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03《蜀相》《书愤》(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03《蜀相》《书愤》(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03《蜀相》《书愤》(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03《蜀相》《书愤》(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03《蜀相》《书愤》(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相书愤1.(15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期初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送李侍郎赴常州贾至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或营造凄凉氛围);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 依依惜别之情”);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解析】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5届江苏省新星中学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逢病军人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1)两首诗中所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4分)【答案】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还乡。(1分)【解析】试题分析:逢病军人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河湟旧卒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答案】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答案】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答案】用以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并借以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答案】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对写法,是对写法的经典之作。“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14届河南郑州外国语高三冲刺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玉楼春 春思严仁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1)这首词的上阕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扣情景关系作答即可)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2分)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2分)【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6分)【答案】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2分)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2分),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这两句诗在内容的共同之处及他们在抒情方面的不同之点。比如,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体消瘦的样子。而它们不同点则在于:前者还以对游丝短之“恨”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则直言这种思念的深刻程度“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14届安徽合肥高三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岩桂朱 熹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木末难同调,篱边不并时。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岩 桂曾 几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注木末,指荷花。篱边,指菊花。(1)两诗中的“岩桂”有何共同特点?简要概括。(4分)【答案】丽质天成、芳香四溢、卓尔不群、顽强不屈。【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简要赏析第一首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6分)【答案】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高人格追求。【解析】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攀援”“叹息”的本意,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用意,作者“攀援”是想结识,有仰慕之情;“叹息”是因攀援不到而渴望成为知己,含有赞美之情。这样个细节说明了作者希望像岩桂一样具有高洁的品格。细节描写等手法的运用最重要归结到作者的思想上来。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14届山东临沂高三一模)比较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春闺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古意王驾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1)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答案】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4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试选择一首诗,分析第三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4分)【答案】第一首:“提笼忘采叶”既照应了前面“轻轻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句“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那间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一片深情。第二首:“一行书信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念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该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进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忧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