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雨导学案自主预习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掌握关于中国现代话剧的一些知识。 3、理清选段的结构,找出选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教学重点:理清结构,找出选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教学方法:朗读法(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表演法(找某个场景进行表演揣摩)教学课时:2【语文百花苑】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曹禺古城啊,古城,这般蕴藏着怅惘,这般郁积着伤心。今夜凄淋的雨打着摇曳的灯。水泻的泥路上彳亍着一个落漠的行人。我仍然冒着冷雨送你归去。你明晨便将无踪无影。古城啊,古城,苍苔盖满了颓墙,土径铺润着青茵。今夜呜呜的湿风吹着淅沥的雨,送你飞越溪畔,又,穿过荒林。你便这般悄悄地离开这里,明朝只有睡柳号着凄音。古城啊,古城,日后墙外不飞袅袅柳絮,日后楼头不见纸鸢轻影。这一夜半,枝头的湿花滴沥着凄伤的泪,便飘飘地沾埋污泥,又投入流水伴你长征。明晨熹光斜照一堆残颓的花,你已无踪无影。(1928年3月19日)赏析这是曹禺先生早期的诗作。曹禺的送别诗饱含着美丽的忧伤和忧伤着的美丽。他曾说,“当时我对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认为诗是一种超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我自己只觉得内心有一种要求,非这样写不可。”这首诗,就有这种味道。你说它超脱也好,朦胧也好,但它的情调却是凄楚而悲凉的,诗的意境也是完整的。虽然它缺乏深刻的思想性,但曹禺作为一个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却闪现出来。【文本链接】1.走近作者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写)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2.背景资料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汗涔涔(cncn) 谛听(d) 雪茄(ji) 离间(jin) 江堤(d)见地(d) 昧心(mi) 缜密(zhn) 亲戚(q) 惊愕()沉吟(yn) 混账(hnzhng) 规矩(guju) 勾当(gudng)伺候(chu) 咀嚼(jju) 繁漪(fny) 打量(dliang) 纺绸(fngchu)2字形谛 真谛 谛听 赚 赚钱 有赚头啼 啼叫 啼鸣 歉 歉疚 道歉缔 缔造 缔结盟约 谦 谦恭 谦让3词义释义纺绸:一种平纹丝织品,用生丝织成,质地细软轻薄,适宜做夏季服装。樟木:樟树的木材,致密,适宜制家具和手工艺品,有香气,可以防虫蛀。贤慧:同“贤惠”,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规矩:(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清白:纯洁,没有污点;方)清楚,明白。意气:指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门当户对:指结亲的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昧心:违背良心(做坏事)。辨义 怨愤:怨恨愤怒。怨恨:对人或事强烈地不满或仇恨。昧心:主观上愿意做违背良心的事,一般是指做坏事。 违心: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干事,不一定是干坏事。 拜望:拜访,看望。探望:有看望的意思,还有试图发现情况的意思。倾听;多指认真细心地听取意见。谛听:仔细听,注意听不易听清的声音。见地;见解,见证,多指具有一定水平的。见解:不表示认识水平的高低,是中性词。惊愕:吃惊而发愣。惊奇:吃惊,感到奇怪。合作探究篇【课文内容透析】1.脉络梳理课文一共有两场戏,地点都是周公馆的客厅。第一场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如在梦中,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父与子相见,却是誓不两立的仇人;母与子相见,却无法相认。全文情节紧凑集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而第一场戏的安排尤为巧妙。2.主旨感悟本文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3.写法点击人物语言个性化的对话语言。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在课文中,每个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特有的身份。而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后的对话,更表现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他也并没有想到侍萍将会出现,因为他以为侍萍早已死去多年了。在这特定的情境下,周朴园开始了同鲁侍萍的对话。他用对待下人的态度,不经意地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他忽然从侍萍的关窗的举止看到似曾相似之处,感到奇怪,发出询问:“你你贵姓?”从漫不经心到认真起来,气氛趋于紧张,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我姓鲁”,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此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地询问那在三十多年前发生的“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投水自尽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能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撒谎,于是,越来越悲愤地叙述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悲惨遭遇,使周朴园的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表情“苦痛”、“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用疑虑的口吻发问:“你姓什么?”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份时,他“徐徐立起”说:“哦,你,你,你是”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当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时,便撕下“怀念”的面纱,用威逼的口气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则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接着,她字字血,声声泪,控诉了周朴园给她造成的三十多年的苦难。