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文章阅读.doc_第1页
社科类文章阅读.doc_第2页
社科类文章阅读.doc_第3页
社科类文章阅读.doc_第4页
社科类文章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8分)孔孟黄仁宇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忆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B文章第2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C文章第3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D文章第4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2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3分)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3课文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3分) 4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9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18分)白居易的美学观点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选自中国美学史大纲,有删改)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A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6下列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诗经硕鼠 B明湖居听书(刘鹗)C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D劝学(荀子)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创作不应该脱离社会生活。B白居易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本质是“诗言志”,但他也没有忽略诗歌的另一特性:抒情。C在白居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唐代的统治者都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从而有力地巩固了统治。D梁、陈时期的诗歌创作多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没有体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8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9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8分)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话的意思,似乎是必要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10下列说法符合课文一、二段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A个人的职业不同,事业的大小不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有高低之别。B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因此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都完全不同。C同在一起学习、工作的人,其人生境界可能不一样,有的人生境界高,有的人生境界低。D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我们现代人可以达到的,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则要等未来人去实现。1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表述的正属于冯友兰所说的功利境界。.文中第七段划线句子中“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文章最后一段中“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禅宗所说的“觉”,是觉悟,和作者所说的“觉解”不同。12.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5分)13.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途之人可以为禹”,从文中找出这一哲学思想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并举出具体事例。(150字左右)(7分)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14.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15.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文义不符的一组是( )A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普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B确立和完善美的笔法的“范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C笔法能形象而完美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D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16.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1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辉煌的时期。B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东汉以前其传承体现在字法上,东汉以后体现在字法上。C笔法与字法相比,笔法更能体现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D没有笔法的创立与传承,中国书法就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蓬勃发展。18.清谈谈你怎样看待网络时代普遍存在的书写能力逐渐下降的现象(150字左右)。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9一22题。爱因斯坦的意义(节录) 对于我十门来说,爱因斯坦的意义不只在于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曾经爱过思考过并从中获得乐趣的非凡的思想者。本世纪没有哪一位物理学家像他那样在二十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近乎单枪匹马地完成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沦,同时又与普朗克和玻尔共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而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贡献已部分地融入到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背景;而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他为每一个热爱独立思考的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 科学是一个集体的作品。如同一代代能工巧匠共同盖一座楼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砖石和对楼的设想。科学大厦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每建到一定高度,总会有人用新材料把整个大楼翻盖一次。爱因斯坦正是如此。他在迷宫般的建筑中穿行,在危险的地方拆墙毁垣,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将物理学大厦翻盖一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我们今天的科学大厦必定是另一个样子。 我们的物理教科书上所描写的科学似乎有一条直路,从牛顿一直铺到爱因斯坦。但事实上,摆在爱因斯坦面前的,是一重重迷雾,一丛丛荆棘。他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在黑暗中探寻我们感觉到却说不出的真理的岁月里,渴望越来越强,信心时来时去,心情焦虑不安,但最终穿过迷雾到达光明。”爱因斯坦所见到的光明其实是他自己燃起的荆棘。如果在迷雾和荆棘的后面,有一丝光亮诱惑着爱因斯坦。这丝光亮就是爱因斯坦对他的上帝的信念。 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离我们大多数人实在过于遥远。我们永远无法亲身感受;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则可以给所有热爱思考的人以有益的启示。正如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所说:“伟大人物在道德人格上对人类的贡献往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大得多。” 思考自然的本性,抚摸上帝的脉搏,是爱因斯坦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思维乐趣。爱因斯坦曾说,广义相对论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这一发现是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中,或许也是他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爱因斯坦告诉德哈斯“当他看到他的计算和还未经解释的天文观测一致时,他感到身上有什么东西响了一下”。这是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倘无这种乐趣,就算给个诺贝尔奖,他也未必愿意。 作为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爱因斯坦坚信自己对自然的理解。1919 年,爱因斯坦听到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星光弯曲得到了观测证实时,非常激动。有学生问他如果没有得到证实,他会怎样,爱因斯坦回答:“那我只好为亲爱的上帝感到遗憾。”但爱因斯坦并不偏执。他曾这样评价玻尔:他发表见解时总像一个不断摸索的人,从不像是相信自己已占有了真理的人。爱因斯坦本人也是如此,例如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就物质实在性进行讨论时所持的态度。 (摘自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 19从文中看,作者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是什么?