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各区诗歌.docx_第1页
2011各区诗歌.docx_第2页
2011各区诗歌.docx_第3页
2011各区诗歌.docx_第4页
2011各区诗歌.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各区诗歌1、朝阳期中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葳蕤:读wi ru,形容枝叶茂盛纷披的样子。 坐:深。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开头两句用整齐的对偶,描写了兰叶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茂盛纷披,桂花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盛开怒放。(“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在诗中无据,诗中“皎洁”是形容桂花的明媚洁净)B.第三句“欣欣此生意”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句,写出了兰桂旺盛的生命活力。C.第四句“自尔为佳节”,意为春兰和秋桂各自在适当的季节吐露生机,绽放美丽,点缀春意,充实秋景。D.第五、六句由兰桂转而写人,写隐居山林之中的美人,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全诗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草木的芬芳美好是本性,并不希求美人的折取欣赏。(1分)这首诗描写了春兰、秋桂各自顺应季节而荣,高雅清香完全是出于自然本性,即便被美人爱慕,也无意去博取赞赏。(1分)作者以兰桂自比和自励(或“托物言志”)(1分),透露出洁身自好、清高坚贞、不阿谀权贵、不慕求虚荣的高尚追求。(2分)【评分参考】解说诗句1分。联系全诗1分。艺术手法1分。分析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2、朝阳期末精卫 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3.第12题精卫一诗题咏精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深刻寓意?试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种寓意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示例一 : (分)寄托了作者对反清复明斗争的矢志不渝决心额深刻寓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在中国历史上,表达类似寓意的文字作品有很多。南宋陆游卜算子中有咏梅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当时陆游作为主站派被排挤出朝廷,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挥洒,于是他便将抗敌决心与爱国情怀寄托在梅花上,表达了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意愿。顾炎武和陆游都生成外族入中中原的乱世,当大多数人苟且偷生时,他们选择坚持反抗,这寓意与情怀,即便现在读到也令人热血沸腾答案示例二 : (分)作者自喻的精卫,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及一心抗敌的决心,同时也抒发了对那些愚昧的国人,国难临头却只为保全自己不愿为国捐躯的行为的谴责与失望。世人皆醉我独醒,像极了鲁迅先生。鲁迅形容自己“荷戟独彷徨”。正如文中的精卫一样,用手中的笔与敌人作斗争。号召世人,唤醒世人。然而国人都像燕雀一样,只为保全自己,不理解革命者的所作所为,视民族大义,国家独立如无物。大难时刻,先觉的思想者总是孤独的,就像顾炎武与鲁迅先生一样,不被世人理解,是怎样一种悲哀与沉痛 。【评分参考】寓意解说3分。意思对即可。围绕这种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阐发5分。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3、朝阳一模眼儿媚 无名氏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首句“萧萧江上荻花秋”,点明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和季节。B.“做弄许多愁”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与词意不符,“做弄”意为“有意弄出”,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荻花仿佛有意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使词人见了更添愁闷)C.“半竿”“两行”“一叶”,连用三个数量词,别致新巧,情趣盎然。D.“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两句通过想象,表达离别后无尽的思念。请简要分析“直待醉时休”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这句词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别离的时刻,只有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忧愁(2分,解说词句,要点:“醉”、“解除忧愁”)。作者借醉解愁,突出了离愁之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解说主旨,要点:“离愁之重”、“深厚情谊”)。13.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上面这首眼儿媚和你读过的其他诗文中各举一例,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10分)例文1萧萧江上荻花秋,作弄许多愁,眼儿媚中,作者描写秋天的江水上荻花摇曳的样子,寓情于景,那随秋风拂动的荻花撩拨着作者的心事,营造出无尽的凄凉萧瑟之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离别之苦。我记得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也是描写秋风中的荻花。看来秋风与江水荻花果真是被人们赋予了凄凉冷寂之感。白居易以“秋风吹拂荻花”入诗,寓情于景,突出了场景的萧瑟与凄凉,同时表达出内心被贬无法实现抱负的哀伤、愁苦,可谓景中有情,以情入景。 10分例文2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一句“半竿落日”将秋日黄昏的孤寂苍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两行新雁”南飞之景,本是意喻着相随与新生,而词人此时却要与友人分别,成群相伴与惜惜离别成了鲜明的对比,揉进了作者难以畅叙的自嘲与无奈。正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所述的“满地黄花堆积”一般,娇柔的花朵还未褪尽明艳的外衣便已凋零,满地的落花想词人的心一般,早已黯淡麻木,毫无生机。这样的景中有情,不正如眼儿媚那般巧妙含蓄吗?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10分4、朝阳二模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注】飚(bio)风:暴风。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思: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两个反问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有误,双重反问表明座中之人均怀满腔忧愁,更加衬托出诗人愁情之重)C.