在这种情况下,唯恐将事情闹大的周朴园赶紧用缓和的语调说:“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可是,鲁侍萍立即厉声抗争:“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周朴园又赶紧大谈其对侍萍的“纪念”。看到这种手段也不能奏效,他终于使出了自认为最有力的一手,即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的仇恨,他那“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以及“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的话语,不仅表现了资本家“金钱第一”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掩饰自己罪恶的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而鲁侍萍,先是用蔑视的口吻回答:“什么?”后来,当她把周朴园的五千元支票撕掉之后,又冷冷地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达了她对周朴园发自内心的轻蔑和愤恨。 再如,鲁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有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这样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个经典的潜台词。自豪,埋怨,理解,嗔怒妙就妙在不言中;若“言”,那就白了。潜台词的作用是使语言简练而有味。简练而无味,不是潜台词。有味不简练?那几乎不可能。简练到晦涩,那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已。下面的人物语言有潜台词,情形是当事人不便说: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也是同样的道理。再看下面的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 亲戚?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周朴园 怎么?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就是: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我想,潜台词之所以与戏剧特别有缘,是由戏剧的特点所决定的。欧洲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可以为之注脚:时间一律,地点(场景)一律,情节一律。如此集中的戏剧在语言上岂能拖沓冗长,岂能不以一当十?若把什么都交待清楚,岂不要演三天三夜?若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那还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以下鲁侍萍的两句话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使潜台词: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 萍 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愤恨,痛苦,失望,悲哀什么都有,真是百感交集。富于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我国古代小说深得动作语言的精髓,写书写到无法再写的时候,往往就会“无巧不成书”的“节外生枝”。刀架到好人的脖子上了,会有侠客从天而降。不过这种动作语言不全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更多的是作者的叙述语言(环境描写也在其中)。这种语言,有时是不经意,不露痕迹的,有时却是经意的;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情节发展下去。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请看下面鲁侍萍的语言: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推动情节发展 )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鲁侍萍固然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的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的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下面: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暗示)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直接推动 ;节外生枝?)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暗示)周朴园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直接推动 ;多么重要的衬衫!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接下去的鲁侍萍开窗户的动作,如果没有她精确的说出衬衫的件数和绣有“梅”字的衬衫,试问情节如何发展下去?周朴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动作语言。它的作用,从某种角度看,仅仅在于推动情节而已。而这一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一个剧作者必备的基本功。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鲁侍萍为找四凤来到周家,鲁大海则代表罢工工人来周家与周朴园谈判。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揭露了周朴园在家庭的罪恶。鲁侍萍与周萍母子,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又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一起相遇,周萍站在父亲的立场上斥骂、甚至动手打鲁大海,又充分表现了周鲁两家的矛盾,即劳资双方的阶级对立。这样,就又由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使剧作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例如,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舞台气氛同悲剧剧情紧密配合着,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从而感染了观众,使观众也随之产生了压抑感。又如,关于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的动作说明,“很自然地”,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而这一动作,又自然地勾起了周朴园对“梅姑娘”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衣着、表情等方面的说明,也都更好地说明了人物的身份、性格,是整个剧本不可缺少的部分。 