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关导游词.doc_第1页
铁门关导游词.doc_第2页
铁门关导游词.doc_第3页
铁门关导游词.doc_第4页
铁门关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门关导游词 厦门培训考试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铁门关导游词,提供全面的铁门关导游词信息,希望对您有用!铁门关导游词篇一:晴川阁导游词 晴川阁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 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 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到了1934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1983年,武汉市政府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阁名是由中国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 之美誉。请大家与我一起去登阁远眺,真切的去体会一番临江而立,纵览晴川全景的独特感受吧。大家可以在此凭栏远眺,前后龟蛇之巅黄鹤楼、电视塔赫然在目。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其他的景点,此时映入眼帘的是荆楚雄风碑,碑上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本意是指楚国人的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在这里则主要是赞颂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连接龟山的古代城门就是铁门关。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倚龟山,俯控江浒,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其间三国时期的争战最为激烈。据史料载,孙吴军为扼守龟山这一军事要地,依山傍水修筑这铁门关,北可防曹魏南下,西可挡蜀汉东进,其关雄峻险固,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曾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谨领兵驻守,以抗魏、蜀。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经历多次攻守激战,声名日噪,又被称为虎豹关。唐玄武德年间,汉阳建砖城,铁门关军事要隘的作用渐退,逐渐成为汉阳城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这一历史遗迹也成为人们游览的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但其文化、旅游、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明代末年,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而统治者又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江山。因明从 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精灵,要使大明朝不灭,须凿断龙脉。于是,他们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然而,此举并未保住大明江山,却使得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一段段土基墙座。清代,有人在铁门关的土基上修建了一座关帝庙。相传,三国英雄人物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故而将此地命名为洗马口。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铁门关仅剩的遗迹连同庙宇等都一起成为废墟。 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于1993年元月竣工。从此,一座气势巍峨、雄姿英发的铁门关又展现在江城人民面前。复建后的铁门关为三拱城门形制,与北京天安门城门内拱相比,此处的铁门关要高出一倍,它比南京挹江门之拱也要高出三分之一。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并且比历代的铁门关都要宏伟壮观。关上有二层楼,一层厅内陈列有三国演义中人物塑像。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禹碑亭。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当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但晴川阁的原碑已毁,现在的这块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历经了百转千回,才得以呈现于此。 这个大殿叫禹稷行宫,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则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 再看这块无字碑,它是明代的遗物,用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时是断裂的,经修复成现状。或许大家在全国各地见过不少类似的碑,但我们此刻所见的这块却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缘。古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九样,都似龙非龙。这只看起来像龟的,也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传说赑屃好负重,背负着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后,它转而帮助禹治水,并立下汗马功劳,大禹为表彰其功绩,便让它背着这无字碑漫游神州大地。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绩,却为什么碑上一个字也没写呢? 之所以只字未写,是为表明它功绩卓著,书之不尽。告诉大家区别赑屃和龟的一个简单的方法:看它的脚,龟足像鸭掌,有蹼;而赑屃的脚和龙爪一样,五指是分开的。 这个圆形的透雕物,叫落地罩,也叫垂花门。你若细心的观察体会,则会发现上面许多有趣的装饰。