 1 3 类似的观点在施铁如 和王安全等人的研究成果中或多或少 或直接或间 接被提及 1 4 1 5 2 把课业负担理解为相对独立于个体的客观存在 与把课业负担理解为主观感受不同 在有些学 者看来 课业负担是一种外在独立于某个个体而客 观存在的东西 这种理解大致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认为课业负担是学生需要承担的一种责 任 也就是说 课业负担是外在社会施加到学生身上 的一种客观东西 一般来说它并不是针对每个具体 的学生的 换言之 一个班的学生 他们所面临的课 业负担是基本一致的 程晗的 对 减负 的理性解 读 一文基本上持这种理解 他认为课业负担 是学 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承担的课业责任 1 6 娄 立志 邬志辉等人和陈晗的思路相似 他们分别用 担任的责任 履行的任务 和 承受的压力 等词 来限定课业负担 1 7 1 8 马德益和胡敏用 国家教育部 规定的 由各地区各学校或教师自行确定的符合学 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那些负担 来表征课业负担 1 9 齐 欣和何齐宗也采用类似表述 2 0 2 1 这些都是将课业 负担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种表现是作者没有明确指出课业负担是 一种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实在 但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实际如此 他们在谈论学生课业负担或者负担过重 时 一般都是会以某些与某个学生无关的外在事实 来表征 比如 很多学者一说到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的 时候 就会提到考试多 在这里 考试多显然是一个 客观存在 而且与具体某个学生无关 同一个班的学 生基本上都是会有这么多的考试次数 这表明作者 是以这些独立于具体每个学生的外在事实来表征学 生的课业负担 张桂春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概括了 课业负担过重的三大主要表现 包括超纲 超量 超 时 其中超量是指课程 资料 作业 考试等内容和频 率多于学生可承受的范围 蔡水澜 陆秀芹 刘厚周 等人虽然没有将这些表现总结为三大 超 但列举 的内容基本属于张桂春所概括的三大主要表现之 内 2 2 2 3 2 4 这些作者的思路基本相似 均是将课业负 担理解为相对独立于每位具体学生的客观存在 3 把课业负担理解为客观和主观之简单和 除了把课业负担理解为纯粹的主观感受和纯粹 的客观存在之外 学界还有一种常见的理解就是将 课业负担视为既有主观的属性也有客观的属性 例 如顾志跃认为分析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内容时应该 包括以学习时间和数量为代表的客观负荷 以及对 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为代表的主观感受两大类 2 5 施铁如也持相同观点 他强调对于同样的作业不同 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 学生做感兴趣的事情或学 习感兴趣的学科时 尽管时间很长 但仍然兴致勃 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 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 2 1 勃 不感到负担重 他认为客观上的时间长短并不能 直接体现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该将时间长短与学生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思考 2 6 除了在理论上的探讨外 这种理解还被应用到 具体的调查研究中 例如汤林春和傅禄建在 学生 课业负担与学习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的调查报告 中 提出搜集课业负担情况主要采用了客观负担和 主观负担两部分 其中客观负担是一些外在于个别 学生的客观现实 例如上课时间 完成作业的平均 时间等 而主观负担则是由学生对课业负担进行主 观判断 2 7 温州 杭州 天津等地的调查采用类似的 思路 2 8 2 9 3 0 显然这些调查都同时关注了客观存在和 主观感受的问题 三 讨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 本文就如何更科学 合理地 界定课业负担的概念 提升课业负担研究领域的水 平提出如下建议 一 从变量的角度来对课业负担进行界定 从如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到 学界对课业负担的 理解非常庞杂和混乱 除了部分学者在讨论课业负 担时会有意识地对这一概念做界定外 多数作者都 不会说明是如何理解课业负担这一概念的 而且在 实际应用中 可以发现他们彼此的理解是非常不一 致的 例如 有些人在说课业负担的问题 有些人则 在说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还有些人把造成课业负 担的原因也看作是课业负担本身 这就导致虽然讨 论的人不少 但往往是各说各话 缺乏统一的概念系 统 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学术积累 所以 我们认为 要提升课业负担的研究水平和 深度 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课业负担作为一个实体性 内容进行界定 具体来说就是 不能像现在这样把课 业负担看作是一个问题域 然后就像一把 大伞 一 样什么都往里面装 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个类似于 学生学习成绩 学习习惯等这样的变量 这样就可以 开辟出多个诸如课业负担测量 课业负担影响因素 课业负担效果等课题 切实地推进课业负担研究的 深入 二 以广义理解为基础来界定课业负担的外延 把课业负担作为一个变量来理解之后 接下来 遇到的问题就是课业负担的外延和范围问题 即课 业负担大致包括哪些内容 从上面所提供的分析结 果来看 学界对于课业负担外延问题的理解 简单地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理解认为 课业负担大 致等于学生学习负担 或者说是学生所承受到的有 关学习的负担 狭义的理解则认为 课业负担是学生 