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辽宁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辽宁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辽宁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辽宁省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60分)1、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朝建立 b民国二十六年全面抗战开始c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d1898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2、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代的宗法制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c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3、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4、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 b c d5、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 a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 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 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6、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 a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b加强地方,抵御外侮 c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7、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8、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d说明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的是特定的人群,而不是特定的行业9、黄斡(11521221) 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先生”可能是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有学者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采邑制 d行省制11、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朝为267人,明朝为36 000人,这种变化趋势表明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礼教束缚渐趋强大 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12、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 “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三言二拍: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13、美国学者达林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 ) ;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金钱 b上帝和法律 c民主与科学 d智慧与德行14、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本杰明基恩)此话的意思是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 b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d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15、罗马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说明罗马法 a维护了财产私有 b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c维护了贵族特权 d体现充分的民主性16、古代希腊城邦创立了多种形式的民主政治,其中为17世纪的英国所继承的是 a普选制 b等额选举制 c直接民主制 d集体领导制17、“百度百科”对某国政体的解释有下面一段文字:“在开国者的设计下,总统与国会很自然地对内政外交进行了分工,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的权力比国会大,但在一项国内政策上,总统的权力就小了许多。在大多数时间里,双方都保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权力平衡,任何打破平衡的一方都将受到另一方的坚决抵抗。 ”这种政体设计体现了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施政原则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施政原则 c美利坚合众国的施政原则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原则18、“商业革命在几个方面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材料中的“几个方面”在欧洲直接体现为 广阔的市场 必备的资金 充足的劳动力 a b c d 19、被誉为“近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a工人捣毁机器,进行罢工斗争 b贫富悬殊扩大,威胁社会稳定 c经济危机发生,经济进入“滞涨”状态 d垄断组织出现,中小企业破产20、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这一主张能够体现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分权制衡思想c直接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21、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工业化强化了性别分工22、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尔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水火不容 b.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c. 19世纪中期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异 d. 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相互对立23、“人民委员(部长)命令将土地划分给农民,不给原主人任何赔偿;对银行国有化,在此过程中没收私人账户的存款;将工厂的控制权交给工人;并开始与德国谈判有关结束战争的条约问题。”上述举措实施的背景是 a.巴黎的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b.英国发生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c.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2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a b c d25、下表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位:万担),表中棉花及棉纺织品销售的变化,反映出的中国经济的特点包括棉花产量棉花国内销售商品量棉花出口进口外国棉花进口棉纺织品(折合棉花)1840年80221105051894年832200764218棉花商品化程度很高 政府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a. b. c. d.26、1933年2月,实业家方液仙(镇海方家第五代传人)联合二百多家厂家,在上海南京路大陆商场开设了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下图为1949年1月1日该公司发行的壹仟万元股票一枚。以下关于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垄断国货 b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联合经营自强 c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 d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27、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晓谕,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同年12 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 a.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b.工商业者具有了商标品牌意识 c.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d.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28、学者张鸣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太平天国政府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催生了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迫使清政府对外开放 太平天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9、下图漫画名为射猪斩羊图,上有对联:“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下列与漫画主旨最为接近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扶清灭洋” d“科学为第一要义”30、据统计l912i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31、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以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33、近代出版的国民公报曾刊文评论学生说:“既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觉?什么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守旧的人抵制新思想 b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很差 c青年学生自制力很差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34、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35、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决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纳完税之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说明欧洲的福利制度实质上是a仅对富人征税 b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 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 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37、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请你为上述内容确定一个最为合适的标题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中美关系的改善对苏联的影响 c70年代的台湾问题 d中国70年代的外交突破38、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 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39、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40、如下图,英国学者约翰夫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根据下列强国的特质,a、b、c、d对应顺序准确的应该是 a.中国、欧盟俄国、日本 b.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c.日本、俄国中国、欧盟 d.欧盟、日本俄国、中国第卷二、非选择题(41题16分 、42题14分、43题10分,共40分)41、(16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8分)(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4分)42、(14分)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4分)材料二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城社会变迁(2)据材料二,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材料三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3)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4分)4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这些改革措施有何意义? (6分)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60分) 15 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