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3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3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3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考黄金)高考历史一轮检测 第13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c道德品质 d知识水平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a民间民营手工业 b外国贡品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a bc d4以下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a“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故妇女辈均乐就焉”b“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家庭所织之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c“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5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b商业交通比较发达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6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从这些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可以看出()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a bc d7有人认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型经济”是指商品经济b“微澜”促使宋元城市经济的繁荣c重农抑商和雇佣劳动都是“微澜”的表现d“死水”指的是自然经济8(2013皖中高三联考)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c经商可以迅速致富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9明代沈思孝曾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b晋商组织的发展出现新特点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d晋商中出现了雇佣关系10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商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读书人通过商业经营活动跻身仕途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11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主张实行海禁b反对实行海禁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12“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a重文轻武 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政策 d避战自保二、非选择题13(2013枣庄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二广东之为铁冶,于利固肥凡韶、惠等处,系无主官山,产出铁矿,先年节被本土射利奸民,号山主、矿主名色,招引福建上杭等县无籍流徒,每年于秋收之际,纠集凶徒,百千成群,越境前来,分布各处山峒(洞),创寮住扎,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山主、矿主利其租税;地鬼、总小甲利其常例,土脚小民利其雇募。嘉靖广东通知初稿卷三材料三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康熙嘉兴府志(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出现的新商机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广东冶铁业的经营概况。(3)材料三中雇佣的工人有何特点?(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明朝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14(2013山西省四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凌蒙初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摘编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摘编自明清史散论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摘编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加以评析。课时作业(十四)一、选择题1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材料反映的是依据职业分工来划分四民,故答案为b。2d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3d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产品用于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故说法错误,正确。4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反映了家庭纺织业的兴盛,d正确。由a中“工厂勃兴”、b中“洋布大行”、c中“机器”可知,a、b、c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不符合明朝的时间限制,均可以排除。5d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最发达的是中原市场,因此d项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表述不正确。6b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故不正确;三幅图中,宫城都位于城市中心,体现了皇权独尊、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故正确;与汉唐相比,北宋都城中出现了夜市、晓市,故正确。7c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表现,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不是“微澜”的表现,故c不正确。8c抓住关键信息“强如坐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做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9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山西平阳等地出现合伙经商,一个人出一份本钱,众人共同经商,说明这时出现了新的经商方式,所以选择b项。材料与专卖、票号及雇佣关系无关,故排除a、c、d三项。10b“不但商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商贾家庭”说明传统的士商界限被打破,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明清时期政府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商业经营使士人获取了巨大财富,但不能因此就跻身仕途,c项错误;d项本身错误。11a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材料意思是说,同番人接济往来的结果将会是“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即外国得到了这些兵器,将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12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二、非选择题13解析:第(1)问紧扣“新商机”“新变化”,商人开始雇人生产暑袜。第(2)问要求从材料二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广东冶铁的经营状况。第(3)问应结合材料三概括雇佣工人身壮有力等特点。第(4)问要求概括经济领域出现的雇佣和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答案:(1)新商机:松江地区用尤墩布制成的单暑袜十分受欢迎,很有市场潜力。新变化:一些商人根据市场需求,纷纷开设暑袜店;商人直接支配暑袜的生产,计件付给工人工资。(2)许多无主的铁矿山被一些小生产者独占经营;小生产者设立冶铁炉,招引无业游民从事矿山开采、冶铁等工作,付给他们工资;广东冶铁业比较发达。(3)体力壮;有人身自由但失去土地;来自本镇或者邻镇。 (4)新现象: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关系。特点: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省份,早期资本家主要来源于商人或者作坊主。14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答应紧扣材料中的经营现象,围绕自己选取的诚信经营或掺假经营现象,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评析。答案:参考答案一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历史主题明确贴切即可得分)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评价: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