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体信息流失.pdf_第1页
翻译中的文体信息流失.pdf_第2页
翻译中的文体信息流失.pdf_第3页
翻译中的文体信息流失.pdf_第4页
翻译中的文体信息流失.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ol 20 No 1 Mar 1999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来稿日期 1998 07 07 瞿宗德 48 岁 古士 讲师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中的文体信息流失 瞿宗德 上海海运学院外语系 上海 200135 提 要 文体包括语体和风格 文体是大部分可译的 然而翻译中文体信息 的流失比语义信息的流失更普遍 更严重 本文分析了文体信息流失在语言各层 面上和语体风格各领域中的现象 并对如何处理好语义和文体这一对矛盾提出建 议 1 文体的定义 文体 语体和风格是三个密切相关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 在主要欧洲语言中 语体 文 体 文风 风格都离不开 Style 一个词 程雨民 1989 由于这类概念没有一个公认的内 涵 往往很难区分和界定 学术界所用的这方面术语及其概念也比较混乱 有的将语体作为 风格的一部分 有的则反之 较多的以文体作为总体性概念 笔者认为 语体是指语言各等级 level of speech 如正式体 非正式体以及按社会交际 功能而分类的文艺体 政论体 公文体 科技文体等 按程雨民先生的定义 是指同一语言 品种 标准语 方言 社会方言等 的使用者在不同场合中所典型地使用的该语言品种的变 体 1989 侧重于 标准范围 因此 语体带有典型性 标准性和普遍性 风格是指作家或 作品的思想情感 精神气质 艺术手法 语言特色等 如黑格尔所指出的 风格是指 个别艺 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 美学 第一卷 商务 印书馆 1979 因此风格是个性化的 包括个人 流派和民族 是偏离标准和常规的 是一 个比语体丰富 复杂得多的概念 从当前多数学术论著来看 在论述文体这一概念的内涵时 一般都概括了语体和风格 因此 笔者认为文体是语体和风格的总称 在以后的叙述中 以文体作为总的概念 有时则 按需要将语体和风格分开讨论 2 文体的可译性 语言信息包括内容信息和形式信息 也即语义信息和文体信息 这就是说 语言的形式 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也传递着信息 韩忠华教授在 E A Nida 和 M L Larson 关于翻译中信息传递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展了他们的理论 提出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双轨制模式 把文体信息作为与语义信息并列的 基本要素纳入了信息传递的理论模式 这无疑是对翻译机制更全面 更合理的描述和规定 然而笔者在此需要指出的是 总的来说 语义轨和文体轨传递信息的效能是不平衡的 它们 所能传达信息的完整程度是不相等的 语义信息是基于人类大致共同的思维规律和活动环 境的 而文体信息主要是依附在各民族之间差异极大的语言形式上的 当然 从风格的角度 上来看 还有思想情感等范畴 不同的语言在形态 结构方面的差异无疑是比不同民族在 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差异大得多 因而文体信息在语际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必定会比 语义信息的流失更多 更普遍 翻译界曾长期争论文体的可译性问题 然而 即使是最激进的 可译派 也不得不承认文 体有不可译之处 首先 我们必须承认 从整个语言体系上来说 文体大部分是可译的 正如刘宓庆先生 所说 大多数风格 指文体 笔者注 标记是可以转换的 其中包括形式标记 formal markers 和非形式标记 non formal markers 因为其一 不同语言的形态 结构差异再大 毕竟还是共性占主导地位 其二 文体毕竟是与语义不可分割的 笔者并非完全赞同文体一 元论 语义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是要通过文体信息来传达的 没有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何以 表现 正如肖伯纳所说 意之所到 风格随之 完全否定了文体的可译性 在某种程度上 也否定了语义的可译性 其三 风格中的思想情感 精神气质等比较抽象 相对比较独立于 语言形式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语义方面的 因此也是基本可译的 在承认风格大部分可译的前提下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翻译中文体信息流失的普遍性和 严重性 文体与所有的语言项的特征都有关系 它表现在所有的语言层面上 如语音 词 短 