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入门-孝经.ppt_第1页
儒家经典入门-孝经.ppt_第2页
儒家经典入门-孝经.ppt_第3页
儒家经典入门-孝经.ppt_第4页
儒家经典入门-孝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十一课 孝经 概说 一 孝经 的作者及书名由来二 孝经 的版本流传三 孝经 的历史影响四 孝经 思想内容及结构五 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孝经 个人主页 2 一 孝经 书名及作者 孝经 的名称问题儒家十三经中的其它经典不同 其他各经是因后人的推崇才划入 经 的行列 孝经 却是从成书之初就以 经 命名 孝经 中本身就有 夫孝 天之经也 之句 后来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 中就是根据这句话推论说 夫孝 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 故曰 孝经 其实 孝经 称之为 经 与 易 诗 书 称 经 意思并不完全相同 易经 诗经 书经 是汉人把儒家著作奉为经典后加上去的 孝经 的 经 是道理 原则 方法的意思 皇侃在 孝经义疏 中说 经者 常也 法也 事亲常行 存世不灭 是其常也 为百代规模 人生所资 是其法也 言孝之为教 使可常而法之 孝为百行之本 故名曰 孝经 3 班固 汉书 艺文志 孝经类小序言 夫孝 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 故曰 孝经 郑玄也认为 孝经 之经字 是指孝为贯通天地人三才的一种大经纬 大道理 是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也是人们如何行孝的具体方法说教 吕氏春秋 已引用了 孝经 这一名称 可见它在战国时甚至在最早成书时固已有之 并不是后代将它奉为经典后才加上去的 4 孝经 的作者 在儒家十三经中 其它的十二经的作者并没有成为突出的问题 尽管孔子编篡 易 诗 书 的作用不能被肯定地证实 学者们却很少把它作为一个问题 可是关于 孝经 的作者 历来众说纷纭 关于 孝经 的作者 概括起来大约有八种说法 1 孔子说 班固 汉书 艺文志 说 孝经 者 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郑玄 127 200 在其 六艺论 中写道 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 指意殊别 恐遭离散 后世莫知根源 故作 孝经 以总会之 最通行的 十三经注疏 本 孝经 的序言说 夫 孝经 者 孔子所述作也 适值周室衰微 王纲失附 君臣僭乱 礼乐崩颓 居上位者赏罚不行 居下位者褒贬无作 孔子遂乃定礼乐 删 诗 书 赞 易 道 以明道德仁义之源 修 春秋 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又虑虽知其法 未知其行 遂说 孝经 一十八章 以明君臣父子之行 有人认为孔子亲撰的书实际上就是这两部 春秋 重在社会治理 孝经 侧重于做人道理 这一说法主要是肯定了 孝经 的基本思想可能是出于孔子 但应该说 孝经 一书可能并不是孔子亲撰 因为孔子自称自己的字仲尼 有可能 但不可能把小自己46岁的曾参称为曾子 另外 孝经 中的很多语句出自 孟子 荀子 孔子也不可能人都不在了还能引用其后学的话 5 6 2 曾子说 司马迁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说 曾参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 故授之业 作 孝经 孔安国也主曾子说 从文献的角度看 史记 是早于 汉书 的 3 曾子门人说 宋人胡寅说 曾子问孝于仲尼 退而与门弟子言之 门弟子类而成书 朱彝尊 经义考 卷二二二 因为在 孝经 中一开篇就有 仲尼居 曾子侍 之句 曾参不能自称为 子 显然是其门人之言 上述三种看法并不是矛盾对立的 孝经 确实是记述孔子关于孝道的教导之书 而且这种教导是专门授予曾子 并且经过了曾子弟子们的整理编辑而成书的 曾子在孔子弟子中以孝行而著名 大戴礼记 中有四篇关于孝道的专论 其标题表明了它们是曾子的著作 7 一般认为以曾子和他的弟子们共同编成 孝经 是比较合理的结论 因为古人讲家法 后学在祖师爷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只要符合学派和学祖的思想 也可以冠以祖师之名 孝经 的基本功观点来自孔子这是没错的 经过其学生曾子之传述 曾子之学生整理成书 这是可能的 其它几种说法 都是因为在宋代之后 形成了一股疑经之风 因此 孝经 的作者也就被重新质疑而提出了以下几种说法 4 子思说 宋人冯椅说 子思作 中庸 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 是书 指 孝经 当成于子思之手 王应麟 困学纪闻 5 孔子门人说 司马光 古文孝经指解 序 说 故孔子与曾参论孝 而门人书之 谓之 孝经 6 齐鲁间儒者说 朱熹说 孝经 独篇首六 七章为本经 其后 8 乃传文 然皆齐鲁间陋儒篡取 左氏 诸书之语为之 至有全然不成文理处 经义考 卷二二二 朱熹提出此说的主要根据是认为 在 孝经 的后面部分 有些用字明显地取自 左传 但这个论据并不充分 因为左丘明年龄比曾子大 因此 孝经 有 左传 用语没有什么不合理 就连 论语 也有用字来自 左传 的 7 孟子门人说 近人王正己 孝经今考 说 总之 孝经 的内容 很接近孟子的思想 所以 孝经 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 古史辨 第四册 8 汉儒说 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 说 按 是书来历出于汉儒 不惟非孔子作 并非周秦之言也 孝经 记载了孔子向曾参讲述孝道的言论 上古时没有后代那样的著作意识 讲述就是一种创作 孔子当然是 孝经 作者 但是 孔子最初的讲述可能是零散的 不系统的 比较口语化的 他的学生把这些言 9 论记録下来 归纳整理 甚至还进行过文字上的润饰 加工 最初做这项工作的可能是曾参 后来是曾参的学生 因此 文中曾参也被称为 曾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 孔子 曾子和他的学生 或学生的学生 都是 孝经 的作者 对 孝经 进行过整理工作的人可能是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学生 或者是他的学生的学生 乐正子春似乎与 孝道 孝经 有些特殊的关系 文献中关于他的孝行故事很多 而且往往与 孝经 的内容有联系 吕氏春秋 孝行览 记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 瘳而数月不出 犹有忧色 乐正子春曰 吾闻之曾子 曾子闻之仲尼 父母全而生之 子全而归之 不亏其身 不损其形 可谓孝矣 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 余忘孝道 是以忧 礼记 祭义 里也记了类似的故事 也说是 吾曾闻诸曾子 曾子闻诸夫子 从师承关系上说 乐正子春是曾子的学生 孝经 最后是由刘向校定的 10 总之 孝经 可以看作是从孔子开始一直到曾子及其弟子乐正子春等再传弟子的不断传承而形成的 作为一本传世的文本 则是由刘向校定的 孝经 的成书 至迟不晚于公元前241年 这一年 吕氏春秋 修成 其中引用了 孝经 文字 汪中 经义知新记 说 孝行 察微 二篇并引 孝经 则 孝经 为先秦古籍明 孝经 一书可以看作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孝道思想的系统化与政治化 一般认为 孝经 的言语 主要来源于 尚书 诗经 左传 国语 论语 孟子 荀子 等 是儒家专门叙述孝的一本专书 11 二 孝经 的版本流传 孝经 