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 思想文化专题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解读一、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许多学派和学术大师。他们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即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和战国时期的庄子。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哲学思想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倡导“无为而治”。庄子提出“齐物”的哲学观点,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在文学、美学等方面也很有建树。墨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等观点。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结合,主张变法革新,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意义: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孔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仁”主要指: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为政以德”,不能任意刑杀。理解与体贴他人,实现“爱人”,遵循“忠恕”之道。“礼”主要指:克制自己,遵守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孔子也主张逐步改良政治,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首创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他的言论主要被收集在论语一书中。三、孟子孟子,战国中期人,在儒学中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著作是孟子,被列为“四书”之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孟子建立了系统的“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一生下来就有天赋道德观念。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四、荀子荀子,战国末期人,是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但认为可以凭借后天的教育使人变善,主张礼法并施。荀子杂取百家,被视为儒学的异端,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一书。五、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首创,经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到战国时期儒学蔚然大宗。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补充:材料一 子张曾向孔子问怎样算是仁,孔子说:能够处处行使五种德操,便是仁者了。那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敏、贤惠。庄重不会受辱,宽厚大众拥护,诚实可取信于人,勤敏易出成绩,贤惠则能有效管理众人。 材料二 孔子说:以政令来教育人民,以刑罚来约束人民,只能达到免于犯罪的效果,而不能自觉服从道德教化;以道德教育人,以礼制约束人,人们便会真心服从道德礼制了。 材料三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臆断,绝对化和固执己见,唯我正确)”;“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材料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乡闻阙疑,多见阙殆”;“讷于言,而敏于兴”。 材料五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急于求知时才去启发他,难于表达时才去启发他)”;“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材料六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利,亦可以弗畔矣”;“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也”;“学而优则仕”。 讲析:孔子倡导仁,主张以德治民,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虽然是从维护奴隶制着想,但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性质。 学习态度上孔子提倡自觉主动,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勤学好问。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复习巩固,多听多看,重视实践。 在教学原则上特别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教育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材料一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优。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亩之宅,树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昂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讲析: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是因为他从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中多少认识到了广大人民的力量。 孟子提出要让人民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这种主张是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的。但孟子这一观点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权益和统治,所谓贵,并不是指劳动者比君王更高贵,而是指其在维护统治中的作用重要。孟子是轻视劳动人民的。其“劳心”“劳力”之说也证明了这一点。孟子的重义轻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我们也应该深思。 材料一 荀子认为“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材料二 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用。讲析:荀子是战国后期人,他的“札”“法”并治,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不应完全是逆来顺受。这种观点是积极的进步的。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和科技发展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材料一 韩非子五蠹篇中说:“今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于当今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材料二 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材料三 韩非子说:“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也。”讲析:上述材料反映了韩非子的基本思想主张:改革,集权,法治。至于法家用严刑酷法来治理国家,不仅仅要注意地主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而还要注意,新兴地主阶级还用以打击旧贵族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材料一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使民甘其食而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二 陆贾说: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 讨论: 上述两则材料都主张“无为”,但有何不同?由以上材料看,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来源应是什么? 讲析:老子主张“无为”,是让统治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反对社会进步。陆贾主张的“无为”是让统治者简静无为,轻徭薄赋,不兴土木,不动兵革,从而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典型例题【例题1】(07广州二模)“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解析】材料型选择题,依据材料分析得出。【答案】B大显身手一、单向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已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A和谐的人际关系B以礼待人C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你认为持此观点的应该是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3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仁者,爱人”“无为而治”“兼爱”“克己复礼”A B C D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学的兴盛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剧烈变革A B C D5有人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等相互依存、不断变化。此人是A老子 B荀子 C庄子 D王夫之6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A B C D7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与它不断吸收各派学说分不开。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说开始于A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B西汉时期宣扬大一统C隋唐时期提出三教合一 D宋元时期创立理学8(周朝阳原创题)子曰:“ 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和(讲求和谐)而不同(同流合污),小人(道德修养低的人)同而不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君子、小人都是人 B孔子认为君子好交往,小人坏事多 C孔子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处事原则 D孔子认为君子、小人是不同的等级,要按不同等级方式与外界打交道9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其利。”反映的是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10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上体现出积极进取精神的是A“天道自然无为” B“制天命而用之”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天与人“不相胜”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12(07深圳二模)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督13(07佛山二模)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14(山东淄博市二模)战国时的稷下学宫,历时150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齐统治者广纳各地文学游说之士,学土云集。