学习负担或者学业负担中的一部分 至于到底是哪 一部分则又有不同认识 显然 每种理解都有其道理 综合各方面考虑 我们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课业负担应该更为合 理和有意义 主要理由如下 1 正如有学者所言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课业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学业了 学业负担 课业负担 其实是差不多的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课业 所以 一定要拘于字面把它们之间做一个严格区分似乎没 必要 而且从研究发现来看 即使有学者认为他们之 间存在区别 但对区别到底是什么还是有很多争议 2 当初之所以有这么多相近的概念出现 一个 重要原因是官方或者权威媒体在不同的时候经常用 不同的概念 2 0 1 0 年由国务院印发的 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 明确使用了课业负担这 一个概念 相信今后主流媒体和官方文件也会逐渐 统一使用这一说法 显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 对课业负担的理解是广义的 既会关 注学校所带来的课业负担 也会关注学生的心理负 担 以及社会反响强烈的由家长布置的诸如家教 补 习班等学习活动给学生造成的负担 所以 在这种情 况下 如果我们把课业负担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那就不能只关注其中一小部分内容 而是应该合理 地包括大家所关注的相关问题 3 从研究的角度上来说 如果把课业负担看作 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尤其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 中提出要对课业负担进行监测时 那 么把它的外延适当扩大一点是有好处的 如果我们 认为课业负担不包括A 那么通过技术的方法剔除A 部分即可 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范围缩得很小 排 除了A 一旦我们需要使用A 的信息时 这个变量就 无法提供帮助了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把课业负担的外延做得越大 越好呢 这里还要考虑一个逻辑性的问题 既然是课 业负担 就应该与课业有关 那些与课业负担无关的 负担 就不应该属于课业负担 我们认为 把课业负 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 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 2 2 担的外延界定为 学生为了完成或者更好地完成学 校课业所承受到的负担 比较合理 一方面 它能把 当前社会 家长和教育者所关注的各个负担维度容 纳进来 另一方面 它又能与那些非学校课业因素所 造成的负担相区别开来 三 不对课业负担本身进行价值判断 有很多文献都对课业负担概念进行了价值判 断 主要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把课业负担理解成超出 了正常部分的负担 有学者认为 人生经验告知 工 作或任务是重还是难 是多还是累 本身并不就是负 担 只有当它成了主观上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时 候 它才成为人的负担 3 1 也就说 既然是负担 肯 定就具有过重的意思 如果不是超出了一定的界限 人们就不会把它理解成负担 二是把课业负担做规 范性判断 认为是学生 应该 承担的部分 有学者认 为 课业负担就是 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学生应当承担 的负担 3 2 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与第一种相反 但 其实质却有相似性 即都对课业负担进行价值判断 只不过是在方向上不同 有的说课业负担是负面的 部分 有的说是正面的部分 我们认为 对课业负担概念本身进行价值判断 是不可取的 理由是 1 一旦把价值判断包括进来的话 那么什么是 课业负担就很容易变成价值争论 而且一涉及到价 值争论 很多问题就变得无解 例如 一个学生为了 完成作业 学习到了晚上1 2 点 这是不是负担呢 如 果按应然的角度来看 怎么来识别这个负担是不是 属于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呢 又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 负面的感受 那怎么知道这个学生的感受呢 这样一 来 就必然回到当前这种各说各话 停留在表面描述 和争论的境地 2 从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来说 我们一般不能对 类似的概念或者变量做先验判断的限定 而应该用具 体的数据来验证 比如 对某类特定学生或者所有学 生来说 课业负担是否过重 或者说什么样的课业负 担是合理的 这需要先设定什么是合理的 什么是过 重的标准 然后用大量的客观数据来判断 而不能先 对数据属性进行限定 这样就永远是循环论证了 综上 学生在为了完成或者更好地完成课业所 实际承受到的负担就是课业负担 学生的课业负担 可能是过重的 也可能是过轻的 可能是应该承担 的 也可能是不应该承担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 项目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与公告机制 研究 11JJD880010 的系列成果 责任编辑陈霞 注释 在这个编码中 前两个数字3 3表示课业负担与其他负担之间的关系 中间大写字母表示本文对课业负担词性的判断 最后一个小写字 母表示本文对课业负担的理解 即判断课业负担属于主观感受或客观存在 具体编码规则详见下文 参考文献 1 6 鲁林岳 综合辩证论 减负 J 教育研究 2007 5 69 72 2 昌庆钟 郭宾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 J 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74 76 3 任胜洪 溪海燕 关于追求升学率与减轻学生负担的调查与思考 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9 46 4 谢利民 