虽然只有短短1800字 但历代注疏 孝经 的著作大概有500多种 从经学发展史的角度看 主要有今 古文 郑传与孔传之争 战国时期 秦国用 籀文 大篆 而东方六国各有自己的文字 汉代人称之为 古文 先秦儒家典籍 多用 古文 书写流传 在秦代被禁绝 至汉代复出 成为 般读书人都不懂的玩意 些学者用当时流行的小篆或隶书转録或抄写这些典籍 于是便有了 今文 本 学习研究与传布不同的文本 便成为不同的学派 孝经 也有今文和古文之别 今文有郑注 古文有孔传 历史上斗争十分激烈 今文 孝经 据 隋书 经籍志 说 遭秦焚书 为河间人颜芝所藏 汉初 芝子贞出之 凡十八章 而长孙氏 博士江翁 少府后仓 谏议大夫翼奉 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 这本私人藏书经过汉朝著名的皇家目录学家刘向 前77 前6 整理后 成为传世的今文 孝经 确定了后代流行本 12 的规模 到了公元2世纪 另一著名学者郑玄为其做了很好的注疏 即 今文孝经 或 孝经郑注 而古文 孝经 据 汉书 艺文志 和 说文解字 叙 说 武帝时 鲁恭王得之于孔子故居的墙壁之中 同时发现的还有 尚书 论语 礼记 等数十篇古文典籍 孔安国为这部二十二章的古文孝经做了注疏 后来常被称为 古文孝经孔氏传 最早提到孔安国为古文 孝经 作传的是王肃的 孔子家语后序 而后 隋志 也记载了孔传流传的情况 关于 孝经 今文与古文 郑注与孔传的一次大论争发生在唐开元七年 公元719 当时 唐玄宗 在位期712 756 决定出版一部皇室编篡的并由他自己注疏的 孝经 这年 他召集了著名学者到朝廷来讨论 孝经 的文本问题 左庶子刘知几主张行用古文 列举了 十二验 证据 驳斥了郑玄注 孝经 之说 提出 行孔废郑 于义为允 国子 13 祭酒司马贞则罗列孔傅 文句凡鄙 不合经典 的若干例证 认为是近儒妄作 不能扬孔抑郑 要求 郑注与孔传 依旧俱行 结果 玄宗最后裁定 郑仍旧行用 孔注传习者稀 亦存继绝之典 唐以后 孝经 今 古文之争仍在延续 北宋王安石用今文作 孝经解 司马光则从国家书库里找到一个古文本 作了 古文孝经指解 后来 朱熹以古文本为依据 把 孝经 分割为经 传两个部分 元代吴澄则用类似的方法 以今文本为依据 分 孝经 为经 传 清代 顺治帝 御注孝经 雍正帝 御纂孝经集注 及康熙时颁行的 满汉合璧本 孝经 都用今文 总的说来 唐以后 孝经 传播的大势是今文占主导地位 唐玄宗所做注疏却是以今文孝经为底本的 因此 客观上支持了今文孝经 在这之后 孝经 的其他注疏都被认为是非官方的 不能得到发展 但古文也代有传人 有时呼声甚至很高 大史学家司马光 1019 1086 和大哲学家朱熹 1130 1098 都尊奉的是 古文孝经 14 总而言之 孝经 今文与古文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 从根本上说 它们原是一家 只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了分歧 而且越闹越大 越闹越僵 实际上 古书经过几千年的流传 经过无数人的抄録 完全不可能原封不动 一字不变 郑注与孔传 究竟是何人何时写定 至今也无法作准确的回答 经学史上的这种长期的争论费去了中国学者过多的时间精力 今文孝经 共分十八章 1800字左右 古文孝经 分二十二章 较之 今文孝经 其内容除了多出 闺门 一章的 闺门之内 具礼矣乎 严父严兄 妻子臣妾 繇百姓徒役也 这二十多个字外 没有其他明显出入 对孝道的阐述没有不同 只是章节的分法略异和章节的题目小有差别而已 其实 早在13世纪 有一位学者黄震 1213 1280 就指出 两种文本实际上是一本书 两种文本在文句上的差异是无关宏旨和微不足道的 正如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 1869 1936 曾提出 对人们的自我修养来说 孝经 的两种文本并没有重要的差异 区别二者没有太大的必要 15 孝经 及其注释 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由战国晚期至唐初 孝经 在战国晚期经曾子的学生整理后迅速传播 秦始皇焚书坑儒 遂不行于世 至汉兴 大收篇籍 广开献书之路 孝经 复出 乃有今文 古文两家 刘向校书 比勘古 今两种文本 确定了十八章的今文本 今文有所谓的郑玄注流传 古文则有所谓的孔安国傅流传 第二个阶段 由唐玄宗作御注至明初 御注后 有元行冲作疏 宋代又有邢昺的 正义 这一系统成为后世的通行本 古文本方面 司马光将从秘阁中发现的古文 孝经 隶写古文 为之指解 成 古文孝经指解 这一阶段中 又有两种旁生的本子 一是朱熹的 孝经刊误 一是元代吴澄的 孝经 定本 简称 草庐本 刊误本将古文 孝经 一至七章定为 经 以下各章定为 传 并且删去若干 子曰 诗 书 引文以及与 左傅 雷同的文字 草庐本依据今文 将一至六章定为 经 以下各章定为 传 并对传文各章的规模 次序作了调整 刊误本在南宋以后 有相当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古本 石台 孝经 即唐玄宗对自己御注的 孝经 于 16 天宝二年又做了重新修订后 令刻石于太学的 孝经 至今仍屹立在西安碑林 并受到良好的保护 古文本有存于四川大足县城北北山佛湾的 古文孝经碑 碑文刻于北宋元佑七年 公元1092 第三个阶段 由明初到清末 这个阶段中 各种 孝经 注解 不可胜数 四库全书总目 说 孝经 文义显明 篇帙简少 注释最易成书 然陈陈相因 亦由于此 此类注解本 今略而不述 这一时期 孝经 书的特点 一是汇解汇编较多 二是各种质疑 释疑及论辨类的著述多 今存较早的汇编本有明代朱鸿编的 孝经总类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明抄本 还有明代崇祯年间江邦玉辑 孝经大全 收录了自汉迄明的主要 孝经 版本 可谓洋洋大观 重要的汇解本有清雍正帝敕撰的 孝经集注 曹庭栋的 孝经通释 古文 另外 还有一些研究者广采经史诸子之书以释 孝经 如明黄道周的 孝经集传 清吴之騄的 孝经类解 阮福的 孝经义疏 17 三 孝经 的历史影响 孝经 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 西汉时 自文帝开始置 孝经 博士 为汉代七经之一即除五经外再加 论语 与 孝经 昭帝始元五年 前82 诏令举贤良文学 治 孝经 宣帝地节三年 前67 立学官 郡县置学校 乡聚设痒序 庠序置 孝经 师一人 由于 孝经 成为小学课本 它便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普及 为了表示对孝道的重现 汉代从惠帝以后 皇帝的谥号中都加了一个 孝 字 后来各封建王朝效法者甚多 西汉 东汉时 要求所有的人必须学习 孝经 公元3年 西汉平帝要求全国所有学校都应有一位 孝经 教师 汉代 孝经 又是选择官吏的考试课目 续汉志 说 汉制以 孝经 试士 荀爽也说过 汉制使天下诵 孝经 选吏举孝廉 后汉书 荀爽传 这些事实 说明 孝经 在汉代有着广泛巨大的影响 唐朝 618 907 的教育制度要求将 孝经 和 论语 列入各类学校的课程之中 唐太宗对皇太子读 孝经 称赞说 行此足以事父兄 为臣子 旧唐书 髙宗纪 天宝四年 公元745 玄宗又亲以八分书书写 孝经 刻石立于太学 这一巨大石刻 至今仍屹立在西安碑林 18 其实 在唐玄宗注 孝经 前 据记载已经有九位皇帝注 孝经 最早的是魏文侯 在位期约公元前446 396年 的 孝经传 可惜上述九种皇帝注本都已经失传 宋代 960 1279 时 科举考试的项目有 诗经 论语 尔雅 孝经 易经 尚书 皇帝们也大多重视 孝经 在皇帝钦命下 才有邢昺疏本 金 元两朝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也 拜倒 在 孝经 之下 元世袓至元二十四年 公元1287 定国子学制 凡读书必先读 孝经 后来的皇帝又下令将 孝经 翻译成蒙古文 明代 孝经 仍是必读必尊的经典 明太祖说 孝经 是 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 以垂万世 明会要 卷二六 清代 有三位皇帝即顺治 康熙 雍正都亲注 孝经 