“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给人以萧疏之感。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4分)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1分,要点:表达技巧,“比喻”或“夸张”),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动(1分,要点:诗句解说),深切表达了客居胡地的游子浓重的思乡愁绪(1分,要点:主旨情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1分,要点:表达效果,“形象”或“震撼”5、东城期末禾 熟 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注:孔平仲:宋代地方官吏,多次遭到贬谪。 窦:指水沟。耕耘债:指耕田犁地的农活。下列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禾熟首句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百里农田,波翻浪涌,香气袭人。B禾熟后两句含蓄表达了希望尽快了却官场“役债”,像老牛那样卸去重负的心愿。C村居首句如同电影镜头转换,由近景到远景,描绘出宁和淡雅的田园风光。(由远景到近景)D村居后两句用“夕阳”“寒鸦”渲染气氛,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禾熟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写了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心情。(村居通过写村居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闲愁的心情13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村居一诗。(不少于150字)(10分)阐释手法4分:能具体结合文内容,论述“动中有静”2分,论述“静中有动”2分。手法效果3分:动静结合、衬托1分,总括动静结合产生的画面1分,诗人的感情1分。语言表达3分:语言流畅、优美、有序即可得3分。语言表达比较通顺2分。没有条理,有语病1分。文不成句0分。少一行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1、村居一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日村居图。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农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静中有动。后两句变换手法,以动写静。老牛自行归来,牛蹄嘚嘚,行步迟迟,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以动写静,更显其静。构成了混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村居一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水流绕过交错的农田,翠竹倚着篱笆生长,榆树上的榆钱落尽,槿花也稀稀落落的,一片静谧。如梦如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样安静的景象中。后两句由静转动,描写夕阳下老牛的身影,孤独的带着寒鸦走在田间小路上。用动态的景物反衬静的画面,更加突出村居夕阳时分的幽静、无人。同时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为全诗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10分)2、村居一诗开篇描绘了乡村的风光。田地、小溪,竹篱环绕,还有花儿落尽的孤村。这是“静”,令全诗充斥着平淡静谧的气氛,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本诗后两句描绘的是动景,写夕阳下孤单的牛和只能与之相伴的寒鸦,缓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牛和寒鸦是动的,但却与整个大背景的“静”相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将作者虽过着宁和的田园生活,却也有着无人赏识的落寞之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9分)6、东城一模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释: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 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补充注释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树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虚写,诗人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要点: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荒度光阴; 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答案示例一“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意为:不要看长安的那些寻欢作乐的地方,那些地方只会令岁月流逝而一无所得。作者前面描写与魏万分别的场景,后面嘱咐魏万要洁身自爱,珍惜时光,多为朝廷做贡献,表现了诗人对晚辈的叮咛,要珍惜时间,刻苦努力。答案示例二最后两句意为:不要以为长安城是你行乐的地方,不要耽误大好的时光。表达诗人对晚辈离去的担心、牵挂,与对晚辈要珍惜时间继续努力的劝告。李颀(690-751)唐朝诗人。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第一句。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催寒近”、 “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 “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 “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 “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子夜吴 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7、东城二模离亭燕 张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释: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 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 低亚:低垂。(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词人起笔开阔,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秋天清朗萧疏的明丽,风景如画别有一番韵味。