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谈存在的误区与改变的策略.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存在的误区与改变的策略.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存在的误区与改变的策略.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存在的误区与改变的策略.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存在的误区与改变的策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 让我喜欢 让我忧 谈存在的误区与改变的策略文章内容提要:反思1:课堂设计非语言性的活动太多。策略1:学生应该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反思2: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训练缺失。策略2:教师留心文本,着墨、留白皆入画。反思3:语文的实践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策略3: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指向目标。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活泼与新鲜进入了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少了,对话、合作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训练少了,收集资料、延伸阅读多了;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多了。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表面下,语文的根基不扎实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迟缓了,这并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静下心来反思语文课的现状,以求得改变的策略。反思1:课堂设计非语言性的活动太多。随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的加强,教师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堂丰富了,热闹了,唱唱跳跳、画画演演,颇有些满汉全席的味道。案例1:这是一节气氛活跃的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学习第二小节,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丹顶鹤的纸,请学生读了第二小节后给丹顶鹤涂上颜色,之后把涂得好的作品给大家展示,没选中的学生随即就把画塞进了课桌。接着学习第三小节,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丹顶鹤的样子,学生一听表演,兴奋点又被调动起来了,四人围在一起准备,这时课堂里非常热闹。准备三分钟后,教师请学生上台表演,台下不时传来哄笑声。最后教师播放动画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结束。这是一篇行文优美的课文,课堂中却充斥了表演、绘画、听歌等目标不明确的活动,犹如用手术刀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毫无美感可言,而且大量挤占了学生读书、品文的时间。语文课程是要建立跨领域的学习平台,但应切记“语文”是根本是“语言”和“文字”。策略1:学生应该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句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其基本特征是 “意会”,而意会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整体把握,整体把握就必须整合教学环节;从文学角度来说,文学作品的美是作为一个整体焕发出来的,未必在一字一句的精美。要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引导他们抓住关键句,潜心会文,窥一句而见全文,披文入情,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强调内化吸收,强调外化表达。黄鹤楼送别就要抓住这首诗的诗意送别,努力营造送别的情境,反复渲染,让学生沉浸到深深离别的氛围,对古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受,把课文读到心里去,读离别、说离别,围绕离别展开完整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就是:第一、抓住课文重点进行完整的阅读。作为语文老师,你自己怎么读书,就怎么教学生学语文。譬如读一篇小说或者散文,不会读一段,斟酌一段,心猿意马,而是一口气读完,有了一个整体的感觉,再去钻研重点内容,步步深入地阅读。然后把各部分的认识统一起来,最后得到对整体文本的全面认识。按这样的方法教学,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课文所表达“社会层面”的含义。第二、抓住人物的性格进行完整的阅读。听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执教老师在这一做法上是值得圈点的,首先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根据学生个人阅读的差异,提炼出林冲性格的特征,一个“忍”字。然后围绕林冲这个人物性格,细读课文,体会课文在描述人物性格时语言的精当,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段意时,老师原来概括的是“挑战”,有一个学生却用“挑衅”一词概括:我认为“挑衅”更好一些,因为“挑战”是中性词,而“挑衅”是贬义词,用在洪教头身上更合适。很明显这个学生对林冲的性格已经掌握,并且在表达中流露出了感情的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运用提问手段,都是以“读说”来学习课文。其实这种“读说”在课堂上就形成了完整的阅读过程,学生立足整体,不断积累,发展语言,从而获得完整的阅读过程,真正提高了语文的读写能力。整体阅读的方法很多,还可以抓住文章的线索进行整体阅读等等。反思2: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训练缺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要素,让学生学会思考,对其终身有益。有些人认为什么是新课程下的好课,只要看课堂上有没有新的学习方式出现。所以,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一律给课堂贴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标签,奉行绝对主义,课堂异彩纷呈,一会儿小组合作,一会儿多媒体展示,忙得很。可是少了认真阅读的环节,少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正如教育学院杨九俊院长所说:“情节的晃动阻碍了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充其量不过是欢快多变的“小溪”,不是暗流涌动的“大海”,学生的收获很贫瘠。案例:这是语文课鸟的天堂的尾声。课堂结尾处,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一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么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引起哗然,学生从各个方面谈到了“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中,环境优美、气候温暖、树大叶茂,鸟与树、人与自然的和谐,才形成了真正的“鸟的天堂”。策略2:教师留心文本,着墨、留白皆入画。目前的课堂教学“宽有余而深不足”,其主要症结是:教师在教学中真正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实在太少。在教学中要提有价值的问题和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重在神态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也一样吗?课文中的留白是学生思维的一块园地,是训练学生“块状思维”的绝佳场所。运用阅读期待、模糊教学等技法,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探究空间,学生才会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才能主动地开展“学”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要学会等待。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形式主义,走过场。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给他们宽厚的期待,而不是立即给予标准的答案。要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思维。如上文案例,如果教师马上予以解答,不期待学生的思考,就不会有后面个性化的发言,要知道,美丽总在风雨后。别怕学生讲不好,不是有老师的点拨、提升吗?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熏陶、提高的。等待,是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对学生的信任;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学设计中的“留白”。第二、要模糊教学。汉语的精妙之处常常在于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反而扯碎了整体的美,陷入了为找答案而说答案的形而上学的、片面的过程中去。所以教学中,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把感悟体会说得明明白白,“留白”也未尝不可。意境优美的文章以读代讲悟意蕴,抽象概括的内容引导想象展个性至于学生能理解多少,答案是否符合标准并不重要,教学中不有老师的引导吗?总不至于偏差很多。重要的是在这种模糊教学理念指导下,诱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激起他们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填补文本的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教学设计的“空白”,阅读教学中的“块状思维”,给他们提供尽量多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生动性、敏感性、深刻性。反思3:语文的实践活动存在形式主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但“语文实践”是什么?“语文实践能力”以何种形态呈现?一直没有完全的诠释。于是在语文教师中存在种种困惑,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师片面地将“语文实践”只理解为带有自然状态性质的听说读写实践,把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技能训练,与“语文实践”、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实践能力”截然分开,甚至把两者机械对立起来。课堂教学几乎程式化为“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吧”“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吧”“让我们一起来听来说吧”。那么,以上老师要求学生感情朗读要带有哪一种感情倾向呢?学生心中的想法你梳理了吗?学生以何种评价方式去倾听?是吸收还是摒弃?设计的每一种活动你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吗?有的教师热衷于组织学生活动,但似乎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中缺乏本应潜藏的知识和能力,与达成语文课程的目标关联不大,甚至相反。还是来分析案例1,给丹顶鹤涂颜色这一活动,你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丹顶鹤的自然形态还是培养学生感悟丹顶鹤的那种美,那种雅致。后面的表演、歌曲也同样存在对新课程的概念模糊、目标不清,实践流于表象,活动作秀的形式主义缺陷。策略3: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指向目标。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指向目标,在设计的活动中有意识地隐藏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所学受到老师的引导,获得的结果是特定指向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检验一堂课成败的标准,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上课。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多元的,但认知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起点,也是以学生为归宿的,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整体性地发生和发展的。第一、抓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靶心”,在备课时就应该做出科学而充分的预设。因为语文承载的信息很丰富,所以老师总觉得有教不完的东西,有挖掘不完的内容,目标很多,无法取舍,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目标的缺失。如何抓住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课程理念的领悟、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对象的了解基础上的,根据文本特点,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及其经历、体验来确定教学目标,并且确定的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理念,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之中。 第二、落实教学目标。目标通过过程来体现,过程是显性的,可检验目标是否落实。实际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态文本”,而是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