顺治皇帝曾亲注 孝经 雍正帝将历代有关 孝经 的重要注解汇集成 孝经集注 行世 乾隆时 官廷画家金廷标绘 孝经图 乾隆帝亲自作题记 19 御书 孝经 全文与图相配 咸丰时 诏令各省学校 科举考试都要加试 孝经 由于封建帝王的尊崇和提倡 孝经 在历史上具有其他典籍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 它既是最重要的经典文献 又是最普及的通俗读物 既被看作人伦百行的纲纪 又被当作科举仕宦的阶梯 影响之深远 其他书不可同日而语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孝经 被视为思想权威 在著述与论辩中被广泛地征引 自 吕氏春秋 最早引用 孝经 后 两汉迄于清季 私家著述 官方文告引 孝经 作为指导思想或理论依据者不胜枚举 如司马迁 太史公自序 说 且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 即径用 孝经 之语 二 孝经 被当作伦理道德的规范和人格标准 用以扬恶劝善 从汉代开始 孝作为证明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而正式写入正史 汉书 20 后汉书 的人物传记中已每每述及到他们的孝行 从 晋书 始 正史里又单列 孝子传 一栏 专记一代著名孝子的孝行 以示对孝的褒奖和宣扬 平生果系孝悌廉让 自然做官时不贪不欺 尽忠竭节 明代崇祯皇帝的这番话 反映了统治者对 孝 的普遍认识 所以 孝也成为历代评价人物 选用官吏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 举孝廉 表明 孝 已是进入官场的阶梯 三 推衍 发明 孝经 的旨意 借用 孝经 制定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职业人的道德规范 唐书 艺文志 载 有张士儒 演孝经 十二卷 徐浩 广孝经 十卷 宋代有 武孝经 另外 还有 大农孝经 道孝经 佛孝经 女孝经 等 仿照 孝经 的体例 历史上还出现了 忠经 孝经 的五等人之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阶层道德 也可以看作是职业道德 21 四 依据 孝经 议定礼仪制度与律令 孝经 中说 五刑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基于此 孝与不孝 在中国历史上又被纳入了法律条文 汉代法律里就有 不孝者 斩首枭之 的律条 在古代中国社会 因不孝被视为大逆不道而处以极刑的 可谓比比皆是 不仅是统治阶级 封建帝王重视 孝经 而且 它也受到民间百姓的重视 是民间最流行的经学读本 由于其文字浅显 近乎蒙学读物 历代士子把 孝经 当做一般的通俗读物 或当做家庭的教化书 成为全民的必读书籍 22 孝经 不仅在中国本土被奉为立身治国的圣经法典 在海外 特别是东亚日本 朝鲜等国 也有巨大的影响 孝经 传入朝鲜 至迟在汉武帝元封三年 孝经 传入日本 可能在梁武帝时 到德川时代 日本的汉学空前兴盛 孝经 的研习 翻刻也出现了非常热闹的景象 对于 孝经 的尊崇 日本人比起中国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藩学校普遍采用 孝经 为教科书 学校的开学典礼即焚香俯伏再拜 齐声诵读 孝经 孝经 传至欧洲可能在十八世纪初 德国人雷赫定所著 中国欧洲文化交通史略 吴宓摘译 中说 1711年 耶苏会士 比利时人卫方济刊行 中国六经 之拉丁文译本 六经 者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孝经 与 三字经 也 十九世纪前后 孝经 亦陆续被译为其他几种欧洲文字 23 四 孝经 思想内容及结构 孝经 今文十八章 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 关于 孝 的基本理论 包括 开宗明义章 第一 天子章 第二 诸侯章 第三 卿大夫章 第四 士章 第五 庶人章 第六 这一部份讲 孝 是 德之本 教所由生 提出了 孝 由初级至髙级的三个阶段 即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并分别规定了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五种不同的 孝 的内涵 第二部分 孝道 与政治的关系 包括 三才章 第七 孝洽章 第八 圣治章 第九 五刑章 第十一 广要道章 第十二 广至德章 第十三 广扬名章 第十四 感应章 第十六 事君章 第十七 这一部分讲 以孝治天下 的道理和方法 它提出 本 是 敬天下之为人父者 敬天下之为人兄者 敬天下之为人君者 的基本出发点 由孝而始 忠可移于君 顺可移于长 治可移于官 以孝化民 便能 天下和平 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 24 第三部分 孝道 的实践方法 包括 孝行章 第十 谏诤章 第十五 丧亲章 第十八以及散见于各章中的零星的句子 这一部分讲实行 孝道 的一些原则和礼法 如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等 又说明了服亲丧时孝子应尽的礼仪 对 孝经 的评价 历来以吹捧与尊崇为主 直到宋以后 由于对它是否 圣人之言 提出了怀疑 才开始出现质疑和否定的讥论 推崇颂扬之词 如 刘宋时慧琳 辨正论 说 孝经 者 自庶达帝 不易之典 从生暨死 终始具焉 比重则五岳山轻 方深则四海流浅 风雨不能乱其波涛 处虚未足栖其令眷 隋人苏威说 孝经 一卷 足可立身治国 唐人李齐古说 孝经 者 天经地义之极 至德要道之源 在六籍之上 为百行之本 宋代邢禺说 孝经 者 百行之宗 五教之要 25 对 孝经 的怀疑 始于胡宏 朱熹 朱熹 朱子语类 中有许多怀疑 批评 孝经 的言论 孝经 只是前面一段是当时曾子闻于孔子者 后面皆是缀缉而成 孝经 疑非圣人之言 孝经 亦是凑合之书 不可尽信 卷八十二 孝经 朱熹作 孝经刊误 把古文 孝经 析为经 傅两个部份 篇首七章 今文的前六章 定为本经 后面的都作为传文 共十二章 打乱旧有的篇章次序 按照己意重新排定 朱熹的见解和 刊误 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南宋以后 元 明两代开科取士考试多采用朱熹注经 因此 朱熹的意见对后代影响较大 后代对 孝经 的批评 基本上是朱熹的套路 首先怀疑 否定 孝经 是孔子所作 认定是后代俗儒 陋儒冒名顶替的伪作 进而对其文字 论理方式乃至义理本身加以全面的抨击 近代学者评价 孝经 一如古人 尊崇者极力推崇 贬低者猛烈批判 不一一详述 26 五 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孝经 第一 孝经 在儒学发展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地位无法否认 从孔子的著述和思想来看 汉代纬书 孝经钩命诀 云 孔子曰 吾志在 春秋 行在 孝经 意思是 孔子的政治理论寄托在 春秋 之中 孔子的实践方法著明在 孝经 之中 孟子曰 孔子作 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认为 春秋 虽能发挥彰善抑恶作用 但要从根本上有治本之策 还需要向人们指明一条光明大道和实践之法 这也许就是作 孝经 之初衷 另外 从儒家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来看 儒家不仅强调仁和礼 而且也特别强调孝 孝为仁之本 仁之源 仁之始 诚如美国汉学家罗思文 安乐哲所说 孝是所有儒家学说的基石 没有对家的敬爱归属之情 就不会具备成 仁 成为社会政治之 君子 所必需的道德和精神修养 美 罗思文安乐哲著 生民之本 孝经 的哲学诠释及英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儒家后学不仅有强调仁的内心自觉的思孟学派 而且有强调礼的外治派的荀子 更有强调孝治论的曾子学派 