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设计
46页 21000字数+说明书+4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A0转向动力缸总成.dwg
A0转向器带横拉杆总成装配图.dwg
A1液压系统图.dwg
A1齿轮轴零件图.dwg
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设计说明书.doc






摘 要
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可解决汽车转向轻便性和灵敏性的矛盾,使驾驶员在汽车低速行驶时获得较大助力,高速行驶时获得较强的路感。
本次设计主要完成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液压部分和机械部分的设计。在设计中将车速信号和转向盘角速度信号引入液压转向系统,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车速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检测的车速信号和转向信号,计算出电动机的对应的转速,对电动机转速进行控制,电动机驱动油泵,控制电动机转速从而控制油泵的泵油量,改变助力的大小。
文中一开始阐述了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发展状况以及应用前景。接着分析论述了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液压动力系统、机械转向器等主要部件的方案分析和选择。
关键词:动力转向;液压动力转向;助力转向;可变助力特性;电控液压动力转向;
Abstract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system(EPHS) to solve the car and light sensitivity of the contradictions so that the driver in the car at low speed on a larger
power, high-speed movements were strong sense of direction.
The main design completed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of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parts of the designation.In this designation, speed signals and Zhuanxiang Pan angular velocity signal are introduced to the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tected speed signal and the corner signal of Zhuanxiang Pan,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detect speed signals and the corner signal of Zhuanxiang Pan by the speed sensor type of assistance, and then calculate the corresponding rotational of motor,and control the rotational speed of motor,then control the oil flow of pump,in order to meet therequirements to light the requirements of handling and stability .
When expounded the start of a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design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And then analysis and choice its hydraulic power systems, mechanical steering gear and other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programme.
Keyword: Power Steering;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Auxiliary Force; VariablePower Characteristics;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1章 绪论1
1.1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1
1.2汽车转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1
1.2.1机械转向系统1
1.2.2液压动力转向系统2
1.2.3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2
1.2.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2
1.2.5线控转向系统3
1.3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组成、3
1.4汽车电子控制转向技术的发展概况与前景4
1.4.1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4
1.4.2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6
1.5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7
第2章 动力转向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8
2.1动力转向系统8
2.2液压动力转向系统8
2.3电控动力转向系统11
2.3.1液压式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12
2.3.2电动式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12
2.4动力转向系统设计方案分析12
2.5本章小结14
第3章 液压动力系统的设计15
3.1动力缸的类型及安装方式15
3.2动力缸的主要零件的结构和材料15
3.3动力缸的密封装置16
3.4动力缸的缓冲装置16
3.5动力缸的设计计算16
3.5.1动力缸的主要几何尺寸的计算和选型16
3.5.2动力缸的结构参数的计算选型18
3.5.3动力缸的性能参数的计算20
3.5.4动力缸油口直径的计算21
3.5.5缸底厚度的计算21
3.5.6活塞杆直径的强度校核21
3.6油泵的计算与选型22
3.6.1油泵的最高供油压力的计算22
3.6.2油泵最大供油量的计算22
3.6.3油泵的选型23
3.6.4与油泵匹配的电动机的计算选择23
3.7油箱与油管的计算与选型23
3.7.1油箱容积的计算23
3.7.2油管内径的计算24
3.8换向阀的选型24
3.8.1换向阀24
3.8.2滑阀式换向阀24
3.8.3换向机能25
3.8.4滑阀机能25
3.8.5直流电磁铁和交流电磁铁27
3.8.6干式、油浸式、湿式电磁铁27
3.9电控动力转向系统所用传感器的选择28
3.9.1车速传感器25
3.9.2转角传感器25
3.10本章小结26
第4章 机械转向器方案分析与设计计算27
4.1机械转向器方案分析27
4.1.1齿轮齿条式转向器27
4.1.2循环球式转向器29
4.1.3蜗杆滚轮式转向器31
4.1.4蜗杆指销式转向器31
4.1.5机械转向器的确定34
4.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设计与计算31
4.2.1选择齿轮齿条材料及精度等级32
4.2.2主要尺寸计算33
4.2.3齿轮强度校核34
4.2.4齿条的设计计算36
4.3本章小结36
第5章 电控动力转向系统的变助力方法分析37
5.1液压式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37
5.1.1流量控制式EPS37
5.1.2反力控制式EPS38
5.1.3 阀灵敏度控制式EPS38
5.2电动式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38
5.3本章小结38
结论40
参考文献42
致谢43
第1章 绪 论
1.1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汽车转向系统是用来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的总称。其功用是保证汽车能按驾驶员的意愿进行直线或转向行驶。
本设计根据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设计一套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采用电动机带动油泵,根据车速信号、转向盘转速信号控制转向油泵的泵油量,达到变助力的转向。
本设计所设计的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可以为汽车设计研制一种助力转向系统提供一种途径,对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1.2汽车转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生产的商用车和轿车上采用的大多是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它是比较成熟和应用广泛的转向系统。
