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f a c tt h a ti ti sd u r i n g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t h a tf i l i a l p i e t yi sp u b l i c i z e d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t h i sp a p e rt a k e s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o f w e s t e mh a nd y n a s t ya s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t h er u l e r so fw e s t e mh a n d y n a s t yi n h e r i t e d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f i l i a lp i e t yc u l t u r eo f 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g r a d u a l l yf o r m a l i z e da n ds i m p l i f i e d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f i l i a lp i e t y a n df i n a l l yr a i s e d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t ot h ep o l i t i c a le t h i cl e v e l r u l e dt h ec o u n t r yw i t hf i l i a lp i e t y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i no u rh i s t o r y f i l i a l p i e t y a st h ep o l i t i c a lg u i d e l i n e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n o to n l yp l a y e d 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t om a i n t a i n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s o c i e t yt h a tt i m e b u ta l s o h a dap r o f o u n de f f e c to n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 r e f o r e t os t u d yt h es p r e a d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f i l i a lp i e t yd u r i n g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a n dt oa n a l y z ei t s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h a s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 c a r r yf o r w a r d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c u l t u r ec o r r e c t l y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 f i l i a lp i e t yd u r i n g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e l a b o r a t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f i l i a l p i e t ya n dg a v et h ee c o n o m i c 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r e a s o n sw h yr u l e r so f w e s t e mh a nd y n a s t yp a i d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t of i l i a lp i e t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o f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i l i a lp i e t yo fw e s t e r n h a r td y n a s t y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r m t h e o r e t i c a lc o r ea n d t h e o l o g i z a t i o no ff i l i a lp i e t y 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 d e t a i l e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f i l i a lp i e t ya n df o c u s e do n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i t s 2 c o n t e n t s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i t sc o n c e p ta n dt h es t r e n g t ho fp a r e n t a lr i g h t s 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f f e c ta n da p o c a l y p s e o f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o fw e s t e mh a nd y n a s t y a n a l y z e db o t ht h ep o s i t i v e e f f e c to n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a n di t sl i m i t a t i o n s p o i n t e do u tt h e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r e c o n s t r