27 胡适在 古代哲学史 大纲 中说孔子之后的儒家 以 孝 为道德的根本观念 孝经 是其代表 蒋伯潜在 经学纂要 第九章中很赞同这个观点 他说 孔子以仁为道德中心 以成人为理想的人格 孔门后学以孝为道德中心 以孝子为理想的人格 蒋伯潜著 经学纂要 岳麓书社1990年版 第104页 孝经 从汉代就入经入学 并受到统治者的大力遵奉 已如前述 在民间 老百姓也对 孝经 非常崇尚 成为他们最基本的识字课本和做人准则 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 二件事读书种田 一等人忠臣孝子 的俗语也体现了老百姓对儒家孝道的广泛认同 第二 孝经 的思想内容虽然是精华与历史局限性并存 但仍不失其中华文化经典的意义 它毕竟是儒家 十三经 之一 是对儒学思想和道德的基石 孝的专门论述 它论述了孝道的基本义理 如孝为德之本 教之所由生也 对孝道的爱与敬的本质的把握 对养老 尊老 敬老 送老的原则的论述 28 这都有其合理性 另外 孝经 还主张 故当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争父 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孝经 谏诤章 的思想内容具有民主色彩 孝经 对孝的内涵做了更为全面的阐发 使人对孝的理解更加深刻 当然 孝经 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这主要表现为孝的社会性泛化 政治化 神秘化 如 孝经 对本来是基于人类亲情的人子孝道伦理加以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泛化 并以孝劝忠 孝经 中讲的五等人之孝 实际上其内容除庶人之孝外 别的内容所讲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孝的核心内含 而是在讲天子 诸候 卿大夫 士人的社会义务 之所以能这样泛化 又是由于人无论地位高低 确实也都具有为人子的身份 孝经 试图把孝的精神泛化到各种人的社会角色义务中去 认为可以用孝来解释和规范所有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 孝经 的政治目的非常明确 那就是以孝劝忠 以孝尽忠 以孝治天下 它开宗明义地指出 孝 是一切 29 道德的根本 是帝王教化人民的工具 孝经 与儒家学派的许多经典一样 公开宣布道德为政治服务 力求把道德与政治统一起来 论语 为政篇 说 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为什么不 为政 时 孔子答道 书 云 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在孔子看来 伦理道德的教育就是政治 儒家正是以实现道德的政治化 政治的道德化 作为其道德与政治的最髙境界的 这是儒家学派伦理道德学说的突出特点 也是它特别受到历代统治阶级恩宠的主要原因 孝经 屡屡谈到天子要以孝治国 昔者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故生则亲安之 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 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 孝治章 又比如 孝经 说 孝 是 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行 这种形上的论证方式也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孝经 感应章 是专讲天人感应的 说 孝悌之遒 天地明察 神明彰矣 孝悌之至 即可 通于神明 正因为如此 后代 孝经 学家往往对 孝 的灵异津津乐道 30 总之 孝经 中的孝的泛化 政治化 神秘化 这都是其历史的局限性 这是古人进行孝的思考论证的时代印迹 未必全是糟粕 我们对其要有历史的认知与同情 而不是简单以今天的观点来批判古人 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 第三 孝经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的一些学人如梁启超 吕思勉等对 孝经 都评价不高 认为文简义浅 无甚精义 五四运动时期 打倒孔家店 儒家孝道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 吴虞写专文抨击孝道 认为孝道 把中国弄成一个 制造顺民的在工厂 陈独秀也认为孝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畸形道德 肯定孝的方面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仍然包括孝 他1924年在其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第六讲中还说 讲到孝字 我们中国尤为特长 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 孝经 所讲孝字 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至 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 还没有中国讲到这么完全 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马一浮认为 六艺皆以明性道 陈德行 而 孝经 实为之总会 他主张把 孝经 与 论语 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1 上述自由知识分子的这些激进观点在民间并没有形成多大影响 中国人在日常实践中仍然奉行着孝道 在抗日战争时期 国 共两党还都曾以对民族行大孝唤起民众 1949年后 传统孝道基本上被否定 鲜有人提及 一直到1980年代后 才有学术界人士呼吁重新研究孝道问题 到上世纪之交 已有相当数量的孝道研究著作 近年来 随着传统文化热 研究孝道的书比较多了 孝经 的研究学习是与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紧密相联系的 严协和编著 孝经白话注释 三秦出版社 1989年7月版 伏俊连注释 孝经助读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3年12月版 胡平生译注 孝经译注 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孝经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7年7月版 严著是一本台湾著作在大陆出版 伏著是一本古籍整理学者的严肃 32 著作 但由于出版社因素 影响力较小 胡著由于出版社原因 影响较大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 孝经 是 中国传统文化读要 的其中一本 除了翻译了通行本外 还附录了唐玄宗御注 孝经 和朱熹的 孝经刊误 很有代表性 另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出版了由李学勤主编的 十三经注疏标点本之十二 的 孝经注疏 即所谓阮刻本 在 孝经 的研究论著方面 国内研究著作主要有 宫晓卫著 孝经 人伦的至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版 姚淦铭著 孝经智慧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版 王玉德著 孝经 与孝文化研究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 2009年11月版 更有意思和应引起关注的还有美国汉学家罗思文安乐哲著 