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卷)免费使用_大家共享.doc_第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卷)免费使用_大家共享.doc_第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卷)免费使用_大家共享.doc_第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卷)免费使用_大家共享.doc_第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卷)免费使用_大家共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卷)5、伤仲永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二、词的积累 重点词语 世隶耕 称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彼其受之天也 泯然众人矣 贤于材人 环谒于邑人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 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 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 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 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 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 的意思,这里作状语 的意思 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1、 余闻之也久 2、 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 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今义: )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今义: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今义: )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今义: ) 泯然众人矣(古义: 今义: )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 ”,可补充为“不使 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 ”,可补充为“令 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 ”,可补充为“ 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 ”,可补充为“受之 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 ”,可补充为“借 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10、木兰诗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二、词的积累 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 西市买鞍鞯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木兰不用尚书郎 出郭相扶将 雄兔脚扑朔 双兔傍地走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 ”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 ”的意思。 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 2、愿为市鞍马 将:1、将军百战死 2、出郭相扶将 帖:1、昨夜见军帖 2、对镜帖花黄 机:1、不闻机杼声 2、万里赴戎机 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 今义: ) 双兔傍地走(古义: 今义: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今义: ) 出郭相扶将(古义: 今义: ) 二、句式积累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 ”,可补充为“愿为 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 ”。 15、孙权劝学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词的积累 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刮目相待 肃遂拜蒙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 2、但当涉猎 见:1、见往事耳 2、见渔人,乃大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若:1、孰若孤 2、仿佛若有光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于厅室之东北角 乃:1、乃不知有汉 2、蒙乃始就学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 今义: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今义: ) 见往事耳(古义: 今义: )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 今义: )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 ”,可补充为“肃遂拜 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 ”。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 ”。 20、口技一、通假字 满坐寂然 二、词的积累 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施八尺屏障 众宾团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 妇抚儿乳 众妙毕备 宾客意少舒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也 以为/妙绝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曳屋许许声 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妇抚儿乳 宾客意少舒 不能名其一处 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 今义: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今义: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今义: ) 几欲先走(古义: 今义: ) 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绝:1、以为妙绝 2、群响毕绝 妙:1、众妙毕备 2、以为妙绝 作:1、有鼠作作索索 2、百千齐作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遂于外人间隔 是:1、当是时 2、问今是何时 坐:1、满坐寂然 2、众宾团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 2、自为其名 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 今义: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 今义: ) 两股战战(古义: 今义: ) 几欲先走(古义: 今义: ) 虽人有百手(古义: 今义: ) 会宾客大宴(古义: 今义: ) 宾客意少舒(古义: 今义: )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 ”,可补充为“抢夺 声,泼水声。” 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 ”。 25短文两篇一、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 重点词语 饮于河、渭 北饮大泽 化为邓林 入日 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的意思。 一词多义 为:1、化为邓林( )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2、 孰为汝多知乎( ) 其:1、 问其故( ) 2、 及其日中如探汤( ) 3、 弃其杖( ) 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 今义: ) 河、渭不足(古义: 今义: )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 今义: )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 ”,可补充为“ ” 省略介词: 3、“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 ”,可补充为“ ”。 省略宾语: 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 ”,可补充为“ ”。 30、狼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 二、词的积累 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 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 又数刀毙之 一狼洞其中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 只增笑耳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 ”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 ”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 ”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 ”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 ”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 ”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 ”。 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 2、一狼得骨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 2、盖以诱敌 之:1、久之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又数刀毙之 4、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1、意暇甚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前:1、其一犬坐于前 2、狼不敢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 2、不治将恐深 其:1、恐前后受其敌 2、场主积薪其中 3、屠乃奔倚其下 4、其一犬坐于前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2、盖以诱敌 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 今义: )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 今义: )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 ”,代狼,可补充为“ ”。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 ”,可补充为“ ”。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 ”,可补充为“ ”。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 ”,可补充为“ ”。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 ”,可补充为“ ”。 省略主语: 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 ”,可补充为“ ”。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 七年级语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字:(20分)无垠( ) 羸弱( )( ) 凛冽( ) ( ) 姗姗来迟 ( ) 角逐( )( ) 蹒跚( )( ) 雪橇( ) 战栗( ) 海市蜃楼( ) 拽( )疲惫不堪( ) 吞shi ( )xiao( ) 蚀 鲁mang( )大胆wu ( ) 宁 告qing( )2、解释加点的词。