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文.doc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文.doc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文.doc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文.doc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文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80分)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2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给震区民众带来巨大损失。“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温总理在地震灾区的精彩话语成为支撑我们战胜灾情最温暖的力量,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价值4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分封制崩溃,各家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百家争鸣c孟子等儒生得不到重用,消极遁世d从现实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权谋之徒,摒弃儒家学说5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无为”发展为“有为”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6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7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8“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9在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a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10“正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材料反映出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由明入清儒学发展受挫c实学-理学-经学是宋至清儒学的发展路径d清代学者力图恢复先秦儒学1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材料中“反动”的含义是 a、宋明理学丧失了统治地位 b、传统儒学已被彻底否定c、传统儒学遭到了极力批判 d、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12明代思想家何心隐主张“育欲”,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逸,性也。”这反映了a西方人文思想影响深远 b程朱理学退出历史舞台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d传统理学思想受到冲击14明朝后期的 “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15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16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17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0“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 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 d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21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 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22有学者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a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b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c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d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23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24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这说明诗经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25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a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26.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指用衡石为文书测重),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范文澜也说:“秦始皇规定一天看奏章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秦始皇阅读的奏章之所以用“衡石”与市斤衡量,其原因之一是()a秦朝奏章主要用绢帛书写 b秦朝奏章主要用竹简书写c秦始皇每天阅读奏章很多 d秦朝的纸张很粗糙且很重28黄斡(11521221) 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先生”可能是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29“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30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31某个时代中,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通俗文学读物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这个时代最有可能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32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33.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34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35一位古董商人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他最有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36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37“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下列观点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38战国时“士”阶层日益壮大。依其主张,钱穆把他们分为“劳作派”、“不仕派”、“禄仕派”、“义仕派”和“退隐派”。下列属于“禄仕派”的人物是a墨子 b韩非 c孟子 d庄子39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被誉为至圣。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表述正确的是a、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仁、礼 b、他关注现实,注重鬼神c、他主持编纂了影响后世的论语 d、他教育学生要不走极端,以和为贵。4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5朱熹材料四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2分)(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2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2分)(4)根据材料四,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4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材料二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用材料中的史实)。(4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4分)(3)科技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2分)参考答案6c【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刘非服从自己的统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观点正是适合于此。a项为老子的观点,b项为韩非子的观点,d项为朱熹的观点。因此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ad是评价法家的学说,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强调法治,抑制民权;c是评价墨家的学说,墨家主张尚贤;b是评价道家的学说,道家崇尚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因此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1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解决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性也”,即是人的各种自然欲求是本性,是不应该受到压抑的,所以它反映的是明清之际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明代由于闭关锁国,西方的人文思想尚未传入中国,所以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d项不准确,明清之际的这种思想的力量并如此的强大,所以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学思想的新发展13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几位思想家观点的认识。理解时必须要结合该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孟子处于战国时期,其“民贵君轻”思想的本意为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所以a、c两项错误。董仲舒处于汉武帝大一统时期,d项错误。任何思想都是某一阶段历史特征的反映,故b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各阶段儒学思想观点比较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快,从而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中没反映出当时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明清时期政府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区域性。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时小说2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抓住题干中直接史料得含义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属于实物史料,未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故b项正确;民间传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口传下来的,不符合题干要求,故a项错误;c、d两项都属于文献记载,是后人整理的,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直接史料22d【解析】试题分析:abc都适用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但不适用于宋元文艺。但是两者都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文艺作品多与宗教题材有关,但是艺术大师们改变了中世纪绘画简单呆板的宗教风格,创造出具有现实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宋元时期的小说、戏剧也日益平民化、通俗化,两者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因此选d。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27.b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切入点是造纸术。本题以生活场景入题,考查对秦始皇时期阅读奏章场景的认识,隐含考查造纸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解答本题依据材料并对照选项即可进行判断。28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选于黄斡的朱子行状,材料指出朱熹是继孟子之后,在儒家传道系统中继承和发展道统学说的又一位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所以c正确;a、b、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学说 35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关汉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