4.重难点解惑雷雨的标题和情节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做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风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节选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1部分(开头至“可是你”)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鲁侍萍为找女儿四凤来到周家,遇见周朴园。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使周朴园感到“奇怪”,由此引出了谈论三十多年前发生在无锡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周朴园急于了解“梅家小姐”的情况,步步追问,侍萍面对三十多年前凌辱、坑害自己的周朴园悲愤交加,沉痛地诉说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悲惨遭遇,周朴园由疑惧而慌张,最后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前的正是他三十多年前始乱终弃的鲁侍萍。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当即翻脸不认人,先是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接着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等话试图稳住侍萍,使他“不必再提”旧事;他还口口声声表白他不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来逃避侍萍的谴责。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来给侍萍,希冀平息侍萍的旧恨新仇。经过三十多年苦难折磨的侍萍,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对过去和现在的周朴园的愤恨。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1层(开头至“是你?”)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开头的一段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和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戏剧一开始就是周朴园、 鲁侍萍二人相认的场面。“相认”是古今中外不少戏剧中常见的场面,这一场面处理如何,很能看出剧作者的艺术功力。且看曹禺是怎样写“相认”这一场面的。开始时,侍萍已经知道这家的主人是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不知道面前的女人即是侍萍。侍萍经过三十多年痛苦曲折的生活经历,对社会上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周朴园仍然不无眷恋之情。她急切地希望周朴园能认出自己,矜持自尊的性格特点却使她不愿道破自己的这层身份。周朴园对侍萍也有怀念,但他认为侍萍早已死去,而且他怀念的也只是三十年前年轻貌美、温良贤慧的侍萍,而不是眼前这样年老色衰的穷老妈。双方这样不同的思想基础,为“相认”中一系列波折的产生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大幕拉开,周朴园发现桌上的雨衣不是他要找的旧雨衣,随口吩咐女佣“跟太太说”;侍萍答应后不走,使周朴园发现眼前原来是一个他不认识的人,问后又知道是“四凤的妈”,便责备她“走错屋子了”。侍萍这时还不肯走,搭讪着问:“老爷没有事了?”周朴园这才又注意到窗子被打开了,发出责问。侍萍便“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很自然的走到窗前”说明侍萍曾经对这里很熟悉,暗示她的身份。“慢慢地”,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这一动作,又自然地勾起周朴园对“梅姑娘”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样熟练的动作,使周朴园感到似曾相识,情不自禁地要侍萍“你站一站”,接着进行了一番观察“相认”的机会来了,侍萍和观众都不由自主地绷紧了心弦。但周朴园并没有冲口而出“你是侍萍!”而是中间一顿,“你你贵姓?”侍萍见他没有认出自己,心中不免失望,便答以夫姓:“我姓鲁”,这次相认的可能性便不存在了,观众的心陡然松驰下来。这是“相认”过程中第一次起伏。由于此时侍萍已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她的口音又成了剧情发展的契机。由口音(人)而及无锡(地),谈话内容回到三十年前(时)的侍萍之死(事)。周朴园为了粉饰自己的丑恶历史,把侍萍说成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侍萍见提起自己的伤心事,情绪不免激动,针锋相对地回敬:“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把当年的侍萍说成是“年轻的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表现了他虚伪的一面,他怕有损于自己的名声才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侍萍说“他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已经知道实情的侍萍听到周朴园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愤恨。这断然的否定理应引起周朴园更进一步的注意,追问侍萍,从而相认因而侍萍和观众的心又一次被提起。但是此时周朴园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却没有进一步追问,只是不大在意地说:“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从而又一次使相认成为不可能,观众的心随之又一次放松。这是“相认”过程中的又一次起伏。侍萍见周朴园仍未相认,只是要求她“不妨说说看”,心中的怨愤升腾起来,便倾诉起当年被赶出周家午夜抱孩子投河的苦情,使周朴园也由“苦痛”,而至于“汗涔涔地”。这时侍萍又进逼一步,道出了“梅小姐” 的身分和姓名:“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侍萍”,这念念不忘的名字,使得周朴园一下子“抬起头来”,观众的心也再一次随之收紧:啊,可该相认了!然而,侍萍已死的固有观念,眼前老妈与当年侍萍相貌的迥异,使周朴园仍然问的是“你姓什么?”侍萍见他仍未认出,便抑制住自己,仍然回答:“我姓鲁,老爷”。这是“相认”过程中的第三次起伏。侍萍为了使周朴园能认出她,又针对周朴园要为侍萍修坟的话,明白地告诉他侍萍“还活着”,“一个人在外乡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这使周朴园大为“惊愕”,终至“忽然立起”。活着,相见便完全有了可能;眼前这个女人对侍萍的事从头到尾了如指掌,莫不是侍萍?但作者却仍盘马弯弓不肯发,没有让他问出“你是不是侍萍”?