生民之本 孝经 的哲学诠释及英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旅居美国的学者高望之著 儒家孝道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这些都表明 孝经 研究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新的进展 33 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首先要弘扬传统孝道 这不仅是学界的共识 也是民间老百姓的强烈呼唤 在中国传统当中 孝 这个概念 是德之酝 教之源 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 又是一个根本的基础 它应该是中国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因此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 孝 字 我们了解儒家的孝道 固然离不开阅读儒家的其它经典 如我们前面所讲的 中庸 中也有关于孝道的论述 论语 孟子 礼记 等经典中也有大量论述 但 孝经 却是一本专门陈述儒家孝道的专门经典 因此 要了解并践行儒家孝道 就不能不阅读 孝经 34 第十二课 孝经 读讲 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 正音领读 仲尼居 曾子侍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 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 吾语汝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 云 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 章题 这一章书 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客 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 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 本历代的孝治法则 定万世的政教规范 列为一经的首章 开宗明义 开 张开 揭示 宗 宗旨 明 个人主页 35 显示 使之明晰 义 义理 开宗明义 即阐述本经的宗旨 说明孝道的义理 孝经 本无章名 邢昺 正义 云 梁代皇侃给天子至庶人等五章 标其目而冠于章首 后来唐玄宗为 孝经 作注时 才由儒官集议 题其章名 仲尼居 曾子侍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 何足以知之 白话 有一天 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 他的弟子曾参 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 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 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 天下的人民 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 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都不会相互的怨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 你知晓吗 曾子听了孔子给他 36 讲的这一段话 道理很深 他不觉肃然起敬 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 向孔子答对说 我曾参很鲁钝 不大聪敏 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子曰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 吾语汝 白话 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 就告诉他说 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 就是孝道 这个孝道 是德行的根本 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 我慢慢的告诉你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白话 说起这个孝道 固然范围很广 但行的时候 却很简单 你要晓得爱亲 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 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 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 既然承受之于父母 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 保全自己的身体 不敢稍有毁伤 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37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白话 树立自己于天地之间 有崇高的道德修养 成就功名与事业 这就是立身 做人做事 一切都本乎正道 行之于天下 不越轨 不妄行 有始有终 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 为他人所景仰称道 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 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 无论当时和后世 将因景慕之心 推本追源 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 这样以来 他父母的声名 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 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白话 这个孝道 可分成三个阶段 幼年时期 一开始 便是承欢膝下 事奉双亲 到了中年 便要充当公仆 替长官办事 借以为国家尽忠 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 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 没有缺欠 也没有遗憾 这便是立身 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注 这里的始 中 终 有训为时年概念 有训为阶段概念的 38 大雅 云 无念尔祖 聿 y 修厥 ju 德 白话 孔子引 诗经 大雅 文王 篇说 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 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 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 来继续他的德行 无 聿 皆为发声词 无意义 章旨 本章共分四段 自 仲尼居 至 汝知之乎 为首段 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 使曾子领悟孝道 不止善养父母为孝 