( 16分) 、逐日 ( ) 、 逐走( ) 、入日( ) 、尘埃( ) 、水潦( ) 、昔者( ) 、地维绝 ( ) 、北饮大泽( ) 夸父逐日练习题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3.补全短文内容。4.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与日逐走 ( )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 ) 弃其杖( )5.翻译下列句子。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6.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 7.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 8.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答: 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题昔者,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9.补全短文内容。10.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昔者:( ) 怒而触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 )( )水潦尘埃归焉( )( )( )11、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6分)、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2、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用原文回答) 13、你如何看待文中对两种自然现象的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14、你从共工氏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15、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在中国还有很多神话传说,请你说出两个。16、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给予你怎样的形象? 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为人类造福这一巨人形象。17、夸父逐日选自哪里?体裁是什么?山海经海外北经 神话 18、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19、本文体现了什么?人要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精神。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北饮大泽( )饮于河、渭( )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 )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饮于河 于厅事之东北角B道渴而死 怒而触不周山C夸父与日逐走 陈太丘与友期行D弃其杖 其夫呓语3翻译下列句子。夸父与日逐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6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7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8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参考答案1到北方黄河撞、碰绳子、断2A3夸父与太阳赛跑。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4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5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6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7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8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1.文学常识:夸父逐日选自 ,是我国最早的 之一。共工怒触不周山,及上学期课文 均选自 ,又名 ,是 (朝代)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 古今异义。饮于河、渭: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北饮大泽: 。道渴而死: 。4.词语解释。 词 语解 释词 语解 释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地维绝故水潦尘埃归焉5.语句翻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6.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2)“夸父逐日”这个神话现常用来比喻 (3)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 “与日逐走”?(4)“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请你推测一下。(6)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7)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答案1.文学常识: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共工怒触不周山,及上学期课文塞翁失马均选自淮南子。这本书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 古今异义。饮于河、渭: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3.词类活用。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去北方。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4.词语解释。 词 语解 释词 语解 释夸父与日逐走竟跑,赛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共工怒触不周山碰、撞。昔者从前。地维绝断。故水潦尘埃归焉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5.语句翻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着西北方向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6.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得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2)“夸父逐日”这个神话现常用来比喻 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3)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 “与日逐走”?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了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从消极方面来看,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有的积极意义。虽然这行为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其着眼点在于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4)“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豪气、勇敢,也反映了她性格的暴躁、刚烈。(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请你推测一下。原因是“与颛顼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6)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我国的第十西北高东南低,一些主要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从辽阔的土地上看,日月星辰都是自东南向西北移动的。古代先民根据自己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经验,认为这也是人类开发自然的结果,这是先民对神州地域所见天象地理做出的最为大胆的合理假设。对于古人而言,能对宏观的现象做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揭示宇宙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7)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备战2012必备伤仲永孙权劝学木兰诗知识点+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伤仲永(有答案)+孙权劝学木兰诗口技狼中考模拟题(有答案)一、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 。杰出的 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1、 世隶耕2、 未尝识书具3、 父异焉4、 书诗四句5、 并自为其名6、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7、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8、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9、 或以钱币乞之10、 父利其然也1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2、 余闻之也久13、 称前时之闻14、 泯然众人矣15、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16、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17、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8、 固众人19、 受于人20、 今夫不受之天三、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四、课内语段阅读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过七年,泯然众人,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资聪慧,却因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3、 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利其然也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4、 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5、 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6、 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7、 “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8、 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9、 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10、 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11、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主旨,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12、 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参考答案: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22援笔辄就如素构。(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2填空。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 20.C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三、2005山东济南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余 闻 之 也 久。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6、余/闻之也久7、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孤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