而只是问:“你是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时周朴园虽巳产生怀疑,但他涉世甚深,不会贸然行事。侍萍又一次感受了失望,此时仍不便道破,便变换其辞:“我是这儿四凤的妈”。周朴园的怀疑得到了缓解。又一次该相认而没有相认。这是第四次起伏。侍萍继续进攻,讲起“梅小姐”现在的处境:“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一个女孩”,“就在此地”!下等人鲁贵,女孩四凤,此地周家,一切都吻合起来了,总该相认了吧?但是却不,因为周朴园此时已由对死侍萍的怀念变为对活侍萍的恐惧,宁愿其非,不愿其是,所以只随口“哦”了一声。侍萍追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得到的答复竟是一叠连声地“不,不,不用”。侍萍的失望更重了,观众的心弦也又一次随之张弛。这是第五次起伏。此时侍萍仍不甘心,便又讲起自己悲惨的经历:“又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希望能以此打动周朴园的恻隐之心。“老爷想帮一帮她么?”侍萍要求的当然不是周朴园的资助,而是为了达到相认的目的。在她想来,周朴园一定会说“想帮”,她便可以通过推辞来表明身份。然而这一次她也失算了,周朴园口中吐出的竟是“好,你先下去吧!”这样冷冰冰的几个字。侍萍的失望此时几乎变成了绝望,“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凄切地问道:“老爷,没有事了?”此时,甚至观众也会认为不可能很快相认了。这是第六次起伏。最后,周朴园要侍萍告诉四凤找旧雨衣、旧衬衣,侍萍再也无法保持自己的矜持了,她不失时机地通过衬衣的件数、窟窿绣成的梅花、花边的萍字亮出了自己的身分,逼得周朴园不得不与她当场相认。这里,衬衣、梅花、萍字起到了传统戏剧中信物的作用,但又不落于俗套,而更合于生活逻辑。相认场面到此结束,接下去是转机和高潮,是更为波澜壮阔的戏剧冲突。从侍萍绣一朵梅花补周朴园衬衣上的破洞等细节中,可以窥见他们当年的爱情生活是真实而和谐的。他爱侍萍的漂亮、柔顺与聪慧。但这种爱情一开始就潜伏着危机。危机的客观因素是封建婚姻的等级观念,不允许周家少爷正式娶使女为妻;主现因素是周朴园的爱情不是建立在真正的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而是以自我为核心,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在这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周朴园抛弃侍萍娶了“有钱人家的小姐”,侍萍被迫在大年三十晚上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大海冒雪跳了河。一个两人相认的场面,在曹禺笔下,竟设置了六次起伏,层层推进,曲折引人。用墨如泼,而笔笔是戏,真是手笔非凡。这些起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于它们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因而全无故意做戏的人工斧凿痕迹。第2层(从“你自然想不到”至“可是你”)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侍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这一层开始,由上文的深情回忆和戏剧性的对话,转为紧张对立,矛盾一下于突出起来。侍萍的出现,使周朴园一下子从对美好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在30年来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对付。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这一招果然奏效,感化了鲁侍萍,善良的品性使侍萍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但在发现鲁大海已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他又一次斩情绝爱,想用钱来打发侍萍离开。为了避免意外,他不许侍萍认儿子周萍,辞退鲁贵父女,规定“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种绝情和刚才对往事的怀念,貌似水火不相容,其实是对立的统一,形成周朴园对侍萍感情心理的整体。二者都是周朴园那种占有欲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怀念之所以能转化为绝情,动力就在于他那种以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极端自私的内心。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第2部分(自“外面争吵声”至结尾)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就在这时,周朴园的二儿子、周萍的弟弟、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来到周家。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却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们的冷酷面孔和傲慢态度。他先是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嘲笑他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雍容。最后,他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周朴园摆出资本家、董事长的臭架子对待大海,说明他对大海已不存在什么骨肉亲情,他们之间只有劳资间的阶级对立。与此同时,鲁侍萍和周萍母子,周萍和鲁大海兄弟也相见了。鲁侍萍亲眼看到周朴园对亲子毫无情义,也看到了周萍像他父亲一样蛮横无情,亲手打他的弟弟。鲁大海被打后,他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 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同时,我们也从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中,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这样,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会见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这样,作者巧妙地把情节编织在一起,一步一步地使矛盾冲突尖锐化,把戏剧推向高潮。 人物形象课文着重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 周朴园: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年轻时,他对侍萍始乱终弃。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打听侍萍的坟墓,并表示要为侍萍修墓,以表示自己是“纪念”。成为绝妙讽刺的是,与此同时,他还谎称侍萍是“贤慧、规矩”的“小姐”,只跟他“有点亲戚”关系。