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高考试题谈临界问题的解题策略.pdf_第1页
从2009年高考试题谈临界问题的解题策略.pdf_第2页
从2009年高考试题谈临界问题的解题策略.pdf_第3页
从2009年高考试题谈临界问题的解题策略.pdf_第4页
从2009年高考试题谈临界问题的解题策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人 造 太 阳 的核 反 应 方程是 H H H e 01 n B 人造太阳 的核反应方程是磊 U n 一 B a K r 3 o n C 人造太阳 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计算 公 式是 E mc D 人造太阳 核 能大小的计 算公式是 E 寺 解析 人造大 阳 是利用 H和 H聚变而 释放大量能量 的 放出的能量可用爱因斯坦质 能方程 E z mc 2 求 出 其 中 m为质量亏损 所以 A 项正 C 确 而 B 项核反应方程 是美 u的裂变方程 不是核聚变 所以 B 项错 误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E m C 是计算质量为 m 的粒子所具有的能量 并不是计算 由于核反 应 中质量亏损而产生的热量 所 以 D 项错误 答案 A C 求解物理选择题 时 要注意全面系统地整 理题干信息 并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 充分挖掘 信息 内涵和外延 将数据 图线 图表 情景等信 息进行分解 转换和组合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深入本质 在进行逻辑推理过程 中 要注意思维发散 全方位 多角度地剖析 尽可 能利用各种巧法 快捷求解 誓江苏海f 市天补中学 2 2 6 1 1 1 汪志杰 人2 0 0 9年 高考试 题 谈 临 的解题 策略 临界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解题灵 活性较大 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因而成为高考 命题的热点 在 2 0 0 9年高考物理试题中 涉及 到临界 问题 的试题较多 大多考生在临界问题 上失分率较高 对 临界问题应予以重视 本文就 2 0 0 9年高考物理试题 中的临界 问题分类探析 并归纳出其解题策略 希望对考生高考备考有 所 帮助 一 静力学中的临界问题 例 1 江 苏 2 用 一根 长 l m的轻质 细绳将 一副质 量为 1 k g的 画框 对称 悬挂 在墙 壁 上 已知 绳 能 承 受 的 最 大 张 力 为 I O N 为使 绳不断裂 画框上 两个挂钉 的 间距最 大为 g取 1 0 m s 挂钉 挂钉 图 1 界 问题 A S 3 m B 4 2 m C 丢 m D q D m m m 答案 A 解析 一个大小 方向确定的力分解为两个 等大的力时 合力在分力的角平分线上 且两分 力的夹角越大 分力越大 题 中当绳子拉力达到 F 1 0 N的时候 绳子问的张角最大 即两个挂 钉问的距离最大 画框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 三个力为共点力 绳子与竖直方 向的夹角 为 0 绳子长为 L 1 m 则有 m g 2 F e o s 0 两个挂钉问的距离 L 2 L o s i n 0 解得 L m A 项正确 3 9 点评 1 熟练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 以及 合成与分解中的一些规律是解决本题的根本 2 绳断与不 断的临界条件是 绳 中的张 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 如果涉及两根 绳子时 应先确定哪根绳子上的张力先达最大 值 然后以此绳张力的最大值求解其它各力的 大小 二 运动学中的临界问题 例 2 江 苏 1 3 航 模 兴趣 小组设计 出一 架遥控 飞行 器 其 质 量 7 2 k g 动 力 系统提 供 的恒定升力 F 2 8 N 试 飞时 飞行 器从 地 面 由静 止 开始 竖 直 上 升 设 飞行 器飞行 时所 受 的阻 力大 小不 变 g取 1 0 m s 1 第一次试飞 飞行 器飞 行 t 8 s时到达高度 H 6 4 m 求飞行器所受阻力 的大小 图 2 2 第二次试飞 飞行器飞行 t 2 6 s时遥 控器 出现故障 飞行 器立即失去升力 求飞行器 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h 3 为了使 飞行 器不致坠落到地面 求飞 