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 9卷第 7 期 20 04 年 7 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 o 以o f 玩s ha nT ea c her sCo ll eg e Vo l 19 No 7 Jul 2 X抖 翻译目加论之新狈角 刘元秀 乐山师 范学院外语系 四川乐山6 140 04 摘要 本文描述了 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 程 较详细地阐述了该翻译理论内容的三个基本层面与当代西方翻译理 论研究的三大突破的关系 即笔者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对目的论的认识 关键词 目的论 翻译行为 当代 西方 翻译理论 突破 中图分类号 H 0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9一8666 2 0 0 4 0 7 一0 0 8 0 0 4 对西 方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历史划分 西 方翻译理论家常常莫衷一是 廖七一 20 火 2 但大家有目共睹的是 从2 0世纪中叶开始 西方 翻译理论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突破 理论家开始从 阐释学 解构主义 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 义 话语权 利 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论等角度去阐释翻译现 象 出现了操纵派 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 别 其中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 的论 sko Po s t he o r y 国内对该译论的研究 要么是 对它的形成 发展和具体内容进行描述 要么像 20 01 年香港 翻译季刊 第四期的 篇论文一样 利用它来阐释某一类翻译 而本文笔者将从目的 论体现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几大突破这个 维度 浅谈对目的论的一些认识 一 目的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 目的论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 翻译理论家汉 斯 威密尔 H an s V ee r 提出的 它的形成和发 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林娜 赖斯的 研究 她于1 9 7 1年提出了一种理论思想 认为译 作应该与原作在形式 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 但 后来她发现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会遇到重重困难 有时不可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等值 有时甚至不 希望建立对等 因为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于源 语文本的某一目的或某种功能 范祥涛 刘全 福 20 0 2 所以 她又提倡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 的功能特征而非对等原则 由此可见 赖斯的研究 为翻译目的论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 赖斯 的学生威密尔继承了她的一些思想 突破了以原 语为中心的等值论 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以文本的 目的 s ko P o 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创立了翻译 的目的论 根据行为学理论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 类的一种行为活动 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 为活动 翻译时 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 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 N ord 20 0 1 3 0 3 2 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 目的法则 s k p osnde 其次是 连贯性法则 eo her e ne e r u一e 和 忠实性法则 f i de l it yr ul e 威密尔还特别强调 任 何人的行为都是发生在尸定的文化背景下 翻译 也不例外 他认为 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问 题 因为翻译绝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问题 不同 收稿日期 20 0 4一0 4 一1 6 作者简介 刘元秀 女 四川隆昌人 四 川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 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化具有相异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翻译就是进 行文化比较 第三阶段 贾斯塔 赫滋漫塔利Gu s t a H 挂 Ma n tt a n 和克利斯蒂安 诺德 chr i st i an e No rd 对目的论的发展 前者重点研究了翻译过程 的行为 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 的环境 后 者提出了 忠 诚原则 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 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二 