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5.回忆我的母亲学习目标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2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以爱为感情基调来组织材料的方法。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而又深刻的语言。作家作品简介:朱德(1886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先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曾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课文背景: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逝世的,享年86岁。朱德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心里很悲痛,当即写下了这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文章以十分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挚感情。字词广场字音识记佃户(din)祖籍(j)仪陇(lng) 溺水(n)劳碌(l) 私塾(sh)迸溅(jin) 衙门(y)蛮横(mn hng) 不辍(chu)妯娌(zhu l) 差役(chi)形似字辨析 熟语积累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在温馨的家庭里,母亲们是最辛苦的,她们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还要做饭做家务,为每个孩子支撑起温暖的家,真可谓是任劳任怨。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也说缩衣节食。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同学们在吃穿用度上不需要节衣缩食,但也绝不能贪图享受,挥霍浪费。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第一部分(1段):总说。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2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3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4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5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6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7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8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9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第一层(27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的品质。 10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11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12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13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14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15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16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八十有五,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17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18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第二层(813段):进一步列举事例,叙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她仇恨剥削压迫者,支持作者参加革命。19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20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第三层(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影响。第二部分:叙述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赞颂母亲的美好品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21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2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第三部分(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1第1段有两句话,分别有什么含义?第1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第一句话点出记叙对象,抒发悲痛之情。第二句中“她勤劳一生”表叙事线索,同时“勤劳”也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我爱我母亲”表文章的感情基调。第一节开篇点题,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的一生。“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起下文。2第2段介绍了作者家庭中的哪些情况?简要介绍家世、家境和社会地位。3怎么样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这句话是议论。其中包含了母亲的无限辛酸和悲哀,“多么惨痛悲哀”“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同时也更说明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4为何说“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的特点,下文的“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都表明母亲的勤劳能干。5如何理解本段中加点的词语?“很自然”一词写出母亲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培养了“我”爱劳动的好习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道出母亲对“我”性格的熏陶。“悄悄”“一便”表达了体谅母亲孝敬母亲之情。6画线句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本段中,表现母亲聪明能干的三件事是什么?画线句在本段中是中心句。表现母亲聪明能干的三件事是:用桐子榨油来点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亲手纺线,请人织布做新衣。7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母亲的思想性格?勤劳,在家庭中起带头作用;极能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严格管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恶习。8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非不可”是双重否定,加强语气,有利证明了“标本”一词。即祖父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的勤劳本质。9段末画线句子在本段的作用是什么?画线的句子是议论,总结了母亲的品质和对“我”所产生的深刻影响。10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退佃搬家和天灾。“我”家遭到这次最悲惨遭遇,母亲并不“灰心”。11“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句话表现了什么?从这句话上可以看出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性格和阶级觉悟的提高。这是母亲性格中所特有的宽厚仁慈,宁可自己吃苦受难,也要帮助别人。然而,她对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蛮横更加反感了。爱憎又何等分明。也为下文母亲支持“我”参加革命作铺垫。12从“逼得”“节衣缩食”“支撑门户”“东挪西借”等加点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母亲送子读书的背景和艰辛。反映了母亲要求摆脱贫困和欺压的骨气。表明母亲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儿子走上革命道路。