(不超过25字) 评价是: 20第二段中所说爱因斯坦“将物理学大厦翻盖一新”,从文中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超过35字)答: 21文中所说:“有益的启示”包括哪几个方面?答: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爱因斯坦所见到的光明其实足他自己燃起的荆棘”,形象地说明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征服科学上的险阻之后获得的成功。 B“抚摸上帝的脉搏”,即探索并揭示大自然规律,如相对论。 C“爱因斯坦对他的上帝的信念”,是说他对揭示有关物理学家的规律充满必胜的信心。 D爱因斯坦对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一位物理学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思想者,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E本文的主旨是认识爱因斯坦对我们的意义,做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F本文结构严谨,第一段有统领作用,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述。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326题。破解玛雅文明衰亡的秘密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与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期的鼎盛时期。公元800年起,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的100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变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等天灾造成了玛雅人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还有人提出了“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度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衰落也是引人注目的假说之一。理查得森吉尔或许是最早提这个假说的人。2001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沉积物作分析对象。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硫酸钙)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发现这个地区大约每隔206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丈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年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 000年中最严的干旱。随后杰拉尔德豪格等人进一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气候变化如何促使玛雅文明衰落的图景。科学家发现,公元200年的一次干旱造成了前古典玛雅文明的一次衰退。然后,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早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资源,而他们能够获得的水源却有限。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 这干旱的100多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3 年和6年。这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也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一击。 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的环境问题(如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惟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23对第1自然段中不可思议的崩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发展到顶峰后,在短时间内马上崩溃了。B先放弃繁华的大城市,随后是中小城市。C昔日繁华的神庙和广场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玛雅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24对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自然灾害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减少,使玛雅文明衰落。B战争和农民起义导致了玛雅文明衰落。C人口严重膨胀,导致严重生态问题,使玛雅文明衰落。D脆弱的社会政治结构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 25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观点引人注目,下列不属于其有力证据的一项是A科学家发现,一些“干旱世纪”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B玛雅人停止建造纪念碑,遗弃城市。C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依赖水资源,而他们 能够获得的水源却有限。D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的三次严重干旱发生的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 的时间相一致。 26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雅文明从开创到最后衰亡,有7 000多年的历史。B理查德森吉尔或许是最早提出大旱是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这个假说的人,但始终没有找到直接证据。C玛雅文明兴盛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了许多的神庙和城市。D不管是哪种假说,气候的变化肯定是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参考答案一1C。(本题训练的是对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和对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A项对选文的主旨分析有误,主要内容应是阐释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B项对论证方法分析有误,主要用引证法,D项选文第4段举四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观点。)2C。(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3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1分)、凶险的前途(1分)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1分)。(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及质疑思辨能力。)4(1)在态度方面(1分),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1分),孟子则“凡事紧张”(1分)。(2)在人性善恶方面(1分),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1分),孟子则主张性善论(1分)。(3)在“礼”方面(1分),孔子非常重视“礼”(1分),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1分)。(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及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二5CE(依据第四段“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C项说他们诗的主旨“完全不同”是不符合文意的;E项对照第二段“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白居易并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6A(依据“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作判断)7 C(从“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可知A正确。从“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B正确。从第三段可知C错误。从“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可知D正确。)8诗歌在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这种“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是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每点2分)9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统治者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从第二段到第四、五段依次说了这三点)(每点1分,概括表达1分)三10答案C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意,同时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准文中与之相对应的信息点包含此项内容的重要文句质疑。A项说决定人生境界高低的是职业、事业不同,与第段意特别是与“正是这种觉解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矛盾,这里所说的意思是觉解程度不同从而决定了人生的意义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B项有两个错误,一是个性决定人生境界,这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文意不合,二是对原文“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理解有误,原文是说“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D项主要是对第段开头一句话理解不对,这句话意在说明前两种境界就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自我修养的人也能达到的,而后两种境界需要人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