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十一中学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十一中学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十一中学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十一中学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十一中学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钢城十一中八年级物理12月月考试题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满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水母 b.萤火虫 c.月亮 d.霓虹灯2.晴天的时候,树荫下的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圆形的光斑是( ) a.太阳的影子 b.树叶的影子c.太阳的实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如图所示,平静的湖面上空,一只鸟正冲向水面捕食问:鸟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它在湖水中的像是() a.实像,像逐渐变大b.虚像,像逐渐变大c.虚像,像大小不变d.实像,像大小不变4.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 ) a.1点20分 b.10点20分c.10点40分d.11点20分5.如图所示,是某位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b.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5m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6.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因为( ) a.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b.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c.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漫反射 d.地上发亮处和暗处都发生镜面反射7.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a.b.c.d.8.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a.立竿见“影”b.毕业合“影”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9.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在游泳池边看到的池底比实际浅b.夜晚看到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c.通过汽车后视镜看到车后更广阔的范围d.晴朗夏日的中午,在树下看见圆形的光斑10.图中给出“l”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b.c.d.11.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大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 ) a.减小30 b.减小60 c.增大30 d.增大6012.让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 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 3cm处,经这个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缩小的实像b.放大的实像c.缩小的虚像d.放大的虚像13.王有同学想制作一个平行光源,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以下的做法,你认为可行的是() a.选用凸透镜并把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b.选用凹透镜把灯泡放在焦点上c.选用凸透镜并把灯泡放在离凸透镜的焦点比较近的地方d.选用凹透镜并把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14.在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a.、 b.、 c.、 d.、 15.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60厘米 b.40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16.一位身高 1.70m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 5m处,则镜中的像高_,像到人的距离是_。 17.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25,则入射角是_度,反射角是_度 18.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或“后”),这就是 近视眼。现在的中学生患近视眼的很多,矫正的方法是佩戴一副由 透镜做的眼镜。 19.紫金山天文台2009年6月13日通报: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解释日食现象用的是光的_传播理论如图所示,位于地球上a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食,位于b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食 20.如图所示,岸上的人觉得水中的游泳运动员“腿变短了”,这是光的_现象,此现象说明:光从_中斜射入_中时,折射光线将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1.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图光路中,一光束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 2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 (2)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3)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玻璃板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5)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的过程中,则蜡烛a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由刻度尺分别读出物(蜡烛a)到玻璃板、像(即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是u和v,得到的结果是v u(选填“”“=”或“”)三、作图题(本大题共4小题,16分)2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4.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及其焦点,并将它们画出来。25.如图所示,平面镜上方有一竖直挡板p,ab和cd是挡板左侧的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上作出ab和cd对应的入射光线(要求留下作图痕迹) 26.如图,l1为入射光线,l2为出射光线,请在图中添加适当光学器件,完成光路。(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27.小周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 。(2)小周在图中所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老师要求她在凸透镜不动的情况下在光屏上再成一个更小的实像,小周应当把蜡烛向 移动同时把光屏向 移动。(3)小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 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的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1)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29.某校九年级学生在复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仔细分析后帮他们把该实验完成 (1)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的是蜡烛、透镜、光屏并使他们的中心 在实验的过程中,葛老师发现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cm时,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0cm b、20cm c、10cm d、以上都不对 (2)高睿齐同学用焦距f=10cm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时,得到了一组数据,u=30cm,v=15cm,经观察,他猜想物距、像距、焦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为 + = 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他又测得了以下几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通过观察此表中的数据,请你判断小明的结论是否正确?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物与像之间的距离,当u= 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最小 另外一组同学选用了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若光屏距透镜为45cm时,成 像,此时物距为 cm 钢城十一中12月月考【答案】一、客观题1.c2.c3.c4.c5.c6.b7.d8.ad9.a10.d11.b12.d13.a14.b15.d二、主观题16.1.70m;10m17.65;6518.前 凹19.直线;全;偏20.折射, 水, 空气,远离21.50;左22.(1)竖直放置;(2)较黑暗;蜡烛b;(3)完全重合;垂直;(4)不能;虚像;(5)大小;不变;(6)=。23.。24.解:连接ca,就是入射光线ac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过a点画出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线ad,连接da,交主光轴于f点,则点f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5.