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A齐鲁大地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发展C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 D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二、材料综合运用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孙敬(商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指社会制度,下同)之循? 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引自(商君书更法)材料二 殷因(沿袭)于夏礼,所损益(删减或增添)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周以后的王朝),虽百世可知也。引自(论语为政)材料三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十代之内少有不失败的);自大夫(诸侯的下属)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大夫的下属)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引自(论语季氏)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评论孔子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政治局面的态度。结合上述材料比较法家和儒家社会历史观的不同。并分析两派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中的不同影响。答案: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天下无道的表现,实质是反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希望恢复西周奴隶制度兴盛的局面。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强调社会制度的变化,肯定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儒家认为历史进程以沿袭为主,不赞成社会制度的变革。法家的理论为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社会变革具有积极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没有积极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重,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引自(老子)据上述材料概括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并作相应的评价。答案:政治思想主张: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指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为私利而想有所作为造成的。评价:“无为”思想表明老子面对诸侯纷争的局面,不敢正视现实的消极思想。他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从人民和统治者两个方面的对比中,揭示了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的内在联系。辩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注意:从上述材料可看出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也包含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成分。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课标解读一 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学说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又杂采各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待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盛行和被取代: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汉初年间,成为政治指导思想,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但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被董仲舒新儒学取代。二董仲舒1董仲舒及其儒学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糅和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学,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总结出“三纲五常”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变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艰难的问题。2儒学成为独尊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起用儒生为官并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儒学开始形成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典型例题【例题1】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化为有为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本题要从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政治特征大一统角度思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答案】D大显身手一、单向选择题1儒家思想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主要是指 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2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3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4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化为有为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5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6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7(07深圳二模)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人君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人君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二、材料综合运用题1(共11分)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请回答: (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1分)并从经济、政治和阶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2分) (3)概括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1答案要点: (共11分) (1)现象:百家争鸣。(1分) 原因: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2分)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 (2分)阶级结构: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小手工业者等不同社会阶层。(2分) (2)孔子:仁、礼;孟子:仁政。(2分) (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正统)思想。 (2分)第三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课标解读一、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三教之间反复辩驳。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兴盛,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并把这些思考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儒学受到佛道哲学的影响,不断丰富、更新。二、程朱理学1、理学及其代表人物宋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称为理学。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合称为“二程”,以及南宋的朱熹,人们统称之为“程朱理学”。2、理学的主要观点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学道德伦理,在人身上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即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体验和通明理。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3、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朱熹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南宋灭亡后,理学北传,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理学的统治地位。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及其思想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的繁琐方式不满。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因此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2、王守仁及其思想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王守仁等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他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后人把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合称为陆王心学。四、理学的影响1、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以理统情,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补充:书院中国古代早在先秦便具有私人讲学的传统。到了唐代,开始有了书院名称。两宋时期,私人书院蓬勃兴起,形成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书院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会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在宋代兴盛,有着深刻的时代文化背景。当时,广大文人士大夫注重道德的追求和养成,有着强盛的求学欲望。