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D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冬日的太阳”应为“凄冷的太阳”)(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2分)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阕“渔樵闲话”作了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2分)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首。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词的深沉感慨。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 开头一句“一带江山如画”,先对金陵一带的全景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摇落景色萧索,但这里作者却说“风物向秋潇洒”,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这就突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的特色。接着“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这个“水”字承首句的“江”而来,词人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近处则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紧承上句“碧天”而来,“冷光”承“水”字而来,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的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一个“射”字点化了这一画面。接着词人又把视线从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却只见“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洲、屿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发花的季节,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这样,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的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再抬头向远处望去。“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他的隐忧没有说明白,只从低沉的调子里现出点端倪,耐人寻味。8、丰台期末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 苏轼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注】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髙山上。(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从本句看,高亭久废,不再供人观赏,下面池塘用来养鱼,给人荒凉之感;从全诗看,作者被贬黄州,深感冷寂。所以,“废”字不蕴含 “除旧迎新”的喜悦。)(2)(4分)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示例1:同意(1分)。七八句中写不知从何处来的鹳鹤,在夕阳中哀鸣,让人感到凄凉孤独(1分)。全诗写作者在被贬黄州期间来到高亭,归途中看到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而自己有家难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在夕阳中独自悲鸣的鹳鹤,实际是以鹳鹤自比,表达寄居异乡的“羁孤”之情(2分)。示例2:不同意(1分)。七、八句写一只不知来自何处的鹳鹤,在夕阳中鸣叫,只是写景之语,不含羁孤之意(1分)。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中来到高亭,深感此地的冷寂荒凉。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环境冷寂。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着力描绘一只鹳鹤在夕阳中鸣叫,只是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冷寂,并不蕴含“羁孤”之情(2分)。9、丰台一模汉宫春 陆游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攲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注】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073年)春,当时,怍者刚从抗金前线南郑被调至成都后方,不被重用。蛮笺: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许:推许、赞许灯山:把无数的花灯叠作山形。攲(q)帽:指歪戴着帽子。 作品注释1 截虎:陆游在汉中时有过射虎的壮举。 2. 野帐、青毡:均指野外的帐幕。 3. 蛮笺:四川产的彩色笺纸。 4 诗情将略:指文武全才。 5 欹帽垂鞭:形容闲散逍遥。欹:歪戴。 6 取、在:皆为语助词。 7 不信由天:不相信要由天意来决定。内容赏析词的上片,表明作者对在南郑时期的一段从军生活,是这样的珍视而回味着。他想到在那辽阔的河滩上,峥嵘的古垒边,手缚猛虎,臂挥健鹰,是多么惊人的场景!这些令作者如此振奋而又如此爽快,同时他又想到晚归野帐,悲笳声里,雪花乱舞,兴醋落笔,写下了龙蛇飞动的字幅和气壮河山的诗篇,作者不断涌动的激情令其兴致大发,豪迈之感也就变成了笔下的淋漓沈雄。这当然是值得自豪的啦。可是卷地狂飙,突然吹破了词人壮美的梦境。成都之行,无疑是将作者心中熊熊燃烧的抗金意愿置于“无实现之日”的冷宫之中,遂有了自己的文才武略,何补时艰的深深感慨?“人误许”三字,不是谦词,而是对当时朝廷压抑主战派、埋没人才的愤怒控诉。 下片跟上片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繁华的成都,药市灯山,百花如锦,有人在那里沉醉。可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在词人的心眼里,锦城歌管,只能换来樽前的流涕了。“何事又作南来”一问,蕴藏着多少悲愤在内!可见,词人面对这些所谓的城市文明不禁更是心酪。这里的人们都已忘记了故土还在异族手里,往日的雄壮战场场面已被面前的一切所取代。(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箭”三句写作者回忆在南郑拉弓悟箭、挥鹰缚虎的戎马生活,充满战斗豪情。B“吹笳”四句写作者暮归野帐,在悲笳 声和纷飞大雪中写下壮美诗篇,气势磅礴。C“人误许”三句为作者自谦之语,表明自己并不像人们推许的那样拥 有出众才华。D“何事”五句写作者到达成都后看到的浮华景象,由此引发作者独特的内心感雾。(2)简析“花时万人乐处,攲帽垂鞭”两句中“攲”和“垂”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示例:攲:歪戴;垂:低垂。百花盛开,人们正快乐游赏,他们的帽子歪斜,马鞭低垂。这两个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成都后方人们沉醉于享乐之中的闲散逍遥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安于享乐的人们的愤慨。13汉宫春结尾“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两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人生信念。