将ab和cd两条光线反向延长,相交于平面镜后一点s,这就是发光点的像,再过镜面做这一点的对称点s,这就是发光点从发光点s分别向ab和cd引出光线就完成了光的反射,如下图所示: 26、27.(1)光屏中央(2)左 左(3)透镜(右)28.(1)8.00; (2)大小不变的光斑; (3)靠近; (4)光屏上没有成清晰的像就进行了测量29.(1)在同一高度; b; (2)正确; 2f; 倒立、放大的实; 22.5【解析】1.解:水母和萤火虫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不符合题意;发光的霓虹灯是人造光源,不符合题意,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在晚上才比较亮,不是光源;符合题意 故选c 2.由于树叶之间有缝隙,太阳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树叶之间的缝隙会汇聚在一起,形成太阳的实像。故选c 考点:小孔成像 3.解:一只鸟正冲向水面捕食,水面上出现的小鸟的倒影就是小鸟在水面上成的虚像,在小鸟向下俯冲靠近水面的过程中,小鸟与水面的距离变小,但小鸟在水中所成的像始终不改变,与小鸟大小相等 故选c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得准确时间结果。实际做题时可将图像翻过来从背面看或拿12点减去直接从挂钟的指针的位置1点20分,可得到准确时间为10点40分,故选c。5.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选项a、b错误; (2)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因为像距等于物距,可知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3m,而该同学距离视力表1m,所以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3m-1m=5m,故c选项正确 (3)因为平面镜成像原理是由于光反射形成的,所以选项d错误 故选c 6.解:水面比较光滑,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而地面比较粗糙,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 雨后初晴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月光照到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月光的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反射光线几乎全射入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月光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射入眼睛的很少,故看到积水亮 故选b 7.解:看水中的鱼,是看到由鱼发出的光进入人眼,所以a、c错误 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看到鱼的位置比其实际位置要浅 故选d 8.解:a、立竿见“影”中的“影”是由于光线被竿遮挡形成的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a正确; 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进行拍照的,而毕业合“影”中的“影”是照相机拍出的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而湖光倒“影”中的“影”是平面镜形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d、形“影”不离中的“影”是由于身体遮住光线后,在地面形成了自己的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d正确 故选ad 9.解:a、在游泳池边看到的池底比实际浅,是因为由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题意 b、在灯光下,物体的后面有影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物体挡住了灯光所以不符合题意 c、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像,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d、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这就是小孔成像,是太阳所成的像,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初中重点考查的内容,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通过轴对称的方法来作图和判定 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我们可以选取“l”上几个特殊点,用刻度尺去找到其关于镜面对称点也可将像将“l”沿镜面这条线对折,能重合的就是正确答案,故d正确 故选d 11.当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大30,反射角减小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则入射角也减小30,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60。故选b。12.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5厘米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这是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得了透镜的焦距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cm处,则物距是3厘米,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d。13.解:a、由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所以为了制作一束平行光,可以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这样可以平行光故a选项方案可行,c选项方案不可行; 由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可知选项ad方案都得不到平行光线 故选a 14.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故选b 15.由图像可知,当物距等于像距时,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所以选d。 16.因为平面镜成等大的像,故像与人是等大,人的身高为1.70m,那像也是如此,故答案为:1.70m;因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此时物距为5m,那像距也为5m,则像到人的距离即为像距与物距之和10m。17.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25,则入射角=90-25=65,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等于65 故答案为:65,65 18.【解析】 试题分析: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而形成的,而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可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即我们说的近视眼镜。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 19.解:日食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所以,解释日食现象要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 如图,在地球上a区域,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全部被月球挡住,人们看到的是日全食 在地球上b区域,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被月球挡住了一部分,所以,人们看到的是日偏食 故答案为:直线;全;偏 20.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岸上的人觉得水中的游泳运动员“腿变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此现象说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降远离法线,即入射角小于折射角。21.解:因为入射光线与界面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等于90-40=50; 又因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等于50 当液面上升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 如图所示,故光电屏上的光斑s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 50,左 22.(1)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4)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2)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3)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5)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的过程中,则蜡烛a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不变;(6)由刻度尺分别读出物(蜡烛a)到玻璃板、像(即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是u和v,得到的结果是v=u。23.(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要使所成的像更小,应增大物距,所以使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或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则像距要变小,所以光屏要靠近透镜或向左移动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光屏中央(2)左左(3)透镜(右) 正确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窄,会聚的光线提起会聚,平行光会聚成点,发散的光线变为平行光或会聚光线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宽,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平行光线变得发散,发散的光线变得更散也考查了实验的操作要求及成像规律的应用 24.(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