u c t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 a n da l s ot r i e dt op r o p o s e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t od ot h i s k e yw o r d s 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f i l i a lp i e t y 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 3 目录 绪论 1 一 研究意义 1 二 研究现状 1 第一章西汉孝道产生的背景 4 第一节原始儒家孝道观的历史积淀 4 一 养亲观念 4 二 敬亲观念 5 三 谏亲观念 5 四 安亲观念 6 五 祭亲观念 6 第二节西汉重视孝道的原因 7 一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 7 二 汲取亡秦教训的必然结果 7 三 儒者对儒学的大力提倡 8 第二章西汉孝道的理论特点 9 第一节西汉孝道的理论化 1 0 一 孝道经典的定型 1 0 二 孝行的具体规定 1 1 三 忠孝一体的理论核心 1 2 第二节孝道伦理的神圣化 1 3 一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1 3 二 孝道源于天命 1 3 三 孝感天地鬼神 1 4 第三章西汉孝道的具体实践 1 5 第一节孝道内容的扩展 一1 5 一 广泛推行孝道教育 1 5 二 初步建立敬老养老体系 1 8 三 尊君尊师与敬父同志 2 0 四 片面强化家长权利 2 1 第二节孝观念由 敬 到 礼 的衍变 2 3 一 孝廉科的设立 2 3 二 孝道榜样的树立 一2 4 三 婚礼的改制和祭祀意义的延伸 2 6 第四章西汉孝道的历史影响及启示 2 8 第一节封建社会孝道理论与实践的建立 2 9 一 西汉孝道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2 9 二 西汉孝道的局限性 3 0 第二节孝道的现代价值及重构 3 l 一 弘扬孝道的现代价值 3 1 二 孝道重构可以借鉴的措施 3 4 结语 3 9 参考文献 4 l 致谢 4 4 一 研究意义 绪论 孝者 礼之始也 1 夫孝者 天下之大经也 2 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 的中国古代社会 仁 是最高的道德追求 但在现实的生活中 孝 却具有最 普遍的实践意义 在古代书籍的记载中 孝 是社会伦理的精神支撑 对社会 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著名学者徐复观曾说 若不牢牢记住孝道是中 国人的家族 社会 宗教乃至政治生活的根据这一事实 即终究不能理解中国及 中国人的真相 3 另外 日本汉学家也认为 把孝当作重要的文化理念而发生 极大影响的 在希腊 罗马 以色列 印度等文化系统中找不出这种情形 所以 孝道要算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 4 而本文以西汉孝道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在历史上西汉首次公开倡导孝道 其 统治者在内化 改造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基础上 对行孝内容逐渐要求形式化 单 一化 最后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 开启了孝治天下的先河 西汉对孝道的 推行 不仅对当时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对其后的各朝各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孝道在西汉社会的流传及其泛化和变异 继而分析其中利弊 对在现今 社会正确弘扬孝文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 研究现状 西汉孝道的发展 衍变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巨大 但参看相关书籍 论 文发现 学界对于西汉孝道的研究多是从政治 社会风俗等角度进行综合梳理研 究 而对原始孝观念的泛化 变异以及弘扬孝道对于西汉世人和后世的多重影响 并未充分研究 1 西汉孝道的政策制定方面 刘德增从制度和风俗上 对西汉实行孝道的 原因和内容作了论述 并分析了其产生的结果 他认为 老人危机 是由私有制 1 左传 文公二年 2 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 3 徐复观 文化与人生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9 年版 4 徐复观 文化与人生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9 年版 1 这一社会根源导致的 5 毛力平在论文中论述了西汉不同阶层孝行的具体内容和 准则 并分析了士族 普通百姓阶层孝行的特点及相关性 6 王宏谋指出 西汉 不仅确实实施对于老年人在法律及物质上的优惠 同时大力奖赏孝敬老人者 使 得西汉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养老的社会风尚 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7 徐玲 论述西汉统治者通过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重视孝治 从皇族到民众都有具体 的措施来规范和约束 保证了以孝治国可以广泛的贯彻落实 8 2 西汉孝道的社会保障方面 甄尽忠认为西汉时期的保障对象主要包括年 长 鳏 寡 孤 独及笃癃 无家属 贫不能自存者等弱势群体 而保障救助的 方式主要是国家救助 兼以宗族救助和民间义行 9 高永建的论文也介绍了西汉 社会对鳏 寡 孤 独者的保障和救济 他认为西汉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尚不完 善 仍处在发展的阶段 1 0 3 西汉的官员致仕与行孝关系方面 蒲坚认为在西汉确立了致仕制度 七 十而致仕 即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优待 翟晓明认为西汉主要形成了以年龄规 定为主的致仕制度 七十致仕后的待遇由低到高不断提升 这一制度对于官员新 老交替 保持西汉封建国家权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1 2 张为民则详细论述了西汉官 吏的优抚制度 包括在致仕后的优待 去世后的抚恤等 4 西汉倡导 施行孝治的社会风尚方面 余从荣论述了西汉综合运用政治 经济 文化 法律等手段 极大抬高了以孝治天下的封建伦理 并对社会的各个 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 4 李建业主要介绍了西汉实行孝治的具体措施 即以孝 作谥 实行举孝廉制度 设立三老 孝悌 力田 对孝子复除徭役与赐帛 惩罚 不孝 重视 孝经 并确立其经学地位等 1 5 5 西汉孝道在提倡思想教育方面 