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 t 解析 1 2 略 3 设失去升力下降阶段加速度为 a 恢 复升力后加速度为 a 恢复升力 时速度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 g f ma 3 F f mg l n a 且 z a3 z a 4 13 3 a3 t 3 厅 解得 3 半 s 或2 1 s 点评 1 正确分析飞行器的运动过程 如 图2所示 找出临界状态是解题 的关键 2 本题第 3 问中 飞行器从开始下落 到恢复升力 的最长时间 对应的临界状态是 飞行器恢复升力 时刚好到达地面且速度为零 4 0 物体刚好运动到某一点时速度为零而位移满足 某一条件的临界问题在物理问题 中经常碰到 遇到此类问题时 要认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和运动情况 抓住临界条件进行解答 三 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 例 3 山东2 4 如 图3所示 某货场需将质 量为 ml 1 0 0 k g 的货物 可视为质点 从 高处运 送至地 面 为避 免货 物 与 图 3 地面 发 生撞 击 现利 用 固定 于地 面的 光 滑 四分 之一 圆轨道 使货物 由轨道顶端无初速滑下 轨 道半径 R 1 8 m 地 面上 紧靠轨道依 次排放 两块完全相 同的木板 A 长度均为 Z 2 m 质量均为 m2 1 0 0 k g 木板上表 面与轨道末端 相切 货物与木板 间的动摩擦 因数 为 木板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 2 最大静摩擦 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取 g 1 0 m s 1 求货物到达圆轨道末端时对轨道的压 力 2 若货物滑上木板 A时 木板不动 而滑 上木板曰时 木板B开始滑动 求 应满足的条 件 3 若 0 5 求货物滑到木板A末端时 的速度和在木板 A上运动的时间 解析 1 3 略 2 若滑上木板 A时 木板不动 由受力分 析得 1 ml g 2 m1 2 m2 g 若滑上木板 时 木板 开始滑动 由受力 分析得 1 m 1 g 2 m l m 2 g 联立 式代人数据得0 4 0 6 点评 1 靠摩擦力连接的物体 间发生相 对滑动或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是 物体与接触 面之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 2 本题第 2 问可采用极限分析方法 把 推向两个极端来分析 当 很小时 木板 不会滑动 当 很大时 木板 包括B 会滑 一 一 一 L 动 因此 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的取值是 一 个范围 四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例 4 安徽 2 4 过 山车是游乐场 中常见 的设施 图4是一种过山车的简易模型 它由水 平轨道和在 竖直平面 内的三个圆形轨道组成 C D分别是三个圆形轨道 的最低 点 C间 距与 C D间距相等 半径 R 2 0 m R 2 1 4 m 一个质量为 m 1 O k g的小球 视 为质 点 从 轨道 的左侧 A点 以 1 3 0 1 2 0 m s的初 速度 沿轨 道 向右运 动 A 间距 L 6 0 m 小 球与水平轨道 间的动摩擦 因数 0 2 圆形轨 道是光滑的 假设水平轨道足够长 圆形轨道间 不相互重叠 重力加速度取 g 1 0 m s 计 算 结果保 留小数 点后一位数 字 试 求 1 小球在经过第一个圆形轨道 的最高点 时 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 2 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 圆形轨道 C间距应是 多少 3 在满足 2 的条件下 如果要使小球 不脱离轨道 在第三个圆形轨道的设计中 半径 应满足的争件 小球最终停 留点与起点的距 离 幽 4 解析 1 略 2 设小球在第二个 圆轨道的最高点的速 度为 由题意 1 1 m 1 3 2 g m 一 Iz m g L 一 2 m g R 专 m 2 一 专 m 2 由 得L 1 2 5 m 3 要保证小球不脱离轨道 可分两种情 况进行讨论 I 轨道半径较小时 小球恰能通过第三个 圆轨道 设在最高点的速度为 应满足 2 m 一 p m g L 1 2 L 一2 m g R 3 一 m 一 1 2 m 由 得R 0 4 m 轨道半径较大时 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 