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阅读答案.doc_第1页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doc_第2页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doc_第3页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doc_第4页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 篇一:文人与枣,阅读理解及答案 六、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文人与枣诗经里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美酒,以介眉寿”的句子。人们在翻译时,往往将“剥”翻译成“击打”,其实,“剥”是“落”的意思,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枣是成熟掉落在地上的,并不需要击打,击打是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日积月累的经验,人们终于摸透了枣树的“犟脾气”:越是被抽打厉害的,来年结果越多,反之,越是未被抽打的,来年结果就越少。枣树的这种特性,似乎阐释了一个历史的真理:未经磨难,难有成就;磨难愈多,成就越大。中国历史向来就有一条二律悖反的规律: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好坏成反比。至少,杜甫是一个例子。他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一生却过得凄凄惨惨。这位大诗人在又呈吴郎写过枣树。杜甫漂泊到夔州时,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介意,只因老妇人衣食无着、无儿无女,枣树就是她的生活来源。后来,杜甫搬家后,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他人打枣。杜甫就写下诗句来劝告吴郎。诗圣的悲悯情怀,不知会不会感化吴郎?我没到过现在的杜甫草堂,也不知这几棵枣树如今还在不在?枣树貌不惊人,但枣花蜜是最好的蜜,枣果被称为百果之王,枣木也是良材。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人言百果中,惟枣凡且鄙。皮皱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先是以自嘲语气写枣树丑陋没有自知之明,来到这个世上纯属错误,然而接下来却说:“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赞美枣树旺盛的生命力是谁也挡不住的。诗末又言“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只有忍辱负重、木质坚硬的枣树是担负重任的良材。枣树在鲁迅先生的秋夜里最是让人费解:“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后来有学者研究出这两棵枣树一棵象征鲁迅,一棵象征周作人,两兄弟隔膜很深,互相孤立;还有人说这是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鲁迅希望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最好是别的什么树,可另一棵树竟然也是枣树!我却不以为然,枣树,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孤寂中壮大。鲁迅在秋夜中还写道:“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杆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在先生笔下,其实是黑夜中正义的灵魂,也是先生无声的、顽强的自我象征,这种写法只是表明他对枣树的偏爱,强调自己的人格和立场罢了,这一点,和白居易是相通的。同时代的郁达夫写有一篇名作古都的秋,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很久了,可惜的是大多数老师没有注意这篇文章中关于枣树的描写:“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11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颇具深意,枣树不择地点地顽强生长,随遇而安,不就是郁达夫颠沛流离又不甘沉沦的生活写照吗?12枣树是乡土的象征,萧乾的枣核写得颇为深情。他记叙动身到美国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托他带几颗生枣核,他觉得很蹊跷,等带到之后,才知同窗常常想起北京总步胡同的枣树,想让故乡的枣核在他乡生根发芽,以慰思乡之情。几粒小小的枣核,也可以牵出叶落归根的向往。而我犹感动于作家发出的跨越沧桑的感叹,“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只有其貌不扬的枣树才能够与这份沧桑融为一体,换到别的什么果树,杏树、梨树、桃树、李子树,好像都不大揩调,就像枣树那斑驳粗糙的树皮更适合布满老茧的双手去抚摩,而非纤纤玉手去戏耍。13枣子红了。日子火了,似乎是好事。但如果碧青的枣子中间,有几颗提前红了呢?这种情形,想必好多人都看见过,但思索过原因的人少,从中悟出哲理的人更少。14而在诗坛享有“硬汉诗人”之称的牛汉,就观察过,思索过早熟的枣子,他看到自家的枣树上,总有几颗枣子红得特别早,就问祖母,祖母说:“那是虫子咬了心的。”果然,它们不久就枯干凋落了。15诗人苦涩地自称“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是一颗被迫成熟的枣子,“一夜之间由青 变红。仓促地完成了我的一生”,诗人请求别人不要赞美“我”,因为“我憎恨这悲哀的早熟,我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诗人反思自己的一生,对历史和命运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历史作弄,真像那些突然入侵的虫子,毁灭了珍贵的青春年华!16现在的人们热衷繁华与高贵,会欣赏娇艳的桃李,美艳的玫瑰,名贵的兰花,对于卑微的枣花是少有人留意的了。16第9段划线句中的“这一点”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17第15段“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8第16段的收尾收得好,请说明理由。(6分)1,3,519有人认为牛汉的那颗“早熟的枣子”与整个文章的基调不吻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6分)16白居易通过写枣树的忍辱负重、木质坚硬,喻外貌不起眼,但能担当重任的人。表达了他的人格理想。(如果直接引用“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再作分析也对;引错则错。)17羡慕青春年华,为自己夭折的青春痛心。(为应有而没有的青春或者短暂仓促的青春而痛心也可以)18通过对比,反映了当代人追逐繁华高贵,而对质朴而内涵丰富的事物却很淡漠的社会现实。结尾处一笔,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19不同意。看起来前面写枣都从正面展开,而牛汉那颗“早熟的枣子”却是苦涩的,但是全文写枣树都是突出它的磨难、孤寂和沧桑,基调的是沉重的、压抑的。所以二者是吻合的。这样处理把“文人与枣”的话题引入到令人深思的哲理层面,丰富了“文人与枣”的内涵。 篇二:杜甫诗三首答案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平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 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答: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 (1)(4分)答: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 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更应该体贴。 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2分)答: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 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解说】 杜甫将旧居让给吴郎居住,还惦念着原来西邻的贫妇人,所以写这首诗请吴郎对她多加照顾:不要阻止她来打枣,即便她对新主人有恐惧之心,也应多加体谅,不要“便插疏篱”令她反感。诗人非常同情贫妇人,因为他深深知道,严重的“征求”和连续不断的战火已使人民贫困到了极点。 注释: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 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解析:C老病:年老且生病。 答案:C 3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解析:B月夜;C.自字;D.四泗。 