尽管电控液压动力装置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的液压转向中轻便性和路感之间的矛盾,然而它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存在的不足,随着汽车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燃油节能的要求以及全球性倡导环保,其在布置,安装,密封性,操纵灵敏度,能量消耗,磨损与噪声等方面的不足已越来越明显,转向系统向着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发展。1.3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组成
电控液压转向动力系统克服了传统的液压转向助力系统的缺点。它所采用的液压泵不再靠发动机皮带直接驱动,而是采用一个电动泵,它所有的工作的状态都是由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转向角度等信号计算出的最理想状态。简单地说,在低速大转向时,电子控制单元驱动电子液压泵以高速运转输出较大功率,使驾驶员打方向盘省力;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液压控制单元驱动电子液压泵以较低的速度运转,在不至于影响高速打转向的需要的同时,节省一部分发动机功率。
动力转向系统兼用驾驶员体力和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动力为转向能源的转向系统,它是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加设一套转向加力装置而形成的。其中属于转向加力装置的部件是:转向油泵5、转向油管4、转向油罐6以及位于整体式转向器10内部的转向控制阀及转向动力缸等。当驾驶员转动转向盘1时,转向摇臂9摆动,通过转向直拉杆8、转向节臂7,使转向轮偏转,从而改变汽车的行使方向。当然,在汽车迈向全面线控转向之前,电动转向系统是“中站”,是第一步,当汽车装有电动转向系统时,其中的转向电动机将接受一系列传感器信号,例如转向控制、动态稳定控制等,最后机械的部分一个一个消失,逐渐变成了全面线控转向。
1.5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设计主要内容是对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液压部分和机械部分进行设计,首先确定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组成与系统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液压动力系统的设计计算与液压元件的计算选型再进行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计算。并对车速传感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电动机等部件计算选型。同时用总布置草图表达主要部件的装配和重要工作装置的布置;最后通过正确的计算,完成部件设计选型,达到工艺合理、加工容易、成本低、可靠性高的设计要求,并附之以总装配图、零件图,清楚表达设计。
结 论
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是在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电动机与液压泵、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转向控制阀、电控单元等集成在一起的一种转向技术。这种转向技术主动安全性好,通过少的能源消耗,少的能量供应以及减少液压系统的流量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本次设计的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是由直流电动机带动电动泵工作,可根据转向需求提供不同的转向力,满足汽车对转向系统的要求,在发动机怠速时,电动泵提供较大的流量,而在高速时,按转向要求,使其流量有所下降,亦即在低速行驶时,驾驶员需较小的转向操纵力就能灵活的进行转向,而在高速转向时,使操纵力逐渐增大,优化了转向操纵,提高了驾驶员舒适性和转向灵活性,又克服了转向“发飘”的感觉,使驾驶员操纵时有显著的“路感”,保证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通过多方面查找资料、亲自调研、询问老师等并结合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先后完成了以下工作:详细论述了汽车转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组成及功用,确定动力转向系统的设计方案,因为要达到变助力转向的目的,所以采用电动油泵式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通过控制电动机转速,从而控制泵油量,最终达到变助力转向。综合考虑转向轻便性、转向灵敏性,所以选择电磁阀作为控制转向阀,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车速信号和转向盘转角信号控制电磁阀阀针的开闭,从而控制液压油流向,以控制是否助力。根据液压缸的工作载荷所计算出的压力和流量,由此选择单活塞杆双作用车辆用液压缸,根据计算得出的油泵的最大供油量和额定压力选择中低压定量叶片泵,根据油泵的压力和流量计算出驱动油泵所用的电动机的功率,由此选用直流调速电机自通风式他励自流电动机驱动液压泵。根据换向阀的结构,以及其工作原理满足转向时的换向迅速、灵敏等要求,选择三位四通O型滑阀机能的电磁换向阀。电磁铁采用干式直流电磁铁。此种换向阀换向时间短,使用寿命长,价格便宜,制造维修方便。
本设计还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电控动力转向系统的改变助力大小的方法,及变助力的过程,同时叙述了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汽车转向系统完全符合转向灵敏性、轻便性等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家瑞.汽车构造[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余志生.汽车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惟信.汽车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臧杰.汽车构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GB7258一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6]QC/T530一2000,汽车动力转向器总成技术条件.
[7]GB1589一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8]<<汽车工程手册>>[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9]官中范.液压传动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0]邱宣怀.机械设计(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1]王春行.液压控制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141~143.
[12]王守城,段俊勇.液压元件及选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3]周士昌.液压系统设计图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4]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5]杨培元,朱福元,液压系统设计简明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6]齐晓杰,安永东,吴涛.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7]汽车工程手册编委会.<<汽车工程手册一设计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8]人民交通出版社汽车图书出版中心.汽车典型结构图册[M].人民交通出社,2008.
[19]罗绍新,冯永伟,王芙蓉.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研究(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J].2007年10月第35卷第10期.
[20]申荣卫,陶炳全.汽车转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3卷 第 5 期2006年10月.
[21].
[22]/qiche/ws02.htm.
[23]TURBO PMAC SOFTWARE REFERENCEMANUAL.DELTA TAU Data System,Inc.
[24]Gary P. Bertollini,RobertM1.Hogan.App lying Driving Simulation to Quantify Steering Effort Preference as a Function ofVehicle Speed [ J ].SAE 1999-01–0394.
[25]吴宗泽,罗胜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