大家请看落地罩的上方有一块雕刻牌,若直观地看其外形像凤字的外框,因此,此牌叫凤字牌。这个牌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上方正中间有一个珠,合起来为双龙戏珠之意。珠的下面是一个寿字,寿字下缀着两枚方孔钱币;上方则刻有一只倒飞的蝙蝠,这里,倒通到,蝠通福,合起来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因牌中包含有龙、凤,所以又称龙凤呈祥。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清代建筑的装饰技巧。再看上边横梁上的木刻图案中,有四个小海马,其寓意为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绩名扬四海。大殿廊檐下的万世蒙泽四字门额,意思是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享受幸福和快乐,是由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檐柱上的这幅对联: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申 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滩 上联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新婚时也只在家呆了几天;下联意为大禹经过八年治水,治理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这幅对联是书画大师刘海粟的手笔。院子两边廊亭的壁画,体现了古时的社会风情。 好,现在我们一起到禹稷行宫的主殿参观。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原名为禹王庙。明朝天启年间更名为禹稷行宫。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殿内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高3.8米,是用玻璃钢制作的。大禹身着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流水的工具耒。他虽为首领,却身先士卒,积极投身于治理洪水的艰苦斗争中,且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敢于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深得后人敬仰。塑像的背衬是禹迹图,根据1137年的石刻放大绘制的山川流域图,该图记述了大禹治水的历程。上方的德配天地匾,是表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墙壁的左边是古代文献中有关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右边则是全国各地现存的大禹纪念地的图片。 这幅照片名为望夫石,它好似一位妇人端坐于涂山山坡上,凝望远方。相传,大禹到涂山 (今安徽怀远)治水,娶一涂山女为妻,刚结婚三天便奉命去治水,结果,一去十三载,与洪水搏斗,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怀抱幼子,日日在山坡上遥望,盼着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望夫心切,与山石化为一体,人们称它望夫石。而大禹治水成功后,却因积劳成疾在绍兴会稽去世,这幅照片就是绍兴大禹陵。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铁门关导游词篇二:喜峰口雄关大刀园导游词 喜峰口雄关大刀园导游词 游览路线:景区停车场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连心桥长城抗战纪念列柱石墙浮雕景观石阵主题雕塑大刀礼赞天下第一刀喜峰城门钢铁长城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喜峰雄关大刀园观光游览。 喜峰口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喜峰口位于迁西县县城北部与宽城县接壤,喜峰口关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这一带是汉族与北方及东北方民族交往频繁之地,历代有兵戍守,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喜峰口成为燕山山脉东段的重要隘口。喜峰口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唐朝时这里叫卢龙塞,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东汉末年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也是经由此塞。后来改名为喜逢口,相传有一位战士去保卫边疆,很长时间都没回家,他的父亲四处询问终于得到他的消息,不远千里来此寻亲,父子相逢在此,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所以就有了喜逢口的名称。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一直到现在都称为喜峰口。 如今,由于潘家口水库工程的修建,喜峰口关隘已被淹没在水下了。潘家口水库工程于1984年全部竣工,水库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引滦入津”的重要工程之一。潘家口水库为引滦入津的主体工程,它由一座拦河大坝和两座副坝组成,最大面积达72平方公里,最深处80米,水库总容量29.3亿立方米,库区水面10.5万亩。水库两侧山峰陡峭,怪石如林,十分险峻。由于部分长城已没入水中,形成长城奇观水下长城。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在原喜峰口的东北部,被称为二道城(楼沟)的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喜峰雄关大刀园。这里是由两山相夹的峡谷形成,景区内山清水秀,拥有城、敌台、墙台、烟墩、城墙等一系列的长城遗址,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的景区。1933年3月在这里曾爆发过轰动国内外的长城抗战,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敌前总指挥赵登禹、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三十七师师长冯志安等将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地方。