目的论从三个方面体现了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不难看出 目的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首 先 否认翻译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 而认 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 且 对翻译行为过程进行了研究 这就反映了当代西 方翻译理论研究的第一大突破 即 5 0年代以来 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的对两种语 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也即从 怎 么译 的问 题 深人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 谢天 振 200 3 2 4 一2 5 其次 提出了客户 委 托人对翻译 过程 的影响 强调了译者的抉择和译文读者的情 况 这就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第二大突破 即理论研究摆脱了文本本身的局限 注意到了影 响翻译过程的发起者 译者和译文的接受者 最 后 目的论认为 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 是在一定 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 这就是 当代西 方翻译理论研究的第三大突破 即 把翻译放到一 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叹谢天振 20 03 2 7 一 翻译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而是 一种带有目的的复杂的行为 目的论认为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的 互动行为 曼塔利提出了 翻译行为 忱田 h t i o n 习 a c如n 这个概念 她将翻译行为定义为 为实现 信息的跨文化 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的行 为 仲伟合钟任 1 999 可以说 翻译绝不是一对 一的语言层面的转换 也绝非寻求词 短语 句子 句法或文体等各语言层面的对等那么单纯 而是 一项把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从一种语言转 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复杂的活动 目的论重视对翻 译行为过程本身的研究 提出了翻译过程的标准 即充分性 adequ a c y 标准 赖斯和威密尔研究发 现 词 短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之间的对等未必就 能产生译文与原文整体上的对等 反之亦然 而 且 前面提到过 为实现特定的目的或功能 有 时 不希望达到对等 因此 通过比较和对对等 e一 q u i v滋e nc e 标准的扬弃 提出充分性作为翻译的 最高标准 充分性指的是目标文本就翻译要求而 言所具有的各种性质 翻译过程应该充分满足各 项翻译要求 充分性是与翻译行为过程有关的一 个动态的概念 而对等是描述翻译结果的一个静 态的概念 N o r d 2 0 0 1 3 5 一3 6 赖斯和威密尔认 为 充分性指的是译语文本同源语文本各语言单 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是翻译过程的基本参项 是翻 译过程的标准 而对等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处 于不同的文化语境 但实现了相似的交际功能这 个关系 所以 对等仅仅是充分性的一种表现形 式 即对等仅仅指的是译语文本实现源语文本交 际功能的充分性 z l at ev a 1 99 3 4 9 根据目的论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性 只有一般层面上的 对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技术是无法胜任的 目的 论对翻译行为的研究反映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 究的对象已从微观的静态语言转换机制转向了翻 译行为本身 2 0世纪中叶之前 翻译研究基本上 由 忠实 准确 等观念主导 以语言分析和文本 对照为主 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翻译策略上 具有突 破性意义的见解不多 无论是德莱顿还是歌德对 翻译的分类 是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还是洪 堡从语言的本质特性出发对翻译所持的辨证立 场 或是查 普曼 Ch a p 及蒲伯 Po P e 等人的 研究 实际上 他们关注的焦点都是翻译的最表层 的语言转换问题 是对许多翻译实践的经验 体 会 见 解和主张的总结 2 0世纪5 0年代以后 翻 译理论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除了借用语言学 文学 和美学的知识去阐释翻译 还从心理学 社会学 符号学 信息论 机器翻译等角度对翻译行为进行 深层的探索 提供了可译和不可译的科学依据 二 对翻译行为参与者的关注 目的论认为 翻译的目的大致有三种 译者 翻译的主要目的 可能是为了赚钱 译文的交际 目的 如给读者以启迪 使用某种特殊翻译策略 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源语语法结构的特 殊性 采用直译的方法 转引 自N o r d Zo ol 2 7 一 28 其 中 译者的目的集 中了赞助人或发起人的目 的 有时就光是译者本人的目的 可见 除了一般 翻译理论认为的翻译的参与者 原文作者 译者 译文接收者 目的论增加了翻译过程的赞助人或 发起者 而且赞助人的作用还相当重要 翻译是一 个选择和决定的过程 在这过程 中 上述参与者分 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目的论 客户 l i en t 可 能是个人 群体或机构 通常是翻译行为的发起者 i ni t i at or 客户因某种特殊目的需要泽者翻译某 文 从而成为翻译行为的发起者 在理想状态下 