为 R 根据动能定理 1 一 I z m g L 1 2 L 一2 m g R 3 0一 一 l Y l V 解得 R 1 0 m 为了保证圆轨道不重叠 R 最大值应满足 R 2 3 L R 3一R 2 解得 2 7 9 m 综合 I 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 则第三 个圆轨道的半径须满足下面的条件 0 R 3 0 4 m或 1 0 m R 3 2 7 9 m 当0 R 0 4 m时 小球最终焦停留点 与起始点 A的距离为 则 1 一 I z mgL 0 一 x m 2 厶 L 3 6 0 m 当 1 0 i n R 2 7 9 m时 小球最终停留 点与起始点 A的距离为 则 L L 一2 L 一 1 2 L 2 6 0 m 点评 1 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过山车在圆形轨道内侧的运动 相当于 绳模 型 形式的变速圆周运动 过最高点时速度必 须大于等于 尺 在解题时建立物理模型很重 要 2 本题第 3 问 小球不脱离轨道 的临界 状态有两种 解题中思维要缜密 应把运动的各 种情况考虑全面 特别要注意对 圆形轨道问 不相互重叠 这一限定条件作深入分析 否则 就会漏掉 R 2 7 9 m这一条件 41 五 动量守恒中的临 例 5 天津 1 0 如 图5所示 质量 r n 1 0 3 k 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 水平 面上 车 长 L 1 5 m 现有 质 量 m2 0 2 k g可视为质点的物块 以水平向右的速度 2 m s从左端滑上 小车 最后在 车面上 某处与 小车保持相对静 止 物块与车 面间的动摩擦 因 数 0 5 取 g l O m s 求 1 物块在 车面上滑行的时间 t 2 要使物块不从 小车右端滑出 物块滑 上小车左端的速度 不超过 多少 解析 1 略 2 要使物块恰好不从车厢滑 出 须物块 到车面右端时与小车有共同的速度 V 则 m 2 0 ml m 2 2 由功能关系有 1 1 m 2 m 1 m 2 tz m 2 g L 二 二 代人数据解得 t 5 m s 故要使物块不从小车右端滑 出 物块滑上 小车的速度 t 不能超过 5 m s 点评 1 刚好滑 出 滑不 出 小车或运动 物体 的临界条件 物体滑到小车或运动物体一 端时与车的速度刚好相等 2 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相对滑动类问题 是高考命题 的热点 这类问题涉及两个或多个 物体 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比较典型地体现了 综合应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动力学问题 的一般方法 有时还需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或动 量定理求解 六 电磁学中的临界 问题 例 6 重庆 2 5 如图6所示 离子源 A产 生的初速为零 带电量均为 e 质量不同的正离 子被 电压 为 的加速电场加速后 匀速通过准 直管 垂直射入 匀强偏转电场 偏转后通过极板 H M上的小孔 s离开电场 经过一段 匀速直线运 动 垂直于边界 MN进入磁感应 强度为 B的匀 4 2 强 Eo 的大 小 以及 H 与三 加速电场 MN 的夹 角 图 6 2 求质量为 m的 离子在磁场中做 圆周运动的半径 3 若质量为4 m 的 离子垂直打在 N O的 中点S 处 质量为 1 6 m的 离子打在 S 处 求S 和 之间的距离以及能打在 N q上的正离子的 质 量范 围 解析 1 正离子被电压为 的加速电场 加速后速度设 为 对正离子 应用 动能定理 有 e u o m 正离子垂直射人匀强偏转 电场 作类平抛 运动受到电场力 F q E o 产生的加速度为 a q E o m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运动 有 2 d V l t 沿场强方向 Y 口 联立解得 V o 又 t a n V 1 解得 4 5 2 正 离 子 进 入 磁场 时 的速 度 大 小 为 2 n f 正离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 由 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 q 百m y 2 解得离子在 磁 场 中 做 圆 周 运 动 的 半 径 R 2 警 3 根 据 2 警可 知 质 量 为 4 m 的 离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打在S 运动半径为 一 一 一 霞 一 R1 