请结合全词,并联系你的知识积累或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示例: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命运如何不公,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信心。陆游立志收复中原,却被调回成都后方,内心非常愤懑;到成都看到人们沉醉在享乐之中,他更感失望和沉痛。但词人并未因此意志消沉,而是高呼:破敌功名的取得,要靠人的力量,不由上天决定。历史上不乏陆游这样矢志不渝的志士仁人。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力主抗金,志在收复中原,但朝廷不信任他,奸臣陷害他,他因此几度沉浮,但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信念,充满信心,为收复中原而竭智尽忠。千百年来,他们的经历无不启示我们,要敢于面对任何厄运,坚信自己,奋勇前行。10、丰台二模游东田 谢朓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 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 还望青山郭。【注】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东田,是齐惠王于钟山下立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悰:cng,心情,这里指欢乐。陟:即升、登的意思。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漠漠:散布的样子。(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A“戚戚” 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寻”点明诗人内心的想望,“随”凸显其情态的悠闲。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 【“秋日山水图”时间应为“春夏之交的山水画”】D 结尾两句与首联呼应,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2)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 (4分)示例1:“鱼戏”的“戏”字,写出鱼儿从容闲适、怡然自得的活泼神态;“新荷动”的“动”,又写活了鲜嫩的荷花微微颤动的情状;“鸟散”句,“散”“落”细致描绘了众鸟飘飞、落英缤纷的景象。(3分)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自然美好。(1分)示例2 游鱼嬉戏,荷叶颤动;飞鸟散去,余花飘零;(1分)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营造了清新自然的美好情境。(2分)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自然美好。(1分)【评分参考】解句意。(1分)赏析语句(或语言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归纳画面总的特点。(1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1分)。11、海淀期中游终南山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注释景:日光。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这首诗写游终南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从大处落笔,抓住景物特征写感受,虽有夸张之语却给人真切之感。B三四句两句通过写山中“夜留景”与“昼未明”这样不同寻常的独特景象,极言终南山峰高谷深。C五六两句由山及人,其中“险”与“平”互为反义,以“路险”作反衬,突出了人的心地平坦。D结尾两句紧承七八两句而来,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借读书以追名逐利的现实生活的厌恶。 (“借景抒情”错,“含蓄表达”错)明代唐汝洵在唐诗解中称此诗“奇语横出”,请你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两句为例加以解说。(4分)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游终南山的独特感受。作者用“塞”这一动词,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终南山巍峨高耸,顶天立地的气势。作者身处山中,仰望山峰,看到日月都从南山高处出现,冉冉升起,像从“石”上“生”出来的。作者从侧面进一步表现出终南山峥嵘向上,与天比肩的气势。这两句诗中的“塞天地”“石上生”可谓“奇语横出”。作品译文终南山十分高大,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这样看来终南山似乎要塞满天地。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日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成为夜晚一景。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山“中”而不偏,山中的人则“正”而不邪。山路再险峻,山中人心还是“平”的。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被驱赶得向一边倾斜。长风过松柏,枝叶飘拂发声,使人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到山中之后,后悔自己原来读书,天天追求的是红尘中的浮名。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日月石上生”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一地方,“夜”与“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不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 “高峰夜留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 “深谷昼未明”,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12、海淀期末梅花引 荆溪阻雪(南宋)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词意作者乘舟沿荆溪而行,途中遇雪,夜泊溪畔,想到南宋覆亡,旧友不在,感慨之下写了这首词。词的大意是: 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如若是自愿,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夜风袭来,掀起舱帘,吹得舱内灯火闪烁。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 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在哪里?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梦啊,梦啊,让我在梦中重温一下旧游。可是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说没有人的忧愁,有我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忧愁似我。 这首词在清冷的画面中,将深深的忧愁与热烈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如随想曲一样自由潇洒。作品赏析“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边,自然不是“心留”。词人起笔突兀,出示幻象以虚写实。