曾振宇介绍了儒家孝文化中养亲 安亲 谏亲 祭亲等内涵 1 6 王文涛则介绍了西汉利用学校及社会等途径 对社会全体 5 刘德增 汉代养老论述 济南 山东师大学报 1 9 8 8 年6 月 第4 卜5 l 页 6 毛力平 汉代社会孝行初探 秦皇岛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2 期 第1 7 1 l 页 7 王宏谋 汉代尊老养老制度微探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 0 0 5 年6 月 第1 4 8 1 5 l 页 8 徐玲 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措施论析 洛阳 洛阳大学学报 2 0 0 7 年3 月 第8 9 9 l 页 9 甄尽忠 两汉社会救助思想 南阳 南都学坛 2 0 0 5 年第4 期 第l 一5 页 1 0 高永建 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政策之研究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 0 0 0 第4 期 第4 0 4 3 页 蒲坚 关于我国古代官史的致仕制度之研究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1 9 8 8 年第4 期 第6 4 7 0 页 1 2 翟晓明 略论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 临汾 山西师大学报 1 9 9 4 年第2 期 第7 7 7 9 页 1 3 张为民 汉代官史的优抚制度 济南 山东师大学报 2 0 0 1 年第4 期 第6 7 6 9 页 1 4 余从荣 汉代推行孝道教化的途径及启示 南昌 南昌大学学报 2 0 0 5 年第l 期 第7 1 0 页 1 5 李建业 孝文化与汉代社会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2 0 0 7 年5 月 1 6 曾振宇 儒家孝文化及其影响 济南 理论学刊 2 0 0 0 第1 期 第l l 卜1 1 9 页 2 成员进行尊老养老教育 如把 孝经 尊为儒家经典 把尊老与法律相结合 举 孝廉 对侮老 弃老等人予以严惩等 他认为 在看到道德教育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其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产生的弊端 1 7 由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 学界对于西汉孝道的研究多是从政治 社会风俗 等角度进行综合梳理研究 而没有更多的分析由于统治者将孝道绝对化而产生的 诸多社会问题 如对行孝要求的极端化从而产生愚孝 移孝作忠 的演变过程 和其带来的社会矛盾及片面强调家长权利等问题 而本文将结合以上问题进行论 述分析 现如今 我国社会也正面临经济社会转型 工商业化 全球化及西方强势文 化影响和个人本位思想等现代因素的冲击 孝道要现代化面临许多现实挑战 在 社会转型期 孝道感情的缺失 价值定位的转变 崇老文化的消失 相关社会规 范的弱化 使传统孝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深陷危机 不仅如此 我国正在向人口 老龄社会迈进 解决老龄化问题也是十分迫切的 因此 不断提升人们孝观念意 识 大力提倡敬老养老风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西汉孝道研究旨在通过 客观分析西汉社会的孝道观念 充分了解孝道重构的现实意义 在大力弘扬孝道 现代价值的同时 在走访相关部门后尝试提出孝道重构可以借鉴的措施 7 王文涛 汉代尊老养老教育与社会和谐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7 第9 期 第1 7 2 1 页 3 第一章西汉孝道产生的背景 西周过后 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长期动乱 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峰 秦代实 现统一后 接着又发生了楚汉之争 直到西汉成立才趋于稳定 这段长达5 0 0 年的时间 使得上古时期的尊老传统缺失 在秦始皇以前 秦国尚武好战的传统 与中原不同 明显与尊老传统相悖 所以西汉面临着恢复与重建尊老传统的社会 处境 从景帝时期重视刑法统治 到武帝时期 独尊儒术 后来宣帝突出实行 尊老直至成帝成为尊老史上的重要人物 孝在西汉经历了从忽视到极端重视的过 程转变 所谓 孝至矣乎 一言而该 圣人不加焉 1 8 在西汉王朝之前的先秦 社会 有关孝的思想非常丰富 这也为西汉孝道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第一节原始儒家孝道观的历史积淀 中国的孝道思想 最早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渔猎时代 礼记 祭 义 中说 古之道 五十不为甸徒 颁禽隆诸长者 5 0 岁以上就不需要再打 猎了 但却在分配猎物时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 表明中国远古时期的尊老观念就 己形成 1 9 而时代发展到先秦时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孝 道理论 使得孝上升到道德层面 经过曾子 孟子 苟子的继承与发扬 孝道思 想不断扩充和完善 至标志着孝道系统化 理论化的著作 孝经 出现 孝 道思想长期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一 养亲观念 最初的同时也是最低级的即为 乐其耳目 安其寝处 以其饮食忠养之 2 0 是指要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方面照顾老人 即实际的照顾 在物质上赡养老人 关心父母的身体情况 孔子要求 事父母 能竭其力 孟子 离娄上 中说 事 孰为大 事亲为大 事亲 事之本也 孟子 万章上 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至 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 尊之至也 以天下养 养 之至也 孝经 则把对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赡养作为普通人行孝的重要依据 1 8 杨雄著 李轨注 杨子法言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9 年版 第3 l 页 憎高成鸢 中华尊老文化探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9 年8 月 第1 0 5 页 2 0 礼记 内则 4 指出 用天之道 分地之利 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汉代扬雄解释了其中 的缘由 即 万物裕于天地乎 裕父母之裕 不裕矣 一事父母自知不足者 其舜乎 不可得而久者 