答案:A 4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C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D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解析:A为其晚年作品。 答案:A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59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二、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这首诗歌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四、就诗中的颔联写几句赏析的话。 答: 发展空间 比较阅读登岳阳楼,完成下列各题。 (甲)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浪荡:放浪游荡。这里是游来荡去的意思。柁:同“舵”,这里代指船。 (乙)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甲诗中的“浪荡游”具体指_。乙诗中的“亲朋无一字”中的“字”应解释为_。 2甲诗对“犹嫌未奇绝”中的“奇绝”没有展开描写,而乙诗中却有具体地描写,其诗句为_。 3“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4请分析这两诗的不同写法。 答: 5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博闻广知 一副对联十个知识点 下面是是岳阳楼上最长一幅对联,这幅对联涉及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十个知识点,如果很好地记诵、理解,实在有一石多鸟的功效。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撰 【注释】 (1)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汉宣帝许后之陵,在陕西长安县南,其地称少陵原。杜甫曾在此居住,自号“少陵野老”。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 (2)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 (3)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5)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 (6)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这是改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句,该诗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佳句。 (7)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 (8)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 (9)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10)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阳市。东道岩疆指东西接连高山。岩疆,指山岩之边界。亦有解作“崖州边疆”者,言“崖州指今广东南部一带”,意恐联想过远。 (11)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 (12)峙者:直立、耸立着的。 (13)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 (14)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5)窦游:字坫,一字子州,号兰泉。云南罗平淑基村人,清道光间官于湖南。该联一说窦垿撰,何绍基书;一说何绍基撰。据雁寒岳阳楼长联及作者窦垿一文,该联作者当可肯定是窦垿。 【鉴赏】 这副对联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其显著特点之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迫昔,抒发作者的情怀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其显著特点之三是:排比法的运用颇富表现力,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 篇三: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答: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当然,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 3容忍与自由 练习题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 自由。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答: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4我的世界观 练习题 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出于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强烈责任感。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答: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 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答: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5又呈吴郎 练习题 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6秋水 练习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 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 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 7张中丞传后叙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答: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答: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雄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答:作者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未加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表现南霁云气概豪壮、忠心为国、嫉恶如仇的 英雄气概。(1)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写他拔刀断指以为志:“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3)写他箭射浮图以为记:“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同时文中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南霁云的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8婴宁 1把握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答: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2作者说婴宁是“隐于笑者”,这话应如何理解?答:隐于笑者,在抄本作“何尝憨耶”。 3谈谈这篇小说的整体建构特点。答: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的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4具体分析作品中描写花儿的表现作用。答:花与笑,是婴宁的两大爱好。小说中对笑与不笑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对鲜花的描写,一方面推动着情节发展,一方面衬托主人公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初见王生时,婴宁手中拈着一枝梅花。喜好清幽而不浓艳的梅花,表明她安于僻野、不事浮华的品格。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见王生时,俯首自簪的也是一朵杏花。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纯净自然的品格。她喜爱的海棠花与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嫁到王家后,她仍“爱花成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