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胡服骑射.docx_第1页
浅谈胡服骑射.docx_第2页
浅谈胡服骑射.docx_第3页
浅谈胡服骑射.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胡服骑射摘要:战国时期,各国出于巩固统治和诸国争霸的需要,掀起了政治经济等各领域改革的高潮,赵国在这一时期的“胡服骑射”就是着手于军事领域改革的重要代表。关键词: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 服饰改革 汉胡民族关系一、 胡服骑射的背景赵国始于三家分晋,国土面积不大,且太行山脉纵横南北,赵国处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农业发展比较落后,以生产工具为证,长平之战之前赵豹在劝说赵王放弃上党地区时道:“秦以牛田, 水通粮, 其死士列于上地, 令严政行, 不可与战 ”可以看出牛耕水渠是只有农业发达地区才得到推行的,而赵显然是没有的。国力衰弱以及赵国独特的战略位置(“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 )使赵国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赵国在简襄两王的努力下,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也只是勉为其难的自保罢了。公元前325年(即武灵王元年)赵肃侯之子赵雍即位,史记中有关于其对外战争的详细记载“九年,秦败我,斩首八万级。齐败我观泽。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 ,由此可见赵国当时的国力,事实上,赵还时时受到北方“三胡”以及中山等国的侵犯。赵王目睹商鞅吴起李悝邹忌的变法使秦楚魏齐走向强大,深深地认识到,赵国如果继续固步自封,只有被各国鲸吞蚕食掉的结果。二、 胡服骑射的进程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赵雍带领少量精锐骑兵“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其间与诸国有过小型战斗,无一败绩,为自己树立了威信。结束了前期的舆论宣传工作之后,武灵王道:“吾欲胡服”,在得到谋士楼缓和重臣肥义支持后正式下令“胡服”。此次变革由于涉及到政治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蛮夷与中原文化的冲突,比其他改革受到了更加猛烈的反对。在当时人的心中“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这是华夏之人的自信,而且赵国文化继承了较多的姬周因素,十分注重传统的礼义道德,习蛮夷之胡服,是原始野蛮的,更是一种莫大的羞辱。这时候赵雍展示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魄力和演说家的说服力。首先,他明白任何一次改革都会面对极大的阻力,只有统治者的坚持才能使改革推进,所以在王公重臣的竭力反对时他始终没有退让。其次,他对反对者软硬兼施。对于赵国宗室贵族代表叔父公子成和赵文、赵造等,赵雍一一说服,大大减少了贵族对变革的阻拦,而对于其他反对者他杀鸡儆猴威慑群臣。由此,开始了他的宏图大业。此次改革内容一曰胡服,一曰骑射,其中核心在于骑射。武灵王十九年 (前307年), 赵武灵王正式下达“胡服令”,要求男人换掉帽子,赵王戴王冠,军官戴武冠,士兵戴爪牙帽子,用黑色凌娟制成,以防北方的风沙;变履为靴,以便于骑马和涉草地;改重甲为轻甲,把原来铜做的铠甲改为皮革,这样可以轻装上阵,以利于穿山涉险,驰骋疆场;穿胡服,骑兵上穿夹衣,窄袖,下穿裤子,中间束带,贵族大臣则在腰间束带钩。几乎同一时间,赵武灵王开始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一方面解散部分原有的车兵和步兵, 按照骑兵的作战特征重新编组训练,一方面收编胡兵(三胡)、招募精于骑射的年轻男子组成骑兵队伍。武灵王二十年 (前306年),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在这里训练出了一支具有过硬骑射本领的骑兵部队。在军事装备上,用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的马匹作为赵国骑兵的战马(胡马彪悍善跑机灵有耐力)、配备骑兵的武器为长弓和剑矛(骑兵在与敌人远距离时在马上弯弓射箭,短兵相接时就用剑和矛进行刺杀)。赵武灵王同时颁布了系列法令配合改革,以彰显国家对骑兵的重视。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为一个骑兵付出相当于十个步兵的培养和装备费用,给予骑兵相当于贵族的待遇水平。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可以说,骑兵是当时的特种兵和军官团,是赵国的军事特权阶层。三、 胡服骑射的影响就胡服与骑射本身而言,胡服的推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服饰改革。在胡服骑射之前,服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区分夷夏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赵武灵王吸收胡服的优点,对深衣进行变革,大大强化了衣服的实用性,弱化了其身份标示功能。其次,赵武灵王开服饰交流融合之先河,为后世汉唐宋明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做出了榜样。