一事亲之谓也 2 1 关心父母身体状况 凡为人子之 礼 冬温而夏清 昏定而晨省 2 2 就能做到 父母唯其疾之忧 2 3 要十分担 心父母的身体疾病 礼记 曲礼 中这样解释对于父母日常的照料 父母有疾 冠者不栉 行不翔 言不惰 琴瑟不御 食肉不至变味 饮酒不至变貌 笑不至 别 怒不至警 疾止复故 亲有疾 饮药 子先尝之 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 二 敬亲观念 敬亲 在先秦时期主要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恭敬 尊敬父母 大戴礼记 曾 子大孝 日 养可能也 敬为难 敬可能也 安为难 安可能也 久为难 久 可能也 卒为难 道出了孝的本质 强调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 养亲 更重要 的是源于内心 从精神层面上的重视 这与 论语 为政 中的 今之孝者 是 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 因而 礼 记 坊记 说 小人皆能养其亲 君子不敬何以辩 对于日常生活中赡养父 母与精神层面上尊敬父母权衡轻重的问题 西汉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 中也进行 了讨论 明确提出了 生之养大于利 身之养重于义 的看法 天之生人也 使之生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 义以养其心 义之养生大于利矣 2 4 三 谏亲观念 谏亲 是指不一味的顺从 先秦时期一些学者指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是不 加思索的服从 而是子女应在 尊亲 的基础上对父母的行为加以判断 在不符 合道义或有错误时 委婉地指出 孔子指出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 违 劳而不怨 2 5 当父母坚持自己意见的时候 子女即要尊重父母 不做出过 多伤害父母的行为 孟子也提出 谏亲是孝 的观点 在 孟子 告子下 中说 道 亲之过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 愈疏 不孝也 意谓着父母的行为有悖常理 而子女在知情的情况下不加以劝说 甚至是一味的顺从 这也是不孝的行为 战 杨子法言 孝至 礼记 曲礼 论语 为政 春秋繁露 卷九 身之养重于义 论语 里仁 国末年 苟子就指出盲目地 子从父命 的人是 小人哉 在 孟子 告子下 中记载 父有争子 不行无礼 士有争友 不为不义 可见 先秦儒家是不认 同不假思索一味顺从父母的 其主张遵从道义便是孝 四 安亲观念 安亲 即孝 先秦儒家认为 在生活上照顾 孝顺父母 精神上尊敬父母 在父母有不对时委婉提出 还不能达到孝道标准 更要做到 安亲 安亲 意 味着当父母在世时 身为子女做事时要考虑父母的感受 不做危险 违背道德 触犯法律的事 不让父母操心和不安 我们要尽量让父母生活的安宁 快乐 正 如孟子所说 从 纵 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r r9 好勇斗狠 以危父母 礼记 作者所说 在丑夷不争 都在强调 安亲 的观点 同时 安亲 还包括 父 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2 6 要求子女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外出的去向 减少他们 的担心 安亲 最高层面的孝还要求子女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2 1 7 即要求子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言行 德行 功绩上有成就使得 父母引以为荣 光耀门楣 五 祭亲观念 孔子所说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2 8 即是 祭亲 观 念 先秦儒家对于子女行孝的要求不仅对父母在世时的行为做了规定 还规定了 父母去世后的尽孝行为 从生到死都要依照礼法办事 将子女的孝心最大程度展 现 其实要完全做到 大孝终身 是不易的 所以 礼记 祭义 篇日 安可 能也 卒为难 要达到孝的最高境界 对父母的爱必须真正从心底里发h 向 父母爱子女那样无私 不求回报 先秦儒家孝道内容庞大 在 养亲 敬亲 安亲 祭亲 的同时 还 包括 尊老 等 儒家的孝在用于父母的同时 还上升到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之间 提出 睦于父母之党 可谓孝矣 2 9 主张用 孝 来使父母 亲戚之间的关系 变得温馨 和睦 西汉在继承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系统化 理 论化的孝道形态 而且上升到实践阶段 将孝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6 章义 轧明轧轧仁宗政记里开为坊 语经语记论孝论礼 强打硌拎 第二节西汉重视孝道的原因 考察汉代史书 在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直至秦代的长期战争 古代的孝道已 被遗忘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对尊老和礼治的重要性认识必须经历一段摸索 认识 的过程 西汉的政权是靠武力打下的 起初对于礼 孝的认识非常模糊 直至武 帝时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才将孝提到了国家的层面 而在治国的过程中 统治者逐渐认识到通过血缘关系进行国家治理更为稳固 可靠 而且也极易被民 众接受 一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形成了生产 方式的广阔基础 3 0 西汉统治者在建国初期寻找治理国家的方针时 根据现实 情况选择了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 认为血缘亲情关系至关重要 是家庭和睦 社 会稳定的主要推动力量 而西汉的农耕经济是统治者做出决定的关键因素 在当 时的社会 每一个家庭 亲族就可以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集团或是社会集团 以家族家庭为主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由小农户经济形式决定的 以血缘亲情为纽带 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 统治者看到了家庭 家族对于维护家庭内部秩序 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孝道 先秦儒家学说的许多观点都是以家族道德为出发点的 它不仅可以促进家庭 和睦 幸福 又可以维系社会的正常秩序 统治者可以利用孝道约束人民 培养 出孝子 又可让孝子转化为忠臣利于管理 所以西汉的统治者以伦理为基础 家 庭为核心 夫妇为开端 形成家庭和睦 父慈子孝 家族团结的孝道思想 使之 成为治国策略 