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语文期末试题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认真作答、工整书写。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一、 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轧(g) 票欺侮(w)子衿(yn)将(qing)子无怒b肄(y)业挨(i)打于(y)嗟 浅尝辄(zh)止c象弭(m) 公姥(m)菲(fi)薄 目瞪(dng)口呆d亲戚(q)婀()娜 船舷(xin)溯 (s) 流而上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砥砺浸渍流连忘返隙其笑矣b.敷衍窈窕匪我衍期 义愤填膺c.羁绊婆娑淇水汤汤穿流不息d.造诣 长篙不假思索无与士耽3下列各项中,横线上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东风城里的人,对外来人员的所有问题都微笑着不予回答,但看得出来,这里的居民安之若素,或许“神七”发射本是他们平静生活的一部分。b俗话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各国股市纷纷下挫,没有一丝反转迹象的时候,一叶知秋,世界经济的大萧条时代就要到来了。c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4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b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c设置交通技术电子监控设备测速却不公开位置,容易形成设置执法陷阱行为出现,助长执法经济现象的盛行。d红学专家们对谁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一般采用是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a.b.c.d.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c、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二、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令尹(y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国:指都城。吊:吊唁。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题2分 共6分)(1)有一老父衣粗衣(2)岂有说乎(3)心益小8、文中那位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3分)(用原文回答) 9、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3分)(用原文回答)10、翻译(每题5分,共10分) (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2)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三、古诗鉴赏(1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注: 1、谒:拜见 荆公:王安石. 2、春旗:春日之旗. 3、樯:帆船上船帆的桅杆。4、诗人因推行新法受阻,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江宁。1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8分)1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分)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13、(1)蒹葭苍苍, 。 (蒹葭)(2)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3) , 依依墟里烟。 ,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4)月明星稀, 。(短歌行)(5)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 采薇 ) (6)水何澹澹, 。(观沧海)(7)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8)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五、现代文阅读(请从下列两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选或全选者按零分处理。)(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目 送龙应台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文章构思精巧,看似散漫,实则严谨绵密。前半部分叙写了“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后半部分叙写了父亲的“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终结。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b.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说明孩子的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反衬出孩子的无情。c. 文章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如“我”拉着儿子的手送他上小学;“我”目送父亲的棺木进入火化炉等。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别有境界。这些片段,其实每天都在生活中不断上演,情感真实。d. 父亲的排泄物沾满了裤腿,“我”用手帕为他清理,结果“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这表明父亲年岁大了,生活不能自理,给女儿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也体现了女儿的无可奈何和心怀不满。e.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和终点的深刻思索与关怀。(2)文章的题目是“目送”,作者分别记叙了哪两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6分)答:_ (3)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6分)答:_ (4)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有什么深刻含义?(8分) 答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答:_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 _ (4)朱光潜先生的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和季老说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作简要探究。(8分)答:_ _六、作文(60分)1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800字的议论文。(60分)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我们没法学习比尔盖茨,也没法学习李嘉诚,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你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如果你刚开始开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在你斜对面的那个饭馆。他的饭馆为什么门口排队的人那么多,而我的店里服务员却比顾客多?他是你学习的榜样,榜样是一点一滴学上去的。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成功就不是浮云。什么是伟大的事?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的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语文期末试题答案1c 2d3b(a安之若素,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句子语境不合。b一叶知秋,比喻发现一点兆头就料到事情发展的趋向。c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与“职责”重复。d不绝如缕,形容情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用于写事情间的连续性。)4b(a.项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季结算”后加上“的制度”;c“形成”与“行为出现”搭配不当,将“形成”改为“造成”或“诱发”、“导致”;d“但现在一般采用是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句式杂糅。把“为准”删去,或者改为“以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5答案:a错解分析:错选d,误把所给的四个句子分成“听”“视”两个方面。解析:先看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独坐书斋,怡然自乐,惟书为友。在此好情趣之下,自己平时喜好的一些东西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再看所给的四句,它们相对独立构成一个语段,与前面已给定内容在语法上、结构上等方面没有直接联系;主要联系体现在意蕴上,这是一种内在的联系。这四句都是写室外的所见、所闻,那么“窗外”一词极有可能就是由所给定内容(室内以书为友)到要求排序内容(室外景象及感受)的过渡。可初步确定句为首。句与句皆为所见景象,应连在一起;句皆为感受,应在其后。句开首有指代词“这”,而内容与“所见”直接相关,自应放在之后;句写听觉,是对视觉所体现感受的进一步深入,可放在最后。方法技巧:此题涉及到空间关系由室内到室外,逻辑关系由一般感受到较深感受(句中“连”“也”等表意相对比句程度要深)等。做题时应在把握语段整体意思或语境的前提下,结合有关选择,或分析,或排除。6、b7、衣:穿 岂:难道 / 是不是有 益:更加 8原文:衣粗衣,冠白冠 (释义略)9原文: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释义略)10(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衣穿、冠戴、吊吊丧”各一分,句意2分)(2)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11、答案:作者通过春江.孤帆.烟草.柳花.春旗.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有适当的翻译。(6分)营造出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2分)。12、答案:全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拜访友人而不遇的失望以及无限的愁绪(7分)。13、略文学类:14(1)、(1)b、d。(2)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1分)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2分)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1分)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2分)(每一点3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3)答案:文中的“我”是一个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孝顺父亲、思考冷静的女教师形象。每点性格特点加以说明。(其他想法言之成理即可。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否则酌情扣分)(4)第一次:表明儿女并不属于“我”,他们是“我”生命的延续,由“我”而生,“我”可以给他们亲情和爱,但却不能左右他们的思想,也无法控制他们生命的过程。(2分)第二次:表明父母的生命历程并不能按着“我”的想法行进。他们给予了我们亲情和爱,却常常不给我们充分的时间来回报。(2分)作者采用重复的手法,意在着重表明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开始、成长、自立、逃离、衰老、终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预设,无法阻止,无法追逐。(2分)15.(1)ce(a项错,“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b项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该题答对一项得两分,如果选a项酌情给1分。)(2) 人生遗憾: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