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小结.doc_第1页
文学作品阅读小结.doc_第2页
文学作品阅读小结.doc_第3页
文学作品阅读小结.doc_第4页
文学作品阅读小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作品阅读小结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指代意义。指在一篇文章中某些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语境意义。指词语在阅读材料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而非词语在词典中的含义,这一点要格外注意。考查题型例析: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8题、08四川卷我爱水14题。(略)训练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解释“痛苦的死亡”和“快乐的死亡”。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议。快乐的 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痛苦的死亡: 快乐的死亡: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包括: 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表达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或是用了特殊修辞手法的句子;从作用上说,指那些点明主旨的语句,或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如文段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考查题型例析: 08年全国卷(季羡林马缨花)第15题、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5题、08山东卷歌德之勺19题、08四川卷我爱水16题。总结: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二)、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三)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训练2、阅读下面文段,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4分)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 的现象。训练3、阅读苏叔阳春天的梦(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于北京)选段,解释文段画线句子的含义。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训练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美哉,书卷气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有删改)(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11、 新诗鉴赏辞典序言(节选)公木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文中的三个比喻“九曲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分别比喻什么?(3分)11、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汪洋。(简析: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比喻的构成,找出本体是关键,如对应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一道长流”这句话,且句中有比喻词“好像”,但本体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还是“民族传统”?就需要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形上加以区分了,通过比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黄河还是跟传承的民族传统能够更好地对应,即可确定答案,其他两个也是如此)12、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归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字)(4分)答:12、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形象性语言的再表述”能力,句中的“孟姜女”是借代“控诉长城的人”或“控诉建筑长城的人”,泛指“对长城持否定观点的人”)考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试题指令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筛选的信息可能比较多,这时候就需要考生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去掉次要信息,合并重复信息,使得信息更加合乎题目的要求。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1提取信息要准确。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这是从筛选的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 ,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考查题型例析: 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第14题、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4题、 08年全国卷(季羡林马缨花)第14题、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第16题。训练5、作者在行吟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呤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债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绒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返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届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竿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训练6、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 考点三、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的框架,看出作者组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走向,弄清文章是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的,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1. 梳理内容。内容主要包含理清结构和理清语脉两个方面。理清结构,就是阅读文章时把握住它的框架。理清语脉,就是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2. 步骤与方法。步骤: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第二步,细读各段,标示段意,显露文章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握全文的结构。常用方法有借助过渡段、借助承递性词语、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借助文章标题等。 分析结构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应注意明确结构分析的目的。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事实上,高考试题直接考查结构分析的试题并不多见,而需要凭借结构分析来正确回答试题的频率是相高的。考查题型例析:08年全国卷(季羡林马缨花)第16题、08年湖北卷(季羡林雾)第19题、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第17题。训练7、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片段,完成试题。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树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新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l)文段共有八句,用“/”画出是对该段层次结构的分析和图解。(a) (b) (c) (d) (e) (f) (g) (h)训练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杨柳(节录)(丰子恺)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儿。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持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一)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棵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杨柳不要吃人家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做“贱”的。(二)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而千万条细柳,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亲吻。杨柳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三)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题材。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杨柳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东君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 。(四)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边上的杨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处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五)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杨柳“美丽可爱”的? 2段(二)句是对哪些话作小结?(只要写出序号) 3段(四)说,杨柳“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与这个意思相照应的具体描写的语句子是 (摘录原句作答)4段(三)与段(四)“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中的“贪婪”照应最紧密的一词是 5在段(四)末尾的空格中加一个短语,使全句成为对全段内容的概括。这个短语是 。(只能4字)6本文由五段组成,已标上序号。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应该划分在哪里? (一) (二) (三) (四) (五)考点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章的分析概括。 1、具体要求:概括的角度要与概括的要求一致,同一问题的概括前后角度要一致; 辨别信息主次,筛选出有效信息; 修饰限制成分恰当,语言表述精炼;不能想当然,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 2、步骤与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考查题型例析: 08年全国卷(季羡林马缨花)第17小题、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6题、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20题、08山东卷歌德之勺20题。08浙江卷乌米20题、08年湖北卷(季羡林雾)第18题训练9、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已经劝阴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训练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白居易的美学思想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答:核心是指 (不超过10个字)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不超过45个字。考点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等的不同,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间接表现(如运用比喻象征手法);有的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要抓住一些议论抒情性语段。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主旨句等)要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不过,需要把握“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的原则,以免断章取义。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1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考查题型例析: 2008年湖北卷(季羡林雾)第17小题、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第17题。训练1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1935年8月11日) 朱自清十五年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但作为诗人论,徐低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饶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但这完全是新的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作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西洋诗了。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据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散文精品,略有删改)1朱自清认为,闻一多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2在朱自清看来,徐志摩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3闻一多和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上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处。相异处主要是:闻一多作诗 ;徐志摩作诗 。4下列对闻一多,徐志摩的比较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闻一多、徐志摩都有志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然而都不能摆脱西洋诗歌 的影响。B闻一多、徐志摩都凭借想象写作情诗,然而成就都不大。C闻一多、徐志摩写诗,在技法上都考究运用比喻,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的、鲜明的。D闻一多重视新诗理论的探索,徐志摩重视新诗体制的尝试,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E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惟一的爱国诗人,而徐志摩是一名吟咏爱情的爱情诗人。考点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何特殊意义。鉴赏人物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1从作品实际出发。这就是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解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2对人物性格应有简要分析。这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考查题型例析:08浙江卷乌米18、21题,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第15题。二、鉴赏语言是指、语言的表现力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优美、华丽、淡雅、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鉴赏语言应注意的问题:1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作分析。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最忌讳的是就语言谈语言,往往用“生动、形象、强调”这一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2要分析语句的组合关系。所谓组合关系,包括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譬如,分析动词的表达作用,一般结合着它所带的宾语作分析;分析形容词、副词的表达作用,就要结合着分析受它们修辞、限制的中心语作分析。有时某种语言技巧是因完整的句子来显示的,就要作结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提高鉴赏的正确率。考查题型例析: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9题、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第16题。三、鉴赏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材料安排、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1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2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几方面:1、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事和议论。2、表达方式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叙述方式顺序: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地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描写的技巧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人物肖像、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如08浙江卷乌米19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如08年湖北卷(季羡林雾)第16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5、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将平淡、深奥、抽象的事物描写得生动、浅显、具体。比拟: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对比反衬: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突出作者的感情。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定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或让写景抒情感染力更强,或承上启下,层次分明。引用:用之议论更能充分地证明观点;用之抒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典雅。(如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6题、08山东卷歌德之勺21题。)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6、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首句: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或作对比。尾句: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线索:作者选材、描写、记叙或议论的脉络,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举例或列举: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7、表现手法、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如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第18题)、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如08山东卷歌德之勺22题。)、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四、答题技巧提醒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