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 才是孝道之远大目标 自 曾子避席 至 吾语汝 为第二段 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 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 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 教化之所由生 不是短短数语 可以讲说明白 因命他坐下 慢慢的谈 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 自 身体发肤 至 终于立身 为第三段 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 自 大雅 至 聿修厥德 为最后一段 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 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 是述为不作之意 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 来作一比方 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 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 这样 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39 复诵 仲尼居 曾子侍 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 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 吾语汝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 云 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 直译 孔子在家中闲坐 曾参在一旁陪坐 孔子说 先代的圣帝贤王 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 至为重要的道德 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 百姓和睦融洽 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曾子速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 我生性愚钝 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说 那就是孝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 你还是回到座位去 我讲给你听 一个人的身体 四肢 毛发 40 皮肤 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 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 不敢损坏伤残 这是孝的开始 是基本的孝行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 遵循天道 扬名于后世 使父母荣耀显赫 这是孝的终了 是完满的 理想的孝行 孝 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 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 最终则要建立功绩 成名立业 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 大雅 里说 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袓呢 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 41 天子章第二 章题 天子 统治天下的帝王 礼记 曲礼下 君天下曰天子 旧说帝王受命于天 天为其父 地为其母 故称 天子 周代的天子是天下诸侯的共主 这种分封制即 封建 封邦建国 的意思 它与后世秦之后的中央集权制是不同的 天子之谓始于商周 这一章书 是说明天子应当尽的孝道 要博爱广敬 感化人群 天子之孝 重在率先垂范 起感化作用 故为五孝之冠 列为第二章 正音领读 子曰 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 云 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 42 子曰 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 白话 孔子说 要亲爱自己的父母 必先博爱 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 要恭敬自己的父母 必需广敬 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 有一毫的简慢 汉文尝药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白话 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 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 他的身教之德 如风吹草 自然风行草偃 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 天下人看见了 也要摹仿实行 争相取法 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注 刑 通型 正也 法式 典范 43 甫刑 云 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 注解 甫刑 尚书 吕刑 篇的别名 吕 指 吕侯 周穆王任命吕侯为周司寇 职掌刑狱的最髙长官 吕侯依据夏代赎刑的法律 以周王的名义颁布了新的规定 即 吕刑 人 指天子 商 周时 商王 周王都称 余一人 庆 善 这里指爱敬之德 兆民 极言民人数目之多 十万曰亿 十亿为 兆 赖 仰仗 依靠 白话 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 只要国家的元首 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 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 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 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章旨 本章共分三段 自 子曰 以下至 不敢慢于人 为首段 是说元首之孝 要本着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 自 爱敬尽于事亲 至 盖天子之孝也 为第二段 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 影响群伦之意 最后第三段 引证书经的两句话 说明天子是一国的元首 他的地位 居万民之首 他的思想行动 为万民的表率 如能实行孝道 44 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 那末 全国的民众 就没有不跟着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 