为了更好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其基本家庭道德规 范 孝道 西汉思想家在利用 改造先秦儒家孝道观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独具 特色的孝道思想 从而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充分将孝道运用到政治 社会当 中 二 汲取亡秦教训的必然结果 贾谊在 过秦论 中提到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 3 0 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5 3 年版 第3 7 2 页 7 政策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护 是因为在诸侯割据的局面下 各诸侯国以大欺小 倚强凌弱使得民不聊生 而秦朝灭了六国 统一了全中国 百姓本以为可以生活 安定 不用生活在连天的战火之中 但秦朝在得到天下之后应该用 守天下 的 方法治理国家 可是秦朝并没有改 而是强调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妄图 用法家学说来统治社会 所以激化了社会矛盾 很快就灭亡了 西汉初期 秦朝 的影响还未散去 社会甚是动荡不安 对统治者来说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建 立新的统治秩序迫在眉睫 他们认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汉初的政治家陆贾 和贾谊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他们认为 地主阶级在夺取政 权的时候可以并且应该使用暴力 在巩固政权的时候也可以用暴力 但在政权已 经巩固之后 对待百姓的态度就应转变 不可再用暴力 而是转向 守 贾谊 说 闻之于政也 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 君以为本 吏以为本 故国以民 为安危 君以民为威侮 吏以民为贵贱 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3 1 强调了人民 的重要性 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警告统治者不可无视人民的作用 西汉为了 稳定社会和人民 从原始孝道观中得到启发 立爱自亲始 教民睦也 立教自 长始 教民顺也 教以慈睦 而民贵有亲 教以敬长 而民贵用命 孝以事亲 顺以听命 错诸天下 无所不行 3 2 据此把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作为治理 国家 稳定人民的根本 一方面大力宣扬血缘亲情以达到家庭 亲族间的团结稳 固 另一方面将孝道观念泛化到社会政治生活中 将孝与忠相结合 建立以孝为 核心的封建统治目的 三 儒者对儒学的大力提倡 在殷周时代 天命决定的唯心论在当时居于主导地位 它认为自然界以及人 类社会中的 一切事情 都是全知全能的超自然的上帝之 天 的有意安排 这种 观念的存在是与当时落后的自然科学与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有关 至战国的中 后期 五德终始 说代替 天命 说 是以与五行说相适应的五种天命来说明 人间的改朝换代 其实质仍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天命论 至西汉初期 则是以五行 相生来说明天人问题 但因为此阶段 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混乱 有秦朝仅二世就 亡给 五德终始 说以极大冲击 同时还有黄老之学的影响 使得西汉的意识形 态不能一致 这种混杂的情形对刚刚建立政权的西汉统治者来说极为不利 因此 3 1 新书 大政下 3 2 礼记 祭礼 从汉武帝之后 统治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儒家思想兴起 儒家学者在向朝廷 提出劝诫和意见时都强调要重视人民的作用 考虑民众的感受 注重对人民的教 育作用 统治者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人民是可以被教化的 要依据人 情而使民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团结 统治稳固 而此时 董仲舒提出 天人三策 被汉武帝所采纳绝非偶然 而是有其必然 性 他建议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大力培养人才以为国家所用 同时 树立 三纲五常 的等级制度 来树立统治者的权威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巩固封 建政权 缓和阶级矛盾 另一方面用神学的目的论来限制统治者对人民的过度压 迫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从而危及封建政权 此时的儒家思想被改造后吸收了各家 思想 实现了一次以儒家为主体的新的思想上的大融合 从而走上了西汉的政治 舞台 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 作为儒家思想的孝道无疑适合当时的统 治需要 以道德的名义管理人民 因此统治者树立了孝道极高的地位 并在全国 范围内广泛推广 例如用法律的手段奖励行孝者 严惩不孝者等 至此 孝道成 了西汉的最重要的治国方针 综上所述 西汉的统治者在建国初期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听取儒者的意见 将 孝道作为西汉的治国方针 并不是一味的仿古 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抉 择 从今天看来 西汉选择孝道对于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还是相对合理的 第二章西汉孝道的理论特点 提及 孝 可以说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者 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鼻祖 对于 孝 首先是 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 3 3 至德 就是孝行 简 言之 古代宗法社会的道德建设 就是孝的建设 之后要 爱敬尽于事亲 3 4 这 种 敬 是人的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是道德自觉 是真正的人伦孝道 原始儒 家孝道思想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孑l 子 孟子 荀子等的重 视 逐渐发展上升到了理性阶段 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 这一阶段的孝道思想 仍多属于意识形态方面 未能与现实的政治统治需要相结合 战国中期 当时的 社会结构有了变化 个体小家庭普遍涌现 