发起者会尽可能地告知翻译的目的 译文的收受 者 使用译文的时间 地点 场合 交际媒介和译文 的功能 N o r d 2 0 0 1 30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重 要的一环 在发起者对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译文认 识不清甚至是认识错误的情况下 译者就翻译的 目的与发起者商讨 如果他们不能就什么译文才 能实现预期目的达成一致意见 译者要么拒绝翻 译 要么直接服从发起者的要求 至于采取何种翻 译方法或策略 如增译法还是减译法 直译还是意 译 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等 以及采取哪种翻译类 型 译者根据 自己的水平和责任进行选择和决定 所以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专家 完全控制如何完成 翻译工作 另外 译文的接受者的作用也不容忽 视 预期的译文接受者的需求会左右译者的翻译 行为 比如 当他们需要的是结婚证或驾驶证的译 文 或为进行比较所需的外国法律文本的译本 或 新闻报道的译文 他们倾向于相对准确的字面意 义 于是 译者不得不采用直译法 以示对接受者 的忠诚 诺德提出的忠诚原则的内容之一就是对 译文读者的忠诚 所以 有人认为接受者是决定 翻译过程的主要因素也不是没有道理 目的论对 译作的发起者 译者 和接受者的关注 体现了当代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又一大突破 不再局限于译 文文本的研究 不再研究译本对原文文本在一般 字面上的忠实与否的问题 而是转而注意到了整 个翻译过程的参与者 突出了赞助人的作用以及 译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性 安德烈 勒菲弗尔 A n 一 d r e Lef ev er e 认为 赞助人 诸如群体或机构等权利 机关会促进或阻碍文学的重写 翻译 L e f e一 19 92 1 5 比如 英国著名 作家 D H 劳伦斯 的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在国际文坛引起争议 不 少国家曾列为禁书 日本也曾发生查禁该书全译 本的事件 日本文艺界对此甚为关注 许多文艺界 知名人士多次发表声明支持译者和出版者 官司 历时七载 成为日本战后 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 林宋瑜 20 03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鼻祖沃尔特 本亚明在其 译者的任务 中阐述了他的哲学观和 翻译观 为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提供了哲学理 据 还有有人认为作者已死 是译者给了作品的来 生 a f t e r l if e 西方借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等理 论 给予译本接受者极大的关注 姚斯写 了 试论 接受美学 和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等书 她认 为文学活动有作家 作品和读者 不同读者甚至同 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各 自的前理解 即期 待视野 三环节 后两者之间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 双向运动关系 其中 把读者的作用提到了一个突 出的地位 黄书雄 1998 2 10一211 翻译理论家由 此推论译作及其读者之间的关系 得出译作要与 读者进行视域融合的阐释学观点 奈达提出的翻 译标准 动态对等 就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他根据读者的反 应 把对等分为 最高程度的对等 和 最低程度 的 对等 其他很多理论家如纽马克等人的理论也或 多或少地涉及并论述了翻译参与者的角色 三 翻译是文化比较活动 威密尔说 光语言学是无法解决翻译问题的 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我们得从别处寻找 办法 这里的 别处 指的是 文化 他认为文化 是包括人类行为和人类语言的复杂的体系 任何 跨文化的行为包括翻译都得考虑到文化差异 如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 人生 观 世界观 不同 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同的交际环境 目的论认为 既 然任何行为都有其发生的文化语境 那么翻译这 种有目的的双向行为也有其发生 的文化语境 所 以 应该有一套文化理论来 阐释翻译中的语言和 非语言因素 翻译就是进行文化比较 这说明目的 论在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审视翻译行为 比如 连贯 性法则 中的语内连贯 i nt r a t 公 co her e n c e 指译 作体现 的意愿与接受环境中的意愿的内在一致 性 换句话说 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意义 能让接受者理解 所以 翻译时 不能只顾两种语 言的差异 也得考虑两种文化 政治 经 济 宗教 历史等 的异同 由此看出 目的论又代表了当代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 的第三大突破一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着重从文化层面 对翻译进行全局性的思考 把翻译当作一种跨文 化交际加以分析和研究 斯卡尔特 S ch u l t e 说 译 者不仅搭建两种语言的桥梁 也搭建两种文化的 桥梁 s v a r 2 0 0 0 1 31 虽然他说明的是译者 的作用 但实际上 他已从文化角度审视翻译了 奈达认为 真正成功的翻译 是文化翻译而非语言 翻译 因为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才有意 义 翻译必须考虑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在译文 中体 现文化因素的方式方法 其关键是译文是否能在 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原文在原语文化背景的 