2 4 mB U o 质量为 1 6 m 的离 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打在 S 运动 半径为 R 2 1 6 m U o e B 又 O N R2一R1 匀强磁场 三 J u 速电场 图 7 由几何关系 如图 7所示 可知 S 和 S 之间的 距离 AS 一 R 联 立 解 4 1 屉 设正离子做圆周运动刚 好到达 Q点对 应 的半 径为 M 由几何 关 系 如 图 8所 示 可得 R 2 R 1 R 一 R 1 D3 图 8 解得 R 二 1 再根据 尺 1 R 月 解得 m m 厶 厶 2 5 1 T I 点评 该题涉及的知识点虽不多 但是一道 难度较大的题 如何确定正离子 的运动过程和 可能的轨迹是难点 解决办法就是找出关键性 的临界状态 从而确定正离子在相应的临界状 态时的运动轨迹 再恰 当地利用物理知识和几 何知识来求解 七 光学中的临界问题 例 7 海 南 1 8 如 图 9 一透明半 圆柱体折射 率 为 n 2 半径为 长为 L 一平行光束从半 圆柱体 的矩形表 面垂 直射 入 从 部分柱 面有光 线射 出 求 该部 分 柱面 的面积 S 图 9 解析 半圆柱体的横截 面如 图 1 O所 示 O 0 为半 径 设从 A点入射 的光线在 B点 处恰 好满 足 全反 射 条 件 由折射定律有 n s i n0 1 式 中 0为 全 反射 临 界 角 由几何关系得 o 图 1 0 0 O B 0 S 2 R L 0 O B 带人题给条件得 s L 点评 1 在折射 问题 中边界光线与临界 角有不可分割 的密切关系 充分利用几何关系 是求解问题的关键 2 在分析题 意弄清物理过 程的基 础上 如果确认具有临界状态 就要首先假设 出临界 状态 利用临界条件列方程 求 出表征临界状态 特性 的某个物理量 的临界值 然后将该 临界状 态与题设条件相 比较 按常规解题步骤解答 通过以上各例可 以看出 在分析临界条件 时 应着重于与概念有关的物理量的取值范 围 和有关物理现象发生或消失的条件的讨论 许 多临界问题 题干中常用 恰好 最大 至 少 不相撞 不脱离 等词语对 临界 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 审题时 一定要抓住这 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内含规律 找出临界条件 有 时 有些临界 问题 中并不显含上述 常见 的 临 界术语 但审题时发现某个 物理量在变化过 程中会发生突变 则该物理量突变时物体所处 的状态即为临界状态 光学 中全反射 的临界角 即为一例 求解 临界问题通常有如下方法 极限法 假 设法 数学分 析法 包 括解 析法 几何分 析法 等 图象法等 极限法 在题 目中如出现 最大 最小 刚好 要使 等词语时 一般 隐含着临界问 题 处理问题时 一般 把物理问题 或过程 设 4 3 想为临界状态 从而使隐藏着的条件暴露出来 达到求解 的目的 假设法 有些物理过程 中没有明显 出现临 界问题 的线索 但在变化过程 中可能出现临界 问题 解决办法是采用假设法 把物理过程按变 化的方 向作进一步的外推 从而判断可能出现 的情况 数学分析法 是一种很理性的分析方式 把 孙后勤 对牛顿 千 贝 物理现象转化成数学语言 用数学工具加 以推 导 从而求出临界问题 用这种分析方法一定要 注意理论分析与物理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切忌 纯数学理论分析 图象法 将物理过程 的变化规律反映到物 理图象中 通过图象分析求 出临界问题 1 第一定律的多层 面理麓 牛顿第一定 律表述为 一切物体在没有 受到力 的作用 的时候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 态为止 初学者 往往 以为 内容简短 言之无 物 但是如果我们挖掘其内涵时 可以发现作为 牛顿的第一条定律 虽然不是从实验得出的 但 其蕴含了太多的思想和内容 首先该定律总结了研究对象 即一切物体 研究条件 即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候 结论 即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另外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 的时 候 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直到 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这是对定律 的深 度挖掘和含义延伸 与力的作用效果结合起来 即力可 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