1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中表现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对“我”的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充分表现了支持儿子参加革命,同情革命,深明大义。14怎样理解画线的句子?画线句子说明了父母亲最淳朴的劳动人民本色,那就是劳动。他们一生都在土地上耕作,劳动已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主体。也与前文记叙母亲“是个好劳动”等的语言段落相照应。15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画线句子充分表现了母亲勤劳坚强的性格,特别是“独立”一词,说明母亲支撑这个大家庭的坚强、任劳任怨。“依然”一词,表现了母亲对支持作者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也是对党的困难的体谅。16“寄钱”和“寄照片”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细节描写。“七年中间”说明作者忠诚于革命工作,“寄钱”“寄照片”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思念。母念子,子念母,母子连心。17在这句话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这样的语境中,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18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母亲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突出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美德。1920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何理解这两段文字的深刻含义?作者用了两个段落,两次强调“我应该感激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了作者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使作者懂得了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锤炼了革命意志。这些精神财富是他几十年革命征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者深情地写道:“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和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分不开的。作者对母亲的赞颂,就是对劳动人民的感激;对母亲的感激,就是对劳动人民的赞颂。21作为全文的结尾,第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有三层意思。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这也是全文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22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创造了”是说劳动人民过去创造的历史,“创造着”是如今仍然在继续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二者有时态上的差别。“创造了”是过去式,而“创造着”是现在进行式。注释:家织布:在家庭小作坊中,自己织布然后染色的布料。标本:在某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典范。在这里指祖父身上勤劳的本质。慰勉:安慰勉励。深层探究本文通过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热情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不怕困难、同情贫苦人、支持革命的高贵品质和对我的教育影响,表达了作者要尽忠于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1按时间顺序,抓住“勤劳”两字写母亲的一生,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开头,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以下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妯娌和睦相处。这些典型事例,表现出母亲“整日劳碌”,是个“好劳动”,“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她“勤劳一生”,“一直到最后”。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2语言简练平实,感情真挚这篇纪念性的文章,在记叙中有机地结合抒情和议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如,“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中深情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特点,同情穷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者的朴素阶级意识,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的思想品质。作者还两处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感激、赞颂之情。1文章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提示:“思念”“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哀悼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怀念母亲,唱出一首对母亲的深情赞歌。2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提示: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辞藻的着意渲染,但总司令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感人。“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很自然地”“就悄悄”“便整日跟着”这些词语,说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总司令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八十六岁高龄,精神、饮食俱不如前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摘自回忆我的母亲鉴赏)阅读鉴赏母亲的咸菜佚名每年入冬,母亲都会腌咸菜,这是她从乡下老家带进城里的习惯。母亲腌的咸菜,清脆、爽口,我极其喜欢。吃过很多腌制的咸菜,无论是超市里卖的,还是饭店里做的。它们种类繁多,色泽、形状各异。然而,在我眼里,竟都不及母亲腌的咸菜好。乡下的婆婆也有腌咸菜的习惯,每次回去,她都会热心地装一瓶给我。不忍驳老人的面,便大老远拿回家,却总是吃不了几口,便束之高阁,直到彻底腐烂了,才想起来扔掉。食物这种东西,比不得其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强装着喜欢,胃口也不配合。胃是最忠实的,也是最挑剔的,想吃什么,它就愉快地接纳什么,从来不违背我们的心愿。就像一个朋友写的想念土豆的诗,“飞越千里,飞不出我的胃口”。还有那些在海边长大的人,据说,隔一段时间不吃海鲜,胃口就会难受。我们钟情的食物,多是童年饮食形成的习惯,终其一生,难以舍弃。譬如母亲腌的咸菜,在食物匮乏的童年,它是我们冬季餐桌上必备的菜肴。我的胃,我的牙齿,舌头,嗅觉,早已习惯了它的味道,根本无法摆脱它的诱惑。母亲腌的咸菜,原料其实很普通,以胡萝卜居多,伴有洋姜、芥根丝等。母亲腌制咸菜的方法也是极普通的,先把腌菜的原料洗净,切成长条,用煮过晾冷的花椒盐水浸泡,封在坛子里。隔个半月二十天,大约就腌好了。食用时还要再加工一番,锅底搁少许油,剁点辣椒末与咸菜一同爆炒。片刻即出锅,晾冷,装进玻璃瓶中。吃的时候,用干净的筷子夹一些到小碟子里。吃面条,喝粥,佐以母亲腌的咸菜,对我来说,便是至高的美味。我曾对母亲说,每次看到冰箱里的咸菜,就有一种想扑过去的,饿虎扑食般的感觉。母亲听了我的话,顿时笑得前仰后合,那笑声中,饱含着由衷的欣慰与满足。上次回家,母亲照例给我带了一些咸菜。临走,我犹豫良久,我说,我不想拿了。母亲诧异地问,不好吃?我摇头。母亲再问,上次的没吃完?我再摇头。母亲没好气地说,那是怎么了?我只好老实交代,这东西太好吃了,本来吃一碗饭就饱了,就因为这些咸菜,我能吃两碗,瞧我都胖成什么样了母亲听了,立刻喜眉笑眼,数落我,这么大个人,自己连个饥饱也不懂呀。她一再督促我拿上,我终于没有敌过诱惑,又把咸菜拎回家了。有时候,我会无来由地想,倘若有一天,我再也吃不上母亲腌的咸菜,那可怎么办?是的,这是必然的,早晚会有那么一天的。那时候,我会怎么样呢?天呢,这么一想,顿觉凄惶不安,眼泪都要滚下来。也因此,倍加贪恋眼前这瓶小小的咸菜。品读: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辞藻的着意渲染,只有一瓶小小的咸菜,却凝结着母亲那拳拳的爱子之情。孩子喜欢吃,成了对母亲的最高奖赏。文章多次刻画母亲的神态和笑声,充分表现了母亲的满足和对孩子的爱意。素材搜集两则真实的故事:血色母爱雪地割脉做目标东欧有对母女感情上有了裂痕,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是母亲的卑微地位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