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教师成长的摇篮.doc_第1页
教育随笔教师成长的摇篮.doc_第2页
教育随笔教师成长的摇篮.doc_第3页
教育随笔教师成长的摇篮.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教育随笔:教师成长的摇篮浙江省平湖市南市中学 陆超【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撰写教育随笔成长的分析,反思近几年我市及一些地方教育科研的得失,结合自己撰写教育日记、教育随笔取得的成功,提出了“教育随笔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渊于教育随笔”的观点,并对教育随笔的定义、形式、作用、要求与撰写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能够脚踏实地,从撰写教育随笔起步,追求“最真实的教育科研”,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教育随笔:教师成长的摇篮从教20多年,写过不少的教育论文、案例分析、课题总结,也写过许多的读书心得、教育日记和教育随笔等文章,比较而言,给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教育日记和教育随笔。反思这几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我越来越觉得坚持写教育随笔,是一位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最好途径,也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一、教育随笔催生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随笔教给我们思考,教给我们创造。”著名语文教师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认为:“中小学教师,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的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随笔的形式。” 他认为写教育日记、教育随笔的好处在于“能够自己和自己对话,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法宝。”如果我们能坚持每天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日记随笔,写它10年,就是3650篇,就有300多万字的反思记录。如果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经常记录并且反思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悟,那么这些就是最真实、最有实用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就能够足以使我们成为科研型教师或教育专家。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妨写写教育随笔,它会有助于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对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是从撰写教育随笔起步的,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用33年的随笔整理而成。再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著作心灵轨迹等也都是从他日积月累的日记和随笔中精选整理而成的。著名学者李镇西是这样评价教育随笔的:“对于普通教师,甚至应该提倡这种表达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教育感情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想象可以激情地评说。”李镇西起先是四川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后来他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坚持写教育随笔,随即名声大噪,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500余篇,出版了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100封信等许多文献,其中,爱心与教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大奖。他个人也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 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此外,像苏州市胜浦金光小学张向阳、吴江实验小学费建妹等教师也都是从撰写教育日记、教育随笔开始,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最后成为著名的教师。费建妹老师告诉我们,她是在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后,开始写教育随笔的,她激动于自己能从教育随笔开始进入“最真实的科研”,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是教育随笔教会我倾听孩子的声音,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许许多多的名师、教育专家,他们的成长并非得益于撰写教育论文,而是从每天的教育日记、教育随笔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教育随笔催生了一代又一代教育专家,为我们的成长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科研渊于教育随笔近几年来,教育科研在各地各学校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应该肯定的是,不少教育科研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改革的曙光和春意;但是也不能回避,各种各样的教科研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常常是昙花一现,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教科研风波过后,教育园地仍然是死水微澜,缺乏生气。教育科研的浮躁现象、急功近利的心理,常常使我们为科研而科研,缺少“实践理论实践”的最朴素的哲学指引,到头来,要么是理论“高高在上”,要么是教学“闷头游泳”,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难以做到珠联璧合。教育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这本无可厚非,但理论一旦脱离了实际,往往就变得虚无飘渺,令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无从掌握。近年来,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不下数十次,培训笔记也记了好几本,但这些宝贵理论又有多少能真正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起指导作用呢?不少老师反映,听专家讲座就如同在听天方夜谭,满嘴国内国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没有把眼睛朝下看,看看我们的教学实际,听听我们的真正需求。再看看我们的教育教学论文撰写和评比,又有多少能真正对教育实际有指导意义呢?前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几年我市的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其中不乏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比较好的论文,但是这样的文章实在少之又少;倒是发现不少论文“假大空”现象比较严重,我有时真的难以相信我们的教师理论水平竟然高到如此程度,一会儿一个什么主义,一会儿一个什么理念,刚刚阐述完什么“行为主义”,又开始对什么“构建模式”喋喋不休。这些教师真的已经有那么超群的科研水平吗?我想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比如,有一篇获一等奖的论文*的教师生命质量提升(*为隐去部分,下同)就题目而言,就让人费解,何为“生命质量”?怎样提升?再看看内容,我很难看出有多少东西与我们的教育实际有关联。还有一篇获一等奖的新课程理念下指导*阅读的研究,我读了几遍,也看不出有多少有用的价值我不知道这些论文的作者他们自己写好后到底有多少收获,唯一让我不能忘怀的,就是在这么多获奖论文中,很难看到几篇真正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教育随笔式的文章,是教育随笔根本不能作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还是教师对教育随笔不屑一顾,认为是“小儿科”不能登大雅之堂?我不知道!依我看,还是多鼓励我们的教师多写一些教育日记、教育随笔之类的活生生的文章,我一向认为教育科研渊源于教育随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育随笔写多了,积累丰富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厚积薄发”,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自然就能够写出有价值的教育论文来。所以,不要对所有的教师一开始都要求写什么正儿八经的论文,让他们写一点教学反思、教育体会也不错,而且更有意义。三、人人都可以写教育随笔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记录并反思自己每天教育行为中的所做、所见、所读、所思、所感,发表自己的教育思想观点的教师手记。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内容、层次和结构都比较简单,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我从2002年开始尝试写教育随笔,起先也不懂得什么是教育随笔,只是在上完课后经常找一些学生了解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记录在我的教学日记中。后来发展到对上过的每一堂课的得与失都进行分析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学生对我上过的每一节课都给予比较高的评价。后来,我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读者、语文学习等杂志,并且认真地作了读书笔记,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的科研水平也提高了许多,原先不敢评课的我,居然在教研活动时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后来有一次,教研组长安排我评课,我二话没说,非常自如地站了起来,没想到得到了市教研员和所有教师的一致好评,大家都对我刮目相看。尝到甜头后,我写教育随笔的劲头更大了,从2004年开始,我已经能够坚持每天写一千字左右了。我觉得我这几年来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总量,要远远超过我以前10多年来的总和,现在,我无论是从事语文教学还是担任班主任工作,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校开展市级以上语文教研活动,或与省内外兄弟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研讨,常常安排我参加,而我总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这一切都得益于这几年来我坚持写教育随笔的习惯。其实,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写教育随笔。教育随笔写什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读书笔记、教育案例、教学反思、学生成长档案、心灵感悟等等,教育随笔怎样写?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辑,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和智慧的沉淀。写教育随笔,对于一个教师的进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因为要每天写,所以必须要经常阅读和思考,写教育随笔,是一种激发自己读、做、思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作为一位教师最本原、最真实的教育研究。坚持写随笔,可以督促我们博览群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积淀起厚实的教育素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教育随笔,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这么多的、实质性的要求,这些要求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做到,但只要边做边思,边思边写,边写边做,螺旋前进,我们就会把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