顺境下学生负担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J 集美大学学报 2005 2 8 12 5 朱天利 是减轻 学业负担 还是减轻 学习负担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6 17 7 马建生 臧红菊 减负 高考改革的错误定位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4 17 8 17 娄立志 关于学生学业负担的理性思考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9 21 26 9 21 32 何齐宗 对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区别对待 J 江西教育科研 2000 10 30 10 杨兆山 陈旭远 关于普通教育学习负担问题的理性思考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6 3 3 5 11 周鸿 学生负担问题研究的现状 进展和趋势 J 教学和管理 2012 1 82 85 12 郑逸农 高中生的学业负担与教育对策 J 1998 7 45 13 代其平 不应片面提倡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J 教育评论 1987 5 62 63 14 26 施铁如 学业负担模型与 减负 对策 J 教育导刊 2002 z1 42 45 15 王安全 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不确定性 J 现代教育论丛 2006 2 6 16 程晗 对 减负 的理性解读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5 21 23 18 邬志辉 减负 与 加负 关于学生负担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7 6 3 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 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 2 3 Chinese Academia s conceptions on Students Academic Burden Hu Huimin Wang Xiaoping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More than 5 000 piec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ereanlysized and coded in this research The main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was that there were many obvious conflicts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of the conceptions about students academic burden They disputed about issues such as what wa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tudent s academic burden what was the word class of it and if it was a subjective felling or an objective things These conflicts and disputes in Chinese academia put a large barrier to advance this field s research Based on this finding 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way to understand and define students academic burden Specifically speaking first we shall hold the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academic burden which means that we shall pay attention to all academic burden put on students Second we shall not make a transcendental value judgment on students academic burden Third we shall find a defensible and measurable indicator to represent what the academic burden really means Keywor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学生裁判课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调酒技巧与实践应用练习题集
- 2025年教育机构行政岗位招聘笔试模拟卷与解析
- 公务员送分面试题及答案
- 云南省玉溪市师院附中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邮政快递业务高级从业人员面试模拟题及案例分析
- 2025年初级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考试模拟题集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新媒体运营师面试预测题与备考指南
- GB/T 4950-2021锌合金牺牲阳极
- 中日关系历史
- GB/T 15171-1994软包装件密封性能试验方法
- 2023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奥赛)初赛试题和答案
- 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方案
- 化工试生产总结报告
- 导数与原函数的对称性 微专题课件-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员工手册
- 健康教育学【完整版】
- 《第23章旋转》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