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doc_第1页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doc_第2页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doc_第3页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 岳麓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2、知道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个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学习重点】重点: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一)明朝的建立1、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 起义。(2)明朝的建立:时间为 ,人物是 ,都城在 (今南京)。2、元朝的灭亡是在 年,标志是明军攻占 。1、中央撤 ,废 ,六部直接听命于 。二、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共有四点措施)布政司(一)废丞相设三司 2、地方废 分权与三司3、设五军都督府,调兵权授予 此措施的作用: 。目的: 。 (明太祖时设置) 直接控制厂卫 (明成祖时设置)(二)设厂卫特务机构机构 (后来撤销)影响: 。目的: 。特点:内容限于 ,文体限于 ,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三)实行八股取士危害: 。(四)明太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大兴 。二、合作探究1、比一比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教材的p8有介绍)2、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比较一下明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指出它们有何不同之处。3、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分析此问题须先了解“焚书”“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指的是什么?)三、巩固训练1、小王同学搜集了下列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资料,请你帮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李世民 嬴政 朱元璋 赵匡胤a、 b、 c、 d、2、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3、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4、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最终目的是(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c、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d、保留古代文化遗产5、中央教育电视台教育频道曾经推出一期特别节目废除科举制度100年,其中有一道题是:“你知道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开始失去积极意义分别是在哪一时期吗?”正确的答案是( )a.隋朝、明朝 b.唐朝、清朝 c.隋朝、清朝 d.唐朝、明朝四、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6课拓展视野他人评价厂卫制度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反映出中央集权度本身的协调功能在下降,并不表明封建制度更加巩固,而恰恰是它衰落的表现。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其中有着层出不穷的辉煌时期,西方文明一直无法与我们相抗衡。但西方文明却后来居上,在现今世界横冲直撞。那么到底中西文化比拼的分水岭在何时呢?这个分水岭正是明朝。明朝,一个可悲的朝代,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开始凋敝,相反西方正是文艺复兴的狂飙时代,是冒险犯难的时代。差距再所难免。明朝,封建主义已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只有不断加强封建专制,以此苟延残喘。于是最令人痛批和指斥的厂卫制度就应运而生。明朝编设厂卫,本是要保家卫国,维护中央政权的运作。但厂卫制度演变至后来,成为夺取权力的工具。明朝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大臣,都毁在锦衣卫的手上,结果国家的栋梁没了,文化的生机和气节没了,最后连皇帝老子也沦为厂卫头目的傀儡,刀子上的一块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至此便顺理成章地衰落下来。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为主,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书经(尚书)、易经、春秋、周礼。 这些都是流传了数千年的古籍,题目从这些书里出,以八股文的固定格式来写作,评判文章的优劣依据的又是一整套刻板僵死的标准。这样的考试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千里,不可避免地会选出大量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庸才,而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和创造精神的人却被拒之于门外。 