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家界市一中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历 史 本试卷由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27小题。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左表;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右表。从左表到右表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君权神授”的思想2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盖自汉末以来,直至西晋为止考之史册,陶瓷之业,除一二例外者外,似无多大之进展。”下列技术进步属于这一时期“例外者”之列的是a秘色瓷的出现 b白瓷的烧制 c青花瓷的出现 d彩瓷的制作3历史学家阎步克教授指出,侍从侍卫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不可忽视的侧面。亲贵子弟或文士通过担任皇帝侍从、侍卫获取皇帝信任,从而掌握权力,充作皇权扩张的爪牙。而侍从、侍卫掌握的权力,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临时性,处于“私”与“公”的摇摆之中。官僚体制的公共性较强时,这种制度就会“公共化”,即从皇帝的私属侍卫发展为正式职官。下列属于侍从侍卫制度实现了“公共化”的是a秦代推行的郡县制 b汉武帝以宫中侍从侍卫组成的“中朝” c隋唐确立的三省六部制 d北宋王朝派遣到地方的通判和转运使4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大唐六典卷30)关于州士曹司士参军职掌条有云:“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若铸得铜及白,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此史料反映出唐朝时a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b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 c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d私营矿业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5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同,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7.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若是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c内阁演变为的中央决策机构,借助皇权,权力在六部之上d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反映了当时皇权专制的加强8嘉庆二十二年,清廷谕令皖、浙、闽三省巡抚,“所有贩茶赴粤之商人永禁出洋贩运”,“别经发觉除将守口员弁严参外,并将该巡抚惩处不贷”。“谕令”所体现的经济观总受到时人批评,其批评依据合理的是 a茶叶出口可缓解国内市场压力 b参与交流以推动制定经贸规则c发展外贸可适当增加财政收入 d贸易保护并不能消除市场竞争9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当然,从中亦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10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11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下列内容中与此书有关的是 a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 d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主政体12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13近代俄国陆军中将苏罗捷科夫曾说:“中国现在已经表明,它能够为种族斗争提供多么巨大的兵力、金钱和精力,所缺乏的只是组织和组织者,过早爆发的义和拳没有给暴力在上述方面以成熟的时间。”他意在强调 a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抵抗斗争失败 b中国缺乏组织反侵略斗争的物质基础 c义和拳运动彻底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d中国缺乏有效的组织削弱了应有的抵抗力量14胡适说“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这表明胡适的主张是a中学应充分世界化 b全盘接受西洋文化c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5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材料中的“特殊的旗帜”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d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16在纪念抗战一周年到来的时候,作为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领导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短短五天内,参加献金的达五十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一百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a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b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国共合作推动民众抗日热情高涨 d国民经济遭到战争残酷打击 17据中国档案材料,1950-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顾问或专家共计1093人。1958年8月赫鲁晓夫访华,中苏达成协议:在华苏联顾问或撤回,或改为专家,以后将根据中国的需要继续派遣专家。国务院通知“各部门聘请苏联专家必须严格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苏联向中国派遣专家1957年有952人,1958年915人,1959年699人,1960年410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中国试图摆脱苏式发展模式 b“一五计划”得到苏联的大力帮助 c反映出中苏分歧越来越严重 d苏联撤走专家直接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18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b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19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在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而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 a以经济先行、全面合作为特征 b是以中俄两国为主导的区域同盟 c成员之间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 d是一个封闭性的军事合作组织20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a“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b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c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d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21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最能说明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22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23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24关于右幅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批评者的理由是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 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 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 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本卷共3小题,第25题17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17分)政治权力是政治的中心内容,权力制约与权力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材料三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4分)(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7分)(3)根据材料一、三,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6(18分)16世纪以前,英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均低于西欧平均水平。然而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是史学界长盛不衰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原先那种在权力和资源基础上的封建割据被一个更集中的体系所代替。在1485年的内战中崛起的亨利七世,没收了许多封建贵族的地产。他还剥夺了贵族豢养武装家奴的权力,从那以后,贵族在乡下的住宅不再构筑防御工事。他的儿子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创立了一个奉行温和新教的国家教会制度,废除了僧侣等级制度,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占英格兰四分之一的土地)。他的女儿伊丽莎白挥霍掉了主教的财产,这些资产通过王室的出售和赠送落入到商人和绅士阶层手中。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二 英国颁布航海条令,法国也颁布了相似法令,禁止荷兰与英法的殖民地进行贸易。贸易保护政策,损害了荷兰的利益,使荷兰经济丧失了活力。海外商业利益的减少和国内产业的低迷,迫使荷兰商业资本家将储蓄投资到英国,荷兰的商业资本推动了英国的产业发展。为了商业利益,英荷爆发了战争。发达的产业为英军注入强大动力。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货币政策实现了现代化,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为英国提供了充裕的军费。而与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相比,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英国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三 英国的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前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法国的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为什么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低于英国呢?事实是,工业革命的也产生于其他原因。某些(最为重要)是经济方面,其他是社会方面的。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实现了政治稳定。18世纪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收税公路和海岸运输发展,加强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区更为专业化的分工。一个重要的的角色是英国的农业变化造成的,圈地运动和农业科学的应用改变了一切。最后,尚无一个国家有军事力量向18世纪英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发起挑战。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前提。(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超越荷兰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6分)(4)根据上述材料,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是什么。(2分) 27(17分)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材料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6分)(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7分)张家界市一中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参考答案第卷(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25(17分)(1)特点: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回答两点即得满分4分)(2)宪法理念:权力的分立与制衡。(1分)实践:将国家大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6分,答出三点即可)(3)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