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 天子之孝重在率先垂范 复诵 子曰 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 云 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 直译 孔子说 天子能够亲爱自己的父母 也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 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 也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天子能以爱敬之心尽力侍奉父母 就会以至髙无上的道德教化人民 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典范 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甫刑 里说 天子有善行 天下万民全都信赖他 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45 诸侯章第三 章题 这一章书 是讲明诸侯的孝道 重在戒惧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 不骄不奢 这样才能长守富贵 和悦百姓 保其社稷 诸侯 天子所分封的各国的国君 也是爵位之称 西周开国时 周天子曾依亲疏与功绩分封诸侯 使他镇守一个地方 称为列国之君 就算是一国 当时共建立了71个封国 53名王室男性亲属成为诸侯 礼记 王制 曰 诸侯方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时有公 侯 伯 子 男五等爵位 不以公而以侯代称 一说是因为要与王国之 三公 区别 这里诸侯是列国君主 爵位可以世袭 正音领读 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 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 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 然后能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 云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46 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 白话 诸侯的地位 虽较次于天子 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 地位也算很高了 位高者 不易保持久远 而易遭危殆 假若能谦恭下士 而无骄傲自大之气 地位虽高 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 其次 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 事前 要有计划的管制 有预算的节约 并且照着既定的方针 谨慎度用 量文王访贤图入为出 自然收支平衡 财政经济 便充裕丰满 然满则易溢 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 那库存虽然充盈 不浪费 自然不至于溢流 注释 制节 花费节省 生活俭朴 谨度 谨慎地实行礼仪法律制度 行动合乎典章 不可有所僭越 溢 过分 奢泰为溢 47 富贵不离其身 然后能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注解 社 土神 稷 谷神 礼记 云 天子祭天地 诸侯祭社稷 社稷之神 是诸侯当祭之神 孟子说 诸侯之宝三 土地 人民 政事 祭祀社稷和管理人民 是一国行政的大事 白话 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 不让富贵离开他 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 而保有社稷 有权管辖人民 而和悦相处 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 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诗 云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注解 战战 警戒畏惧 兢兢 谨慎小心 临 踏进 渊 深水 白话 孔子引述 诗经 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 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 常常要警戒畏惧 谨慎小心 他的用心之苦 就像踏进了深渊 时时有灭顶的危险 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 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险 48 章旨 本章共分四段 自 在上不骄 至 满而不溢 为第一段 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 因为诸侯的权能 上奉天子之命 以管辖民众 下受民众的拥戴 以服从天子 所有一国的军事 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项要政 都得由他处理 这种地位 极容易犯凌上慢下的错误 犯了这种错误 不是天子猜忌 便是民众怨恨 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 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 处理一切事务 那么 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 对下 可以替人民造福 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 可以保持得很长久 而不至于危殆 财物处理得恰当 收支平衡 库存充裕 财政金融稳定 人民生活丰足 那么 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 可以保持久远 个人的荣禄 还有什么可说呢 自 高而不危 至 长守富贵 为第二段 说明 不危不溢 长守富贵 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 自 富贵不离其身 至 盖诸侯之孝也 为第三段 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 引 诗经 证语为最后一段 表明戒慎恐惧 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49 复诵 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 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 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 然后能保其社稷 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 云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直译 身居髙位而不骄傲 那么尽管髙高在上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俭省节约 慎守法度 那么尽管财富充裕也不会僭礼奢侈 