像以聊斋志异蜚声中外文坛的蒲松龄,19岁开始童试,一直考到70岁,最终也没得到举人称号。 道光年间的名臣曾国藩靠走后门才被选为翰林。以他后来的表现,至少算得上封建朝廷中最有才干和功绩的官员之一,远在许多状元、榜眼之上,这岂不是科举考试的自我讽刺。 白发童生 从明朝起科举制度不仅埋没人才,而且让万千知识分子困死考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终生一事无成。 在清代,白发童生、寿星举人比比皆是,成了一道十分滑稽的风景。不少学子从小考到老,命运之神却一直不光顾他们。康熙年间,江苏有个叫王式丹的人,二十来岁就考中秀才,当他考中状元时已是59岁。 清代笔记清稗类钞中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广东顺德有个叫黄章的百岁老人,还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从清宫秘档中可以看到,参加乡试的考生中七八十岁的人非常多。乾隆五十九年,福建乡试生员中,七八十岁以上老人达百人之多。 十年寒窗,青灯一盏,且不说长夜漫漫浸泡了多少凄清寂寞,那一场场噩梦般的考试也够人消受的。 乡试、会试都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吃喝拉撒全在考棚中。棚中案几白天用来写考卷,晚上翻过来就是床,连大小便都要在棚中便桶里解决。考场四周岗哨如林,戒备森严。有钱人家尽量带些补品如人参;贫寒人家只能靠干粮充饥。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李幡出身寒微,殿试时考篮里仅放着36个馒头。考试中,高度紧张加疲惫,使许多人在中途就病倒被抬出考场。 聊斋志异中描写乡试士子:入场提篮像乞丐,点名受呵责像囚犯,进入号房像秋后的冷蜂,出场后像出笼的病鸟,盼望报子时坐立不安像被捆住的猴子,得报没中像中了毒的苍蝇虽然如此,还是挡不住读书人义无反顾的脚步。 考场作弊 由于科举考试竞争激烈,一些考生在考试中作弊。清朝对作弊考生处罚十分严厉,一旦发现,按照大清律例要枷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尽管如此,作弊之风仍屡禁不止。 在当年的一件作弊衣服上,里里外外用蝇头小字写满了答案。2003年2月在苏州又发现一本清代考生作弊书,厚0.4厘米,只有半个巴掌大,竟有9万字的考试内容,一粒米就能盖住六个字! 因为科场作弊之风猖獗,为杀一儆百,清政府曾在考场实施严打。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都遭到彻底的搜身检查,查出许多夹带的人。考场外面,站满了一排排因夹带当场被带枷示众的学子。 此外,出钱请人冒名考试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当时甚至出现专门代人考试的“枪手”行当,“枪手”风险大,但报酬也高,代笔一次就可得银30两,如果中了还有重谢。 科场腐败 考场内作弊不断,考场外运作繁忙。考生们常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后门、打关节、找同乡、拜老师,甚至行贿考官。 清代的科场腐败主要来自官员。如嘉庆六年,刑部尚书张若廷帮亲戚夹带;嘉庆十六年,湖南学政徐松倒卖官学名额,并将自己新编教材高价强卖给学生。清宫档案中记载了当年查处他们的情况。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再出丑闻,主考官大学士柏葰等收受考生贿赂,结果柏葰等主犯被处以死刑,其余90多名有关官员也受到相应处罚。 头名状元是金榜名次争夺的焦点。咸丰六年殿试,翁同龢与孙毓汶才华不相上下,都是官宦之家,朝中又都有人,于是在场外展开明争暗斗。传说翁、孙两家关系极好,殿试前夜孙父请翁同龢到孙府吃晚饭,聊天至深夜后留翁住宿。翁刚躺下,外面就有人放鞭炮,一直持续到天亮。孙家用心一看可知。翁同龢没有休息好,殿试时无精打采。幸亏他带了两支人参救急提神,最终还是得了状元,孙毓汶名列第二。 科举考试,殿试排名官方暗箱操作已是公开的秘密。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但他当年得中状元,却是仗了上层人物的幕后活动。光绪二十年,张謇殿试成绩不理想,收卷官黄思永是张的朋友,他悄悄补上张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又改了一处错误。阅卷大臣评定时,同乡翁同龢极力想提携张为状元,但考生名次要依推选试卷的阅卷大臣的资格排定,当时八位阅卷大臣中翁只能排第四。但翁依仗自己是光绪老师,一番周旋运作,终于将张謇拔为状元。 排名黑幕 金榜前十名由皇帝拍板,除了大臣推荐,有时皇帝也搞平衡。 清朝进士以江浙人为最多,114个状元中江浙两省就占69名。乾隆二十六年,新科状元原是江苏赵翼,乾隆说江浙出的状元太多了,便授意将赵翼改成第三名,而让陕西的王杰当了状元。 更为荒唐的是,有时统治者因为迷信重新决定金榜排名。光绪三十年,清朝最后一次殿试初定的第一名是朱汝珍、第二名刘春霖。慈禧审定时一看头名是广东人朱汝珍,就不高兴。因为她害死过“珍”妃;而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当时正在闹革命的孙中山都是广东人。而第二名刘春霖是直隶肃宁人,“肃宁”很吉利,且当时大旱,“春霖”也很吉祥。慈禧于是点了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成了第二。 最滑稽的是,有时金榜名次定好也会更改。嘉庆年间,一次举行皇帝接见新科进士的传胪大典时,新科状元徐开业、探花梅万清没能及时赶到,于是二人的名字从金榜上消失,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在清朝268年的时间里,一共举行过112次会试,名字荣登金榜的只有两三万人。 气数已尽 时代进入到20世纪初,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就像大清的国运一样,气数已尽。 当时,西方自然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学子们还在青灯下抱着祖宗的四书五经咬文嚼字。这时的封建科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