语 句子 段落 篇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它反映在文本的各个方面 如语域 体裁 个性 流 派 时代 民族等 如刘宓庆先生所述 它 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中具有最强的渗透性 迷 漫性和扩张性 它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正如我们以下将会看到的 翻译中文体信息的流失不 但发生在所有上述语言层面上 也涉及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除了音位学 词汇学 语义学 语 法学 包括句法学 语篇学 还涉及语用学 社会语言学 统计语言学 修辞学等 因此 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 文体是翻译中最复杂而微妙的领域 文体符号体系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前者包括音系 语域 句法 词语 章法 修 辞等属于语言形态结构方面的要素 后者包括对题材选择处理方式的表现法 作品的内在素 质即思想和感情 以及作家的精神气质等相对独立于语言形态结构以外的要素 如前所述 相对独立于语言形态结构以外的要素是基本可译的 也不排除不同民族思维习惯差异所造 成的不可译性 后文详论 故在此不作为讨论重点 由于形式标记 无疑是我们借以识别风 格的最重要的手段 刘宓庆 1990 又是文体信息流失的重点 本文着重讨论形式标记的情 况 大致来说 在文体信息的语际传达中 那些文体要素与语言本身的独特形态关系越小 则信息流失越少 反之越多 其语言层面越高 语言单位越大 则信息流失越少 反之越多 对 文化差异涉及越少 则信息流失越少 反之越多 可译性较大的要素有思想情感 精神气质 题材表现 语域 体裁 文采 篇章结构 句子长度等 可译性较小或完全不可译的有语音 特 107No 1 瞿宗德 翻译中的文体信息流失 有的词义特性 其他语言所没有的词义 同义 同音异义等 特有的句式 某些修辞手段等 现以 E M hemingway 的一段文字及其译文作一说明 In the late summer of that year we lived in a house in a village that looked across the river and the plains to the mountains In the bed of the river there were pebbles and boulders dry and white in the sun and water was clear and swiftly moving and blue in the channels T roops went by the house and down the road and the dust they raised powered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The trunks of trees too were dusty and the leaves fell early that year and we saw the troops march 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 dust rising and leaves stirred by the breeze falling and the soldiers marching and afterwards the road bare and white except for leaves E M Hemingway A Farewell to Arms 那一年晚夏 我们住在乡下一间小房子里 从我们那座房子 看得见隔河的平原 那平 原同山联在一起 河底有漂石和圆石子 在太阳光下 又白又干 河水则又蓝又清 水流得很 快 军队从房子旁边的路上走过 卷起尘沙 洒在树叶上 树干也是积满尘土 树叶早落 军 队一走过 微风一吹 树叶儿就坠 军队走完后之后 路上除落叶外 白白漫漫 空无一物 林疑今译 战地春梦 Heingway 的文笔简朴凝炼 用词简洁 句子结构简单 同样 译文用词和句式也都十分 简洁流畅 从总体上 即较高的语言层面上 看 译文语言风格十分接近原文 也基本上反映 了原文略带悲凉的感情和气氛 然而 如果从细小一点的语言结构上来看 就会发现明显的 语言风格的流失 作为Hemingway 的风格特色之一 原文十多次用 and 作为连接句子的唯 一手段 这是一种大大偏离正常话语规则的风格标志 汉语则缺乏对等的手段 译文除两处 用了 又 又 以外 只能用无标志粘合代替原文的有标志粘合 以意合代替形合 3 文体信息流失现象的分析 Bernard Block 对文体的定义是 文本各语言特征的频率分布和转换概率所携的信息 特别是它们在这些特征中偏离常规所形成的差异 the message carried by the frequency dis tributions and transitional probabilities of its linguistic features especially as