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练习 题.doc_第1页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练习 题.doc_第2页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练习 题.doc_第3页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练习 题.doc_第4页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练习 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题读下图,完成12题。1上图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A B C D2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第阶段()A城市化发展以小城镇为主导 B城乡一体化地带初步形成C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减弱 D城市化向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在广州举行的“珠三角地理经济结构变化研讨会”上,不少区域经济学专家认为,珠三角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推动该区域进入“超级城市体”时代。据此完成35题。3根据文字描述,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处于_阶段()A夯实基础 B“三来一补” C加速发展 D发展“泛珠三角”4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播A B C D5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注意的问题有()占用大量耕地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A B C D6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B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在区域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下发展C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化由城乡一体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D目前,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据此完成78题。7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8目前,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读图,完成910题。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9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10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1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哪方面发展条件稍差()A交通不便 B国内的经济腹地较小C农副产品供应缺乏 D水资源不足,气候温暖湿润1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料指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1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A郊区城市化 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C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读下面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略图,回答1417题。14图中数码表示的城市中,属于我国经济特区的()A B C D15图中数码表示的城市中,属于我国特别行政区的是()A B C D16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著名的出口农产品基地B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工业生产基地C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生产基地D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工业基地17我国将经济特区设在该地区的原因是()A经济特区设在该地区是因为该地经济较发达B邻近港澳地区,有利于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式C地处沿海,交通便利D两地均有深水港,不利于发展对外贸易18.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相比,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图回答1920题。19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A B C D20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2011福州高二质检)下图是广东省城市分图,读图回答2122题。21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A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B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C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D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早22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A以旅游业为主 B以重工业为主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 D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改革开放之前,东莞的工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科技人才,四无经营管理经验。改革开放以后,东莞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到2000年,东莞已有2800多家电脑资讯工业企业,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目前,东莞有10多种电脑资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超过了10%。2002年,东莞市的非农业人口比重超过6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水平。阅读上述材料,回答2325题。23东莞经济发展抓住的第一次发展机遇是()A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全面启动 B香港地区的产业向外转移C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 D国内各方面人才和大量的民工“南下”24东莞发展“三来一补”的优势是()A当地能源充足,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 B城市化水平高,市场条件好C自然条件优越,当地资源丰富 D地理位置优势,是著名的侨乡25促进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 B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迅速发展C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D世界范围内的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2627题。26图中、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洲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洲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27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市场腹地相对狭小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 B C D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东北三省“四大经济圈”比较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东北三省全国2003年经济总量(亿元)23 79811 33513 09412 95761 184 (52.2%)增速均值14.8%15.5%12.2%10.7%9.1%2002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6:52.1:41.94.9:49.8 : 45.310.0:45.7:44.312.8:49.7: 37.52003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5.1:54.6:40.34.1:52.4: 43.59.5:47.2:43.312.5:50.4: 37.114.6:52.3:33.1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该优势弱化,竞争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现在正受到挑战。(1)四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_ _。(2)材料二中提到广东的“优势弱化”,这里的“优势”具体指什么?(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_。(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_工业的比重将最可能得到提升(双选项)()A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资源密集型29读下面我国两个重要的三角洲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1)图是_三角洲地区,城市_(字母)是我国最大城市。图是_三角洲地区,城市_、_(字母)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特区,其中_(名称)靠近澳门,_(名称)靠近香港。(2)_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19791990年间,该地区利用_资源,发挥其_优势和_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大力发展_密集型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_水平的提高,导致该地区_的优势已逐渐丧失,通过产业升级,_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目前是我国最大的_产业基地。(3)两个三角洲地区相比_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近几年许多外资企业由_三角洲地区已迁往_三角洲地区及国内的其他地区,支撑_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2.6参考答案1A2.D第1题,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人口、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它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周边工业卫星城的发展,在城市周围出现了许多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小城镇。第2题,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第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A、B两项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3D4.D5.D第3题,“超级城市体”是关键词,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形成,其工业发展已经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的后期发展“泛珠三角”阶段。第4题,工业化改变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说法不对。第5题,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应注意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的问题,而不是密度过低。6B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化由城乡一体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目前,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7B8.D第7题,“主导”是关键词,深圳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特区”优惠政策。第8题,近些年来,深圳开始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通信产业、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产业、视听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轻工产业和能源产业等七大主导产业部门。因此,科技是深圳近些年来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9D10.A从图中两城市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都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甲地区是对外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推动了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属于外资驱动型城市化地区,这类地区的典型代表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乙地区是大城市扩散,带动周围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苏南地区。11B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经济腹地范围较小,因此当前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12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13.C 【解析】城市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表现之一。14.C15.D16.A【解析】我国一共有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中是深圳,是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基地。17. B【解析】我国将深圳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其毗邻港澳地区,可以就近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8. B【解析】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力量较弱,受南岭的阻挡,珠三角的腹地狭小,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19B【解析】在这四个工业区中,珠江三角洲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城市发展最快的地区,图中表现为直线的斜率最大。20.A【解析】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21.A 【解析】广东省北部地区与南部比较,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位于沿海。因此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22.C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区。工业以轻工业和出口加工工业为主。23.B【解析】东莞的第一次发展机遇是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地区大量的产业向外转移,引进港资,大力发展“三来一补”。24.D【解析】东莞发展“三来一补”的优势是靠近港澳地区和著名侨乡,能够迅速引进港资来发展经济。25.A【解析】20世纪90年代,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湾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26.C27.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第26题,根据选项中四个地区的发展历程,即可判断。第27题,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相比,受南岭的阻隔,市场腹地相对狭小,产业以轻工业为主,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也不如后两者28.(1)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