赵国骑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建的大规模骑兵队伍。其速度之快、威力之强是战国主要兵力步兵难以匹敌的,这让其他国家认识到了骑兵这一新式兵种的意义,推动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骑战时代。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赵国改革最大的成果。从胡服骑射到武灵王去世,在对外战争上,赵军灭中山国,南抑魏齐,北逐三胡开疆千里,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带,“欲从云中、九原直南奔秦”,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完成了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到军事实力居东方之首的霸主的涅槃之路。从其政治意义上来看,胡服骑射和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促进了本国的封建化,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中,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由此牢牢地控制着这支骑兵的指挥权。赵武灵王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由于军事将领通过选拔产生,赵国宗室大批贵族的世袭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军功制度成为赵国军民求富贵的主要途径。其次,赵国强大后灭中山,驱三胡,北筑长城,完成局部的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边疆奠定了基础。胡服骑射对赵国经济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赵国原就处于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交界处,胡服骑射显然促进了其游牧经济的发展。灭中山之后,赵国领土得以连贯,赵武灵王于是修建贯通南北的大道,促进了社会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由于骑兵的特高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最好是一个骑兵将领。于是,赵人养马蔚然成风,马匹需求与贸易(包括边境贸易)蓬勃发展。胡服骑射在民族关系上影响甚是深远。在此以前,中原诸国坚持着“崇尚中原文化、贬斥戎狄之俗”的华夷观,与四方民族为敌。而赵国主动学习胡人的服饰军事等,自然被胡人视为对其最友好的表示, 出于民族心理的认同,胡人愿意与赵人交往, 从而促进了彼此的交流, 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融合的基础。因为与胡人相接,赵国本就有着丰富的胡人文化,胡服骑射相当于是国家对胡文化的正式肯定,因此胡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在赵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堪称文化交流的典范。思想文化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众观念的改变上。胡服骑射后取得的累累战功以及以能力为选拔标准的军功制度,让百姓看到了胡服骑射的好处,逐渐从内心接受胡服,骑马射箭风潮席卷全国,百姓以武艺高强、能骑善射为荣,尚武的精神得到了极大发展,这恰符合赵武灵王的初衷,但是过度的尚武导致赵国穷兵黩武,却又成了它灭亡的一个重要缘由。后世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评价不一,因时而变,多为当时格局所利用,故不再一一赘述。四、 结语在战国大变革的时代里,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赵武灵王进行了颇具勇气的变革。胡服骑射即有着赵国的特色,也体现了大时代里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产生发展的趋势,是诸多改革中的军事变革代表。它虽以军事改革为核心,影响却涉及诸多领域,彻底改变了战国最后近百年的格局,影响以后近千年的历史。注:刘向 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P299 岳麓书社 2006年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第十三P679 岳麓书社 2012年 后同出处P679-681。按:此中华本文字,与秦本纪和六国年表相合。而黄本于此处“秦取我西都及中阳”。梁玉绳曰:“赵世家作西都中阳是也。考汉志,西都地属西河郡。若中都,属太原;西阳,属山阳,名异地殊,未可相混。”依情势而论,秦在当时不可能取魏之“中都”,或应依梁说。刘向 战国策赵二武灵王平昼闲居P308 岳麓书社 2006年刘向 战国策赵二王破原阳P311 岳麓书社 2006年 原阳:战国时期为韩国之地,前306年,被赵夺去,此处草原适宜牧马,故被建立为赵国骑兵训练基地,位于今山西东南角和河南中部。参考文献:刘向 国语战国策 岳麓书社 2006年11月 司马迁史记 岳麓书社 2012年10月吕庄战国策译注 上海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