they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same features in the language as a whole 这一定义从某一角度说明了文体的 表现形式 即在各语言层面选择某种形式的倾向 或者说这些形式的出现率高于或低于常规 的程度 G N Leech 和 M H Short 在 Style in Fiction 一书中通过范例叙述了分析文体各 语言层次的手段 例如在用词上倾向于抽象还是具体词 动态动词还是静态动词 短语是倾 向于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句式上倾向于长句还是短句 复杂句还是简单句 主从句还是并列 句等 J C Catfort 在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1981 一书中提出翻译中的 文本等 值关系 和 形式对应关系 文本等值关系是原语中某一成分在译语中存在相应的等值成 分 他以译语中相应等值成分出现的概率来表示原语和译语之间的等值程度 他指出 在 某些情况下 给定的原语部分没有译语的等值成分 译语等值处于零位 形式对应关系是指 两种语言的语法或其他单位或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 侧重于语法等较抽象范畴的对应 他 指出 由于每种语言都很独特 形式对应关系最多只能是大致的 以下 就以 Leech 等的文体分析手段结合 Catford 的等值理论 考察了文体信息流失在 108 上 海 海 运 学 院 学 报 1999 语言各个层面上和文体各个领域里的情况 3 1 语音 在一切文学作品中 语言的声音与作品风格及思想内容始终是相呼应的 由于中外语 言的语音体系绝然不同 语音是文体信息流失最普遍 最严重的地方 例如 在翻译格律诗时 根本无法将节奏和押韵原封不动地重现出来 至多只能按照原 语中的韵律规则作一些变通 在修辞手段方面 汉语中的歇后语 拟声等 英语的头韵 半谐 音 拟声等 在语气效果和社会语言学 地域 种族方言 方面的语音变异等语音风格标志都 会在翻译中流失殆尽 3 2 词汇 文本在词汇方面的选择倾向 或者说词汇各种项目的出现频率 是一种重要的风格标 志 原语和译语在选词方面的常用词和冷僻词 正式词和非正式词 口语词和书面词 古体 词和白话词 以及基本词义 感情和褒贬色彩等方面只能达到大致对等 另一方面 在实际 翻译中 在具体词和抽象词之间 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之间 动词形容词和它们的名词形式 之间 单词和词组之间 等等 经常要进行转换和变更 一般汉语倾向前者 英语倾向后者 但 翻译中有时也要作相反的转换 这样 译文就无法反映原文选词中各种项目的出现频率 也 无法体现原文在选词倾向方面的风格标记 另外 用词中比较微妙的联想意义 内涵意义及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等也往往无法对等 3 3 句法 句法基本属于形式对应关系 它在表现文体特征方面尤为突出和重要 当然 在翻译中 句法也要通过某些等值成分的出现概率来体现对应的程度 尽管在英译汉时句子基本上是 对应的语言层次单位 但是 如果换一个角度 从汉语向英语转换的角度去看 只要我们承 认汉语句子的断句有弹性这一事实 我们就会承认汉英的句子是不对应的 潘文国 1997 在句子长度方面 汉英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等 然而汉语句子的长度极端远不如英语 英语 的一个超长句在汉译时往往要分成几句 汉英在句式选用上大都无法对等 虽然修辞方面的某些句式如对偶 排比 重复 反问 等基本上能够对应 然而在句子结构的其他类型中 如主从 并列 省略 倒装等 汉英语言各 有自己的规则和特点 在实际翻译中大都是不对等的 如英语的省略成分往往在汉译中要补 出 英语的主从句往往译成汉语并列句等 特别是一种语言中的特殊句型在另一种语言中 根本不存在 如汉语中的主谓谓语句 主语隐现句在英语中则不存在 在各种句式的出现频度方面 即使不考虑各类语体和个人因素的差别而将汉英语在整 体上作一比较 英语的被动句 主从句比汉语高 汉语的话题 评论句式比英语高 笔者 从各译者翻译的各类英语文本随机选取 100 句被动句与汉语译文对照 发现汉语译成被动 句的只有 19 句 另外 还随机选取了 100 句限制性定语从句与汉译文对照 发现只有一半能 译成相应的定语句 3 4 其他语法范畴 如前所述 风格 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语法的各个范畴和项目的特定状况都可成为风 格标记 由于英语主要是形合 汉语主要是意合 因此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 在汉 109No 1 瞿宗德 翻译中的文体信息流失 译时介词往往转换为动词 副词以至短语 如 between you and me 只限于咱俩知道 英语中的冠词出现频率非常高 定冠词 the 居首位 为 73 1 不定冠词 a 为 21 在 定冠词的 16 种基本用法 章振邦 1981 中 汉语有对等表达形式的只有三种 其他如表示类 属 国名 乐器等都在汉语中无对应表达形式 不定冠词有十来种基本用法 只有一半在汉 语中有对应表达形式 