朝廷虽崇文治但教力不足,官学的数量、规模、教育内容远不能适应文治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儒生士大夫全力推动下,书院由于得到政府的赞助鼓励,迅速发展起来。宋代书院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史称“四大书院”。也有八大书院之称,即前四书院,加上石鼓、茅山、华林、雷塘书院。这些书院代表了宋代书院教育的最高水平。宋代书院总的来讲有两大特点:一是教育宗旨为弘扬道德主义的文化信仰,注重培养封建伦理观念的道德品行。二是学术空气浓厚,讲学形式活泼。宋代书院实行自由讨论学术的教学方式,强调自学为主,师生共同研习学问,办学风格较为开放,气氛活跃。讲学形式也很活泼,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凡当世名儒、诸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受资历和年龄的限制,都可应邀主讲,或开讲座。听讲人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子都可前来。学生不拘于一家一派,自由择师,来去随意,讨论辩难,思路活跃,眼界开阔。这种相对自由开放的教育制度灵活多变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使得书院往往成为名师苦苹的学术中心。书院的存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其功绩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典型例题【例题1】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有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答案】C 【例题2】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解析】三教图是清朝丁云鹏的作品,反映了自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潮流,文化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答案】A 大显身手一、单向选择题1北宋时期的新型儒学是A玄学 B道学 C理学 D心学2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A董仲舒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观念 D天人感应理论4宋代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5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有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 B C D6(07广州二模)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二、材料综合运用题第四课 明清儒学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标解读明末异端思想出现的背景: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竞相逐利。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不纯,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发展经济。一、李贽时间:明朝后期。著有焚书、藏书等。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行为,令士大夫十分惊惧,最后被迫害至死。思想主张: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指斥卫道士借道学为敲门砖。他主张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他提出“万物皆生于两”而不生于一,并非来自“三纲五常”的天理。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有享受现实生活的权利。特点: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时间:明末清初代表作:黄宗羲的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的代表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代表作则是读通鉴论。思想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评价: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补充:黄宗羲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还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又说:“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盖皆本也。”讲析:从上文可看出黄的政治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事非应由公众判断。反封建的民主的色彩是很浓厚的。经济上主张反对传统的轻视工商业的思想,提出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工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注意:黄宗羲反封建民主思想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天下“利”与“害”的角度分析了君主专制的源流;二是天下是非由公众判断带有明显的反封建民主与法制的色彩;三是经济上提出“农工商皆本”以新的经济观念、价值观念,审视社会。顾炎武说:“人君之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而应“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还分析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批判明末心学的弊害是“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以治人之实学”。批判八股取士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讲析:在政治方面,顾炎武也激烈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但他的“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还主要在于皇帝与各级官吏掌握政权;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民族思想,他认为:“亡国只是改朝换代的事,保国也只是统治阶级的事;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道德的沦丧,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保天下”则需要包括平民百姓都要有关心的。这也反映了他的反清思想。后人将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字,对后人有着强烈的激励作用。在学风上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强烈反对八股取士、文化专制造成的不切实际的学风。注意:顾炎武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特点有:一是主张限制君权;二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思想,把民族思想与反封建君主专制相结合;三是主张学以致用的学风。典型例题【例题1】(07汕头一模)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解析】李贽用戏谑嘲讽的语气来谈孔子,反对把孔子思想当成绝对的思想权威,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否定,因此选C。【答案】C 【例题2】(07湛江一模)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解析】 “工商皆本”是对手工业、商业作用的肯定,符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答案】C 大显身手一、单向选择题1明代万历年间反对封建思想的著名思想家是A唐甄 B李贽 C陆九渊 D顾炎武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思想的归纳?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3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明清易代B农民起义C海禁和闭关D君主专制强化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5程朱理学成为明清反封建思想的斗争对象,是因为 A其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6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7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A都是进步思想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东林书院对联)。对联反映了 A明朝知识分子关心时政,倡导学以致用B王阳明心学倡导“以天下为家”C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反叛D统治者号召儒家知识分子关心政治9(07广州一模)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二、材料综合运用题1(07肇庆一模)(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学之道必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天下之理,天下之书,无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求其义理之极。然后因吾日用之间,常行之道,省察践履,笃志力行,而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忠恕一以贯之者,乃可言之。 材料二: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其心不正,其事不善,虽多读书有何用?用之不善,反增罪恶矣! 材料三:後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欲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故不务去天理上看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传习录卷上 请回答: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学派的思想(4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什么?(4分)材料二、三的观点对材料一中的什么主张持何种意见?(4分)1(12分)参考答案: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分) 求理就是内心反省(修心养性),只要为人正直善良,与知识才能无关。(4分) 对程朱学派的“欲究义理必先格物致知”持反对意见。(4分)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课标解读一、天文学成就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其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东汉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地动仪,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了一千我年。唐代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他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制成了水运浑象仪。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多年,还主竺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二、数学成就春秋时期已出现了九九乘法口决和度量衡、筹算法。