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中美非言语交际的比较外国语学院10级 专业:英语教育2班 学号:100201057 姓名:李丽真指导教师:陈秀丽 职称:讲师引言 人际交往有两种方式: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交际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很容易忽视人类的非言语交际手段。目前,对言语交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面对面交际中,大量的社交信息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的。这充分说明非言语交际在人类的交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研究背景人类的交流通常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用了大量的时间在非言语交际上面。除此之外,我们通过非言语交际表现我们的情感,同时也接收别人的情感。语言学家梅尔贝因探究情感信息的传递,发现多余百分之九十三的情感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传递的。大多数的研究者相信梅尔贝因百分之九十三的数字可能过高,但同时他们也接受非言语交际在情感表达中较高的影响力。另一个数据是伯德惠斯特尔和菲尔波特提出的,他们认为非言语交谈提出的,他们认为非言语交际占我们日常交际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而他们提出的这个数据被广泛接受,并广泛出现在当代非言语交际的书中。我们相信虽然许多文化拥有着相同意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但是非言语交际因为文化的影响而改变。非言语中文化的差异性会造成人的误解。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对于两种文化的理解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非言语交际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流。因此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对于构建人类和谐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开始于二战后,在十九世纪后半期,肢体学家德沙特发现了肢体语言的表达。二十世纪前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就是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1872年,这部作品开启了人类对于面部表情的现代化研究。他的大多数研究都被其他研究者所认可。但是,非言语交际一直得不到系统的研究。直到1950年,非言语交际才开始踏上系统化研究的舞台。1950年,非言语交际取得了重大进展。伯德惠斯特尔对于身势语的介绍以及1959年霍尔的无声的语言是非言语交际的两座里程碑。无声的语言一书的问世让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意识到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外语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1956年,鲁斯克和凯斯发行了一本以非言语交际命名的书。1960年,非言语交际的的学习研究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姿态语这个特殊的领域有着大量的研究。1980年,语言学家对非言语交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许多人致力于想出各种各样的非言语方式来完成正常的交流。正如以上所提到的,对于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伯德惠斯特尔对于身势语的介绍标志着非言语交际的诞生。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在我国始于1980年。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各有建树,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一些教语言的教师在教授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表达时会使用一些肢体语言。但是,那远远不够。教科书上关于交际并没有用大量的篇章来讨论非言语。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培养,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和教师还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上,认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非言语交际就够了,并没有对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自然就得不到提高了,在非言语交际中也就无法畅通无阻。首先,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无法对中美非言语交际的行为进行完整的解释,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和美国非言语交际进行比较和分析。许多中国人因为对美国的非言语交际文化不了解,闹了很多笑话。而美国人也因为对中国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不了解而感到苦恼。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分析,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是非言语交际的理解;然后是非言语交际的分类,包括人体动作动作学,副语言学,对象语言学和环境语言学。接着是中国和美国非言语交际的不同,包括手势,站或坐的姿势,以及触碰。最后是影响文化差异性的因素。1、简要介绍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非言语交际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 非言语交际主要包括外貌服饰,身势,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触碰等方面。本文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对中美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进行比较。2、中美非言语交际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主要有:手势 手势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表达思想。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手的接触或手的动作可以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对方。如美国人常用手指接触太阳穴或前额来表示某人聪明、有头脑,而中国人对这一手势的通常理解是“这人脑子有雾”或者是“这人真愚蠢”。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互相传递信息中最重要、最有效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西方人面部表情多,情感外露;而中国人则常常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例如,英美人在说谎时,用手遮住嘴,而中国人则为了防止唾沫和异味外露才捂住嘴,这时英美人就会误以为中国人在说谎。眼神交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明通过眼睛及眼神,我们可以观察别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对一的场合,美国文化要求人们在交谈中直视彼此的眼睛,并且认为这是为人诚实的标志,所以美语中有这么一句“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说到姿态,人们自然就想到站、坐、躺这三种常见的体姿。实际上,学者已发现人体可以保持的姿态多达1000多种。例如美国人一般不用蹲势,认为这一姿势是未开化的人围着火堆时才做的动作,而在中国北方农村人们习惯采用这一姿势。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时而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3、非言语交际的的目标及原则学习中美非语言交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与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流。人们要实现成功的交际, 除了要正确地使用非言语交际,即恰当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由于接受了不同的文化教育,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进行不同国家间的交流时,我们应该增强文化意识, 只有充分地认识到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认识到非言语交际能力不仅包括非言语的行为, 同时还包括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够自觉地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到非言语中。结束语 本文针对跨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着重从中国和美国非言语交际的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性研究。毫无疑问,这样的研究对中美两国人民国际交流顺利进行,以及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希望本文能为跨国交流者进一步了解中美差异提供一个平台,也为其更好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开端。参考文献1. Andersen, P.1999.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orms and Functions. Mountain View,CA: Mayfield2. Knnap, M.1997.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3. Malandro, L. &L. Barker.1989.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nd ed. Newberry Award Records4. Samovar, L.A&REPorter1981.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lmont CA: Wadsworth Pushing Company.5. Samovar, L.A.et a1.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6. Galloway, Charles M.Teaching is Communicating Nonverbal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Association for Student Teaching.1970.7. Samovar, L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