昔日喜峰口战役今天已写入世界军事史册。麦新(1937年)创作的著名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也源于这块神圣的土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同时镇压了东三省抗日义勇军,并准备随时向关内进犯。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接着用武力将其占领,山海关保卫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1933年3月9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开往前线对日作战,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段的防务。喜峰口是北平与热河的交通咽喉,东有铁门关、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罗文峪。开赴前线之时,军长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当二十九军的先遣团赶到喜峰口时日军的500余名骑兵已经到了长城脚下,勇士们急忙堵上,打退了敌人,保住了阵地。 喜峰口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3月9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我军二十九军一0九旅王长海由遵化赶往喜峰口御敌起,至14日日军后撤,第一个阶段战斗异常激烈,二十九军将士扬长避短,发挥大刀优势,与敌肉搏,夜袭敌营,攻其不备。日军的几次增兵总攻都被成功抑制,粉碎敌人两天内占领长城的; 第二阶段,从3月16日日军改向罗文峪进攻开始,至3月24日向平泉方面遗退为止,战斗主要在罗文峪、山楂峪。敌人意在包抄喜峰口之左侧背,实行战略上的突破,在这里御敌的为二十九军刘汝明部,经过三天激战,基本粉碎敌军企图;第三阶段,从4月7日于13日。日军改变战略,向滦东打开缺口,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孤立无援,13日宋部奉何应钦之命放弃喜峰口。 大刀精神。“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这首歌曲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麦新专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它不但伴随了八年抗日战争,而且也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着苦难与力量的风格。大刀进行曲的诞生。长城抗战,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大破日军神州中国人民热情讴歌大刀队的杀敌精神。报纸上登出这样的诗歌:“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当时年仅23岁的麦新,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士的英勇,战斗的惨烈,大刀进行曲也就在这种氛围中酝酿。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主张全民族联合抗日。同一天,第二十九军二一九团,组织了150人的敢死队,“每人大刀一把,手枪一支冲入敌阵”,刀光闪耀在敌群中,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在刀光中拉开了序幕。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威名又一次远扬天下,并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卢沟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作曲家麦新以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爱国热情,连夜谱出了这首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呼号、怒吼般的音调喷涌而出,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这首曲子响彻全国,被当时进步的文化界推选为优秀的中国抗战音乐,与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相提并论,并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首歌集中体现了大刀队和中国人民的团结拼搏的奋斗精神。从大刀队的英勇杀敌,到后来的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和传唱,喜峰口的大刀之役已经从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化为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这座建筑是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它是喜峰口大刀园景观的中心景观建筑,碑体高15米,纪念碑以长城抗战为主题,充分展示了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精神。碑文“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是由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所题,碑纪是由中共迁西县委和迁西县人民政府撰写,碑体后方是半圆形拱墙围合的纪念碑,墙体是由紫砂岩雕刻的浮雕壁画,主要表现我中华民族从抗战开始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在我们的左边有一个连心桥,是连接纪念碑与长城抗战纪念馆的中心桥。它象征着团结、和谐、完整和统一。现在呢纪念馆正在筹建中,纪念馆预计占地2600平方米,目前已收集了大量抗战史料。 右边的这些像柱子一样的钢铁是长城抗战纪念列柱,共十三根,分别代表着长城上曾经烟硝回起的十三个关口,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最眼前的是山海关,1933年由中国守军对日本侵略者进行的长城抗战,就是在山海关打响了第一枪,紧接着是热河、义院口、界岭口、青山关、喜峰口、潘家口、铁门关、罗文峪、冷口、古北口、多伦,最后这一根是张家口。每一根柱子都是对发生在那里战役的追思和对无谓壮士的祭奠。 这组现代钢铁变型工艺组合是石阵景观的序曲殇,铁门关导游词篇三:老龙头导游词 老龙头导游词 欢迎您到老龙头参观游览。老龙头是明万里长城的起点,位于山海关南5公里的濒海高地。