东汉的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一千年之久。三、古代农学北朝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思想。元代的王祯著有农书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务和畜力,还记载了一些重大的发明。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视调查,吸收当代最新实践成果,体现和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四、古代医学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他被后世称为“医圣”。东汉的华佗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和最早的体系保健体操五禽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面总结了中国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五、四大发明1、造纸术过程: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特点:原料易得;纸张细腻、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贡献:使人类文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与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降低了学习的成本,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与普及。补充:后汉书蔡伦传节选:自古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纯帛者谓之纸。嫌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放天下咸称“蔡候纸”。2、印刷术过程: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局限:成本高,刻字不能循环利用,一字错则全版废。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特点:成本低、效率高(刻字循环利用)。贡献: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3、火药唐初医学家兼炼丹家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从中可知当时已经掌握了由硝石、硫黄、木炭混合在一起的火药的初步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贡献: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4、指南针过程: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贡献: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讨论: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伟大的推动力”。结合世界史有关史实理解马克思的上述言论。讲析:火药传入的西欧后对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罗盘针为西方国家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印刷术便利了信息传播,有利于文明科学的发展。总之,三大发明在西方世界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补充:大唐新语隐逸载:孙思邈,华原(今陕西铜川市)人,七岁就学,日讽千言。及长,善谈庄老百家之说。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隐于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不就。(唐)太宗召诣来京师,嗟其颜貌甚少,谓之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之徒岂虚也哉。”将授之以爵位,固辞不受。高宗召拜谏议大夫,双固辞。是年九十余,而视听不衰,颇明推步导养之术。时范阳卢照邻有盛名于朝,而染恶疾。尝问于思邈曰:“名医愈疾,其道如何?”对曰:“吾闻善言天者,必本之于人。 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胗发乎面,变动乎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余,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讲析:据旧唐书孙思邈传看孙思邈生于581年,死于682年,这个时间同上文出入较大。但孙思邈长寿是共同的,享年一百余岁,这与他“颇明推步导养之术”有关,更与他不贪图名利甘于悬壶济世过隐逸生活有关。材料中唐太宗都惊叹他年纪大却“颜貌甚少”而生羡慕了。孙思邈重视医德,他认为医生应当认真治疗,关心病人,反对利用治病来过取私利。他的“千金方”之“千金”是指的人的生命“有责千金”,而不是指一方值千金。由于孙思邈在医药学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医德,后人才称他为“药王”。他居住和采集过药物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陕西耀县还建有“药王庙”。材料中引的孙思邈答卢照邻的一段话是疗疾行医的道理,也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他认为从探求病源上看应注重探求人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界规律的联系,而医治病痛和治理天下也有着相同的道理。补充: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科学家。出身医门,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在于写了本草纲目。为了写成本草纲目,他不仅研读了大量的医书,还走访了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李时珍用27年的时间,写成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由李时珍编写的药物学著作。在本草纲目问世前,记载药物最多的书是千金方。本草纲目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 1万多个医方。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主要文献。农政全书徐光启:明朝科学家。他知识广博,善于学习外来先进科学知识。除了农政全书的写作,他还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等带来的科学著作。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与自己科学实验的结果相印证,从而在博采古今农学大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天工开物宋应星:明朝科学家。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举,于是他献身科学研究,在大量的实地考察基础上,写成了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著作。此书除介绍农业生产经验外,着重记述了纺织、制瓷、采煤、炼铁、火药等手工业生产技术。对每一种手工业的全部生产过程和工序及分工,进行详细说明和描述,并附有许多插图。天工开物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百科全书,是研究明朝社会生产和中国古代传统技术的宝贵资料,不但在中国科技史上前所未有,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科技从古代中世纪向近代科学转变的潮流中也居于前列。后来被译为日、法、英等文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讨论:1、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的相似之处比较。讲析:总结性的科学著作;介绍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技术。2、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共同点。讲析:都是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写成的;都是带总结性的科技著作;都图文并茂;都被译成外国文字3、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的相同之处。讲析:具有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都献身科学研究,取得优秀科技成果。4、对三位科学巨匠的看法。讲析:与他们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既善于总结他人经验,又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分不开的。这三部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再次表明尽管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在科技领域有许多新的突破,尽管有封建专制下的文化专制主义高压政策,但在传统科技领域,我国仍然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5、明朝科技有哪些主要成就,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欧洲那样迅速?讲析:成就:三大科学巨著特点: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科技的范围,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统治;闲关政策。三部总结性科技著作,说明明朝时我国传统科技方面仍居于领先地位。但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已远远落后西方,反映封建制度已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这也是明清封建制度衰落的一个突出表现。典型例题【例题1】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的能力。蔡伦改进造纸术而非发明。【答案】C 【例题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项链艺术创作全解析
- 河北省鹿泉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临西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二手房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验收合同范本
- 2025年建筑项目竣工测绘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轻钢龙骨砌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
- 2025年荒山荒滩治理承包地租赁合同汇编
- 2025年充电桩安装与充电站安全保障体系合同范本
- 2025版汽车维修贷款授权委托合同
- 2025东航大客户航空保险定制服务合同
- 《新能源材料概论》 课件 第2章 热电转换新能源材料
- 矿产品买卖合同
- DB37-T 4382-2021 环保稳定型胶粉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施工技术规程
- 《当代中日关系》课件
- 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同济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T-CSPSTC 72-2021 隧道衬砌脱空注浆治理技术规程
- 碳中和技术概论 课件 第1-3章 碳中和概述、太阳能、风能
- 2024年7月生化室内质控总结报告
- 危重症患者的血糖管理课件
- GB/T 19342-2024手动牙刷一般要求和检测方法
-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高二数学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