突出对父母的奉养 而战国中后期随 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 将儒家孝道进一步向政治靠拢 曾子逐步将孝 3 3 孝经 开宗明义 3 4 孝经 天子章 9 与忠结合 使孝亲带有了忠君的政治伦理色彩 如果说先秦儒家着重从 天道 与 人性 两个根本问题对孝道进行论述 那么西汉孝道更注重从 天道 方面 论述 利用封建宗法 家国同构 的社会结构特征 将 孝亲 与 忠君 联系 在一起 孝道思想与西汉的正统文化相融合 上升成为全社会都认可的人人遵守 的伦理道德 并发展成为社会主流 形成了西汉社会独具特色的孝道理论 第一节西汉孝道的理论化 西汉的孝道之所以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不仅是因为其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 个方面 如政治 社会 家庭中 更主要的是将孝道的理论完整化 从不同阶层 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进行创造发展 使之成为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孝道经典的定型 作为西汉孝道理论基础的 礼记 它不但系统而完整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 伦理和政治思想 从理论上强调了君臣 父子等的忠孝道德规范 而且把 孝 纳入礼的范畴 把孝行区分为三级 大孝尊亲 其次不辱 其下能养 又 分为 孝有三 小孝用力 中孝用劳 大孝不匮 3 6 作为儒家经典中专门谈 孝 的一部著作 孝经 其内容不仅包括对 于父母的养和顺 对于君主的忠诚 对于人民的教化 还有对父母 君主的过错 进行劝谏 对过世的父母仍旧行孝 按 礼 的原则祭祀祖先 团结友爱兄弟等 等 其核心是在 善事父母 以达到在家行孝 入仕尽忠 首先 本论文引用 孝经 先要对 孝经 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进行辨析 关于 孝经 的作者问题是关于 孝经 的最具争议的问题 综合前人及时人的 观点 大致有九种说法 分别是孔子说 曾子说 七十子之徒说 曾子门人说 曾子弟子子思说 曾子弟子乐正子春说 汉儒说和后人附会说 以上诸说究竟哪 种较为合理 学界认为因 孝经 中关于 谏诤 的思想与荀子在 子道 中提 出的 从义不从父 的观点极为近似 所以推测 孝经 成书于 荀子 之后 又由于 吕氏春秋 两次引用了 孝经 语 因而推测 孝经 成书于 吕氏春 秋 之前 而 吕氏春秋 成书的时间 据专家推测在前2 4 1 年 3 7 荀子大约卒 3 5 礼记 祭义 3 6 礼记 祭义 3 7 见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 9 8 4 年版 1 0 于前2 3 8 年 孝经 大约就成书于此时 本论文作者亦赞同此观点 而且认为 孝 经 成书于此时 是与苟子思想相符的 也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有关 孔 门一位深通儒家孝道理论的后学 在深刻反思总结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基础上 迎合天下统一的历史趋势 公开主张 以孝治天下 为即将统一的天下提供统 治策略 从而形成这部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的儒家政治哲学著作 作为儒家 十三经 之一的 孝经 仅二卷 十八章 共1 9 0 3 字 在十三 经篇幅中仅占0 2 9 3 8 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 然而此书在西汉复出后 立即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文帝时开始设置 孝经 博士 武帝时规定 孝经 是对太子 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 平帝时 孝经 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 东汉时 孝经 入 七经 唐时 孝经 入 开成石经 北宋时 孝经 被正 式列入 十三经 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孝经 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 睐 根本的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 系统 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 道 孝行 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孝经 强调人要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心怀感激之情 对父母恪尽孝道 这是人品性的基础 书中特别注意了 孝 的社会功用 即将孝与忠相连 诸如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悌 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致可移于 官 3 9 同时详细区分了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五个等级不同的行孝准 则和规范 天子的孝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得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 诸侯之 孝为 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为 非法不 言 非道不行 士之孝为 保其禄位 而守其祭祀 而庶人之孝为 谨身节 用 以养父母 04 0 孝经 指出 以孝治天下 就能避免犯上作乱 使上下无 怨 天下和平 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睦 这一点正是西汉统治者十分渴望 的 二 孝行的具体规定 礼记 对孝道进行了全面的规定 成为了西汉社会行孝的理论基础 如 礼 记 内则 里具体介绍了各种孝礼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父母行赡养礼 父 母若在 均以朝夕恒食之 父母的冠带或者是衣裳变脏 变旧 要及时的清洗 3 8 清人钱泰吉在 曝书杂记 中 计算 十三经 的字数 共六十四万七千五百六十字 据此 孝经 仅占o 2 9 3 9 孝经 开宗明义章 4 0 孝经 天子章 1 1 更换 缝补 在精神生活方面则应做到对于父母的尊敬礼 父母 不谓之进不敢 进 不谓之退不敢退 不问不敢对 出必告 反必面 以免父母担忧 对父 母的劝说也要身体低微 语气低下 见父母面色有变 则立即停止 父母应此打 骂 也不能有丝毫的愠色 而 礼记 同时还规定了丧葬和祭祀之礼 丧葬时要 斩衰 括发以麻 祭祀时要遵循祭祀之礼 站立要 敬以诎 前进要 敬以 愉 进献祭品要 敬以欲 祭祀完毕仍要 敬齐之色不绝于面 另外还有诸 多规定 