明清两代,这里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赋诗的场所。我们走的这调宽广的坡道,原叫“马道”,守城的兵马就是从这里上下的。清朝5位皇帝共11次来老龙头巡幸,当时这条坡道叫“御道”,道中见铺上红毡,皇帝从红毡上大摇大摆的接受两边的群臣的顶礼膜拜。如今,老龙头景区已向全世界开放。每年有近两百万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 澄海楼 请看,这座建筑就是澄海楼。澄海楼筑在老龙头的长城之上,象苍龙头顶上的一颗明珠。古代诗人(注:清代史梦兰)这样赞美它: 沧溟之北山重重,长城划断关西东。 南趋人海行且止,势如峻坂回奔龙。 龙奔欲驻道昂起,云霞万丈摩青空。 危楼高压老龙头,雕梁画柱疑神功? 澄海楼的前身叫“观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筑的。后来,万历39年(1611)山海关兵部主事王致中扩建成澄海楼,也曾经叫过“知圣楼”。“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的意思。 澄海楼匾、楹联 请看,楼顶上挂着的那块匾“雄襟万里”,是明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所题。孙承宗先后两次受命督师蓟辽驻守山海关,建立了丰功伟绩。“雄襟万里”,表现了他的伟大襟怀和理想抱负。他这个内阁大学士(相当宰相)胸怀跟大海一样宽广,装着万里江山。 请看,楼中间这块“澄海楼”匾,是乾隆45年(1780)清高宗御笔所题,派官员从北京专程送来的。 匾“元气混茫”,传说,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叫元气。“元气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时那样迷迷蒙蒙。 楹联:“日耀月华从太始”,意思是: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后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六月二十夜渡海),乾隆皇帝顺手拈来,可见他读书还不少哩! 澄海楼一楼 现在,我们进澄海楼了。澄海楼不算很高大,可是清朝开国以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个皇帝都登过这座城楼。他们常在秋冬之际,到关外祭祖,有时是出关,有时是入关,经过山海关共11次,来澄海楼也是11次,一次不漏。为什么一定到这里来?一来是观看大海,赏景吟诗,二来是求个吉利。龙,是传统的皇帝的象征。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在这里抬抬头。 请看这幅老龙头古建筑复原图。 老龙头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势险要。明洪武14年(1381),大将军徐达选择这里作为明长城的起点,是有战略眼光的。看,老龙头西面,紧挨石河口有个“潮河港”,大船往来,保障军需民事。从岬角筑长城,居高临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长城蜿蜒北上,形势多么险要。老龙头景区包括七个部分: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澄海楼、滨海长城、宁海城和海神庙。 欲观龙头景,更上一层楼。 澄海楼楼上 墙壁上挂着的条幅字画,是近几年中央首长及各界知名人士来澄海楼游览时,题写的诗词墨迹。 1900年以前,墙上挂的尽是皇帝的题诗。康熙、乾隆多次来这里,就和大臣观海、饮酒、赋诗。这里的条案上,经常摆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吟了诗,就写下来。据说即使是刮风的天气,波涛汹涌,四面扬沙,楼窗敞开着,风也吹不到楼里。乾隆皇帝挥笔题诗连镇纸都不用。这里“海亭风静”的特点,可以和山东蓬莱的“避风厅”媲美。 清朝皇帝以澄海楼为题的诗有51首(不完全统计),形式多样。其中有七篇禁体诗联句,是乾隆八年皇帝首倡的。他与侍从诸大臣约定写禁体诗联句,以咏海为主要内容,禁用“水”字及带偏旁“水”字,违者罚酒三杯。还规定写52句的排律,严格使用平仄;除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以外,各联一律使用对仗。这样的诗太难写了,也不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只不过是文字游戏。乾隆四登澄海楼,四次与大臣饮酒联句。后来,嘉庆、道光纷纷仿效,登澄海楼就要搞禁体诗联句,好象“祖宗法制”一样不可变更。大家知道,鸦片战争时期有个投降派大臣穆彰阿,他在道光九年(1829年),就在这个楼上陪皇帝联句歌功颂德哩! 这里有摹拓的乾隆四次登澄海楼禁体联句诗,请欣赏! 楼前楼侧 大家站的这个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诗亭”,亭内镶卧碑雕刻了清代诸葛亮帝的澄海楼诗(选)。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全被外国兵砸毁,连澄海楼也被毁于一旦。诗人刘人临写了一首哀澄海楼,慨叹说: “?哀哉庚子联军来,守将仓皇弃台走。 列强占借驻海军,防敌反为敌人有。 驱吾民众削台平,摧折危楼如拉朽。?” 诗句记述的历史事实是:1900年10月1日(闰月八月初八)英法军队在老龙头登陆。登陆前,老 龙头清军守将郑才盛对天鸣枪,不战而退。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订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第9款规定:山海关至北京间12个战略要地允许外国驻兵。仅山海关城南就有“六国营盘”,老龙头宁海城是英国营盘,常驻兵700人左右。英军在澄海楼城墙下修火药库,就把楼、亭全部炸毁了。 “天开海岳”碑 明清时,澄海楼附近城台上是有不少碑的,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只剩下了这块碑。 “天开海岳”四个字把老龙头的美景作了高度概括。“开”字用得好。“开”可以作“开创”讲,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龙头海山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开”也可作“开拓”讲,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龙头美景在天地间展开。怎么讲怎么有理,怎么讲怎么有味。 这块古碑很古老,专家鉴定是唐碑,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叫“薛礼碑”,虽然跟“薛礼(仁贵)不一定有关系,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现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这块碑是赞美景色的,足可以证明老龙头成为浏览名胜已有一千多年。 