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2014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1)确立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三公及其职责: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有奉常卿、廷尉卿、典客卿、治粟内史、郎中令、太仆、少府等。(3)朝议制度 军政大事先由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进行朝议,再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4)地方-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乡里。特点: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地控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实行原因:经济根源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基础的需要;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3、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在封建社会末期,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到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考点精练1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2.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3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下列能体现此制度特点的是“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别黑白而定一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a b. c. d.4“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a建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立郡县 c设立三公九卿 d统一货币、度量衡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8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和9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愚昧无知,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 这一论断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1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1文史专家张凯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制度是指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行省制 1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13. 有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考点解读中朝:又称内朝,汉武帝时为加强君权建立,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与外朝对应。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官制演变秦: 皇帝 汉: 皇帝 中朝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九卿 九卿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唐: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草拟 审批 执行 六部 宋:设二府三司。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元:承宋制。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内阁:明成祖设立,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帅六部,被司礼监牵制。明: 皇帝内阁(六 部)清: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地方行政区划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2)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3、监察体制 御史大夫(秦)、 刺史(汉)、 御史台(唐)、提点刑狱司(宋)、监察御史(元) 作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君主专制的工具。4、选官制度 世官制(先秦)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官人法。即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在地方行政部门设这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兴起于隋唐,各朝沿用,明清时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僵化。(评价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情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薄弱。5、边疆政策 土司制度(元)改土归流(明成祖开始,清雍正大规模进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宣政院(元朝统领佛教事务和直接管辖西藏和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区的中央官署) 理藩院(清朝管理边疆民族事物的中央机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考点精练1“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4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6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7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 中书省b 内阁c 军机处d 礼部 8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0“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14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15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7(12分)阅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8开国议政(14分)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补充协议5篇
- 瑞安全屋定制安装培训课件
- 瑞吉欧课程模式课件
- 农业碳汇项目市场机遇与挑战分析报告
- 定向工程博士培养方案(3篇)
- 安全文库安全培训课件
- 安全教育重点培训课件
- 以学习任务统整习作单元教学探究
- 方案工程师简历(3篇)
- 入团积极分子培训
- 大众Polo 2014款说明书
- 新媒体运营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 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治疗
- (完整word)某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YS/T 843-2012预焙阳极用石油焦原料技术要求
- 招标投标法9个课件
- 风疹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 《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制定》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计划表完整优秀版
- 免疫学(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