如与长者共处不得争执 父母在 为了不让父母伤心不可因朋友而失掉 性命 也不可私自将财务装入自己身上 父母在世绝不可用素色来做衣服的花边 父母因他人迫害而死 子女与他人是不共戴天之仇 要想着为父母报仇 礼记 中尽述了生活中的各种孝 礼规定 使之以具体的准则 规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 各个方面 三 忠孝一体的理论核心 古代的忠孝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苟子 礼论 先王之道 忠臣孝子之极 孝经 开宗明义章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礼记 更是将忠孝的意义广泛统一化 把这两个原本意义不同的词语结合起来 如 事君不忠非孝也 在官不敬非孝也 4 1 忠与孝的结合为西汉社会奠定了理 论基础 然而两者之问由于存在内容上的差别 在 礼记 等典籍中都有描述 加之西汉人民在认识层面存在着不同 因此 西汉孝道观的整合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过程 西汉初期 社会动荡不安 汉高祖刘邦极力推行孝亲 忠君思想 孝亲方面 突出表现在高祖六年 尊太公为太上皇 并公开下诏书日 人之至亲 莫亲于 父子 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 子有天下尊归于父 此人道之极也 今上尊太 公日太上皇 4 2 西汉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不断加深认识 看到了孝亲 忠君的 一致性 即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 4 3 所以采取移孝作忠 的办法实现忠孝观念的整合 在这过程中 最突出的表现为 举孝廉 大戴礼 记 中这样阐述孝的最高境界 君子之所谓孝者 国人皆称愿焉 日 幸哉 有子如此 西汉统治者大力宣扬尽孝不仅会名传天下 而且可以得到实质上 的厚遇 更甚者可以加官进爵 于是在统治者的推动下 选拔人才很大程度上就 2i 纪 轧本轧统祖庸祭高中 记记记礼史礼 引 北 帖 由 孝 来决定 汉武帝元光元年 下诏令全国举孝廉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4 4 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民积极尽孝 但过分强 调就会走向极端 产生 愚孝 这样的例子在东汉时期屡有发生 西汉社会处于孝亲 忠君观念的整合时期 人们对于二者还没有较为系统的 认识 因此在两者出现背离时 出于血缘亲情关系重视家庭也被人们所接受 但 是由于孝亲 忠君被统治者运用到政治上 所以孝亲思想重于忠君思想是短暂的 而且西汉极力宣扬孝道的最终目的仍是移孝作忠 汉人将 孝经 地位抬升至高 就是要让 孝 变成维系宗法血缘的纽带 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 为巩固 家天 下 的统治服务 第二节孝道伦理的神圣化 一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孝经 感应章 中 昔者明王 事父孝 故事天明 事母孝 故事地察 长幼顺 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 神明影矣 宗庙致敬 鬼神著矣 宣扬了孝的 通神作用 西汉中期 董仲舒以 阴阳五行 学说夸大孝道 演变出了以 三纲 五常 为核心的神学化的孝道体系 此后 孝经纬 和 白虎通 等更是将孝道 神学化 使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董仲舒用五行理论对孝是 天之经 地之义 的理论进行论述 并用阴阳附会理论演变出 三纲 说 他解释 三纲 为 凡 物必有合 阴者阳之合 妻者夫之合 子者父之合 臣者君之合 物莫无合 而 合各有阴阳 阳兼于阴 阴兼于阳 夫兼于妻 妻兼于夫 父兼于子 子兼于父 君兼于臣 臣兼于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 臣为阴 父为阳 子为阴 夫为阳 妻为阴 阴道无所独行 其始也不得专起 其终也不 得分功 有所兼之义 4 5 二 孝道源于天命 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威 证明 三纲 的尊卑和服从关系并不是由统治者造 成的 董仲舒直接引援天命 天子受命于天 诸侯受命于天子 子受命于父 4 4 汉书 武帝记 4 5 春秋繁露 基义 臣妾受命于君 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 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4 6 用 天 的权威 突显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 同时证明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 的合理性 董仲舒是第一个用 天人感应 来说明孝道的合理性 至高性 永恒 性的思想家 他用论证的方法告诉人民统治者的权威是上天赐予的 作为他的臣 民要始终尽忠尽孝 如果不这样做 就是背离天意 作为上天的惩罚 就会降灾 难于人间 灾者 天之谴也 异者 天之威也 4 7 劝告人要顺天 至此董仲 舒对于孝道的解释已经走向神秘的 天论 用神的力量树立了统治者的绝对权 威 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惜走到极端神学化的境地 使得原始儒家的孝道观 念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 孝感天地鬼神 至西汉中后期 政局动荡 社会混乱 人心涣散 谶纬迷信泛滥 纬书将自 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联系 将 天 比附社会的功能 对人间的诸多事情做出了 反应 元气混沌 孝在其中 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 人序孝悌忠信以自彰 4 8 极度发展了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学说 使孝道的神学性质越加深重 东汉章帝时编订而成的 白虎通 包含着丰富的孝道理论 它不仅囊括了 董仲舒的孝道观点 更提出 所以称天子者何 王者父天母地之为天之子 4 9 法地顺天也 男不离父母何法 法火不离木也 女离父母何法 法水流去金 也 5 0 它还运用谶纬解析孝道 君臣法天 取象日月屈信归功于天也 父子 法地 取象五行转相生也 夫妇法人 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 5 1 使董仲舒 的 三纲 学说进一步教条化 上升为神秘主义的论证 纬书和 白虎通 将孝的作用神秘化 孝悌之至而感动上天从而帮助其走出 困难的神话传说遍布天下 东汉记载了大量的孝感天地 鬼神的故事 在每逢国 计大事或遇反常天象时 上至神坛 下到宗庙都进行举国祭祀 态度比任何时候 都虔诚 春秋繁露 顺命 春秋繁露 必仁且智 孝经纬左契 见黄爽编 汉学堂丛书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白虎通 