关于这块碑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哩!相传英国侵略军占了老龙头后,看见石碑傲然矗立,很不 舒服,于是用几匹马把它拉倒了。可是从这以后每天晚上,夜空里伸出一只大手把英国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几夜,英国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这块碑重新树立起来。传说总是传说,事实是1927年张学良将军来到这里,发现倒地的石碑,马上派人把它树立起来。“天开海岳”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靖卤台 这是明万里长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敌台。 嘉庆祝4年(1565),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庆元始建这个台。万历初年,蓟镇总兵威继光整修 长城,筑敌台1017座,这是第一座,命名为“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所以,这个台有两层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静,一是平定敌虏。一名双关,各有意义。 敌台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工事,可以驻兵、屯武器、观察敌情,还有箭窗,可向外射击。您如果 想了解敌台的构造或眺望远方请到台上一游。不过楼梯狭窄,要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万历七年(1579),蓟镇总兵戚继光将军派参将吴惟忠修筑了七丈入海石城,这是伟大的创造。 戚继光早年在山东蓬莱修了“水城”,北门修在海里,大船从城门进出。这里则是把长城插进海里,使龙头入海劈风斩浪。这两处奇观都是戚继光将军的杰作。 请看这里陈列的巨型条石,是当年筑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长2.6米,重达吨,也就是6000斤。 条石边缘凿榫孔,用铁水浇铸联在一起,这样垒上来层,工程多么艰巨!摆在这里的花岗岩条石在海水里泡了400多年,形体不变,多么坚固。人们常用“花岗岩石脑袋”比喻顽固不化,是有道理的。 南海口关 南海口关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是真正的明长城的第一关,按顺序说第二关是南水关,第三关 才是“天下第一关”哩!南海口关内外不通大道,为利于防守,关口较小。明朝末年,出于防守的战略需要,用土将城门堵塞。以后,历经300年海风扬沙沿城堆积的沙土有几米高。人们找不到南海口关了。有的历史学家曾按图索骥误认为老龙头东北面的“铁门关”(意大利驻军开的)是南海口关。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楼,清除滨海长城的积沙时,才使南海口关再见天日。 澄海楼楼基问题 康熙皇帝所写的文章中,有一篇短文叫澄海楼序,序文说:“山海关澄海楼,旧所谓关城堡也,直至海浒,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不知其几千万也?”康熙第一次来老龙头是康熙十年(1671),离现在才320年,但是见不到铁锅的痕迹,重修澄海楼也没有发现。康熙文章言之凿凿,是根据“”写的呢?还是看见条石上的“铁榫”产生的联想呢?还是康熙说的“铁釜”不是铁锅呢?留下了个谜。 大炮 这门大炮,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英国营盘炮台的大炮。英国在老龙头宁海城驻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匆忙撤走,将这门古老的大炮遗留在城墙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铁证。将台 明代隆庆2年(1568)至万历11年(158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16年,防守山海关 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内1200里长城。他常巡视老龙头,在这里设营驻扎,点将操练兵马。 请看,这员武将塑像,就是戚继光。他身后墙上的地图是明蓟镇长城关隘图。 这座点将台周围的空地是当年的校(教)军场。 戚继光将军的真正兵部衙门设在三屯营。可是他经常挥戈跃马奔驰在长城沿线。他写诗说:“南 被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这种为国操劳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辕门 辕门的“辕”是什么意思?“辕”就是车辕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巡幸、狩猎,在外面搭 营帐住宿,出入口扬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象门的样子,叫辕门。所以以后,历代军营的们都叫辕门。三国演义里的“吕布辕门射戟”,“杨家将”戏剧故事“辕门斩子”,都是指中军帐外的营门的。起初,却是用战车车辕作门,后来就变了。这里的“辕门”样式是明代的。兵营或者地方高级官署前面用栅栏围护,栅栏口的门也叫“辕门”。 楼壁诗碑 几百年来,文人墨客来老龙头观海,即兴赋诗,足可以编一部诗集。1987年,复建澄海楼,在 楼的两侧墙壁卧了8块石碑。其中有4首皇帝诗: 请看这首澄海楼诗,是康熙皇帝写的。诗句有(指点)“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意思是说:吞吐江河,众水朝宗,数你伟大;万国进贡,经历险阻,长途来航,既是赞美大海,也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 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那时康熙皇帝刚18岁,不愧为千古一帝,肚子里真有墨水哩! (指点)这是雍正在康熙38年写的澄海楼诗。当时,他是雍亲王,代表父亲康熙皇帝到东 北祭祖,经山海关登澄海楼写了这首诗。那一年,他22岁。 (指点)乾隆这首再题澄海楼诗,写于乾隆19年(1754年)。开头写:“我有一勺水,泻为 东沧溟。无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意思是说:“我有一勺清水,倒在东方成大海。不论古往今来,不减不增无更改。”把大海说成是自己的一勺水,口气多么大。人们常说曹操诗里有“霸气”,乾隆这首诗该有“皇帝气儿”吧! 海神庙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