相应的效果 郭建中 199 9 6 7 丹尼尔 肖的 跨 文化翻译 论述了译者应该有文化意识以及翻译 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 2 0世纪7 0年代后 翻译研 究突破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而上 升为文化的反 思 欧洲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霍尔姆斯 J am e s H o l m e s 勒菲 弗尔和苏珊 巴斯内特 S usuan B a ss一 n et t 重视考察翻译与经济 历史 和社会意识形态 之间的关系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的 文化转 向 问题 即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 究 他在 翻译 改写和文学名声的摆布 一书中 阐述了赞助系统 诗 学和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他认为 赞助人可以是个别的人 也可以是一个团 体 如宗教团体 政党 皇室 出版商以及报纸 杂 志和电视公司 他们对翻译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郭建中 1 99 9 1 6 2 正如翻译批评家许均在 翻译 论 中所言 一些书商以盈利为目的 以高价引诱 一些不负责任的译者 在短时间内高速拼凑译本 抢占市场 删节 改译 误译现象就会在所难免 了 另外 意识形态会影响到源语文本的选择和 目标文本的接受 例如 据新闻晨报一篇题为 邪 恶的标志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命运多并的文章 十几年前 国内一家出版社因为出版 查泰莱夫人 的情人 中译本 而被勒令停业 因为在中国 还有 封建思想的残余 大部分人还很保守 尤其是谈性 色变 他们把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当作 流氓 书 谢莉 西蒙 sh e叮 sim on 等人提出了女性主义的 翻译观 认为应该在翻译中体现性别差异 提倡原 文与译文的共生关系 反对把译者看成奴仆 更无 法容忍 译文是女人 美者不忠和忠者不美 的说 法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在具有平等地位 的原语与译语文化之间通过 自由交流信息的方式 进行 然而 在后殖民语境里 永远存在着强势文 化 宗主 国 和弱势文化 殖民地 之间的权力差 异 文学翻译根本不可能实现平等的对话和转换 综上所述 文化转向就是将目光投注到外部研究 来 其研究领域已经涉及到了影响翻译的各种因 素 如出版政策 赞助人制度 文学规范 女性批 评 后殖民理论等 三 正确认识目的论 目的论不仅适用于笔译 也适用于口译 作为 新兴的翻译理论 它较全面地体现了当代西方翻 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 域 明确阐释了光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见解 独到 赋予翻译更多新的涵义 这无疑是具有积极 意义的 但是 目的论也具有误导性 就因为翻译 目的决定和影响翻译的整个过程 有时会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译者主体地位的发挥 使译本内容与 形式可能与原文文本相差甚远 不利于译文读者 了解异国文化 同时 目的论容易被曲解为一种小 而全的万能的翻译理论 近些年来 有人认为因为 目的决定方式方法 所以仅用目的论就可以解释 操纵派 多元系统派 解构 主义派以及阐释学派等 提出的理论和技巧 认为目的论可以解释一切翻 译现象 夸大目的论的指导作用会忽略翻译研究 的多样性 不利于译学的发展 笔者认为 译界还 是应该提倡多种翻译研究的共存 更欢迎对各派 理论的功与过进行争论和探讨 在取长补短中求 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t ll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洲1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 02 I 2 范祥淘 刘全福 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田 中国翻译 2o o2 6 3 谢天振 翻译研究新视野 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 03 1 4 1仲伟合 钟枉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田 中国翻译 199 9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旧供水管网检测与修复技术升级方案
- 2025秋季学期国开电大法律事务专科《刑法学(2)》期末纸质考试简答题题库珍藏版
- 胎儿异常护理周立蓉28课件
- 桥梁材料性能检测方案
- 纬编布生产线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 水电站运行管理课件
- 水电煤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水电施工知识课件
- 二零二五年电子显示屏广告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年门窗安装与绿色环保认证合作协议
- 海事管理培训课件
- 《曾国藩传》读书分享课件
- 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完整版)
- 厂区安保巡逻管理制度
- T/CECS 10209-2022给水用高环刚钢骨架增强聚乙烯复合管材
- 项目包装合作协议书
- 安徽省合肥一中2025届高三5月回归教材读本
- 2024年江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04月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莞检测院招考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老年人生命教育
- 院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