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21.湖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展览展出的王子午铜鼎,铭文中写有“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青铜器多作祭祀礼器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推行 b宗法制的盛行 c宗教思想的蔓延 d冶炼技术的提高22. 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3.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24. 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集权制完善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议会制初步确立25.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d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2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27.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28.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29.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狭隘 考试模式僵化 能力要求单一 考试公平性缺失a b c d30. 毛泽东在一首诗里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皆行秦政治。”毛泽东之所以认为“秦犹在”,是因为a.秦王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 b.秦王朝的思想、艺术、文化影响深远c.秦王朝统一中国的伟业永远为后人铭记 d.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沿用31.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32.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33.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朝”、“内朝”制度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34. 西周的政治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5. 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内阁可以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已经掌握了决策权36.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3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38. 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这充分说明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 d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39.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a.都符合事实 b.都与史实不符合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40.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强化君主专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41.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42.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干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43. 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在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44.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45. 晋书段灼传载:“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这种选官用人的制度其最大的弊端在于a选官用人的标准不明确 b公卿贵族把持选官权,任人唯亲c人才评级的设置不合理 d选拔人才的效率低下46.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皇帝的秘书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47. 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均田制48. 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职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这是说军机处 a.效率高 b.机构干练 c.保密性强 d.决策权有限49. 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50.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汉朝对秦朝“有所损益”的措施是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设立中朝 实行刺史制 实行皇帝制度a b c d第卷(非选择题共10分)二、 材料分析(10分)8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