英语的非谓语动词形式在汉语中无对应形式 英语助动词 情态动词的分类与汉语不完全对等 出现频率也高于汉语 汉语中的 四字结构 很难在英语中复现 汉语的量词种类多于英语 出现频率高于英 语 汉语的语气词在英语中无对等成份 汉语作为风格标记的 儿 字后缀在英语中也很难 有对等表达 等等 通过以上汉英语法各范畴和项目的对比 我们按照 J C Catford 提出的原语和译语等 值程度的表示方法 可以看出 在一部分语法范畴中 汉语没有英语的等值成分 即汉语处于 零位 在另一部分语法范畴中 汉语的等值成分出现概率明显地小于英语 即汉语概率值明 显低于 1 而英语在一部分汉语的语法范畴中也处于零位或低概率值 在这些语法方面的 风格标志也就无法重现 3 5 篇章 篇章不仅是语言风格的体现 也是思维风格的体现 Kaplan 1966 认为 篇章的组织方 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 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 thought pattern 他认为操英语的人具 有直线思维的模式 而操东方语言的人的思维模式呈螺旋型 转引许余龙 1992 因此 英 语的段落发展呈直线性 一个英语段落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 直截了当地说明该段的中心 思想 然后在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而汉语段落的主题往往采用迂迥的方式加以阐述 在一个段落中所作的结论又被进一步展开或成为一个新的次主题的基础 中国作者用英语 写作时往往沿用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 写出的文章会被英语民族读者认为是不切题 不必要 地绕圈子 试想 如果按八股文布局所写成的汉语文章被译成英语 无疑会被英语民族读者 认为是结构混乱 不伦不类 E A Nida 等指出 在翻译中对信息进行重新组织时 译者必须 认真考虑语言的各种文体 文体特征以及如何使译文文体与原文相符的问题 然而 按照他 提出的功能对等 或动态对等 的原则 译文对译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印象应该与原文对 原语读者的相一致 这样 在语篇翻译的问题上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原文在汉语民族读者 看来是合理的篇章布局 其译文在英语民族读者看来却是不合理的 为了避免英语民族读 者的负面印象 英译文是否应该改变原文的篇章模式 重组篇章结构呢 汉语的段落单位与英语也不对等 汉语段落往往长于英语 在篇章的连接手段方面 汉英语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汉语是意合法 时空顺序 事理 逻辑关系 英语是形合法 主从结构等 这贯串于连接手段的各个方面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 连接词语的出现频率 包括句内和句间 英语比汉语高得多 后面我们还将看到个别极端的 例子 尽管汉英语的语篇粘连 cohesion 手段大致相似 但使用的倾向仍有差异 例如 汉语 倾向于重复 同一个词 英语倾向于照应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和替代 名词性替代词 one ones some 动词性替代词 do 分句替代词 so not 等 在省略方面 汉语零式指称的使用频 率远高于英语 以至美国语言学家 Li 和 Thompson 得出结论 零式指称是汉语的常规 汉 110 上 海 海 运 学 院 学 报 1999 语零式指称中最常见的恐怕要数主语隐现 主语可以承上下文中的各种句子成分隐现 或 仅仅按逻辑事理隐现 而且随说话者的需要灵活地暗中替换主语 例如 王夫人道 人参 就是咱们这边没了 你叫个人往你婆婆那里去问问 或是你珍大哥 哥那里有 你 寻些来 你 凑着给人家 人家 吃好了 你们 救人一命 这 也是 你们的好处 曹雪芹 红楼梦 引文中圆括弧是笔者补出的隐现主语 划线部分是隐现主语所承的词语 If we ve none send to your mother in law s for some or your Cousin Chen s househood may let us have what s needed If you can save the young man s life that will be a good deed 杨宪益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译文划线部分是补出原文中隐现主语的词语 本句内共有 6处主语隐现 人参 承本句以外的上文隐现 你 承第二分句相同 主语隐现 人家 承第五分句的宾语隐现 你们 蒙最后一分句的定语隐现 这 按 逻辑事理隐现 对于 译文以宾语 none 作了替代 对于 译文以宾语 us 表达 对于 译文在意译中 略去 对于 译文以定语 the young man 表示 对于 译文以主语 you 和 that 表达 此外 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