爵 白虎通 五行 自虎通 三纲六纪 1 4 第三章西汉孝道的具体实践 西汉推行孝治天下 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孝道 纵观西汉对孝的实行过程 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 从统治阶级开始在皇室内部注重孝的作用与影响 大 力推行 从而扩散到全社会 这应该说是由上到下 由内到外的推行过程 二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提倡孝道 使人民百姓都遵守从而反馈到统治阶级内部 形成 广泛的约束力 这是一个由下到上 由外至内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西汉在日 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对何谓行孝 如何行孝 行孝的结果等做了全面规范 开 始其孝治天下的统治 第一节孝道内容的扩展 在原始儒家孝道观的基础上 西汉又创造了许多行孝的内容 使孝道思想不 断地扩大和延伸 逐渐衍变成一种道德层面上的政治和社会伦理 一 广泛推行孝道教育 西汉在建国之初 社会没有统一的思想来教化 约束人民 而自汉武帝开始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孝被提升到极高的地位 统治者 开始重视在全社会实行孝道教育 突显其重要性 1 孝道教育成为必修课目 并立 孝经 为通用孝道教材 从宏观方面看 对于如何在社会范围内系统 全面的推行孝道 统治者认为 学校这一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可靠的 在学校孝道教育被规定成为重要的必学课 程 董仲舒认为 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5 2 他更建议汉武帝在 中央立太学 在地方设郡国学 庠 序等学校来更好地实施教化 又建议武帝批 准郡国的县官推选 好文学 敬长上 肃政教 顺乡里 出入不悖 5 3 的少年 到太学去旁听孝道课程以鼓励 培养更多的孝悌之人 这些措施使得西汉末年时 国郡四海之内 庠序盈门 5 2 汉书 董仲舒传 5 3 汉书 董仲舒传 而 孝经 作为孝道 孝行 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必然受到西汉统治者的极 度重视 并将其作为推行孝道的理论指南和行为规范 西汉把 孝经 作为学校 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教材 文帝时 始置 孝经 博士 举荐博士的条件是 通 周易 尚书 孝经 论语 武帝时 规定五经可以兼习 也可以专习 一经 但必须先学 孝经 论语 然后才能学习经书 宣帝颁令 在乡聚的 庠 序置 孝经 师一人 又选疏广教授皇太子以 孝经 平帝颁令 序 庠 置 孝经 师一人 不久征天下 孝经 教授 由此可见 孝经 已经在全 国范围内被当成通用的教材 若要学习必重点修习 孝经 2 西汉皇室实行孝道教育 西汉统治者看到孝道德治国安民的作用 以 孝经 理论作为指导皇室内部 成员律己处事的原则 能够为他们积聚君临天下的资本 西汉规定将 孝经 作 为培养太子的基本教材 是皇室子弟的必读之书 汉书 景十三王传 后数 月 下诏日 广川惠王于朕为兄 朕不忍绝其宗庙 其以惠王孙去为广川王 去即缪王齐太子也 师受 易 论语 孝经 皆通 足见皇家对孝的重视 程度 孝经 不仅被当成皇室子弟的必修书目 还被用来教育后宫的妃嫔 汉 书 昭帝纪 朕 修故帝王之事 通 保傅传 孝经 论语 尚书 未云有明 对于学习孝道的程度 统治者也进行了详细区分 对太子的要求最 高 在熟记之后还要求通晓其意 领会其旨 对于公子王孙则要求践行孝道 最 重要的是保证皇室子弟问的和睦团结 3 西汉家族 家庭实行孝道教育1 西汉统治者不仅注重皇室内部成员的孝道教育 更深刻认识到一个个由血缘 亲情构成的家族 家庭的重要性 这是统治稳固 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因此 统治者及其重视对封建家族 家庭内部的孝道教育 在社会教化方面 家族 家 庭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当时的大家族 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 要进行有序的生 产生活 使家庭成员之间团结和睦 就要有必要的约束措施 因此 产生了许许 多多的 家训 而大多 家训 都是自古的 以孝齐家 孝 字是系人心规 人秩的最根本的法则 每个个体想在大的家族中生存发展 就必须要严格遵守 家 训 也就是要遵守孝道 凡是在家族中躬亲尽孝 赡养父母 友爱兄长 团结 5 4 王国维 观堂集林 卷四 汉魏博士考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9 年版 1 6 互助的就会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扬 不尽孝者就会遭到唾弃 受到家法的惩罚 最终会使其因背负不孝之名而在家族中无法立足 这样 就会产生一种约束力 使人们对封建道德的行为规范准则敬若神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西汉家庭在教育 子女方面 也经常援引 孝经 如司马谈在告诫其子要有德行 尽孝时日 且 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 5 5 西汉如此重视家庭的孝道教育 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蓄电池供电输送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叉车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门式起重机操作证(Q2)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考二模物理试题(含答案)
- 小班认识数字题目及答案
- 消费金融算术题目及答案
- 2025玉米购销运输合同
- 线性代数题目理解及答案
- 葡萄酒保储知识培训课件
- 一堂课告别双体系小白
-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四川高校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养老护理员全套培训课件
- 标准化产品需求文档编写方法
-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新高考Ⅱ卷)
- 2025-2026学年人教精通版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2026学年赣美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 2025年【高压电工】模拟试题及答案
- 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含各种附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