髙髙在上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这样就能长久地保守尊贵的地位 财富充裕而不僭礼奢侈 这样就能长久地保守财富 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 然后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 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 这就是诸侯的孝道啊 诗经 里说 战战兢兢 谨慎小心 就像身临深渊 唯恐坠陨 就像脚踏薄冰 唯恐沉沦 50 卿大夫章第四 章题 这一章书 是说明卿大夫之孝道 他们的孝道 就是要在言语上 行动上 服饰上 一切都要合于礼法 示范人群 然后才能守住自家的地位和宗庙祭祀 列为第四章 卿 大夫 礼记 王制 注中 将公 侯 伯 子 男这五等爵位称为南面之君 即诸侯的爵位 上大夫卿 下大夫 上士 中士 下士这五等爵位者称为诸侯之下北面之臣 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其爵位为大夫 但有上 下之分 白虎通义 爵 言 大夫为言大扶 进人者也 故 传 曰 进贤达能 谓之大夫也 卿大夫连称 一是卿即大夫 二是因为二者的孝行要求相同 正音领读 非先王之法服 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 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 不敢行 是故 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口无择 yi 言 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 云 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 51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白话 任卿大夫之官者 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 事君从政 承上接下 内政 外交 礼仪攸关 故服装 言语 德行 都要合乎礼法 也就是合乎规定 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 就不敢乱穿 非国家规定的法言 就不敢乱讲 非国家规定的德行 就不敢乱行 是故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口无择 yi 言 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 白话 所以卿大夫的讲话 不合礼法的话 就不讲出口 不合道理的事 就不现于行为 一言出口 传满天下 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 那自然无口过 一行做出 普遍天下 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 那自然无怨恶 注释 择 斁 yi 的假借字 讨厌 嫌恶之意 52 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 大夫之孝也 注解 宗庙 祭祀袓宗的屋舍 释名 释宫室 庙 貌也 先袓形貌所在也 古人认为 亲人亡殁后 设宗庙加以祭祀 侍奉死者如同生人 若见鬼神之容貌 白话 服饰 言语 行动 三者都能谨慎实行 全备无缺 那自然德高功硕 得到首长的亲信 不但禄位可保 宗庙祭祀之礼 自然照常奉行 卿大夫的孝 大致就是如此 诗 云 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 注解 夙 早 匪 通 非 懈 怠惰 一人 指周天子 原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大夫仲山甫 从早到晚 亳无懈怠 尽心竭力地奉事宣王一人 白话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 为人部属的 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 尽他应尽的责任 53 章旨 本章共分四段 自 非先王之法服 至 不敢行 为第一段 说明卿大夫的服饰 言语 行动 应特别注意 自 是故非法不言 至 无怨恶 为第二段 是说明言行 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 故重言以申明之 自三者备矣 至 卿大夫之孝也 为第三段 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 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 引诗作证为第四段 以证明卿大夫之孝 卿大夫之职 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责 但为政府的中坚 领袖的辅佐 对于政治的优劣 负有绝大的影响 复诵 非先王之法服 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 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 不敢行 是故 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 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 云 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 54 士章第五 章题 这一章书 是说明低级官员的孝道 第一 要尽忠职守 第二 要尊敬长上 以事父 事母的态度去事君 事上 主要是爱 敬 忠 顺 列为第五章 这一章在我看来 论述了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士 这里指国家的低级官员 地位在大夫之下 庶人之上 士也有未做官但有文化或武功的普通人 因此 士大概等于学者 文士 武士 低级官员 但在春秋时期 士是一个不断上升并受人尊重的阶层 正音领读 资于事父以事母 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 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 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 则忠 以敬事长 则顺 忠顺不失 以事其上 然后能保其禄位 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 云 夙兴夜寐 无忝 t an 尔所生 55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注解 资 取 拿 爱与敬是孝道的两种最重要的精神实质 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实质 因为爱就是仁 敬就是义和礼 这里体现出父尊于母 白话 孔子说 士人的孝道 包括爱敬 取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母亲 那爱心是相同的 取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国君 那敬心是相同的 故母取其爱 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 白话 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 是相关联的 不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