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侍萍的卑鄙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关系”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蘩漪很不驯服,儿子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他对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热忽冷、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而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了周朴园反动阶级的本性。 周朴园使用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收买工贼,分化瓦解工人队伍,并开除了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残忍与狡猾集于一身。鲁大海在愤怒申斥周朴园时,揭露了其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千3百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钱。为了镇压罢工运动,他还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他“绝子绝孙的昧心”的发家史,充分暴露了他的狠毒、残忍,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鲁侍萍:这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她尝尽了人间的酸辛。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被周朴园引诱,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儿子刚生下三天,周朴园就逼得她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投河自尽。被人救起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她“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人,但“遇人都很不如意”。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经历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对残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充满了痛恨。在课文中,她从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中,终于看清周朴园的本性,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用“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控诉,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鲁大海:鲁大海刚生下来就被母亲抱着投河,侥幸地跟着母亲屈辱地活下来,又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后来他到周家矿上当工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觉悟,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他看透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当他知道周朴园这次又用金钱收买了工人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地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虽然由于他的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名师引领探索】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 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每年四月十八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动用时的样子。甚至因为侍萍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的而不爱穿新的。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漂亮伶俐,还读过些书,而且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年轻人是很容易产生感情的。从周朴园和侍萍分别后的家庭生活来看,他怀念侍萍也是有根据的。周朴园的后妻蘩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一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 从上面两点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羡慕不是完全装出来的 为什么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还要辞退他呢?为什么一同辞退了鲁贵和四凤呢? 鲁大海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与他所要塑造的儿子截然相反。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氯虫苯甲酰胺生产线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新闻专业课考试题及答案
- 英语期中测试题目及答案
- 吉林省农业种植(玉米)买卖合同(示.本)
- 市政管道设备采购与安装方案
- 离婚协议书签订与婚姻关系终止及财产分割协议合同
- 物业管理公司终止及业主权益保障协议
- 离婚协议书及子女抚养权变更与监护协议
- 离婚后财产分配及子女监护权、赡养责任补充协议
- 离婚协议书:共同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标准范本
- 【课件】绝对值(课件)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 适当性管理讲课件
- GB/T 45716-2025半导体器件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s)的偏置温度不稳定性试验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
- 新生儿溢奶吐奶呛奶处理指南
- 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现状调查研究
- 上海爱尔眼科医院营销策略:基于市场细分与竞争优势的深入探究
- 服务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2025-2030中国拟薄水铝石市场投资效益与未来供需形势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