他落笔不写风雪和溪流,而写泊舟经过,立意较为翻新,下面继续让白鸥发问:“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锁眉头”以形示情。白鸥是词人寄托心情的意象。问者之意,借白鸥说出,婉深而鲜明。此谓托物言人也。作者阻雪的心情通过白鸥表达的,但白鹭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鹭也非作者化身。白鹭惯于生活在风雪之中,激流之上。而作者却是迫于“身留”。作者描写白鸥,是深化意境。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由舟内到舟外,逐次展示境况的寒冷凄清。傍晚时分,冷风拍打着帘幕,把灯火撩拨得跳荡不已,光晕连同我的影子,都在摇曳着。孤独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游伴来。 下阙紧接上阙结局,问道:“旧游旧游今在否?花柳楼,月下舟。”游伴啊游伴,你可还健在?忆起结伴而游,感到非常欢乐自在!花丛旁的小楼,柳荫之下的轻舟,都如梦幻般地地消逝了。“梦也梦也”,我在梦中重温旧日的欢欣。冷风、寒水、黄云、白雪,使我片刻也不得安宁,但连那木棉(即棉花)裘都湿透了,怎能让人入眠。梦已了,“梦不到,寒水空流”,“寒水空流”在空虚绝望的心境中,蕴含一丝怪之意思。词人怀远之情,如荆溪流水那样悠悠难尽。风雪漫天,令人愁苦万分。“都道无人愁似我”,孤舟黑夜唯灯与影相伴,有谁来说这样的话?况是“都道”,这些人从何而来?“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极写天气寒冷。梅花有着傲雪的精神,在冬天凌寒而放,但雪是如此之大,天气是如此之冷,梅花啊,你能受得住么?是否象我一样,浸透在愁苦之中。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这首词以“白鸥问我泊孤舟”起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孤舟受阻的题意。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以问句形式,直接回答了“是身留,是心留”的问题。没有直接回答 C“花外楼,柳下舟”回忆和故友同游的情景,与眼前冷清凄寒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D词中“旧游”“梦也”等词语的重叠使用,使作品表达的情感回环跌宕,读来韵味十足。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我”的形象。(4分)(1)答出形象特点:孤独、愁苦的词人形象。(2分)(2)结合词句分析:从神态、心理、动作、环境、侧面等方面分析,能够表现出词人形象即可。(2分)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愁情的?请加以解说。古诗词中写愁情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另外举例,赏析其表达效果。(10分)答题要点:第一问:写出表现手法(映衬、拟人),并能结合词句恰当分析。(3分)第二问:举例准确(1分),能进行赏析(3分),语言表达通顺(3分)示例1 :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运用了拟人,寓情于景,雪与梅花本是客观存在之物,没有情感,然而在作者眼中雪的冰冷、梅花的孤立恰恰是作者此时心里的写照,以雪中梅的愁苦映衬诗人的愁情 。同样,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词也寄愁情于哀景,将愁思这种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化为一个个具体冷色调的忧伤场景,更将自己深深的愁情生动的表现,相比直接抒情,这“梧桐细雨”的描写也更有感染力。(8分)示例:2今年有雪,更有梅花 ,来映衬我的心头愁。舟外是愁云惨淡,舟内也不过是孤灯闲影,词人在这无限愁景中又想起与故人之游,于是又添一笔愁。而在夜雪中竟有一支孤梅,原来她应与我有相似愁,由此知,作者是先对比再借物抒情来反衬托愁之愁。记得诗人李白叹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诗人不过是想借酒消愁,却不曾想这愁与那流水般斩不断却更流。李白以此生动的比喻表现自己的愁苦之情,虽与词人的方式不同,但两人却都将愁情之深之切展现的淋漓尽致。(7分)13、海淀一模登多景楼 【南宋】刘 过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注: 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公:指投降派。 使客:求和的使者。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首联写诗人登上多景楼远望,眼前之景雄伟壮阔,但因大宋山河破碎,不禁愁绪满怀,无限感慨。B颔联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诸公”媚敌求荣的无耻,表达了诗人悲恨交加的思想感情。C颈联写诗人因怀人在北固山多景楼借酒浇愁,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满了希望。 “充满希望”错误。应该是悲愤、无奈D本诗写景的笔墨极简省,重在抒写诗人感慨,沉郁悲壮,其风格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相近。尾联“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出对比手法、设问手法均可。(如答借事抒情、联想,言之成理也算对)【参考答案】1、本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里将战舰的今昔用途进行对比(1分),曾击败金兵的战舰本来用于与敌人交战,但如今战舰却成为年年运送求和使者的船只(1分),表达出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悲痛(1分),以及对南宋王朝统治腐败,收复失地无望的无奈之情(1分)。2、本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1分)。曾经迎着西风的战舰能够做什么事呢?只是年年作为送求和使者的船只罢了。一问一答,引人深思(1分)。表达出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悲痛(1分),以及对南宋王朝统治腐败,收复失地无望的无奈之情(1分)3、本句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登楼远望中原失地,联想到当年战舰的威武破敌之景,但当年的壮观场景早已烟消云散。如今战舰已变成年年运送求和使者的小舟。表达出诗人内心欲收复失地的豪情,却更突显了对求和派媚敌求荣的忿恨,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痛和对南宋王朝腐败统治的无奈。14、海淀二模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注犹及:还赶得上。作品鉴赏 这是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临颍语文网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诗歌中只是暗示胜利之日可待,选项无中生有)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4分)“归期犹及柳依依”是说胜利归来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犹及”一句与上文的“才通”“已动”意脉相贯,表现此前行军作战的迅捷顺利,强调归期在即,同时又与后文的“不须啼”呼应,暗示胜利指日可待,表现出喜悦乐观的情怀、豪迈慷慨的胸襟。15、石景山期末泊 公 安 县 陆 游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八年前,诗人曾经乘船经过湖北公安入蜀,在北临秦关的前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